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担当是诗、书、画三绝的明末清初重要遗民艺术家。作为僧人、诗书画家,担当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近年来担当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担当艺术思想研究较为全面、系统,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担当书画研究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整个学术环境及视野的不断开拓,担当诗文研究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担当;担当研究;述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4—010—04
担当(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名普荷,晚年又名通荷,号担当,意为能够担当佛家之重担。著名僧人、诗书画家,被后人推崇为诗、书、画三绝的明末清初重要遗民艺术家。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生于云南晋宁的一个官宦书香世家,幼承家业,工诗文。后南游吴楚,拜董其昌、陈眉公为师。崇祯十一年46岁时,徐霞客来滇,与其结识并为深交。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他在祥云水目山出家。出家后,他结庐鸡足山罔错斋,晚年寄寓大理感通寺。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冬担当圆寂于大理感通寺,享年81岁。担当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担当的简笔山水流传很广,甚至在云南民间瓷器的青花画上,也可以看到他的影响。然而担当研究却比较冷寂,笔者所收集到的担当研究专题论文及其他研究著作中关于担当的专著、专节的研究,约有60余篇(章、节),另外还有三部关于担当的研究专著。关于担当研究的资料,因目力有限,难免遗珠。兹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担当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
一、担当作品的收集、整理与出版
担当的作品有诗集《园集》(出家前作)、《橛庵草》(出家后作),对联集《罔措斋联》,偈颂《诗杂偈》、《拈花颂百首》等行世,书画作品多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关于担当诗集的收集与整理,《云南丛书》本《滇诗拾遗》卷五担当小传云:“予得其《橛庵草》于李庶常坤,庶常得之倪孝廉隆德。按袁氏《诗略》称其诗七绝尤为擅长,今所得凡五卷,乃无七绝,盖佚矣。除《诗略》已选外,为录八十四首。”当代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张苇研先生对担当诗集的收集整理做了概括:“他的诗集《园集》和《橛庵草》的刻本,很早便难见到了,1900年云南李根源等人,从《滇诗拾遗》和另外的抄本中,收集了担当的诗作177首,编为《明义僧担当公遗诗》出版,后来又有人增添了44首,并加上一些附录,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担当诗》,后来云南省丛书集书处成立,才访得他的《园集》和《橛庵草》。”云南晋宁人方树梅先生,致力于研究云南地方古代文学,他历经数十年时间,将担当的基本资料收齐,后经余嘉华、杨开达编审、点校,于2003年出版了目前收集担当诗文最为完整的《担当诗文全集》,文章通过大量引自史书、文集和著录、笔记等各种资料,全面而详实地展示了担当一生的社会、学术和艺术活动,全书收录《园集》七卷、《橛庵草》七卷、《拈花颂百韵》、《罔措斋联语》,此外还有序、跋、评论等文章,共计2107(则、篇),附录有历代诗人咏担当、方树梅的《担当年谱》、《普荷传》。这是对担当的生平所作的编年式研究,史料丰富,对全面研究担当有较高价值。
对担当书画作品的整理,张苇研先生在《担当诗书画艺术评价》一文中也介绍到:“1951年以来,云南省博物馆经过一番努力,先后收藏了担当的书画作品数十件,并于1963年编辑了《担当书画集》,由文物出版社发行,同时举办了担当书画展览。”担当书画作品的展出,除1963年这次外,还有2001年云南省博物馆举办的担当书画大展,2004年4月祥云县旅游局在水目寺举办的《担当书画展》。2001年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担当书画全集》,荟集了国内外收藏的一大批担当的作品,是目前为止收集担当作品最丰富的画册。朱万章著的《担当一中国名画家全集》,在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担当的一些早期作品做了进一步补充论述。
朱万章先生2006年所著《担当》一书也是目前关于担当研究较为完整的一部专著。但主要是作者收集和罗列了历代关于担当的评论摘录,以及担当的一些传世作品,有点类似《担当书画全集》和《担当诗文全集》之浓缩版本。
二、关于担当的专著、专节的研究
