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月里,很多北方人都习惯以农历计日,正月初四那天,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呼吸科护士长王晓琴作为内蒙古首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和138名同事来到湖北荆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记者最近一次与她通电话,是二月初四,医疗队来此地已“满月”。
此行,医疗队并没有收到通知要支援多长时间。一开始,大家会私下里问,啥时候回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疑问渐渐消失,队员都形成了统一的信念,战胜疫情的那一天,就是回家的时候。?
初到荆门的几天,王晓琴没和父母联系,怕他们担心。临行前她告诉母亲要出趟差,走半个多月。母亲问,不是去武汉吧?她说不是。
家里人告诉王晓琴,母亲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变长了,尤其关注疫情信息。后来,王晓琴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说,“每天都很担心你,我不知道你去哪,但肯定是去湖北了,怕你工作忙就没敢打扰你”。那之后,王晓琴每天都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怎么可能不想家”,与王晓琴一同分在沙洋县的陈乐,本来定好了3月1日办婚礼,只能推迟。为了减少感染风险,宋智华剪去了齐腰的长发,晚上和家里人视频聊天,她故意不让头发那部分出现在镜头里,却还是被妈妈一眼看出来,当时就红了眼眶。姐姐还开玩笑说,这头发本来是要留着结婚时再剪短的。
沙洋县的医疗队被当地政府安排在一家酒店住下来,食堂就设在酒店内部,还临时聘请了厨师。这里待遇不错,县长就在工作聊天群里,队员提出需求,一般很快就能解决,有时候县长也来看看大家有什么困难。
同时,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也和医疗队同吃同住,收集意见建议。在不断调整中,饭菜越来越合这些异乡人的口味了,随着家乡和各方捐助的物资纷纷到位,吃的也越来越丰富。
元宵节那天,好几个县领导来慰问医疗队,还送来了汤圆,但好多人都没顾得上吃。当晚赶上阴天,酒店的窗边看不到月亮,微信群里,家乡的同事发了一张圆月照片,却少有人回复。
王晓琴没想到,还能在他乡遇上“故人”。一名家乡同事的“准儿媳”刚好就是沙洋县人,女孩儿在北京上班,妈妈一直想到驻地看望医疗队员,但想着疫情严峻、工作繁忙,王晓琴总说再等等看,可拗不过对方的坚持,两人就在酒店楼下见了面。
“天都黑了,我们又戴着口罩,甚至都没看清对方长啥样。”为了减少接触,两人隔着1米多远,也不敢握手,说了些互相感谢鼓励的话。女孩儿的妈妈送来一大袋子水果和小吃,还有一张手写的字条。
“内蒙古援鄂医疗队的白衣天使们,你们辛苦了,有你们在,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役……”王晓琴决定把它永久珍藏起来。?
医疗队支援“满月”这天,沙洋县的两家医院里有70多例病患。最多的时候,该地有100多名患者,还有部分重症患者被集中到荆门市。不过后来入院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个星期三四个人,绝大部分也只是有发热症状。
最让大家欣慰的是,平均每天都有患者出院。王晓琴一开始被分配在发热门诊,后被调到第九病区,出院的人多了以后,第九病区被撤销,她又来到第五病区,负责送药打针输液、病房消毒杀菌以及健康宣教等工作。
医疗队刚来时,有3个病区,符合要求的病区在不断改造增加。从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分开,到工作区、隔离区、缓冲区、清洁区和污染区划分明确,医疗条件逐渐完善。在当地,发热患者都能得到收治,并安排单间住院。
每次有病区撤掉,都让工作群里欢欣鼓舞,这不仅代表患者数量减少,也意味着医护人员可以轮休了。
单从时间上看,医疗队员的工作并不繁重,一次排班4个小时,甚至还能轮休到一个周末。但套在防护服里的滋味并不好受,用不了多长时间,衣服就被汗水浸透。支援荆门下辖县级市京山市的石海说,为了节省防护服尽量不去卫生间,几乎在工作期间不喝水,实在忍不住就抿一小口润润嘴唇和嗓子,饭也不敢吃饱。
“穿着防护服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每次脱下来都恍如隔世。”有时,陈乐回到驻地后,很长时间都不想动,说来也奇怪,休息时浑身乏力,一到医院就亢奋。
医疗队员们不能“串门”,工作都是两点一线,觉得乏闷了,就约一两个同样轮休的同事,戴着口罩,在酒店附近的湖边走走,还得保持距离。好在医疗物资越来越充足,当初一天只发一个帽子、一个口罩的窘境已不复存在。大家的防护意识也提高了,每天穿脱防护服,都有专门的监控指导,不允许任何细节的疏漏。
