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拔142米,长达3公里,云龙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山分九节、蜿蜒起伏、状似神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
放鹤亭,是云龙山重要的古迹之一,自宋元丰元年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长久以来,我国亭多如星云,但名亭少有,放鹤亭作为艺术建筑特色与文化底蕴兼具的名亭之一,比欧阳修的醉翁亭早了近百年,较长沙的爱晚亭早了700年。屡圮屡葺,名为“亭”实为厅,它为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后因苏轼一篇《放鹤亭记》闻名遐迩。
放鹤亭的由来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傣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
——《放鹤亭记》
在云龙山之巅,放鹤亭伫立近千年。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门上悬匾,上书苏轼手迹“放鹤亭”三个大字。旧时,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因山人饲养两只仙鹤,每日清晨在此亭放飞,亭得其名。
熙宁十年初,苏轼任徐州知州,常带宾客、僚吏登山揽胜。亭建后,他频人亭饮酒,张山人“惯作酒伴”“提壶劝酒”。二人性情相投.结为好友。元丰元年秋,苏轼作《放鹤亭记》,不仅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还刻画了张山人建亭背景和放鹤情形,称赞其隐居生活,塑造出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有人认为放鹤亭声名大噪,固然与它坐落的幽美环境有关,更主要的是与放鹤亭联结着的苏轼、张天骥的友谊佳话。
自云龙山北门拾级登达第三节山顶,半月形院门门额上有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张山人故址”5个隶字。走进院门,有平坦开阔、铺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东侧便是放鹤亭,飞檐丹楹,宏敞明亮,前有平台,周环游廊,十分优雅。
不过,此放鹤亭并非张山人所建。因朝代更替动荡,以及千百年来的风摧雨蚀,最初的放鹤亭倾毁,现存亭台是后人在原址上修葺而成。今天的放鹤亭,既有亭又有室,为歇山顶,依据宋代建筑特点和现有云龙山的地势高筑台阶、雕刻弥座,使亭屹然耸立,临眺四极。
放鹤亭的重建
放鹤亭屡坍屡修,世代存留。
明嘉靖十一年、清同治十一年,以及辛亥革命后都曾重建过放鹤亭。但嗣后年久失修,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放鹤亭已经破败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它再次恢复旧观,并在而后30年间陆续被整修,彩栋丹楹,焕然一新:乾隆所书“放鹤亭”匾额改用苏轼手迹重新制作,高悬亭上,增加了历史感;窗明几净,四壁张挂名家书画,更显墨香雅静;亭的攥尖高崇,四角飞翘,坠有风铃,多级斗拱,构造奇异。
21世纪以来,云龙山文物古建筑保护及环境提升工程顺利完成。以放鹤亭、招鹤亭、谊亭、御碑亭、碑廊等为代表的特色建筑被进一步重修,于2015年正式对外开放。其中,放鹤亭、招鹤亭、碑廊、抗战碑亭4处属文保类建筑,重修被赋予的不仅仅是建筑意义,更饱含着文化传承的韵味。
修缮一新的放鹤亭,展现出典型的苏北明清式建筑。“在一般人看来,换个瓦就是把旧瓦拿掉换成新的就完事了,其实中间的过程复杂得很。”工程负责人说,“所有的正脊、垂脊、吻兽在屋面揭顶前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并拍照、测量尺寸。拆瓦的过程也有顺序,要从勾头、滴水瓦开始,然后再拆瓦垄和垂脊,最后拆正脊和吻兽。此外,还有防水设计。”
放鹤亭的周边
——饮鹤泉
放鹤亭西侧有饮鹤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载。旧方志记载:“饮鹤泉一名石佛井,深七丈余。”饮鹤泉甘冽清澈,原名石佛井,最初见记于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当中,后明熹宗天启三年,当时的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井眼,因近放鹤亭更其名,并立碑作纪念。
如今饮鹤泉四方环绕石栏,颇为美观。井南侧石碑,上冠“古迹”二字,中间书有“饮鹤泉”三个尺幅大字,上款为“天启癸亥仲冬吉旦”,下款署“古部张璇重浚”。碑文乃张璇手书。
——招鹤亭
离放鹤亭不远处还有招鹤亭。它于1982年被列为徐州市级文保单位,距放鹤亭南20米、饮鹤泉南10多米处,建在一方高耸之处,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
招鹤亭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檐角欲飞,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据了解,最近一次维修为揭顶维修,主要解决了屋面瓦更新,柱顶与屋面衔接处损毁严重的现象,对柱、梁枋、椽子、地面、台基、屋顶进行修缮、更换。
——碑廊
放鹤亭东侧伫立着碑廊。它始建于清朝末年,南北长约30米,加上碑廊背面,总长度接近40米。廊内墙壁上镶嵌着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54块。碑碣除了雕刻技艺精湛外,其中不少碑刻作品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和研究价值。
在最近的一次修葺中,碑廊的墙体、地面、栏杆、挂落、屋面木构件、屋面等得到了系统的维修,解决了屋面瓦更新、柱顶与屋面衔接处损毁等问题。
——御碑亭
放鹤亭院西北角有一座凉亭,西南角有一间门窗玲珑的小轩。这原是“御碑亭”,内曾立有清高宗弘历的《游云龙山作》诗碑。乾隆皇帝曾4次来徐州,几乎每次必登云龙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诗”标榜风雅的“御书”。