其他研究中关于担当诗文的专著、专节的研究主要有:张福三《云南文学史》(古代卷)第三编元明清时期文学研究,对担当其人其作作了介绍;余嘉华先生《古滇文化思辨录》一书,对担当进行了特别关注,书中著有《双峰并立,雄峙南天——晚明诗僧苍雪与担当》、《担当的(罔措斋联语)》两篇文章;蓝华增《云南诗歌史略》辑入担当一首七绝,并对其人其作进行介绍;秦光玉《明际滇南遗民录》对其做了简要介绍;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一有《隐逸》传,唐泰被列为明代隐逸者之列;缪季安《晋宁诗文征序》1938年刻印本,对担当其人其诗有介绍;孙秋克《明代云南文学研究》明季遗民作家考论一章有《从俗世到僧侣的担当》一文,文章把出家前的唐泰与出家后的担当分开介绍,认为担当的文学观主要是:诗禅、形禅、复古论,文章还把担当与苍雪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他们之间存在差别的原因。此外,天启《滇志》、《滇南诗略续刻》卷二、《云南丛书》、《滇南诗选》(卷二)、《滇诗拾遗》等书也对担当作了介绍。
其他研究中关于担当书画的专著、专节的研究主要有:陈传席的《中国山水画史》、《中国绘画美学史》等。陈传席先生《中国绘画美学史》第四章明代绘画美学中有《“惟画通禅”和“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担当论画美学》一节,他主要是从担当题画诗跋和诗文入手,分析担当的绘画与禅的联系,得出萤其昌画中的禅是“自外而入”和担当画中的禅是“自内而出”这一观点。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认为,担当书法绘画在拜董其昌为师的基础上,进而融入诗情禅理,愈显豪放恣肆,锋芒毕出,实为学董而能白化者。
除此以外,明代冯之《担当禅师塔铭序》、乾隆晋宁州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大理府志、清鸡足山志及《明遗民录》、《明季滇南遗民录》、《国朝画征录·续》、《国朝画识》、《新续高僧传》、《清代画史增编》、《国朝书画家笔录》、《清画家诗史》、《滇南书画录》、乾隆举人孙南溪的《闲居偶吟》等书或名列担当大名、或略叙生平,或着眼重于书画、或侧重于诗文,均有相当的文字。
三、担当研究的学位论文
担当研究的学位论文主要有六篇,分别是1992年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邢文的《担当山水册研究》;2008年云南大学硕士胡佳的《担当诗文中由儒入释的思想精神和艺术观》;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卢英的《沙门而士,士而沙门:担当山水画论略》;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胡吉连的《明遗民担当书法研究》;2009年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杨晓飞的《洗尽铅华不染尘——担当画学研究》;2010年西南大学硕士黄洪平的《担当山水禅意研究》。以上六位作者 中,除了云南大学的胡佳而外,其余五篇文章的作者、学科专业均是美术学,研究方向为中国山水画。《担当山水册研究》侧重于研究担当的山水画;《沙门而士,士而沙门;担当山水画论略》,着重探讨了担当山水画风的主要来源和担当山水画的历史地位;《明遗民担当书法研究》一文是担当书法的专门论著;《洗尽铅华不染尘一担当画学研究》,揭示了担当的绘画审美观念的具体表现,并探讨其对中国绘画发展的意义;《担当山水禅意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担当山水禅画的风貌特色。
四、担当研究的专题性论文
除了以上专著和学术论文里所涉及到的担当研究的各个领域以外,散见于各学术报刊中的研究论文对担当的研究、评价的文字更多一些,担当研究的专题性论文,笔者所收集到的约有40篇。笔者以时间先后为序作简要综述。
1979年黄苗子发表《担当的诗书画》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研究担当的专题性论文,文章对担当的生平、诗、书、画作了系统的研究。黄苗子认为,担当作为董其昌的弟子,在书画上都力追董其昌,后来更接近于倪元璐、王锋一辈将书法的用笔融入到画里,是他画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随后,1980年,云南鹤庆县白族人孙太初先生在《文物》第2期上发表《关于担当历史的几点订正》,文章对黄苗子发表《担当的诗书画》一文提及的有关担当生平历史的几个问题,加以订正。1981年云南白族作家菡芳《一枝向南色更丹一明末爱国诗人担当和他的诗》一文,菡芳主要分析了他的诗歌,认为其诗“言在此而义归于彼,富于文采而往往内涵”。并将担当定位为;明末一位精神可贵的伟大的爱国诗人。1983年昆明人万揆一发表的文章《唐泰(担当)出家原因初探》认为,唐泰由于参加了沙定州起义,失败后逃离昆明,最后被迫遁入空门。万揆一的这一观点受到后世很多学者的反驳。1984年陈正强的文章《著名诗画家担当》把担当与苍雪、介庵作比较,认为苍雪以诗名,介庵精于书法篆刻,担当不仅是杰出的书画家,更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诗人。1985年1月。浦汉英在《云南文史丛刊》上发表的文章《担当生卒年月及其作品》,文章考订了担当的生卒年分别为1598年、1683年,年八十六岁。这一生卒年与方树梅先生《担当年谱》载:生于1593年,卒于1673年,年八十一岁有出入。文章的这一观点并未受到后世研究者采纳,关于担当的生卒年,后世还是倾向于方树梅先生的考订。1989年张苇研、李瑞发表的《担当和尚诗书画艺术评价》,对担当诗书画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
