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有效性
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让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本,成为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应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在确定每节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前,老师应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全面的认识,以确保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分解,阅读能力大致可归为以下十个方面:⑴ 认读分析能力。对词、句、段的认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理解句、段之间的关系,能分析层次、结构、思路。⑵ 整体把握能力。整体理解全文,领会情感倾向,理解寓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写法、表达技巧、人物特点等。⑶ 提炼概括能力。对文段、篇的要点、写法、思路、人物等进行提炼概括。 ⑷ 阐释解说能力。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解说、阐释,对图表、细节、文段(篇)含义以及答题理由等进行阐释。 ⑸ 文体辨识能力。辨识文体和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描写方法,艺术手法等。 ⑹ 语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篇的品析揣摩,在具体语境中品析体会表达作用
二、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中,“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内容,在有效的语文课堂里,朗读应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教师们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果说朗读、默读和诵读是指阅读的方式的话,那么,精读、略读和浏览则是指阅读的方法了。
在教学中,应当把朗读教学提到应有的高度来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是朗朗上口地读,是有节奏地读,在读中生疑,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实现感情的升华。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判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在教学中,应当以精读训练为主,略读、浏览则为精读的重要补充。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和浏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到大量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三、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时空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否收到理解内容,领会含义,体会情感,产生共鸣的效果?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否充分展示学生言意转换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能否促使学生内化、积累、转换文本言语,老师的评价能否给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技能养成指出方向?等等,这些问题都应是老师充分考虑到的。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倡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追求实效的阅读课上,除了注重指导朗读理解文本的能力,老师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学习方法和运用语言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例如,从课文的课题入手,通过学生的质疑来展开文本的阅读,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也能使教学的脉络更为清晰。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观照自身的教学实际行动,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冯胜坤.《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07(7)
[2]欧阳.《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
[3]秦朗《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温儒敏.《谈谈阅读兴趣的养成》[J].课外语文(初中).2004.(07)
[5]周永红.《运用线索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J].新语文学习.2007(1)
[6]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2)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有效性
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让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本,成为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应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在确定每节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前,老师应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全面的认识,以确保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分解,阅读能力大致可归为以下十个方面:⑴ 认读分析能力。对词、句、段的认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理解句、段之间的关系,能分析层次、结构、思路。⑵ 整体把握能力。整体理解全文,领会情感倾向,理解寓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写法、表达技巧、人物特点等。⑶ 提炼概括能力。对文段、篇的要点、写法、思路、人物等进行提炼概括。 ⑷ 阐释解说能力。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解说、阐释,对图表、细节、文段(篇)含义以及答题理由等进行阐释。 ⑸ 文体辨识能力。辨识文体和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描写方法,艺术手法等。 ⑹ 语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篇的品析揣摩,在具体语境中品析体会表达作用
二、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中,“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内容,在有效的语文课堂里,朗读应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教师们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果说朗读、默读和诵读是指阅读的方式的话,那么,精读、略读和浏览则是指阅读的方法了。
在教学中,应当把朗读教学提到应有的高度来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是朗朗上口地读,是有节奏地读,在读中生疑,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实现感情的升华。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判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在教学中,应当以精读训练为主,略读、浏览则为精读的重要补充。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和浏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到大量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三、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时空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否收到理解内容,领会含义,体会情感,产生共鸣的效果?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否充分展示学生言意转换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能否促使学生内化、积累、转换文本言语,老师的评价能否给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技能养成指出方向?等等,这些问题都应是老师充分考虑到的。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倡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追求实效的阅读课上,除了注重指导朗读理解文本的能力,老师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学习方法和运用语言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例如,从课文的课题入手,通过学生的质疑来展开文本的阅读,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也能使教学的脉络更为清晰。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观照自身的教学实际行动,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冯胜坤.《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07(7)
[2]欧阳.《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
[3]秦朗《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温儒敏.《谈谈阅读兴趣的养成》[J].课外语文(初中).2004.(07)
[5]周永红.《运用线索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J].新语文学习.2007(1)
[6]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