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alisa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壮大健康养老产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培育壮大银发经济的重要任务。在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基础上,探讨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辽宁省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面临医养产业融合度不高、医养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及康养服务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问题。因此,从推动产品或服务融合、市场融合及组织方式融合等角度看,应实施人才兴业工程,实施智慧健康养老工程,探索区域化特色化健康养老融合发展服务模式,推进医养结合,创新农村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服务模式,改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创新健康养老产业融资模式,进一步发展壮大辽宁省健康养老产业。
  [关键词]健康养老产业;人口老龄化;智慧养老;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05-0057-08
  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的界定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超过7%,该国家就属于老龄化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的标准,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随后老龄人口快速增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8.7%(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3.5%)。因此,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1]与此同时,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方面。具体到辽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辽宁60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5.72%,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7.42%,居全国首位。按照国际社会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4%,就达到了深度老龄化社会,辽宁省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因此,发展壮大健康养老产业,是辽宁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快推进健康辽宁建设、培育壮大银发经济的重要内容。
  一、健康养老产业的概念及融合机理
  (一)健康养老产业概念界定
  健康养老产业,又称康养产业、养老健康产业等,截至目前,对健康养老产业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内涵界定。从字面意义看,不同的学者将康养产业界定为“健康”“养老”或者“健康”“养生”两个维度[2]1-2或者“健康”“养生”“养老”三个维度[3]5。房红、张旭辉(2020)从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角度对健康养老产业概念及康养产品属性等方面进行了概念界定与研究,并梳理总结了康养产业内涵与外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概念界定。[4]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从国民行业统计分类的角度对健康养老产业涵盖的内容进行界定。从统计内容上看,健康产业在三大产业部门中涉及的内容各有侧重,其中第一产业主要是中药材种养殖,第二产业主要是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制造,第三产业主要是医疗卫生、健康保障、健康人才教育及健康促进服务等。按照《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养老服务产业以服务老年群体为目的,涉及的产品或服务领域较为宽泛,既包括老年人健康产品或服务,也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的出行、娱乐等其他非健康产品或服务。因此,结合《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和《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可以得出健康养老产业的交集,即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领域,如图1所示,是以服务老年健康为目的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制定出台,提出了推动养老产业与健康产业发展,旨在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与服务水平,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实现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促转型等多元化目标。2017年2月,国家有关部门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工信部联电子〔2017〕25号),对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以及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健康养老产业融合机理
  产业融合一般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由于在工艺技艺、组织形式、产品市场或服务功能等多个层面存在某种共性联结,从而形成产业边界的趋同或消弭的动态变化过程。[5]交叉渗透是产业融合的根本特征,有别于产业分化。产业融合和产业分化都是以产业分工为基础。前者是对产业边界的跨越或模糊化,并不代表社会分工的退化,而是在产业高度分工的基础上向产业间分工的再组织过程;而后者是由于经济部门内部分工的细化,衍生出類似中间品的供应环节,实质是产业部门内部分工转变为产业间的社会化分工过程。因此,从产业融合产生的机制看,产业融合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产业组织演化形式,促使社会分工程度更加深化,体现了产业间的高度关联性。
  关于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苏昌贵等(2018)从健康养老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的动力、产业融合的过程等角度进行了阐释,认为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范畴,涉及的产业领域较为广泛(包括体育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以及第一产业等)。[6]唐亚林、张潇(2019)从人口老龄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健康养老养生产业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机理,包括医养结合、养老与健康并行、“康医养”融合模式的实现等。[7]韦艳、徐赟(2020)认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仍属于“朝阳产业”,由于行业标准不统一,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受限,融合发展的方向不明朗、融合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8]