199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刊登的云南风庆人杨开达先生的《诗书寄尘迹,禅亦老儒——担当大师其人其诗》,文章认为担当的一些诗,如“且在粪堆里打眠,漆桶中洗澡”等用漫画式的笔触,用粗线条勾勒的景象,虽给人一种“怪”而“奇”的神秘感,然而却概括了担当暮年的审美倾向。1992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刊登了杨开达的《担当大师的艺术观》一文是较早研究担当艺术思想的文章,杨先生认为担当的艺术观散见于他的诗、序、跋里面,作者用担当的诗歌概括他的艺术观,这一研究概括方法新颖、巧妙。1993年白族作家张亚平在《民族艺术研究》第1期上发表《丹青狂笔豪泄禅韵——谒“云南八大”担当之画风》一文,认为担当的艺术成就经过历史的检验,文人骚客把他与明末清初中国美术史上的伟大画家朱耷、石涛相提并论,是名符其实的。同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发表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李伟卿先生的《担当审美倾向的形成及特点——为担当和尚诞生400周年作》一文,李先生对担当的审美观念进行了研究,将担当的诗、书、画融于一炉进行研究,观点鲜明、立意分明。1994年《云南文史论集》刊登了张苇研先生的《担当诗书画艺术评价》,文章主要分析了担当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及思想,并给与担当的诗很高的评价,认为担当的诗,很有分量,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但又不是干瘪了的说教抒愤,它上承风雅骚选,又吸收了历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和技巧,不是士大夫阶级或田园诗人的自我陶醉,无病呻吟,更不是卖弄辞藻,游戏文字,可以说没有一首是言之无物的。张先生的评价中肯客观,此文是担当思想和诗书画综合研究的典范。1996年,杨开达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l期上发表《丑与怪诞:担当暮年的审美倾向》一文,文章分析了担当暮年审美倾向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具体体现,认为担当暮年的审美情趣倾向于丑与怪诞,丑与怪诞是一个达到更高更新对立统一美的标准,其本质是真。
2001年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上,长期从事大理佛教研究的邱宣充的《徐霞客与唐泰》一文,研究了唐泰给予徐霞客的无私援助,对徐霞客起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文章较少涉及担当诗文研究。李伟卿先生是研究担当的专家,2002年,他在《民族艺术研究》第3期上发表《担当艺术观的形成和特征》一文,对担当生平做了几处考证,多从社会、文化背景谈担当的艺术思想,对其绘画审美倾向和绘画作品的特点多从哲学和精神层面加以分析,认为担当的艺术观以“空”为本,以“悟”为法,以“寒”为其境界论。文章侧重于担当的书画研究。李伟卿先生对担当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拥有自己的审美观,以及相应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担当在云南美术史中,是主體意识最为自觉的画家。同年,车前子在《散文》第10期上发表《千峰担当寒色》,认为担当的艺术中心是“寒”。金实秋在《东南文化>>2002年第9期上发表《霞客担当山水为馨——担当其人以及与徐霞客的交谊》一文,首先论述担当与徐霞客的交谊,后就担当的诗文、楹联、书画作品的艺术性作了一些述评。认为担当“可称之是古今联坛上的一个怪才,一位高手”。2003年张诚、阎蜜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上发表《担当及其诗画艺术》一文,篇幅短小,无甚新意。2004年11月17日的云南政协报上,王学俊发表了《担当和尚与<担当墓塔铭>》,文章将现存大理苍山下通感寺《担当大师墓塔铭》碑录出,为后来者研究提供了方便。2005年,大理师专杨增铭老师的《天趣若随吾笔转画禅无墨教谁参——释担当及其诗书画艺术蠡评》,也是对担当诗书画综合研究的文章,侧重研究其绘画艺术,主要论述禅宗对担当书画的影响。2009年,张云霁、张成来、许天侠相继发表了担当研究的相关论文。《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刊登了张云霁《浅探担当出家前后的精神世界》一文,文章认为会稽显圣寺的受戒,祥云水目山的剃度,是担当和尚的两大人生转折点,担当受戒,是因为应试不中,担当在祥云水目山的剃度则是动荡不安的云南时局所追以及明王朝的彻底覆灭带给他心灵上的巨大创伤,不得已只好避乱守节、以禅避世而托身于佛门。作者将担当还原到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中,结合担当的思想背景来展开分析,找出担当出家的 真实原因,并从担当遗诗着手,勾勒出担当出家后的隐居生活。张成来在《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3期上发表的《担当山水画艺术管窥》认为,担当山水画在表现禅之空灵意境的同时,传递出对现实生活与生命的高度肯定,其中还凝聚了创作者的孤愤之意,故其章法“简、怪、空、冷”,其笔墨极富情感。认为担当以书入画是其山水画之超逸笔墨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他内在的儒释结合的性情则是画作之气韵得以形成的深刻根源。该文受到了担当研究者的好评。许天侠发表在《佛教文化>>2009年第6期上的《诗书画联一担当禅门一鹤云中翔》一文,认为担当是位诗书画联集一身的禅门曹洞宗高僧。担当和尚的艺术生命的禅理灵魂,离今天的社会很近。
