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从配筋砌体的基本内容进行概述,通过对建筑工程中配筋砌体的发展研究,进一步明确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配筋砌体的施工要点,从而为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配筋砌体;施工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配筋砌体的技术应运而生,慢慢的在建筑行业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是这种技术仍有不足之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配筋砌体的施工技术会更加的完善,也进一步促进了建筑整体性能的稳定。
配筋砌体的定义
根据钢筋在砌体中的设置方式、位置及其作用,可将配筋砌体划分为全配筋砌体和约束配筋砌体。前者是均匀配筋的砌體,如美国广泛用的配筋混凝土砌块结构;后者主要在砌体周边集中配筋或设置梁和柱等现浇混凝土构件,对砌体形成约束,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如我国地震区广泛用的多层房屋的构造柱-圈梁体系。在我国主编本标准时,已将这种圈梁、构造柱加强的砌体结构纳入到标准中,考虑到与均匀配筋砌体有区别,特定义其为“约束配筋砌体”。它和均匀配筋砌体一起已纳入国际标准《砌体术语》中。
配筋砌体的发展
配筋砌块砌体结构体系始创于美国,至今已成为一个获得广泛应用、独具特色的完整的结构体系。 美国是配筋砌块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从上世纪 60 年代至今,已建立了完善的配筋砌块砌体结构系列标准,配筋砌体已成为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和应用范围相当的结构体系。我国配筋砌体应用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 60 年代衡阳和株洲一些房屋的部分墙、 柱采用网状配筋砌体承重,节省了钢材和水泥。1958~1972年,徐州市采用配筋砖柱建造了高12m~24m、吊车起重量50t~200t的单层厂房36万m2,应用情况良好。70年代以来,尤其是1975 年海城-营口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对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约束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其成果已入我国抗震设计规范。 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砖墙中加大加密构造柱,形成所谓强约束砌体的中高层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沈阳、徐州、长沙、兰州等地先后建造了8~9层上百万平方米的该类建筑,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研究成果已部分纳入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 利用黏土砖砌体低强材料在地震区建造如此之高的建筑唯有中国。配筋砌块砌体结构是在砌块墙内布置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 并灌芯形成混凝土砌体而组成的一种结构体系。 由于配筋砌块砌体结构体系具有强度高、延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已开始应用于高层建筑。
四、工程特点与难点
1、 在配筋清水混凝土砌块砌体施工中,为避免施工技术局限造成的大量现场切割,与厂家合作完成多种块型设计和深化,达到外立面清水施工效果。
2、提出90mm 高配筋清水混凝土砌块砌体施工技术,砌块块型采用高90mm、宽190mm、长390mm,组砌方式为上下对扣砌筑,解决了结构受力问题,并达到建筑外观效果。
3、在砌体砌筑完成后先进行板模及梁模支设,将模板与外墙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处理,然后进行芯柱混凝土的浇注,既很好地控制墙面污染,也加快了芯柱混凝土的施工速度。
4、在砌筑过程中,砂浆铺灰时采用自制8光圆钢筋或自制工具放置在砌块的外侧,防止灰浆流淌污染墙面。
五、配筋砌体的施工技术分析
配筋砌体是由配置钢筋的砌体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配筋砌体有网状配筋砌体柱、水平配筋砌体墙、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组合砌体柱、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和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
1、配筋砌体的构造要求
(1)对于砖柱(墙)网状配筋的构造,砖柱(墙)网状配筋,是在砖柱(墙)的水平灰缝中配有钢筋网片。钢筋上、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mm。所用的强度等级不低 于MU10,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采用钢筋网片时,宜采用焊接网片,钢筋直径宜采用3-4mm。采用连弯网片时,钢筋直径不应大于8mm,且网的钢筋方向应互相垂直,沿砌体高度方向交错设置。钢筋网中的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20mm,并不应小于30mm。钢筋网片竖向间距,不应大于五皮砖,并不应大于400mm。
(2)对于组合砖砌体的构造,组合砖砌体是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的组合砌体构件,有组合砖柱、组合砖壁柱和组合砖墙等。组合砖砌体构件的构造为,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C20。面层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10,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7.5。砂浆面层厚度,宜采用30-45mm,当面层厚度大于45mm时,其面层宜采用混凝土。
(3)对于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 组合墙砌体宜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U7.5的普通钻土砖与强度等级不低于M5的砂浆砌筑。构造柱载面尺寸不宜小于相应面积,其厚度不应小于墙厚。砖砌体与构造柱的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600mm。构造柱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组合砖墙的施工程序应先砌墙后浇混凝土构造柱。
(4)对于配筋砌块砌体构造要求,砌块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砌筑砂浆不应低于Mb7.5,灌孔混凝土不应低于CD20。配筋砌块砌体柱边长不宜小于400mm,配筋砌块砌体剪墙厚度连梁宽度不应小于190mm。