一开始王晓琴和同事一起到密闭空间里脱防护服,被立即叫停,“必须一个一个来”。来荆门市的医疗队里,至今没有一个队员被感染。
不只医护人员,有的患者压力也很大。治疗期间,患者单独在房间,不允许探视,家属也往往在家隔离,相互联系只能通过手机。医护人员每次都会嘱咐,在病房里活动活动,和家人聊聊。
医护人员连日来的疲惫,完全可以被病患出院的消息冲淡。2月10日那天,当沙洋县的医疗队工作群里传出7个患者要出院的消息,大家排着队加油点赞,这是他们支援抗疫后出院的第一批患者。
疫情稍有好转后,很多队员自发写了入党申请书。13日下了班,临时党支部组织了火线入党仪式,分散在各地的队员,在同一时间面对着党旗许下承诺。
王晓琴也是其中一员,简短的宣誓就安排在食堂里。此前她没想过入党,同样没想过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前线战斗,那一刻却意义非凡。那天,15名新党员都很激动,甚至举起的右手都在发抖,不少人在宣誓时眼含热泪。
情人节这天,陈乐收到两份礼物,一个是家乡的组织上送来的巧克力,另一个是家乡人包的饺子。大家斗志高昂,心情也都不错,有人在群里说了一声,过节了,咱们自己包一顿饺子。对接的县政府干部说,好啊,你们需要啥,我们来准备。
轮休的医疗队员都来到食堂,拌馅、和面,参与的人不多,但场面不小,隔几米站一个人,都戴着口罩,除了在场的人吃,还给在岗的人打包好。当地同事也加入其中,“给我来点汤”“给我来点醋”,不停点赞。这是陈乐来到这里后,吃的第一顿饱饭。
变化来得太快,此后一天,病房里一位79岁老人走了。她被从武汉回乡的女儿感染,十几天前,母女一起来,老人还是自己走着来的。 从CT看,两人的肺部阴影与新冠肺炎相似,但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为了方便照顾,母女俩被安排在一个病房,还能面对面说说话。但老人的合并症比较多,心肺功能也不好,最后戴着呼吸机离世。
两三天之后,女儿出院了,却仍然沉浸在失去母亲的痛苦中,对医护人员说了一些感谢的话,独自离开。
“看着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迟迟不能好转,那种无力感真的不好受”,石海在日记里写道。但这些话,他从不跟妻子说,每次都是报平安。
医疗队员来到荆门后,都多少会写点日记。“看着空荡荡的街道,我想疫情结束后,一定会有一天故地重游”,有队员在日记中说,“现在的我,好想看看家乡的蓝天,好想安静地坐下来听儿子弹奏一首钢琴曲,好想和父母面对面聊聊天,好想和朋友们开怀畅饮……期待疫情早点结束,待春暖花开时,我想回家。”
此行,医疗队并没有收到通知要支援多长时间。一开始,大家会私下里问,啥时候回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疑问渐渐消失,队员都形成了统一的信念,战胜疫情的那一天,就是回家的时候。?
他乡遇“故人”
初到荆门的几天,王晓琴没和父母联系,怕他们担心。临行前她告诉母亲要出趟差,走半个多月。母亲问,不是去武汉吧?她说不是。
家里人告诉王晓琴,母亲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变长了,尤其关注疫情信息。后来,王晓琴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说,“每天都很担心你,我不知道你去哪,但肯定是去湖北了,怕你工作忙就没敢打扰你”。那之后,王晓琴每天都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怎么可能不想家”,与王晓琴一同分在沙洋县的陈乐,本来定好了3月1日办婚礼,只能推迟。为了减少感染风险,宋智华剪去了齐腰的长发,晚上和家里人视频聊天,她故意不让头发那部分出现在镜头里,却还是被妈妈一眼看出来,当时就红了眼眶。姐姐还开玩笑说,这头发本来是要留着结婚时再剪短的。
沙洋县的医疗队被当地政府安排在一家酒店住下来,食堂就设在酒店内部,还临时聘请了厨师。这里待遇不错,县长就在工作聊天群里,队员提出需求,一般很快就能解决,有时候县长也来看看大家有什么困难。
同时,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也和医疗队同吃同住,收集意见建议。在不断调整中,饭菜越来越合这些异乡人的口味了,随着家乡和各方捐助的物资纷纷到位,吃的也越来越丰富。
元宵节那天,好几个县领导来慰问医疗队,还送来了汤圆,但好多人都没顾得上吃。当晚赶上阴天,酒店的窗边看不到月亮,微信群里,家乡的同事发了一张圆月照片,却少有人回复。
王晓琴没想到,还能在他乡遇上“故人”。一名家乡同事的“准儿媳”刚好就是沙洋县人,女孩儿在北京上班,妈妈一直想到驻地看望医疗队员,但想着疫情严峻、工作繁忙,王晓琴总说再等等看,可拗不过对方的坚持,两人就在酒店楼下见了面。
“天都黑了,我们又戴着口罩,甚至都没看清对方长啥样。”为了减少接触,两人隔着1米多远,也不敢握手,说了些互相感谢鼓励的话。女孩儿的妈妈送来一大袋子水果和小吃,还有一张手写的字条。
“内蒙古援鄂医疗队的白衣天使们,你们辛苦了,有你们在,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役……”王晓琴决定把它永久珍藏起来。?
