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述人:李丽梅,成都市成龙街道敬老院护理人员
半年前我们敬老院扩建后开辟了“喘息式服务专区”,服务项目刚开通就迅速“满员”。第一位入住的是75岁的张大爷,张大爷的女儿远在国外,此前一直与老伴一同生活,选择“喘息式服务”是希望能顺利度过术后过渡期。因为两个月前他因胆囊出现问题实施了手术,术后的特殊饮食要求让两位老人犯了难:“医院开出的饮食要求非常高,流质、半流质什么的,我们根本弄不好。”
住进我们敬老院后,我们严格按照饮食要求给他准备了餐饮,驻院医生还发现老人内膜黄紫,去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老人及时得到了治疗。在护理人员的悉心照顾下,老人两个月后身体逐渐恢复健康,重新回了家。
第二位客人是陈阿婆。陈阿婆已经90岁高龄,一直患有慢性房颤症,年前又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跑医院急诊是经常的事。然而,最近曾外孙出生了,孙女要坐月子,家人一下子手忙脚乱起来。在得知我们开通了“喘息式服务”后,家属立即提出申请,陈阿婆顺利住了进来,燃眉之急得以解决。
照顾家中患病老人牵扯过多精力,若遇到临时出差、有事,老人无处可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许多人,所以慢慢地一些街道敬老院尝试“喘息式服务”,提供短暂的机构托管或居家上门服务。但这项服务需要政府牵头,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很大,牵扯到方方面面,所以试点的敬老院非常有限,床位也很少,大多数长期护理病患的照料者,不得不照旧挣扎在“用心血与汗水兑现爱与亲情的契约”中,而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我整整照顾了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六年。
这六年真的是在亲情与无奈中坚守度过的。母亲因脑梗塞导致老年痴呆症,生活中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常常是刚跟人道别,转身就忘了自己做过什么事。病情发展到后来,母亲的辨识能力越来越差,自理能力越来越弱。为了照顾她,我不得不辞去工作,每天菜场、医院、家三点一线奔跑,每当照顾好母亲睡下后,我几乎也瘫在床上,累得不想动弹。
但最累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理。不怨是不可能的,无数次我在心底呐喊:“谁来让我喘息一下,哪怕一天也好。”但是没有,直到母亲去世。
所以再就业我选择了敬老院,选择了当“喘息服务”护理员。每当遇到那些常年照顾患病亲人的亲属时,我都会极力推荐“喘息服务”,虽然目前他们能享受到“喘息”的机会还很少。
专家点评:
目前长期需要护理的病患以家庭照料和社会购买服务为主,但前者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一部分家庭是因为受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家庭则是各有苦衷,比如病患不适应保姆照顾、家属不忍心把病患送到养老院、养老院床位紧张排不上号、保姆流动性大不停换人等。
而研究发现,长年累月照顾重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患,照料者会身心俱疲,甚至出现抑郁倾向。另一方面,不少家属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照料病患明显力不从心,再加人口的减少和老年化的加剧,“喘息服务”显得紧迫而必要。
台湾的“喘息服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至今已实施20年。社区的护理中心不仅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更为照料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如果照料者想放松一下,可以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短期照顾或派出护理人员到家里全天护理。经评估后,一些家庭照顾者每年可获得一定天数的“喘息式服务”,一些困难的家庭每年最高则可获得更多天“喘息服务”补助。
四年前,内地一些城市也开始尝试类似的服务,为老人提供居家或机构式的临时性、短期性看护,让照料者得到“喘息”的机会。“喘息服务”除了可以减轻照顾者的压力,让紧绷的神经得到舒缓,更重要的是能够协助整个家庭度过照顾调适期和危机期,在照料病患的漫漫长途上,让照料者以更积极的心态“重新上路”。
台湾、香港的“喘息服务”已发展多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诸如照顾者自理少量费用避免相关部门财政压力过大;相关部门适当补贴接送老人去“机构喘息”的交通费用;评估和公示享受“喘息服务”的照顾者;评估具有提供“喘息服务”资格的服务机构;禁止机构巧立名目临时加费……对处在起步期的内地而言,这些都值得参考。(蔡宗学,台湾“喘息服务”研究专家)