2、配筋砌体的施工技术
(1)对于砌砖及放置水平钢筋情况,砌砖宜采用“三一”砌砖法,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水平灰缝厚度和竖直灰缝宽度一般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砖墙(柱)的砌筑应达到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灰缝饱满,横平竖直的要求。皮数杆上要标明钢筋网片、箍筋或拉结筋的位置,钢筋安装完毕,并经隐蔽工程验收后方可上层砌砖,同时要保证钢筋上下至少各有2mm保护层。
(2)对于砂浆(混凝土)面层的施工,组合砖砌体面层施工前,应清除面层底部的杂物,并浇水湿润砖砌体表面。砂浆面层施工从下而上分层施工,一般应两次涂抹,第一次是刮底,使受力钢筋与砖砌体有一定保护层;第二次是抹面,使面层表面平整。混凝土面层施工应支设模板,每次支设高度一般为50-60cm,并分层浇筑,振捣密实,待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才能拆除模板。
(3)对于构造柱的施工。构造柱竖向受力钢筋,底层锚固在基础梁上,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倍竖向钢筋直径,并保证位置正确。受力钢筋接长,可采用绑扎接头,搭接长度同上,绑扎接头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楼层上下500mm范围内箍筋间距宜为100mm。砖砌体与构造柱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从每层柱脚开始,先退后进,每一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300mm,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直径6mm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浇筑构造柱混凝土之前,必须将砖墙和模板浇水湿润(若为钢模板,不浇水,需刷隔离剂),并将模板内落地灰、砖碴和其他杂物清理干净。浇筑混凝土可分段施工,每段高度不宜大于2m,或每个楼层分两次浇灌,应用插入式振动器分层捣实。同时在砌体施工时,应建立完善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规定执行,并且做好砌体施工的安全保证措施,安全设施和防护用具齐全,经过检查合格后才可进行现场砌体工程施工。
六、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配筋砌体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和难点,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将严格施工技术标准,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从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卫 过镇海 高温下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1993年
[2]钱义良 高层配筋砌块砌体房屋的设计 全国砌块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年
[3]杨瑾 北京市混凝土砌块生产应用现状与展望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2003年
[4]周运灿 王耀东 高广安 黑龙江省建筑砌块的现状和展望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2004年
【关键词】配筋砌体;施工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配筋砌体的技术应运而生,慢慢的在建筑行业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是这种技术仍有不足之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配筋砌体的施工技术会更加的完善,也进一步促进了建筑整体性能的稳定。
配筋砌体的定义
根据钢筋在砌体中的设置方式、位置及其作用,可将配筋砌体划分为全配筋砌体和约束配筋砌体。前者是均匀配筋的砌體,如美国广泛用的配筋混凝土砌块结构;后者主要在砌体周边集中配筋或设置梁和柱等现浇混凝土构件,对砌体形成约束,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如我国地震区广泛用的多层房屋的构造柱-圈梁体系。在我国主编本标准时,已将这种圈梁、构造柱加强的砌体结构纳入到标准中,考虑到与均匀配筋砌体有区别,特定义其为“约束配筋砌体”。它和均匀配筋砌体一起已纳入国际标准《砌体术语》中。
配筋砌体的发展
配筋砌块砌体结构体系始创于美国,至今已成为一个获得广泛应用、独具特色的完整的结构体系。 美国是配筋砌块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从上世纪 60 年代至今,已建立了完善的配筋砌块砌体结构系列标准,配筋砌体已成为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和应用范围相当的结构体系。我国配筋砌体应用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 60 年代衡阳和株洲一些房屋的部分墙、 柱采用网状配筋砌体承重,节省了钢材和水泥。1958~1972年,徐州市采用配筋砖柱建造了高12m~24m、吊车起重量50t~200t的单层厂房36万m2,应用情况良好。70年代以来,尤其是1975 年海城-营口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对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约束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其成果已入我国抗震设计规范。 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砖墙中加大加密构造柱,形成所谓强约束砌体的中高层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沈阳、徐州、长沙、兰州等地先后建造了8~9层上百万平方米的该类建筑,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研究成果已部分纳入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 利用黏土砖砌体低强材料在地震区建造如此之高的建筑唯有中国。配筋砌块砌体结构是在砌块墙内布置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 并灌芯形成混凝土砌体而组成的一种结构体系。 由于配筋砌块砌体结构体系具有强度高、延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已开始应用于高层建筑。
四、工程特点与难点
1、 在配筋清水混凝土砌块砌体施工中,为避免施工技术局限造成的大量现场切割,与厂家合作完成多种块型设计和深化,达到外立面清水施工效果。
