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必须深入探讨和应用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简述创新思维方法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思维方法应用的路径探讨:主张创新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立足学生本位,培养拓展思维;把握思维特点,激发想象能力;深入分析思考,掌握思维条理;引导学生观察,培养概括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方法
引言
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且非常抽象的课程,同时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工具。从教学实践来看,初中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创新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在数学的课堂上,离不开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分析问题或者解决问题,都需要缜密而严谨的逻辑推理。尤其是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初中又是为高中乃至大学更加抽象的数学功底打基础的时候,再加上数学本身的抽象性较强,如果要求学生直接进行问题的解决,往往难度过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创新问题的情景设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要求,有目的地设置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这样的话,教师往往需要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易于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可以设置类似的问题,例如,黎明手里只有100元钱,他需要买5个笔记本,那么能够剩余的钱y和能够购买的笔记本个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这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启发学生注意x的取值范围。这个类型的题目,较为貼近生活实际,学生们较为熟悉,也很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刺激学生及时探索问题。
二、立足学生本位,培养拓展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是应该立足于学生,从主动与学生沟通,主动帮助学生为出发点,在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尤其是针对数学这门对于部分初中生而言较为头疼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注重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语言和神态方面,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例如,教师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说“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大家掌握的都非常不错,接下来呢,咱们将要接触一种较为特殊的三角形”,通过“我们”、“咱们”等词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自己是处在同等地位的。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经常用到的三角板引入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和概念。在这样一个以学生为主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会相对容易些。
三、把握思维特点,激发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领悟能力,这样才能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课堂上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更倾向于顺序思维还是更加善于应用逆向思维,然后在进行课堂讲解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尤其是态度上和语言上更应该亲切,切忌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只有在这种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有动力、有激情地进行创新,才能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例如,课堂上教师在讲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较为抽象的题目往往会阻碍学生思路,这时教师则需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在王庄和李庄附近的一条小河上修建沟渠,怎样设计路线使得所用到的管道最少呢?这样则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具体化了。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问题过于抽象,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图形的敏感性和接受性较强,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思路引导时则应该以图像讲解为主。
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往往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对于学生们的不同思路,教师应该加以鼓励,激发学生多种思路、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培养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学生能够从新的角度找到一般同学难以发现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发挥。教师对于这些学生的鼓励和表扬,将会大大激发他们进行创造的决心和信心。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题目,鼓励学生多思、多想,运用不同方法进行问题解答,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开展小组比赛的形式,运用竞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创造和求异的环境。
四、深入分析思考,掌握思维条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一次函数交点坐标问题,学生们一般会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为图像解决法,根据函数图像得出结果,另一种为方程组解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应该仅仅限于告诉学生怎么做,更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两种方法背后的逻辑关系,两种方法所涉及到的数与形的关系,从而可以进行数学领域代数和几何的沟通,同时也为二次方程的解法奠定了知识和理论基础。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有意识地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观察,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包括知识的理论化,也包括理论的具体化。概括能力越强,变通思维能力就越强。变通思维越强,越能开拓新的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不同的知识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作出理论性的知识概括。例如,初中数学会经历从一元一次函数到一元二次函数的飞跃。教师在这段知识讲解过程中,则应该注重归纳一元一次函数的特征和规律,然后在讲解一元二次函数时进行两者的对比,这样的话可以将知识串联起来,构建一个数学体系。除此之外,一些有理数、代数和方程式之间的联系,运算符号的区别等,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自身的教学创造能力的基础上,也激发了学生进行创造的意识,刺激了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和开拓眼界。
参考文献
[1]胡敏.给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
[2]李江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华章,2012(02).
[3]杨长智.试论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对策[J].神州,2013(4)
[4]黄文华.浅谈初中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时代,2012(06)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方法
引言
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且非常抽象的课程,同时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工具。从教学实践来看,初中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创新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在数学的课堂上,离不开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分析问题或者解决问题,都需要缜密而严谨的逻辑推理。尤其是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初中又是为高中乃至大学更加抽象的数学功底打基础的时候,再加上数学本身的抽象性较强,如果要求学生直接进行问题的解决,往往难度过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创新问题的情景设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要求,有目的地设置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这样的话,教师往往需要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易于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可以设置类似的问题,例如,黎明手里只有100元钱,他需要买5个笔记本,那么能够剩余的钱y和能够购买的笔记本个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这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启发学生注意x的取值范围。这个类型的题目,较为貼近生活实际,学生们较为熟悉,也很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刺激学生及时探索问题。
二、立足学生本位,培养拓展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是应该立足于学生,从主动与学生沟通,主动帮助学生为出发点,在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尤其是针对数学这门对于部分初中生而言较为头疼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注重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语言和神态方面,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例如,教师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说“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大家掌握的都非常不错,接下来呢,咱们将要接触一种较为特殊的三角形”,通过“我们”、“咱们”等词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自己是处在同等地位的。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经常用到的三角板引入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和概念。在这样一个以学生为主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会相对容易些。
三、把握思维特点,激发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领悟能力,这样才能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课堂上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更倾向于顺序思维还是更加善于应用逆向思维,然后在进行课堂讲解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尤其是态度上和语言上更应该亲切,切忌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只有在这种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有动力、有激情地进行创新,才能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例如,课堂上教师在讲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较为抽象的题目往往会阻碍学生思路,这时教师则需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在王庄和李庄附近的一条小河上修建沟渠,怎样设计路线使得所用到的管道最少呢?这样则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具体化了。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问题过于抽象,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图形的敏感性和接受性较强,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思路引导时则应该以图像讲解为主。
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往往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对于学生们的不同思路,教师应该加以鼓励,激发学生多种思路、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培养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学生能够从新的角度找到一般同学难以发现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发挥。教师对于这些学生的鼓励和表扬,将会大大激发他们进行创造的决心和信心。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题目,鼓励学生多思、多想,运用不同方法进行问题解答,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开展小组比赛的形式,运用竞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创造和求异的环境。
四、深入分析思考,掌握思维条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一次函数交点坐标问题,学生们一般会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为图像解决法,根据函数图像得出结果,另一种为方程组解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应该仅仅限于告诉学生怎么做,更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两种方法背后的逻辑关系,两种方法所涉及到的数与形的关系,从而可以进行数学领域代数和几何的沟通,同时也为二次方程的解法奠定了知识和理论基础。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有意识地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观察,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包括知识的理论化,也包括理论的具体化。概括能力越强,变通思维能力就越强。变通思维越强,越能开拓新的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不同的知识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作出理论性的知识概括。例如,初中数学会经历从一元一次函数到一元二次函数的飞跃。教师在这段知识讲解过程中,则应该注重归纳一元一次函数的特征和规律,然后在讲解一元二次函数时进行两者的对比,这样的话可以将知识串联起来,构建一个数学体系。除此之外,一些有理数、代数和方程式之间的联系,运算符号的区别等,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自身的教学创造能力的基础上,也激发了学生进行创造的意识,刺激了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和开拓眼界。
参考文献
[1]胡敏.给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
[2]李江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华章,2012(02).
[3]杨长智.试论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对策[J].神州,2013(4)
[4]黄文华.浅谈初中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时代,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