2010年,学术界对担当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研究者有冯常广、李昆声、孙秋克、孟宪伟等,冯常广《美与时代》(下),2010年第3期《论担当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主要研究担当的山水画,认为担当的山水画主要追求意境之美,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是引“禅”入画,使“禅,,境与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高度的艺术融合与统一。《担当——中国美术史上的巨匠》《美术学刊))2010年第1期,云南大学的李昆声老师,主要探讨担当的书画。李昆声的《担当——中国美术史上的巨匠》研究了担当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认为担当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书画巨匠、大诗人,应与“四僧”并列,以清初画坛“五僧”而载入中国美术史册。孙秋克《从《园集》到《橛庵草》——论担当诗歌艺术和文学观的发展》一文,研究了担当一生的经历以及他诗作的特色,认为,明末诗人担当的一生,经历了由俗世到僧界两种境况,其前期作品《园集》和后期作品《橛庵草》的诗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担当的文学观念较重要的诗禅、形神、复古论成熟于《橛庵草》时代。2010年《美与时代》(下)第5期,刊登了孟宪伟的《禅宗与担当的绘画美学思想》一文,文章通过对担当禅宗的体悟来观照其书画艺术创作,认为担当是明末清初云南的一位画僧,他精研禅学,擅长作诗,亦擅书画,作有大量富有禅学思想意蕴的题画诗和禅意画。担当和尚以禅论画,主张画禅合一,深具禅学哲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担当诗文全集》前言中有余嘉华、杨开达《担当的诗、联创作及艺术思想》一文,文章从担当的诗歌、对联创作两个方面对其艺术思想进行研究,着重阐述了担当“风即禅”的艺术思想,此文对担当的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阐述,见解亦很独到,是现今最为翔实的文章之一。李伟卿的《论担当——担当和尚及其艺术成就再评价》一文侧重于从担当的画作去研究,认为担当的画和他的诗一样有弦外之音,风骨清寒、意趣萧疏。李先生的另一文《云南明清绘画的文化取向》,对担当的画作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担当和八大、石涛一样,都强调画家的本体性,因担当长八大山人十七岁,长石涛三十六岁,而认为担当的画开清代“遗民画”的先河。朱万章著有《担当》,并在香港发表《释担当及其书法艺术》一文,认为担当的书法上追怀素,下承董其昌,而能独出机杼,将书画融为一体,“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孙太初撰有《诗僧担当的书法艺术》等文章,认为担当晚年的书风,既融会了诗学禅理,表现出恬淡清逸、天真自然的韵致,而又不失锋棱,显示出铮铮傲骨与豪纵之气,做到了二难并兼,矛盾统一。邢文《“五僧”说》一文是目前见到的将担当与“四僧”并而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李昆声《不应被人遗忘的大师——“四僧”之外说担当》,李伟卿《论担当》刊于云南省博物馆建筑40周年特刊。
近年来,擔当研究渐趋佳境,尤其是2000年以后,对担当思想研究的较为全面、系统,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担当书画研究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担当诗文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总体上看,这些研究还比较零散,系统化、理论化程度不够高。对担当绘画、书法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细致、具体,但研究者较少关注社会思潮、文化背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偶有涉及,也未作深入讨论。一些研究忽视了担当作为诗人、画家、书法家的双重身份以及从俗世到僧侣的特殊经历在中国明清文化史上所起的影响,还没有把担当的研究尤其是诗歌研究,放在明清时期学术文化背景和中国古代整个学术文化背景中进行关照。