2、提出90mm 高配筋清水混凝土砌块砌体施工技术,砌块块型采用高90mm、宽190mm、长390mm,组砌方式为上下对扣砌筑,解决了结构受力问题,并达到建筑外观效果。
3、在砌体砌筑完成后先进行板模及梁模支设,将模板与外墙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处理,然后进行芯柱混凝土的浇注,既很好地控制墙面污染,也加快了芯柱混凝土的施工速度。
4、在砌筑过程中,砂浆铺灰时采用自制8光圆钢筋或自制工具放置在砌块的外侧,防止灰浆流淌污染墙面。
五、配筋砌体的施工技术分析
配筋砌体是由配置钢筋的砌体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配筋砌体有网状配筋砌体柱、水平配筋砌体墙、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组合砌体柱、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和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
1、配筋砌体的构造要求
(1)对于砖柱(墙)网状配筋的构造,砖柱(墙)网状配筋,是在砖柱(墙)的水平灰缝中配有钢筋网片。钢筋上、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mm。所用的强度等级不低 于MU10,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采用钢筋网片时,宜采用焊接网片,钢筋直径宜采用3-4mm。采用连弯网片时,钢筋直径不应大于8mm,且网的钢筋方向应互相垂直,沿砌体高度方向交错设置。钢筋网中的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20mm,并不应小于30mm。钢筋网片竖向间距,不应大于五皮砖,并不应大于400mm。
(2)对于组合砖砌体的构造,组合砖砌体是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的组合砌体构件,有组合砖柱、组合砖壁柱和组合砖墙等。组合砖砌体构件的构造为,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C20。面层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10,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7.5。砂浆面层厚度,宜采用30-45mm,当面层厚度大于45mm时,其面层宜采用混凝土。
(3)对于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 组合墙砌体宜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U7.5的普通钻土砖与强度等级不低于M5的砂浆砌筑。构造柱载面尺寸不宜小于相应面积,其厚度不应小于墙厚。砖砌体与构造柱的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600mm。构造柱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组合砖墙的施工程序应先砌墙后浇混凝土构造柱。
(4)对于配筋砌块砌体构造要求,砌块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砌筑砂浆不应低于Mb7.5,灌孔混凝土不应低于CD20。配筋砌块砌体柱边长不宜小于400mm,配筋砌块砌体剪墙厚度连梁宽度不应小于190mm。
2、配筋砌体的施工技术
(1)对于砌砖及放置水平钢筋情况,砌砖宜采用“三一”砌砖法,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水平灰缝厚度和竖直灰缝宽度一般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砖墙(柱)的砌筑应达到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灰缝饱满,横平竖直的要求。皮数杆上要标明钢筋网片、箍筋或拉结筋的位置,钢筋安装完毕,并经隐蔽工程验收后方可上层砌砖,同时要保证钢筋上下至少各有2mm保护层。
(2)对于砂浆(混凝土)面层的施工,组合砖砌体面层施工前,应清除面层底部的杂物,并浇水湿润砖砌体表面。砂浆面层施工从下而上分层施工,一般应两次涂抹,第一次是刮底,使受力钢筋与砖砌体有一定保护层;第二次是抹面,使面层表面平整。混凝土面层施工应支设模板,每次支设高度一般为50-60cm,并分层浇筑,振捣密实,待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才能拆除模板。
(3)对于构造柱的施工。构造柱竖向受力钢筋,底层锚固在基础梁上,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倍竖向钢筋直径,并保证位置正确。受力钢筋接长,可采用绑扎接头,搭接长度同上,绑扎接头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楼层上下500mm范围内箍筋间距宜为100mm。砖砌体与构造柱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从每层柱脚开始,先退后进,每一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300mm,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直径6mm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浇筑构造柱混凝土之前,必须将砖墙和模板浇水湿润(若为钢模板,不浇水,需刷隔离剂),并将模板内落地灰、砖碴和其他杂物清理干净。浇筑混凝土可分段施工,每段高度不宜大于2m,或每个楼层分两次浇灌,应用插入式振动器分层捣实。同时在砌体施工时,应建立完善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规定执行,并且做好砌体施工的安全保证措施,安全设施和防护用具齐全,经过检查合格后才可进行现场砌体工程施工。
六、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配筋砌体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和难点,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将严格施工技术标准,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从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卫 过镇海 高温下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1993年
[2]钱义良 高层配筋砌块砌体房屋的设计 全国砌块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年
[3]杨瑾 北京市混凝土砌块生产应用现状与展望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2003年
[4]周运灿 王耀东 高广安 黑龙江省建筑砌块的现状和展望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