压力下的医护人员和病患
医疗队支援“满月”这天,沙洋县的两家医院里有70多例病患。最多的时候,该地有100多名患者,还有部分重症患者被集中到荆门市。不过后来入院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个星期三四个人,绝大部分也只是有发热症状。
最让大家欣慰的是,平均每天都有患者出院。王晓琴一开始被分配在发热门诊,后被调到第九病区,出院的人多了以后,第九病区被撤销,她又来到第五病区,负责送药打针输液、病房消毒杀菌以及健康宣教等工作。
医疗队刚来时,有3个病区,符合要求的病区在不断改造增加。从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分开,到工作区、隔离区、缓冲区、清洁区和污染区划分明确,医疗条件逐渐完善。在当地,发热患者都能得到收治,并安排单间住院。
每次有病区撤掉,都让工作群里欢欣鼓舞,这不仅代表患者数量减少,也意味着医护人员可以轮休了。
单从时间上看,医疗队员的工作并不繁重,一次排班4个小时,甚至还能轮休到一个周末。但套在防护服里的滋味并不好受,用不了多长时间,衣服就被汗水浸透。支援荆门下辖县级市京山市的石海说,为了节省防护服尽量不去卫生间,几乎在工作期间不喝水,实在忍不住就抿一小口润润嘴唇和嗓子,饭也不敢吃饱。
“穿着防护服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每次脱下来都恍如隔世。”有时,陈乐回到驻地后,很长时间都不想动,说来也奇怪,休息时浑身乏力,一到医院就亢奋。
医疗队员们不能“串门”,工作都是两点一线,觉得乏闷了,就约一两个同样轮休的同事,戴着口罩,在酒店附近的湖边走走,还得保持距离。好在医疗物资越来越充足,当初一天只发一个帽子、一个口罩的窘境已不复存在。大家的防护意识也提高了,每天穿脱防护服,都有专门的监控指导,不允许任何细节的疏漏。
一开始王晓琴和同事一起到密闭空间里脱防护服,被立即叫停,“必须一个一个来”。来荆门市的医疗队里,至今没有一个队员被感染。
不只医护人员,有的患者压力也很大。治疗期间,患者单独在房间,不允许探视,家属也往往在家隔离,相互联系只能通过手机。医护人员每次都会嘱咐,在病房里活动活动,和家人聊聊。
情人节的礼物
医护人员连日来的疲惫,完全可以被病患出院的消息冲淡。2月10日那天,当沙洋县的医疗队工作群里传出7个患者要出院的消息,大家排着队加油点赞,这是他们支援抗疫后出院的第一批患者。
疫情稍有好转后,很多队员自发写了入党申请书。13日下了班,临时党支部组织了火线入党仪式,分散在各地的队员,在同一时间面对着党旗许下承诺。
王晓琴也是其中一员,简短的宣誓就安排在食堂里。此前她没想过入党,同样没想过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前线战斗,那一刻却意义非凡。那天,15名新党员都很激动,甚至举起的右手都在发抖,不少人在宣誓时眼含热泪。
情人节这天,陈乐收到两份礼物,一个是家乡的组织上送来的巧克力,另一个是家乡人包的饺子。大家斗志高昂,心情也都不错,有人在群里说了一声,过节了,咱们自己包一顿饺子。对接的县政府干部说,好啊,你们需要啥,我们来准备。
轮休的医疗队员都来到食堂,拌馅、和面,参与的人不多,但场面不小,隔几米站一个人,都戴着口罩,除了在场的人吃,还给在岗的人打包好。当地同事也加入其中,“给我来点汤”“给我来点醋”,不停点赞。这是陈乐来到这里后,吃的第一顿饱饭。
变化来得太快,此后一天,病房里一位79岁老人走了。她被从武汉回乡的女儿感染,十几天前,母女一起来,老人还是自己走着来的。 从CT看,两人的肺部阴影与新冠肺炎相似,但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为了方便照顾,母女俩被安排在一个病房,还能面对面说说话。但老人的合并症比较多,心肺功能也不好,最后戴着呼吸机离世。
两三天之后,女儿出院了,却仍然沉浸在失去母亲的痛苦中,对医护人员说了一些感谢的话,独自离开。
“看着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迟迟不能好转,那种无力感真的不好受”,石海在日记里写道。但这些话,他从不跟妻子说,每次都是报平安。
医疗队员来到荆门后,都多少会写点日记。“看着空荡荡的街道,我想疫情结束后,一定会有一天故地重游”,有队员在日记中说,“现在的我,好想看看家乡的蓝天,好想安静地坐下来听儿子弹奏一首钢琴曲,好想和父母面对面聊聊天,好想和朋友们开怀畅饮……期待疫情早点结束,待春暖花开时,我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