总的来说,人们对于担当的研究是不够的,特别是几乎没有研究担当诗歌艺术特色的专著。而且研究学者的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云南相对偏多,其他地区则很少。有学者也注意到了担当诗歌的特色,但系统进行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罕见,特别是还没有学者从但当诗歌的角度切入分析担当的艺术思想和理论的文本。
关键词:担当;担当研究;述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4—010—04
担当(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名普荷,晚年又名通荷,号担当,意为能够担当佛家之重担。著名僧人、诗书画家,被后人推崇为诗、书、画三绝的明末清初重要遗民艺术家。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生于云南晋宁的一个官宦书香世家,幼承家业,工诗文。后南游吴楚,拜董其昌、陈眉公为师。崇祯十一年46岁时,徐霞客来滇,与其结识并为深交。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他在祥云水目山出家。出家后,他结庐鸡足山罔错斋,晚年寄寓大理感通寺。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冬担当圆寂于大理感通寺,享年81岁。担当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担当的简笔山水流传很广,甚至在云南民间瓷器的青花画上,也可以看到他的影响。然而担当研究却比较冷寂,笔者所收集到的担当研究专题论文及其他研究著作中关于担当的专著、专节的研究,约有60余篇(章、节),另外还有三部关于担当的研究专著。关于担当研究的资料,因目力有限,难免遗珠。兹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担当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
一、担当作品的收集、整理与出版
担当的作品有诗集《园集》(出家前作)、《橛庵草》(出家后作),对联集《罔措斋联》,偈颂《诗杂偈》、《拈花颂百首》等行世,书画作品多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关于担当诗集的收集与整理,《云南丛书》本《滇诗拾遗》卷五担当小传云:“予得其《橛庵草》于李庶常坤,庶常得之倪孝廉隆德。按袁氏《诗略》称其诗七绝尤为擅长,今所得凡五卷,乃无七绝,盖佚矣。除《诗略》已选外,为录八十四首。”当代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张苇研先生对担当诗集的收集整理做了概括:“他的诗集《园集》和《橛庵草》的刻本,很早便难见到了,1900年云南李根源等人,从《滇诗拾遗》和另外的抄本中,收集了担当的诗作177首,编为《明义僧担当公遗诗》出版,后来又有人增添了44首,并加上一些附录,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担当诗》,后来云南省丛书集书处成立,才访得他的《园集》和《橛庵草》。”云南晋宁人方树梅先生,致力于研究云南地方古代文学,他历经数十年时间,将担当的基本资料收齐,后经余嘉华、杨开达编审、点校,于2003年出版了目前收集担当诗文最为完整的《担当诗文全集》,文章通过大量引自史书、文集和著录、笔记等各种资料,全面而详实地展示了担当一生的社会、学术和艺术活动,全书收录《园集》七卷、《橛庵草》七卷、《拈花颂百韵》、《罔措斋联语》,此外还有序、跋、评论等文章,共计2107(则、篇),附录有历代诗人咏担当、方树梅的《担当年谱》、《普荷传》。这是对担当的生平所作的编年式研究,史料丰富,对全面研究担当有较高价值。
对担当书画作品的整理,张苇研先生在《担当诗书画艺术评价》一文中也介绍到:“1951年以来,云南省博物馆经过一番努力,先后收藏了担当的书画作品数十件,并于1963年编辑了《担当书画集》,由文物出版社发行,同时举办了担当书画展览。”担当书画作品的展出,除1963年这次外,还有2001年云南省博物馆举办的担当书画大展,2004年4月祥云县旅游局在水目寺举办的《担当书画展》。2001年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担当书画全集》,荟集了国内外收藏的一大批担当的作品,是目前为止收集担当作品最丰富的画册。朱万章著的《担当一中国名画家全集》,在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担当的一些早期作品做了进一步补充论述。
朱万章先生2006年所著《担当》一书也是目前关于担当研究较为完整的一部专著。但主要是作者收集和罗列了历代关于担当的评论摘录,以及担当的一些传世作品,有点类似《担当书画全集》和《担当诗文全集》之浓缩版本。
二、关于担当的专著、专节的研究
其他研究中关于担当诗文的专著、专节的研究主要有:张福三《云南文学史》(古代卷)第三编元明清时期文学研究,对担当其人其作作了介绍;余嘉华先生《古滇文化思辨录》一书,对担当进行了特别关注,书中著有《双峰并立,雄峙南天——晚明诗僧苍雪与担当》、《担当的(罔措斋联语)》两篇文章;蓝华增《云南诗歌史略》辑入担当一首七绝,并对其人其作进行介绍;秦光玉《明际滇南遗民录》对其做了简要介绍;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一有《隐逸》传,唐泰被列为明代隐逸者之列;缪季安《晋宁诗文征序》1938年刻印本,对担当其人其诗有介绍;孙秋克《明代云南文学研究》明季遗民作家考论一章有《从俗世到僧侣的担当》一文,文章把出家前的唐泰与出家后的担当分开介绍,认为担当的文学观主要是:诗禅、形禅、复古论,文章还把担当与苍雪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他们之间存在差别的原因。此外,天启《滇志》、《滇南诗略续刻》卷二、《云南丛书》、《滇南诗选》(卷二)、《滇诗拾遗》等书也对担当作了介绍。
