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年画,顾名思义,是指传统农历过年张贴于大门、窗户或室内各个不同空间的吉祥字画,目的在于趋吉避凶、除旧布新、祈福庆喜,为来年的美好希望寄上更多的祝福。
汉唐年画历史悠久
考证最早的年画形式,是以门神或守护神的图像出现的,湖北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及一些汉墓中,常绘以手执武器的门卒卫士图像,用以守护墓室主人,算是年画或门神画的滥觞:而其原始的功能意义,更可远溯自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或兽面纹。
有文字记载的年画历史,首见于汉朝王充所著《论衡》中引古籍《山海经》之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其它如蔡邕的《独断》及应劭的《风俗通义》中,也都提到岁暮门上画神荼、郁垒的故事。
唐代人物画家吴道子曾画《钟馗捉妖图》,贴于门上以辟邪祈福,是继门神之后,贴门画的另一种形式。故知神荼、郁垒之类的门神,与岁暮除害将“钟馗”张贴于门上或室内等,算是继汉墓地下守护神之后,最早的年画形式了。
门神守护春联形式
神荼、郁垒二神是以“苇索”捉鬼,捉到的鬼用“桃弓”射死后喂虎,因此,古时为了辟邪,为了人们免于因在冬季出外觅食,而被老虎所吞吃,就以神荼、郁垒和老虎画在大小门上,祈求平安度过年节岁暮,故称为“过年”。待过完岁暮除夕,家家平安地度过危厄,隔日互道平安,而有“恭喜”、“恭喜新年”或“恭贺新年”等道贺词。
唐代时,太宗皇帝染重病,常疑神疑鬼,故令秦琼(叔宝)、尉迟恭(敬德)两门将守护宫门,以防邪魔侵犯,果真平安度过夜晚。太宗便以他俩肖像绘于门上,以免其监护之苦。从此,民间便仿效起来,秦琼、尉迟恭便替代了神荼、郁垒,担起了民间新的守护神。
唐代时,这种左右相对的年画或门神画多数会书写名字于其上,五代时渐渐演变成春联与对联的形式,因此民间改称为“春联”。
福善庆喜年画成熟
由守护神的民间信仰,走入春联的形式,其目的都指农民对秋收过冬之后的祈福与庆安。实用与功能为第一优先,装饰美化反是其次。年画守护神的图腾,转换为美的视觉飨宴,要以“福善庆喜”或“吉祥安康”等文字或相关的题材作为媒介,顺应大众的祈求与福祉。故而民间年画里出现了《群仙祝寿图》、《四方来朝图》等题材,在五代时极为流行,然都属王侯贵族象征:到宋室统一天下后,人民生活稍富,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精细的笔法,反映宋都汴京市井小民的欢乐景象,民间年画的基础,算是大抵成熟。
《东京梦华录》记载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说书、小唱、杂剧、皮影、杖头傀儡、悬丝傀儡”及“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卖扑土木粉捏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归”等文字叙述,这些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游戏唱玩,在“纸画”简易媒材的流通下,提供既深且广的创作题材。宋代流行的《百子戏春》、《戏婴图》、《闲忙图》等题材的出现,预告着传统的年画走出了护身保命的原始功能及人伦教化的思想范畴,进入更为全民欢愉,四海康乐的喜庆意义。
技术提升增添特色
宋代的雕版印刷,则为促进年画质与量升级的关键技术,可以将图像的线版及彩色的套版混合印制,省去人工绘涂的繁琐与耗时费力,为传统年画制作开启了新的一页。
元代易主,蒙古人统治天下,武力重于文治,年画的发展受限:明代朱元璋建立王朝之后,积极恢复生产,年画出现更多的喜庆图腾。如《八仙庆寿图》、《万年如意图》、《寿天百鹿图》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题材,广泛深入民间。尔后,如《三阳开泰》、《瓜瓞绵延》、《麻姑献寿图》、《七子团圆图》等,寓意吉祥富贵和祛灾趋吉为内容的年画形式,确立了更典型的年画特征。
清兵入关,以盛产年画的四川绵竹成都,江苏苏州、南京,河南开封、朱仙镇,山西临汾、新绛,河北天津杨柳青等地的年画铺由兴而衰。