  从产业组织方式的角度看,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是基于服务的目标群体一致、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功能一致、采取的技术手段一致,才促进了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产业边界的趋同或消弭,因此健康养老产业融合机理包括三个层次:市场融合、产品或服务融合、组织方式融合。   首先,健康养老产业的市场融合。健康和养老产业有着相互重叠的服务群体——老年消费群体,伴随着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吸引了旅游、文化、生态、养生等相关产业在同一个空间的集聚。诸多产业对应同一消费群体加之市场的高度重叠性,使得产业边界愈发模糊。康养文旅产品相伴而生,导致产业协同与产业融合共振,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其次,健康养老产业的产品或服务融合。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具有多元化特征,涉及“衣食住行医娱”等多个层面,特别是对医疗保健、体育锻炼等需求尤为迫切。因此需要围绕老年群体健康需求,推动企业挖掘潜在康养资源,开发新的康养产品或服务,培育“康养+农业”“康养+旅游”“康养+生态”等新业态,形成康养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不断完善健康养老产品或服务的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推动健康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
  最后,健康养老产业的组织方式融合。健康养老产业通过无形的或有形的要素共享应用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等條件,产生技术融合、生产工艺流程融合,不断提升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推动无形要素跨越产业边界,运作产生融合企业。
  综合来看,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组织方式融合为主要方式,以产品或服务融合为重要内容实现的。企业是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老龄人口是健康养老产业融合的需求方和原始动力,政策引导是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二、辽宁省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健康养老产业主导业态不断丰富
  当前,辽宁省健康养老产业在康养旅游、中医药康养、远程医疗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主导产业业态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推进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康养旅游业态看,辽宁省依托丹东、本溪、鞍山、辽阳及铁岭等自然风光及温泉资源,形成了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等细分业态,吸引了老年人前往迁居或度假休闲。从中医药康养业态看,辽宁省以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疾病诊疗、体质改善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探索发展多样化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其中,2018年首批10个建设完成。2020年建设完成第二批辽宁省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单位33个,并组建省级老龄健康专家库,56名老龄健康专家入选,其中有16名专家入选国家老龄健康专家库。在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探索构建由文化养生、健康管理、紧急救治、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和机制保障构成的“5+1”医养结合模式。截至2021年3月,辽宁省医养结合机构达到214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超过2000对,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医养结合的实现。[9]从远程医疗服务业态看,辽宁省鼓励医疗联合体内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并向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超声、远程监护等服务。
  (二)健康养老产业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近年来,辽宁省为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涉及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中医药康养等重点领域,如《辽宁省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试点和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虽然辽宁省尚未出台健康养老产业专项规划及相关产业链布局指引,但是现有的产业政策框架,已经为健康养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趋势性重点方向,为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走向繁荣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三、辽宁省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融合差,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一是医养产业融合发展滞后。成熟的康养产业涵盖老年住宅、老年金融、家政服务、福利器械用品、文化生活服务、医疗卫生、疾病诊治与看护等行业。辽宁省健康养老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从医疗与养老、养生结合的程度看,医养融合领域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培育以及产业链条的构建还存在滞后性。突出表现在,健康养老产业的产业布局不集中,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带动辐射效应,而且医养结合品牌建设进程缓慢,缺乏主打品牌,品牌自主性不强,导致相关康养、医养等产品或服务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高水平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目前,辽宁省养老产业服务模式较为单一,个性化、精细化、多元化不足,辽宁省养老服务主要类型如表1所示。硬件设施方面,现有大部分健康养老服务机构设备单一陈旧,公共设施功能不完善,老年人使用不便捷,娱乐设施单一,住宿条件亟待改善。软件服务方面,距离智能化、便捷化、智慧化还有很大差距。造成智能化服务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养老服务软件开发和应用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不足,软件开发人员不能完全洞悉老年人现实需求。三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严重短缺。农村病残、失能、空巢老人缺少有效照顾,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和专业化照料与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村人口抚养比下降,老人得不到及时、应有的照料,空巢老人大量出现。[10]
  (二)健康养老产业欠缺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医养结合与照护的养老服务机构有张家港优居壹佰养老公寓、广东顺德乐善居老年护理院、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怡园光熙长者公寓、北京市海淀区和熹会老年公寓等,其以失智、卧床老人等需要长期照护的对象为主要服务人群,设有诊疗区、候诊厅、康复保健区、生活服务区、娱乐休闲区等,基本建立起集居住、商业、医疗为一体的成熟养老社区,银发经济初具规模,形成了成熟的运营模式。从辽宁省目前健康养老产业经营状况来看,无论是纯粹投资型经营模式,还是“投资+运营管理型”的经营模式,难点都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盈利来源以确定合理的商业盈利模式。
  (三)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基础相对薄弱