其他研究中关于担当书画的专著、专节的研究主要有:陈传席的《中国山水画史》、《中国绘画美学史》等。陈传席先生《中国绘画美学史》第四章明代绘画美学中有《“惟画通禅”和“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担当论画美学》一节,他主要是从担当题画诗跋和诗文入手,分析担当的绘画与禅的联系,得出萤其昌画中的禅是“自外而入”和担当画中的禅是“自内而出”这一观点。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认为,担当书法绘画在拜董其昌为师的基础上,进而融入诗情禅理,愈显豪放恣肆,锋芒毕出,实为学董而能白化者。
除此以外,明代冯之《担当禅师塔铭序》、乾隆晋宁州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大理府志、清鸡足山志及《明遗民录》、《明季滇南遗民录》、《国朝画征录·续》、《国朝画识》、《新续高僧传》、《清代画史增编》、《国朝书画家笔录》、《清画家诗史》、《滇南书画录》、乾隆举人孙南溪的《闲居偶吟》等书或名列担当大名、或略叙生平,或着眼重于书画、或侧重于诗文,均有相当的文字。
三、担当研究的学位论文
担当研究的学位论文主要有六篇,分别是1992年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邢文的《担当山水册研究》;2008年云南大学硕士胡佳的《担当诗文中由儒入释的思想精神和艺术观》;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卢英的《沙门而士,士而沙门:担当山水画论略》;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胡吉连的《明遗民担当书法研究》;2009年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杨晓飞的《洗尽铅华不染尘——担当画学研究》;2010年西南大学硕士黄洪平的《担当山水禅意研究》。以上六位作者 中,除了云南大学的胡佳而外,其余五篇文章的作者、学科专业均是美术学,研究方向为中国山水画。《担当山水册研究》侧重于研究担当的山水画;《沙门而士,士而沙门;担当山水画论略》,着重探讨了担当山水画风的主要来源和担当山水画的历史地位;《明遗民担当书法研究》一文是担当书法的专门论著;《洗尽铅华不染尘一担当画学研究》,揭示了担当的绘画审美观念的具体表现,并探讨其对中国绘画发展的意义;《担当山水禅意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担当山水禅画的风貌特色。
四、担当研究的专题性论文
除了以上专著和学术论文里所涉及到的担当研究的各个领域以外,散见于各学术报刊中的研究论文对担当的研究、评价的文字更多一些,担当研究的专题性论文,笔者所收集到的约有40篇。笔者以时间先后为序作简要综述。
1979年黄苗子发表《担当的诗书画》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研究担当的专题性论文,文章对担当的生平、诗、书、画作了系统的研究。黄苗子认为,担当作为董其昌的弟子,在书画上都力追董其昌,后来更接近于倪元璐、王锋一辈将书法的用笔融入到画里,是他画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随后,1980年,云南鹤庆县白族人孙太初先生在《文物》第2期上发表《关于担当历史的几点订正》,文章对黄苗子发表《担当的诗书画》一文提及的有关担当生平历史的几个问题,加以订正。1981年云南白族作家菡芳《一枝向南色更丹一明末爱国诗人担当和他的诗》一文,菡芳主要分析了他的诗歌,认为其诗“言在此而义归于彼,富于文采而往往内涵”。并将担当定位为;明末一位精神可贵的伟大的爱国诗人。1983年昆明人万揆一发表的文章《唐泰(担当)出家原因初探》认为,唐泰由于参加了沙定州起义,失败后逃离昆明,最后被迫遁入空门。万揆一的这一观点受到后世很多学者的反驳。1984年陈正强的文章《著名诗画家担当》把担当与苍雪、介庵作比较,认为苍雪以诗名,介庵精于书法篆刻,担当不仅是杰出的书画家,更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诗人。1985年1月。浦汉英在《云南文史丛刊》上发表的文章《担当生卒年月及其作品》,文章考订了担当的生卒年分别为1598年、1683年,年八十六岁。这一生卒年与方树梅先生《担当年谱》载:生于1593年,卒于1673年,年八十一岁有出入。文章的这一观点并未受到后世研究者采纳,关于担当的生卒年,后世还是倾向于方树梅先生的考订。1989年张苇研、李瑞发表的《担当和尚诗书画艺术评价》,对担当诗书画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
