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试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思维方法.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课堂;猜想;创新意识
一、在新知识中猜想,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
教师不要把知识或结构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提供现货,而是要提出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创造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猜想,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愿意去猜一猜,并努力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至始至终地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例如,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学生在了解“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让每位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任意一条中位线,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手段,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在位置上和数量上分别有怎样的关系.每个学生画的三角形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但得到的结论基本相同,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了结论的证明.
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猜想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阔思维,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良好猜想氛围,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疆域,鼓励学生积极的寻找猜想的依据,索求猜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满足现成的答案,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检验猜想的真伪.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寻求三角形内角和的答案.这时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有的学生剪下三角形的两个角后,再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还有的学生则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把三个角度数相加.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验证了猜想的准确性,从而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二、在巩固知识中猜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中,鼓励学生在同一问题中主动寻求不同思路,扩大自己思维角度,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提出结论,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课后,笔者抛出一道开放题,要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课本上介绍了四个判别方法,你还能“发明”几种与课本不同的判别方法,学生通过冷静思考,提出了以下几个判别猜想:
猜想1: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猜想2:一组对边平行,一条对角线平分另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猜想3: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猜想4: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每提出一个猜想,学生都通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发现1、2正确,3、4反例证明是假命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达到求异,求佳,求新的境界.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思维的严谨性.
三、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猜想,拓展学生的新思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实际问题可能条件不够,也可能条件多余,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也可能没有解决办法,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把握,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猜想,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属性信息,并对之进行移动和重组,开拓新思路.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40°……由此猜想到凸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这种由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得到的结论,在后面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法给予证明.这些练习使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运用整合优化,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体会创造的乐趣.
四、在课堂小结中延伸猜想
对新知识的探索结束了,猜想以后会学习什么内容,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作用.例如,学习“同底数幂的除法”后,学生自然会猜想到如果被除式的指数等于除式的指数时怎么样? 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时怎么样?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猜想知识的运用,如学习镶嵌问题后可以让学生猜想怎样密铺自己住的小房间的地面,这样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猜想,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164.
[2]胡炯涛.数学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59-262.
[3]张思明.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激发创造的环境.人民教育,1999(6):46-49.
关键词:数学课堂;猜想;创新意识
一、在新知识中猜想,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
教师不要把知识或结构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提供现货,而是要提出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创造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猜想,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愿意去猜一猜,并努力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至始至终地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例如,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学生在了解“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让每位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任意一条中位线,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手段,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在位置上和数量上分别有怎样的关系.每个学生画的三角形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但得到的结论基本相同,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了结论的证明.
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猜想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阔思维,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良好猜想氛围,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疆域,鼓励学生积极的寻找猜想的依据,索求猜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满足现成的答案,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检验猜想的真伪.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寻求三角形内角和的答案.这时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有的学生剪下三角形的两个角后,再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还有的学生则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把三个角度数相加.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验证了猜想的准确性,从而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二、在巩固知识中猜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中,鼓励学生在同一问题中主动寻求不同思路,扩大自己思维角度,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提出结论,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课后,笔者抛出一道开放题,要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课本上介绍了四个判别方法,你还能“发明”几种与课本不同的判别方法,学生通过冷静思考,提出了以下几个判别猜想:
猜想1: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猜想2:一组对边平行,一条对角线平分另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猜想3: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猜想4: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每提出一个猜想,学生都通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发现1、2正确,3、4反例证明是假命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达到求异,求佳,求新的境界.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思维的严谨性.
三、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猜想,拓展学生的新思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实际问题可能条件不够,也可能条件多余,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也可能没有解决办法,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把握,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猜想,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属性信息,并对之进行移动和重组,开拓新思路.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40°……由此猜想到凸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这种由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得到的结论,在后面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法给予证明.这些练习使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运用整合优化,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体会创造的乐趣.
四、在课堂小结中延伸猜想
对新知识的探索结束了,猜想以后会学习什么内容,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作用.例如,学习“同底数幂的除法”后,学生自然会猜想到如果被除式的指数等于除式的指数时怎么样? 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时怎么样?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猜想知识的运用,如学习镶嵌问题后可以让学生猜想怎样密铺自己住的小房间的地面,这样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猜想,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164.
[2]胡炯涛.数学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59-262.
[3]张思明.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激发创造的环境.人民教育,1999(6):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