  成熟的市场体系能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促进健康养老产品或服务实现供需平衡,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当前,辽宁省健康养老市场仍处于初级培育阶段,从健康养老产品研发、生产到销售等环节的通路尚不顺畅,康养产品的研发投入及成果转化等效率还不高,政府介入“有形的手”与市场机制“无形的手”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这不仅造成健康养老产品的供给存在短缺,而且造成价格机制的扭曲,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养老产品需求。此外,公办养老机构的低效与民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存在,特别是在土地划拨、设施建设、补贴等方面存在公办与民办的不一致性,存在不公平竞争。此外,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融合程度低、标准不规范,养老服务机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健康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人才缺乏
  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对从业者有较高的专业要求,涉及医疗、健康管理、老年人心理等多元化服务的共融共通。目前,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健康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呈现“三低一差”的状态:文化程度低、工资待遇低、专业技能低、人员固定性差。健康养老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均有待提高。另外,基层医护人员大多专业技术职称层次低,高层次专业医护人员严重短缺,极大制约了社区健康养老产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五)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
  健康养老产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规模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健康养老产业不同于一般的养老产业,它关注健康、养老与养生“三位一体”的融合,兼具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健康养老产业公益性的特质,决定了医养产业对政策性融资的依赖以及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的现状。健康养老产业的运营模式及服务对象,决定了产业发展融资风险较高。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所提供的康养服务,较大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为避免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和道德失信现象,社会资本进入的门槛较高,由此也造成健康养老产业融资困难。
  四、推动辽宁省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人才兴业工程,应对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需求
  人才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实施人才兴业工程是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长期而言,要从学科建设上培养专业人才,重点鼓励支持医药院校开设护理学、康复学、健康管理、营养学、老年病学等专业课程,对接社会康养服务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尤其应注重在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同时,加大对健康养老服务业企业扶持力度,以税收优惠、招工补贴等形式促进优质企业良性发展,稳步提高行业薪酬,吸引更多专业毕业生从事健康养老服务。短期而言,为弥补健康养老产业从业人员短缺,一方面,要加强医疗行业与养老行业的协调,鼓励具有专业医护、老年康复等领域培训资质的公办医院或培训机构,开设面向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康养产业从业人员医护水平和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提高健康养老行业总体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如中介服务机构、退休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广泛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由政府购买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吸引养老服务机构人员就业,并适时提高工资待遇,以保证养老队伍的稳定。
  (二)实施智慧健康养老工程,满足老年群体现代化、智能化健康养老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重点培育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扩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规模,在培育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方面,培育智慧健康养老融合发展新业态。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既是健康养老服务业的产业链高端,也是必然趋势,应瞄准高端,不断推动企业和健康养老机构提供智慧化健康养老服务和产品。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加强重点病情监测、档案管理、异常预警及紧急救助等综合服务。另一方面,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发展民办公助、公建民营或民办民营等健康养老商业,提供高、中、低档商业化服务,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成熟商业模式。[12]
  (三)探索形成区域化特色化健康养老融合发展服务模式
  一是健康旅居养老型。依托辽宁省东部地区丰富的富含疗养能力的自然环境,发展壮大“生态+旅居”新业态,发展壮大健康旅居疗养型养老模式。利用“大生态”资源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养生、养老与老年人健康相融合,形成生态旅居养生养老大健康产业体系。二是社区健康养老型。康养社区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服务的便利性,要通过医疗、健康、养生资源的协同,构建“诊断—治疗—康复—养生”四位一体的高端健康服务体系,为入住老人提供全程疗养、应急服务等,不断丰富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内容和层次。三是田园健康享老型。加强整体规划,加大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投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盘活乡镇资源,补齐乡镇基础设施短板。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养老小镇的建设和运营,不断完善特色乡镇基础设施,将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持续推进健康养老服务和产品向农村等基层地区下沉。重点完善农村地区服务老年群体的体育、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鼓励餐饮、护理、医药、旅游及老年用品等行业协同发展,推动乡镇地区健康养老试点工作及健康养老基地建设。
  (四)推进医养结合,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