199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刊登的云南风庆人杨开达先生的《诗书寄尘迹,禅亦老儒——担当大师其人其诗》,文章认为担当的一些诗,如“且在粪堆里打眠,漆桶中洗澡”等用漫画式的笔触,用粗线条勾勒的景象,虽给人一种“怪”而“奇”的神秘感,然而却概括了担当暮年的审美倾向。1992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刊登了杨开达的《担当大师的艺术观》一文是较早研究担当艺术思想的文章,杨先生认为担当的艺术观散见于他的诗、序、跋里面,作者用担当的诗歌概括他的艺术观,这一研究概括方法新颖、巧妙。1993年白族作家张亚平在《民族艺术研究》第1期上发表《丹青狂笔豪泄禅韵——谒“云南八大”担当之画风》一文,认为担当的艺术成就经过历史的检验,文人骚客把他与明末清初中国美术史上的伟大画家朱耷、石涛相提并论,是名符其实的。同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发表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李伟卿先生的《担当审美倾向的形成及特点——为担当和尚诞生400周年作》一文,李先生对担当的审美观念进行了研究,将担当的诗、书、画融于一炉进行研究,观点鲜明、立意分明。1994年《云南文史论集》刊登了张苇研先生的《担当诗书画艺术评价》,文章主要分析了担当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及思想,并给与担当的诗很高的评价,认为担当的诗,很有分量,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但又不是干瘪了的说教抒愤,它上承风雅骚选,又吸收了历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和技巧,不是士大夫阶级或田园诗人的自我陶醉,无病呻吟,更不是卖弄辞藻,游戏文字,可以说没有一首是言之无物的。张先生的评价中肯客观,此文是担当思想和诗书画综合研究的典范。1996年,杨开达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l期上发表《丑与怪诞:担当暮年的审美倾向》一文,文章分析了担当暮年审美倾向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具体体现,认为担当暮年的审美情趣倾向于丑与怪诞,丑与怪诞是一个达到更高更新对立统一美的标准,其本质是真。
2001年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上,长期从事大理佛教研究的邱宣充的《徐霞客与唐泰》一文,研究了唐泰给予徐霞客的无私援助,对徐霞客起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文章较少涉及担当诗文研究。李伟卿先生是研究担当的专家,2002年,他在《民族艺术研究》第3期上发表《担当艺术观的形成和特征》一文,对担当生平做了几处考证,多从社会、文化背景谈担当的艺术思想,对其绘画审美倾向和绘画作品的特点多从哲学和精神层面加以分析,认为担当的艺术观以“空”为本,以“悟”为法,以“寒”为其境界论。文章侧重于担当的书画研究。李伟卿先生对担当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拥有自己的审美观,以及相应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担当在云南美术史中,是主體意识最为自觉的画家。同年,车前子在《散文》第10期上发表《千峰担当寒色》,认为担当的艺术中心是“寒”。金实秋在《东南文化>>2002年第9期上发表《霞客担当山水为馨——担当其人以及与徐霞客的交谊》一文,首先论述担当与徐霞客的交谊,后就担当的诗文、楹联、书画作品的艺术性作了一些述评。认为担当“可称之是古今联坛上的一个怪才,一位高手”。2003年张诚、阎蜜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上发表《担当及其诗画艺术》一文,篇幅短小,无甚新意。2004年11月17日的云南政协报上,王学俊发表了《担当和尚与<担当墓塔铭>》,文章将现存大理苍山下通感寺《担当大师墓塔铭》碑录出,为后来者研究提供了方便。2005年,大理师专杨增铭老师的《天趣若随吾笔转画禅无墨教谁参——释担当及其诗书画艺术蠡评》,也是对担当诗书画综合研究的文章,侧重研究其绘画艺术,主要论述禅宗对担当书画的影响。2009年,张云霁、张成来、许天侠相继发表了担当研究的相关论文。《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刊登了张云霁《浅探担当出家前后的精神世界》一文,文章认为会稽显圣寺的受戒,祥云水目山的剃度,是担当和尚的两大人生转折点,担当受戒,是因为应试不中,担当在祥云水目山的剃度则是动荡不安的云南时局所追以及明王朝的彻底覆灭带给他心灵上的巨大创伤,不得已只好避乱守节、以禅避世而托身于佛门。作者将担当还原到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中,结合担当的思想背景来展开分析,找出担当出家的 真实原因,并从担当遗诗着手,勾勒出担当出家后的隐居生活。张成来在《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3期上发表的《担当山水画艺术管窥》认为,担当山水画在表现禅之空灵意境的同时,传递出对现实生活与生命的高度肯定,其中还凝聚了创作者的孤愤之意,故其章法“简、怪、空、冷”,其笔墨极富情感。认为担当以书入画是其山水画之超逸笔墨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他内在的儒释结合的性情则是画作之气韵得以形成的深刻根源。该文受到了担当研究者的好评。许天侠发表在《佛教文化>>2009年第6期上的《诗书画联一担当禅门一鹤云中翔》一文,认为担当是位诗书画联集一身的禅门曹洞宗高僧。担当和尚的艺术生命的禅理灵魂,离今天的社会很近。