乾隆年画史上高潮
清康熙之后,年画的命运再现新机。乾隆时代,因皇帝喜爱书画,年画达最高峰。从清初的历史故事,及农民生活景象如《耕织图》、《庄稼忙》等,到乾隆时代苏州桃花坞印制的《雷峰夕照图》、《金陵胜景图》等描绘当地风景名胜为题材,加上《西厢记》及《琵琶记》等以戏曲、小说为内容的表现,更形突出年画的可观性与丰富性。
西洋画风东渐
当时“西洋画法”的透视技巧、明暗层次的技术东传,更改变了传统以线刻为主的线画风格,又加上海上贸易的日益发达,连带地影响了年画的外销与制作方法的西洋化风格。沿海的苏州、天津、泉州、广州及扬州,和内地各处版画制作直销东南亚及日韩等地,甚至欧洲各国也有订单,年画销售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福建移民台湾的人口增多,年画输入台湾更为频繁。今日所见台湾早期年画,均以清乾隆时代的福建泉州版画风格最多,以台南米街最为著名,并请版画师傅就地翻刻摹印,常见的题材如《状元游街》、《狮子衔剑》、《百子图》、《三星图》等。乾隆晚期,年画更达史上最高潮,内容计有历史故事、传奇小说、神话戏曲等题材,广受人民喜爱。像《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金玉缘》等戏曲小说题材几乎全部搬上,画面中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可谓盛况空前。
逐渐消失了人情味
太平天国起义增加了反列强帝国主义的情绪,年画题材剧变。像《太平军北伐图》、《火烧海望楼》等反映现实的内容成为新年画的表率。年画成为广大民众的历史教科书,历史意义最大。
光绪甲午之后,民间年画呼应维新变法,也出现了一种改良式年画,内容多为办学堂、满汉平等、女权平等等内容,如《爱国大扑满》、《女子求学图》等。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民间年画又以《攻打南京》、《革命大战武昌城》等革命题材示众。
民国以后,年画逐渐式微,机器取代人工,旧有的手工年画绘制的美意褪去,昔日版画师傅的手艺日渐凋零,传统木版画年画制作也逐渐退出了民间美术舞台,人情的温馨消失在快速印刷无声的漠然中。
汉唐年画历史悠久
考证最早的年画形式,是以门神或守护神的图像出现的,湖北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及一些汉墓中,常绘以手执武器的门卒卫士图像,用以守护墓室主人,算是年画或门神画的滥觞:而其原始的功能意义,更可远溯自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或兽面纹。
有文字记载的年画历史,首见于汉朝王充所著《论衡》中引古籍《山海经》之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其它如蔡邕的《独断》及应劭的《风俗通义》中,也都提到岁暮门上画神荼、郁垒的故事。
唐代人物画家吴道子曾画《钟馗捉妖图》,贴于门上以辟邪祈福,是继门神之后,贴门画的另一种形式。故知神荼、郁垒之类的门神,与岁暮除害将“钟馗”张贴于门上或室内等,算是继汉墓地下守护神之后,最早的年画形式了。
门神守护春联形式
神荼、郁垒二神是以“苇索”捉鬼,捉到的鬼用“桃弓”射死后喂虎,因此,古时为了辟邪,为了人们免于因在冬季出外觅食,而被老虎所吞吃,就以神荼、郁垒和老虎画在大小门上,祈求平安度过年节岁暮,故称为“过年”。待过完岁暮除夕,家家平安地度过危厄,隔日互道平安,而有“恭喜”、“恭喜新年”或“恭贺新年”等道贺词。
唐代时,太宗皇帝染重病,常疑神疑鬼,故令秦琼(叔宝)、尉迟恭(敬德)两门将守护宫门,以防邪魔侵犯,果真平安度过夜晚。太宗便以他俩肖像绘于门上,以免其监护之苦。从此,民间便仿效起来,秦琼、尉迟恭便替代了神荼、郁垒,担起了民间新的守护神。
唐代时,这种左右相对的年画或门神画多数会书写名字于其上,五代时渐渐演变成春联与对联的形式,因此民间改称为“春联”。
福善庆喜年画成熟