如今乾隆为云龙山书写的碑刻已移到放鹤亭后的碑廊。
放鹤亭,是云龙山重要的古迹之一,自宋元丰元年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长久以来,我国亭多如星云,但名亭少有,放鹤亭作为艺术建筑特色与文化底蕴兼具的名亭之一,比欧阳修的醉翁亭早了近百年,较长沙的爱晚亭早了700年。屡圮屡葺,名为“亭”实为厅,它为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后因苏轼一篇《放鹤亭记》闻名遐迩。
放鹤亭的由来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傣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
——《放鹤亭记》
在云龙山之巅,放鹤亭伫立近千年。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门上悬匾,上书苏轼手迹“放鹤亭”三个大字。旧时,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因山人饲养两只仙鹤,每日清晨在此亭放飞,亭得其名。
熙宁十年初,苏轼任徐州知州,常带宾客、僚吏登山揽胜。亭建后,他频人亭饮酒,张山人“惯作酒伴”“提壶劝酒”。二人性情相投.结为好友。元丰元年秋,苏轼作《放鹤亭记》,不仅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还刻画了张山人建亭背景和放鹤情形,称赞其隐居生活,塑造出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有人认为放鹤亭声名大噪,固然与它坐落的幽美环境有关,更主要的是与放鹤亭联结着的苏轼、张天骥的友谊佳话。
自云龙山北门拾级登达第三节山顶,半月形院门门额上有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张山人故址”5个隶字。走进院门,有平坦开阔、铺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东侧便是放鹤亭,飞檐丹楹,宏敞明亮,前有平台,周环游廊,十分优雅。
不过,此放鹤亭并非张山人所建。因朝代更替动荡,以及千百年来的风摧雨蚀,最初的放鹤亭倾毁,现存亭台是后人在原址上修葺而成。今天的放鹤亭,既有亭又有室,为歇山顶,依据宋代建筑特点和现有云龙山的地势高筑台阶、雕刻弥座,使亭屹然耸立,临眺四极。
放鹤亭的重建
放鹤亭屡坍屡修,世代存留。
明嘉靖十一年、清同治十一年,以及辛亥革命后都曾重建过放鹤亭。但嗣后年久失修,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放鹤亭已经破败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它再次恢复旧观,并在而后30年间陆续被整修,彩栋丹楹,焕然一新:乾隆所书“放鹤亭”匾额改用苏轼手迹重新制作,高悬亭上,增加了历史感;窗明几净,四壁张挂名家书画,更显墨香雅静;亭的攥尖高崇,四角飞翘,坠有风铃,多级斗拱,构造奇异。
21世纪以来,云龙山文物古建筑保护及环境提升工程顺利完成。以放鹤亭、招鹤亭、谊亭、御碑亭、碑廊等为代表的特色建筑被进一步重修,于2015年正式对外开放。其中,放鹤亭、招鹤亭、碑廊、抗战碑亭4处属文保类建筑,重修被赋予的不仅仅是建筑意义,更饱含着文化传承的韵味。
修缮一新的放鹤亭,展现出典型的苏北明清式建筑。“在一般人看来,换个瓦就是把旧瓦拿掉换成新的就完事了,其实中间的过程复杂得很。”工程负责人说,“所有的正脊、垂脊、吻兽在屋面揭顶前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并拍照、测量尺寸。拆瓦的过程也有顺序,要从勾头、滴水瓦开始,然后再拆瓦垄和垂脊,最后拆正脊和吻兽。此外,还有防水设计。”
放鹤亭的周边
——饮鹤泉
放鹤亭西侧有饮鹤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载。旧方志记载:“饮鹤泉一名石佛井,深七丈余。”饮鹤泉甘冽清澈,原名石佛井,最初见记于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当中,后明熹宗天启三年,当时的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井眼,因近放鹤亭更其名,并立碑作纪念。
如今饮鹤泉四方环绕石栏,颇为美观。井南侧石碑,上冠“古迹”二字,中间书有“饮鹤泉”三个尺幅大字,上款为“天启癸亥仲冬吉旦”,下款署“古部张璇重浚”。碑文乃张璇手书。
——招鹤亭
离放鹤亭不远处还有招鹤亭。它于1982年被列为徐州市级文保单位,距放鹤亭南20米、饮鹤泉南10多米处,建在一方高耸之处,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
招鹤亭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檐角欲飞,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据了解,最近一次维修为揭顶维修,主要解决了屋面瓦更新,柱顶与屋面衔接处损毁严重的现象,对柱、梁枋、椽子、地面、台基、屋顶进行修缮、更换。
——碑廊
放鹤亭东侧伫立着碑廊。它始建于清朝末年,南北长约30米,加上碑廊背面,总长度接近40米。廊内墙壁上镶嵌着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54块。碑碣除了雕刻技艺精湛外,其中不少碑刻作品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和研究价值。
在最近的一次修葺中,碑廊的墙体、地面、栏杆、挂落、屋面木构件、屋面等得到了系统的维修,解决了屋面瓦更新、柱顶与屋面衔接处损毁等问题。
——御碑亭
放鹤亭院西北角有一座凉亭,西南角有一间门窗玲珑的小轩。这原是“御碑亭”,内曾立有清高宗弘历的《游云龙山作》诗碑。乾隆皇帝曾4次来徐州,几乎每次必登云龙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诗”标榜风雅的“御书”。
如今乾隆为云龙山书写的碑刻已移到放鹤亭后的碑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