半年前我们敬老院扩建后开辟了“喘息式服务专区”,服务项目刚开通就迅速“满员”。第一位入住的是75岁的张大爷,张大爷的女儿远在国外,此前一直与老伴一同生活,选择“喘息式服务”是希望能顺利度过术后过渡期。因为两个月前他因胆囊出现问题实施了手术,术后的特殊饮食要求让两位老人犯了难:“医院开出的饮食要求非常高,流质、半流质什么的,我们根本弄不好。”
住进我们敬老院后,我们严格按照饮食要求给他准备了餐饮,驻院医生还发现老人内膜黄紫,去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老人及时得到了治疗。在护理人员的悉心照顾下,老人两个月后身体逐渐恢复健康,重新回了家。
第二位客人是陈阿婆。陈阿婆已经90岁高龄,一直患有慢性房颤症,年前又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跑医院急诊是经常的事。然而,最近曾外孙出生了,孙女要坐月子,家人一下子手忙脚乱起来。在得知我们开通了“喘息式服务”后,家属立即提出申请,陈阿婆顺利住了进来,燃眉之急得以解决。
照顾家中患病老人牵扯过多精力,若遇到临时出差、有事,老人无处可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许多人,所以慢慢地一些街道敬老院尝试“喘息式服务”,提供短暂的机构托管或居家上门服务。但这项服务需要政府牵头,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很大,牵扯到方方面面,所以试点的敬老院非常有限,床位也很少,大多数长期护理病患的照料者,不得不照旧挣扎在“用心血与汗水兑现爱与亲情的契约”中,而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我整整照顾了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六年。
这六年真的是在亲情与无奈中坚守度过的。母亲因脑梗塞导致老年痴呆症,生活中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常常是刚跟人道别,转身就忘了自己做过什么事。病情发展到后来,母亲的辨识能力越来越差,自理能力越来越弱。为了照顾她,我不得不辞去工作,每天菜场、医院、家三点一线奔跑,每当照顾好母亲睡下后,我几乎也瘫在床上,累得不想动弹。
但最累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理。不怨是不可能的,无数次我在心底呐喊:“谁来让我喘息一下,哪怕一天也好。”但是没有,直到母亲去世。
所以再就业我选择了敬老院,选择了当“喘息服务”护理员。每当遇到那些常年照顾患病亲人的亲属时,我都会极力推荐“喘息服务”,虽然目前他们能享受到“喘息”的机会还很少。
专家点评:
目前长期需要护理的病患以家庭照料和社会购买服务为主,但前者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一部分家庭是因为受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家庭则是各有苦衷,比如病患不适应保姆照顾、家属不忍心把病患送到养老院、养老院床位紧张排不上号、保姆流动性大不停换人等。
而研究发现,长年累月照顾重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患,照料者会身心俱疲,甚至出现抑郁倾向。另一方面,不少家属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照料病患明显力不从心,再加人口的减少和老年化的加剧,“喘息服务”显得紧迫而必要。
台湾的“喘息服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至今已实施20年。社区的护理中心不仅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更为照料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如果照料者想放松一下,可以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短期照顾或派出护理人员到家里全天护理。经评估后,一些家庭照顾者每年可获得一定天数的“喘息式服务”,一些困难的家庭每年最高则可获得更多天“喘息服务”补助。
四年前,内地一些城市也开始尝试类似的服务,为老人提供居家或机构式的临时性、短期性看护,让照料者得到“喘息”的机会。“喘息服务”除了可以减轻照顾者的压力,让紧绷的神经得到舒缓,更重要的是能够协助整个家庭度过照顾调适期和危机期,在照料病患的漫漫长途上,让照料者以更积极的心态“重新上路”。
台湾、香港的“喘息服务”已发展多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诸如照顾者自理少量费用避免相关部门财政压力过大;相关部门适当补贴接送老人去“机构喘息”的交通费用;评估和公示享受“喘息服务”的照顾者;评估具有提供“喘息服务”资格的服务机构;禁止机构巧立名目临时加费……对处在起步期的内地而言,这些都值得参考。(蔡宗学,台湾“喘息服务”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