  做好医养结合、康养融合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统领和协调政府相关部门依制度规范运行。一方面,深化医养结合。坚持医中有养,大力支持养老服务联合体发展,依托公办医院的医疗资源开办养老机构,为老年群体提供稳定、优质的养老环境;发展养中有医,推进大型养老社区、公寓等养老机构同医院合作,签订协议,把医生请进养老机构坐诊或开展线上医生会诊,开设绿色通道,医疗设备定期进养老机构为老人诊查,为老人提供快速优质的医疗保障,形成“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双模式。[13]另一方面,促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发挥辽宁省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将中医药作为面向老年人慢性病治疗、身体保健及养生管理的重要切入点,促进中医药资源广泛服务老年人群体。支持有关中医药院校举办老年人养生课堂、慢性病诊疗讲座以及健康保健知识普及等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及中医药院校的“产学研用”机制,扩大中医药影响力,提高老年群体健康水平。
  (五)创新农村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服务模式
  抓住国家向农村和养老方向持续倾斜的政策红利,探索创新农村健康养老模式,以现有“幸福院”“农村养老服务站(中心)”为基础,以县为单位,整体增加农村健康养老服务供给。其一,采取“慈善+养老”模式。探索“村级慈善幸福院”建设,为广大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服务,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形成“政府+慈善+村级+个人”四级联动的新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其二,采取“医疗+养老”模式。以县、镇、村多级养老服务网络为特色,建设农村区域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承包、委托、合资合作等公建民营方式,推动农村区域性护理型养老院建设,加强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疗养院、综合医院、老年专科医院等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协作,打造以养老照护、健康服务、生活扶助、心理慰藉、文体娱乐为一体的医养结合项目。其三,采用“公办民营”模式全面提升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采取市、县、乡镇三级财政共同出资模式,进一步扩大公办养老机构的规模,完善各项健康养老服务功能,补齐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公共服务短板。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办养老机构照料护理资金投入,聘请商业化运营团队,制定并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动态管理、星级评定制度和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检测指标体系,重点保障农村“五保”老人以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残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14]   (六)改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巩固健康养老融合发展的医疗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借鉴发达地区的老年医疗保障新模式,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老年群体,建立分层次的保障制度,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二是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大型医疗机构能较好地满足大部分人的医疗需求,但从老年人的角度来说,他们更加迫切希望得到社区医疗的服务。社区医疗往往离家近、看病手续简单、医疗费用较低、家人照顾方便,而且有时候还能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就诊服务。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医疗的投资,社区内的各个群体也应该积极配合,多方面、多渠道地把建设压力最小化,提高社区内老龄人口便捷就医服务水平。三是规范发展老年药品与保健品市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病概率会大幅增加,尤其是各类慢性疾病,部分老年人甚至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因此,规范老年人药物及保健品市场,既是对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满足也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必要举措。[15]
  (七)创新融资模式,提升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动力
  健康养老产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准公益性等属性,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或社会资本投入是不够的,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本介入。在投融资方面,要以政府为主体,建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在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初期,以产业扶持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或者养老设施改善项目等给予资金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以参股形式介入健康养老产业全产业链构建的重点环节,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和公办民营模式,提高公办健康养老机构的现代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菊华,王苏苏,刘轶锋.新中国70年: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9,(4):30-42+126.
  [2]李后强.生态康养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3]何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房红,张旭辉.康养产业:概念界定与理论构建[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4):1-20.
  [5]Namil Kim,Hyeokseong Lee,Wonjoon Kim,Hyunjong Lee,Jong Hwan Suh.Dynamic pattern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Evidence from a large amount of unstructured data[J].Research Policy,2015,44(9):1734.
  [6]苏昌贵,魏晓,刘雨婧,等.产业融合视域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以郴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1):135-141.
  [7]唐亚林,张潇.国家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发展模式的转型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32(3):1-13.
  [8]韦艳,徐赟.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径——以陕西省为例[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3):37-45.
  [9]王敏娜.我省实施卫生健康“强基”行动[N].辽宁日报,2021-03-05(8).
  [10]郑吉友.辽宁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历史演进[J].党政干部学刊,2019,(1):53-60.
  [11]王永坤,范露康,付同宇.PPP模式应用于辽宁养老服务业的必要性与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18,(28):138-140.