由守护神的民间信仰,走入春联的形式,其目的都指农民对秋收过冬之后的祈福与庆安。实用与功能为第一优先,装饰美化反是其次。年画守护神的图腾,转换为美的视觉飨宴,要以“福善庆喜”或“吉祥安康”等文字或相关的题材作为媒介,顺应大众的祈求与福祉。故而民间年画里出现了《群仙祝寿图》、《四方来朝图》等题材,在五代时极为流行,然都属王侯贵族象征:到宋室统一天下后,人民生活稍富,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精细的笔法,反映宋都汴京市井小民的欢乐景象,民间年画的基础,算是大抵成熟。
《东京梦华录》记载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说书、小唱、杂剧、皮影、杖头傀儡、悬丝傀儡”及“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卖扑土木粉捏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归”等文字叙述,这些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游戏唱玩,在“纸画”简易媒材的流通下,提供既深且广的创作题材。宋代流行的《百子戏春》、《戏婴图》、《闲忙图》等题材的出现,预告着传统的年画走出了护身保命的原始功能及人伦教化的思想范畴,进入更为全民欢愉,四海康乐的喜庆意义。
技术提升增添特色
宋代的雕版印刷,则为促进年画质与量升级的关键技术,可以将图像的线版及彩色的套版混合印制,省去人工绘涂的繁琐与耗时费力,为传统年画制作开启了新的一页。
元代易主,蒙古人统治天下,武力重于文治,年画的发展受限:明代朱元璋建立王朝之后,积极恢复生产,年画出现更多的喜庆图腾。如《八仙庆寿图》、《万年如意图》、《寿天百鹿图》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题材,广泛深入民间。尔后,如《三阳开泰》、《瓜瓞绵延》、《麻姑献寿图》、《七子团圆图》等,寓意吉祥富贵和祛灾趋吉为内容的年画形式,确立了更典型的年画特征。
清兵入关,以盛产年画的四川绵竹成都,江苏苏州、南京,河南开封、朱仙镇,山西临汾、新绛,河北天津杨柳青等地的年画铺由兴而衰。
乾隆年画史上高潮
清康熙之后,年画的命运再现新机。乾隆时代,因皇帝喜爱书画,年画达最高峰。从清初的历史故事,及农民生活景象如《耕织图》、《庄稼忙》等,到乾隆时代苏州桃花坞印制的《雷峰夕照图》、《金陵胜景图》等描绘当地风景名胜为题材,加上《西厢记》及《琵琶记》等以戏曲、小说为内容的表现,更形突出年画的可观性与丰富性。
西洋画风东渐
当时“西洋画法”的透视技巧、明暗层次的技术东传,更改变了传统以线刻为主的线画风格,又加上海上贸易的日益发达,连带地影响了年画的外销与制作方法的西洋化风格。沿海的苏州、天津、泉州、广州及扬州,和内地各处版画制作直销东南亚及日韩等地,甚至欧洲各国也有订单,年画销售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福建移民台湾的人口增多,年画输入台湾更为频繁。今日所见台湾早期年画,均以清乾隆时代的福建泉州版画风格最多,以台南米街最为著名,并请版画师傅就地翻刻摹印,常见的题材如《状元游街》、《狮子衔剑》、《百子图》、《三星图》等。乾隆晚期,年画更达史上最高潮,内容计有历史故事、传奇小说、神话戏曲等题材,广受人民喜爱。像《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金玉缘》等戏曲小说题材几乎全部搬上,画面中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可谓盛况空前。
逐渐消失了人情味
太平天国起义增加了反列强帝国主义的情绪,年画题材剧变。像《太平军北伐图》、《火烧海望楼》等反映现实的内容成为新年画的表率。年画成为广大民众的历史教科书,历史意义最大。
光绪甲午之后,民间年画呼应维新变法,也出现了一种改良式年画,内容多为办学堂、满汉平等、女权平等等内容,如《爱国大扑满》、《女子求学图》等。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民间年画又以《攻打南京》、《革命大战武昌城》等革命题材示众。
民国以后,年画逐渐式微,机器取代人工,旧有的手工年画绘制的美意褪去,昔日版画师傅的手艺日渐凋零,传统木版画年画制作也逐渐退出了民间美术舞台,人情的温馨消失在快速印刷无声的漠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