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推进,新型农民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一、桃源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不够合理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农民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湖南省桃源县现状来看,新型农民培训的内容还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
第一,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桃源县各级机构开展的农民培训多是引导性培训,即对农民开展传统的种植、养殖科技培训;求职技能、法律普及、安全卫生和最简单的上岗前技能培训,而对农民进行系统职业技术培训则很少。具有转移需求的农民希望培训的专业技能主要有:车床、模具、修车、焊工、电工、电脑、酒店管理等,然而,在地方为期15天或10天的引导性培训并不能满足这批学员的培训需要。调查显示,有80%的农民认为自己需要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有70.5%的农民认为自己需要接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仅有18.6%的农民选择传统种植、养殖培训。由此可见,农民的培训需求与我们所提供的培训存在明显差异。由于职业技能和技术知识相对缺乏,培训的就业率就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当谈到对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是否满意时,有10%的农民认为很不满意,12%认为不满意,57%的农民表示满意,28%认为非常满意,其中不满意主要原因集中在培训实用性和能否保证就业方面。
第二,培训专业重叠。县内各种培训机构开设专业重复,甚至培训基地之间其特色专业都是一样的。在本身办学条件薄弱的情况下,同一地方专业重复建设,一方面造成了培训资源分散,使得培训质量层次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在转移就业上造成内耗。
(二)培训方式单一
由于观念认识、培训资源、经费等多因素的影响,加上经验缺乏,目前部分培训机构在开展农民培训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培训质量达不到农民就业要求。
第一,培训时间过短。目前农民培训主要以课时计算,15~30天的短期培训不多,2个月以上的培训少之又少。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习到过硬的劳动技能是很困难的。由于培训后技术水平不高,培训后的学员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现代用工企业就业,这样不仅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同时还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竞争。
第二,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根据调查,农民培训中,通过课堂讲授形式完成的有60.2%,现场指导仅占30%,而调查发现,农民更喜欢通过现场培训、专家一对一指导、跟师傅学习等培训方式,只有20%的人选择课堂讲授的形式。大部分农民更希望在培训中心接受培训期间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这样培训针对性、实践操作性强,培训后就业岗位也有保障,学习时就能更加用心。由此可见,和农民多元的需求相比,目前的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明显跟不上新型农民的需求。
(三)培训资源缺乏整合
桃源县农民培训的机构很多,劳动部门有就业培训中心;教育部门有职业技术学校;农口部门有农广校及农机培训中心;群团组织有各自的培训实体;还有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但各类培训机构自成体系、相互分割,基本上各自开展工作,各自发挥作用,没有多少交流,没有形成合力。同一个县域内,培训机构林立,良莠不齐,专业重复设置现象普遍,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分散,这些状况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发展上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使得本来有限的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培训深入发展的“瓶颈”。
二、完善桃源新型农民培训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培训内容
首先,要紧密围绕桃源农业结构调整,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重高效、特色种植技术的比重,逐步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种养结构。
其次分类指导。对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从业人员,如农机手、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建筑工匠、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等,开展从业技能、法律法规及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及有关农业政策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对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
(二)创新培训方式
现有的部门组织请专家教学的培训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参加培训的农民少,收效不明显,进而影响了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甚至影响部门形象。因此,要注意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与本地龙头企业、招商引资企业的需要相结合,特别是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所急需的农业技术工人培训。可以扶持一批专业的中介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和组织,通过他们设计科学、合理、系统的培训内容,采取广大农民能够接受的培训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专家授课,增加权威性和专业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
(三)整合培训资源
新型农民培训主体的建立和创新是达到培训目标的重要环节。各部门应理顺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做好政策制定、总体协调、资金筹措、监督检查等工作。各有关部门按分工抓好落实,劳动部门重点抓好劳动技能的培训,农口部门重点抓好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教育部门重点抓好劳动预备培训,经贸部门重点抓好本地用工的培训,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乡镇则具体负责培训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制定计划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乡镇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其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培训主阵地作用。职教着重培训劳动技能,成教侧重培训文化知识,中介机构注重提供就业信息,三大载体既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整合农村各类教育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一、桃源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不够合理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农民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湖南省桃源县现状来看,新型农民培训的内容还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