  [12]耿慧,周培骥,赵萤辉.大健康战略背景下云南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5):82-88+133.
  [13]黄春滚.我国养老社会化发展需求端策略探讨[J].特区经济,2019,(4):46-51.
  [14]许福子.辽宁养老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对辽宁10个地区的调查[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9):58-63.
  [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J].当代农村财经,2021,(1):49-52.
  责任编辑  魏亞男
其他文献
[摘 要]马克思从个体与共同体的辩证关系视角论述了共同体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这种基础表现为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个体与共同体关系产生的起点,个体通过物质生产(主要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劳动协作形式)和社会交往(所有制形式及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活动,推动了共同体的历史发展。准确理解马克思从个体与共同体辩证关系视角对共同体思想唯物史观基础的论述,不仅可以破解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唯
期刊
[摘 要]伴随数字化转型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城市社会治理充分赋能:充分利用数据溯源,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发挥数字资源效能,满足差异化服务需求;提供数字化支撑,优化社会治理决策;推动智慧治理应用,实施精准化社会治理;依靠数字化手段,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分析广州市数字化技术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提出城市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提高社会治理数据集成度;理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
期刊
[摘 要]假期设置对企业人工成本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以辽宁省企业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假期设置对企业人工成本的影响以及企业承受能力等情况,提出优化假期设置要在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和企业对职工休假的承擔能力间寻找平衡点。为此,要鼓励企业分行业分段灵活休假,加强对企业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增强企业和劳动者休假意识,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合理维护劳动者休假权益。  [
期刊
[摘 要]哈特和奈格里在考察劳动范式的后现代转型时,提出了一个饱受争议的兼具非物质性与生命政治性的非物质劳动概念。非物质劳动的生命政治性是其理论要旨与精髓之所在,它借助生命政治性的不断累积而获得的在劳动领域的霸权地位,使劳动范式与交往范式之间的传统断裂得以弥合,从而构成了解放潜能迸发之源。尽管这一理论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但借由对政治经济学分析传统的恢复以及对后现代之微观分析视角的融入,使其理论在一
期刊
[摘 要]网络色情直播,因表演行为本身没有固定性而无法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和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认定,一般也不可认定为聚众淫乱罪。组织者和组织表演“两头挑”的表演者可能构成组织淫秽表演罪及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网络服务提供者,可能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拒不履行信息安全管理义务罪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基于道德与法律、性自由与社会秩序、技术发展与法益保护的价值考量,刑法应保持其谦抑性。规制网络色
期刊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市民社会、类本质、共产主义是三个重要概念。在这三个概念的阐释中潜藏着马克思话语逻辑的转换,又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揭示出市民社会私人利益的实质以及人的异化存在状态。在上述批判基础上,马克思预设了理想的、相互补充以及相互确证的社会关系。基于这一人本主义预设,马克思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论述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既是对历史之
期刊
[摘 要]做好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意义重大,加强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对“校-府”合作内涵与理论基础的阐述,引申出社区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校-府”合作模式的理论适用性,在此基础上以辽宁社区干部学院为例,详细介绍其采取的创新性举措,以期为全国范围内社区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校-府”合作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社区党建;社区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校-府”合作  [中图
期刊
[摘 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强度,对促进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经调研分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强度弱于需求强度,导致服务供给的有限性与需求的多样性不匹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为此,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助于推动相对稳定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强度;需求强度  [中图分类号]F71
期刊
[摘 要]网格化管理下沉并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积极践行社会利益诉求,强化服务导向,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已然成为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抓手。但在网格化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自上而下的管控思维和传统的条块治理方式潜藏着弱化居民自治、形式化治理的风险。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防范策略在于科学定位网格化职能边界,完善政策法规,在基层社区构建多元主体的共治格局,实现从单向度的行政化治理向参与式治理转型。  [关键词]网格
期刊
[摘 要]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推动超大城市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合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形式。基于广州市S街社区的观察,发现嵌入机制和整合机制是党建引领的重要实现机制。嵌入式党建以组织嵌入、党员嵌入等形式进入到外来人口群体中,通过发挥党建优势激发其治理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整合机制通过共治共商、民生服务、教育赋能、志愿服务等方面对管理、服务、资源和价值进行有效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