2010年,学术界对担当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研究者有冯常广、李昆声、孙秋克、孟宪伟等,冯常广《美与时代》(下),2010年第3期《论担当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主要研究担当的山水画,认为担当的山水画主要追求意境之美,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是引“禅”入画,使“禅,,境与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高度的艺术融合与统一。《担当——中国美术史上的巨匠》《美术学刊))2010年第1期,云南大学的李昆声老师,主要探讨担当的书画。李昆声的《担当——中国美术史上的巨匠》研究了担当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认为担当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书画巨匠、大诗人,应与“四僧”并列,以清初画坛“五僧”而载入中国美术史册。孙秋克《从《园集》到《橛庵草》——论担当诗歌艺术和文学观的发展》一文,研究了担当一生的经历以及他诗作的特色,认为,明末诗人担当的一生,经历了由俗世到僧界两种境况,其前期作品《园集》和后期作品《橛庵草》的诗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担当的文学观念较重要的诗禅、形神、复古论成熟于《橛庵草》时代。2010年《美与时代》(下)第5期,刊登了孟宪伟的《禅宗与担当的绘画美学思想》一文,文章通过对担当禅宗的体悟来观照其书画艺术创作,认为担当是明末清初云南的一位画僧,他精研禅学,擅长作诗,亦擅书画,作有大量富有禅学思想意蕴的题画诗和禅意画。担当和尚以禅论画,主张画禅合一,深具禅学哲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担当诗文全集》前言中有余嘉华、杨开达《担当的诗、联创作及艺术思想》一文,文章从担当的诗歌、对联创作两个方面对其艺术思想进行研究,着重阐述了担当“风即禅”的艺术思想,此文对担当的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阐述,见解亦很独到,是现今最为翔实的文章之一。李伟卿的《论担当——担当和尚及其艺术成就再评价》一文侧重于从担当的画作去研究,认为担当的画和他的诗一样有弦外之音,风骨清寒、意趣萧疏。李先生的另一文《云南明清绘画的文化取向》,对担当的画作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担当和八大、石涛一样,都强调画家的本体性,因担当长八大山人十七岁,长石涛三十六岁,而认为担当的画开清代“遗民画”的先河。朱万章著有《担当》,并在香港发表《释担当及其书法艺术》一文,认为担当的书法上追怀素,下承董其昌,而能独出机杼,将书画融为一体,“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孙太初撰有《诗僧担当的书法艺术》等文章,认为担当晚年的书风,既融会了诗学禅理,表现出恬淡清逸、天真自然的韵致,而又不失锋棱,显示出铮铮傲骨与豪纵之气,做到了二难并兼,矛盾统一。邢文《“五僧”说》一文是目前见到的将担当与“四僧”并而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李昆声《不应被人遗忘的大师——“四僧”之外说担当》,李伟卿《论担当》刊于云南省博物馆建筑40周年特刊。
近年来,擔当研究渐趋佳境,尤其是2000年以后,对担当思想研究的较为全面、系统,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担当书画研究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担当诗文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总体上看,这些研究还比较零散,系统化、理论化程度不够高。对担当绘画、书法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细致、具体,但研究者较少关注社会思潮、文化背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偶有涉及,也未作深入讨论。一些研究忽视了担当作为诗人、画家、书法家的双重身份以及从俗世到僧侣的特殊经历在中国明清文化史上所起的影响,还没有把担当的研究尤其是诗歌研究,放在明清时期学术文化背景和中国古代整个学术文化背景中进行关照。
总的来说,人们对于担当的研究是不够的,特别是几乎没有研究担当诗歌艺术特色的专著。而且研究学者的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云南相对偏多,其他地区则很少。有学者也注意到了担当诗歌的特色,但系统进行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罕见,特别是还没有学者从但当诗歌的角度切入分析担当的艺术思想和理论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