第一,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桃源县各级机构开展的农民培训多是引导性培训,即对农民开展传统的种植、养殖科技培训;求职技能、法律普及、安全卫生和最简单的上岗前技能培训,而对农民进行系统职业技术培训则很少。具有转移需求的农民希望培训的专业技能主要有:车床、模具、修车、焊工、电工、电脑、酒店管理等,然而,在地方为期15天或10天的引导性培训并不能满足这批学员的培训需要。调查显示,有80%的农民认为自己需要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有70.5%的农民认为自己需要接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仅有18.6%的农民选择传统种植、养殖培训。由此可见,农民的培训需求与我们所提供的培训存在明显差异。由于职业技能和技术知识相对缺乏,培训的就业率就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当谈到对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是否满意时,有10%的农民认为很不满意,12%认为不满意,57%的农民表示满意,28%认为非常满意,其中不满意主要原因集中在培训实用性和能否保证就业方面。
第二,培训专业重叠。县内各种培训机构开设专业重复,甚至培训基地之间其特色专业都是一样的。在本身办学条件薄弱的情况下,同一地方专业重复建设,一方面造成了培训资源分散,使得培训质量层次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在转移就业上造成内耗。
(二)培训方式单一
由于观念认识、培训资源、经费等多因素的影响,加上经验缺乏,目前部分培训机构在开展农民培训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培训质量达不到农民就业要求。
第一,培训时间过短。目前农民培训主要以课时计算,15~30天的短期培训不多,2个月以上的培训少之又少。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习到过硬的劳动技能是很困难的。由于培训后技术水平不高,培训后的学员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现代用工企业就业,这样不仅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同时还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竞争。
第二,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根据调查,农民培训中,通过课堂讲授形式完成的有60.2%,现场指导仅占30%,而调查发现,农民更喜欢通过现场培训、专家一对一指导、跟师傅学习等培训方式,只有20%的人选择课堂讲授的形式。大部分农民更希望在培训中心接受培训期间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这样培训针对性、实践操作性强,培训后就业岗位也有保障,学习时就能更加用心。由此可见,和农民多元的需求相比,目前的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明显跟不上新型农民的需求。
(三)培训资源缺乏整合
桃源县农民培训的机构很多,劳动部门有就业培训中心;教育部门有职业技术学校;农口部门有农广校及农机培训中心;群团组织有各自的培训实体;还有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但各类培训机构自成体系、相互分割,基本上各自开展工作,各自发挥作用,没有多少交流,没有形成合力。同一个县域内,培训机构林立,良莠不齐,专业重复设置现象普遍,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分散,这些状况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发展上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使得本来有限的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培训深入发展的“瓶颈”。
二、完善桃源新型农民培训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培训内容
首先,要紧密围绕桃源农业结构调整,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重高效、特色种植技术的比重,逐步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种养结构。
其次分类指导。对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从业人员,如农机手、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建筑工匠、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等,开展从业技能、法律法规及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及有关农业政策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对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
(二)创新培训方式
现有的部门组织请专家教学的培训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参加培训的农民少,收效不明显,进而影响了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甚至影响部门形象。因此,要注意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与本地龙头企业、招商引资企业的需要相结合,特别是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所急需的农业技术工人培训。可以扶持一批专业的中介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和组织,通过他们设计科学、合理、系统的培训内容,采取广大农民能够接受的培训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专家授课,增加权威性和专业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
(三)整合培训资源
新型农民培训主体的建立和创新是达到培训目标的重要环节。各部门应理顺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做好政策制定、总体协调、资金筹措、监督检查等工作。各有关部门按分工抓好落实,劳动部门重点抓好劳动技能的培训,农口部门重点抓好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教育部门重点抓好劳动预备培训,经贸部门重点抓好本地用工的培训,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乡镇则具体负责培训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制定计划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乡镇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其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培训主阵地作用。职教着重培训劳动技能,成教侧重培训文化知识,中介机构注重提供就业信息,三大载体既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整合农村各类教育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