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情境,感知“矛盾”,想象补白,明确寓意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自相矛盾》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课文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语言前后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可笑故事,火辣地讽刺了那些说话不讲逻辑、顾此失彼、自相矛盾的人。寓言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寓意:人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有趣;人物形象鲜明而逼真,从反面给人以启迪。这是一篇工具性、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俄国寓言家陀罗学维文称寓言为“穿着外套的真理”。如果说寓言故事是漂亮的外套,那么寓意就是寓言的灵魂了。《自相矛盾》的作者韩非子以其精练简洁的语言,辅于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故事,寥寥数语,淋漓尽致而又生动有趣地表达寓意,不失为一篇寓言的经典之作。
  二、彰显文体说目标
  寓言是人类优秀文化长河中的宝贵财富之一,也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要形成抽象的概念,必须凭借形象的描述作铺垫。寓言教学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故事的形象,学生才能明确它的寓意。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引导学生在寓言阅读和思考文本语言中明确寓意,汲取人文精髓,积淀文化,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师在设置阅读教学目标时,应遵循这一原则,把目标指向发挥寓言本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总的教学目标是:读通,读懂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明确寓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结合学段特点和单元目标以及文本特征。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是: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注释识字去学习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想象情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3.品读课文,感悟“矛盾”,产生心灵的触动。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5.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习古代寓言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扎实求真说思路
  相对于其他文体,感知寓言的目的不单在于言,更在于语言背后所寓之意。黑格尔说:“寓言实质上是从外在事物出发的比喻艺术形式,是自觉的象征表现。”这就决定了寓言是靠情节说话的,它寓理于故事之中的表达方式。寓言的情节是灵魂,它所说的事情能引起人们的反思,激发人们遐想。因此,寓言教学要重情节,要把握人物言行特征,感悟情意。基于“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之理念,本课的教学,教师应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读中感悟、品味;读中质疑、探究;读中产生角色感。让学生的学习维度始终维系在参与文本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去把握语言表达的精妙,体会故事的深刻内涵。要引领学生从众人对楚人的批判声中,去设身处地感受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使得学生在文本感悟中有所触动,有所反思,有所启迪。教学时教师还要尽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自己脑海中建立丰满的人物形象,引发思辨。让学生在思维风暴中,开启更为智慧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味,寓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也为他们今后的寓言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多元支架,为今后自主、自能阅读寓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构想,《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分成四个板块。
  (一)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试读课文。寓言往往借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本课的寓言是文言文,与现代寓言在语言上有所差别。同学们先试着读课文,看看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思考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范读课文。教师配乐有韵味的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特别注意不会读的字词。
  3.自学课文。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是我们学文言文的诀窍。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和拗口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再借助课文下端的注释或工具书试着流利的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4.想象情景。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内容。同学们再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对照注释一句一句地读,一边读一边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5.矫正读音。多媒体出示“鬻、誉、坚,利、陷、弗”等生字,矫正读音,理解字义。
  6.交流互动。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试着简单的说说,这个寓言主要讲什么。
  设计意图: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节奏学说”认为,教育的第一步应当是初识、渲染,这时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模糊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模糊,因为,模糊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就会产生对精确知识的渴望。这里,学生依托教材,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文本大意。这就是一种初识、渲染的过程。其中,教师的范读降低了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坡度。学生在不断接触文本中,感受到学习文言文其实也不难。他们在自主学习和自由表达的自主学习环境中,快乐地去自学、思考、想象,为后面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
  1.回答问题。出示句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是什么的意思?(夸耀)假如你是楚人,你为了能卖出自己的矛和盾,会怎样“誉”盾呢?(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和动作,试着吆喝吆喝)
  2.读中想象。这面盾很坚固,没有什么东西可穿透它;这支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你是从哪两句话读懂的?(多媒体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想一想,楚人夸自己的盾和矛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要怎么读才能正确地表达他的意思?(楚人用“无不”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读时要加重夸的语气。)   3.图文结合。(1)出示课文插图。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这一番吆喝后,到底有没有人买他的矛与盾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读这一句话要用什么口气,(讥讽)为什么?说这句话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3)想象一下,图上的这些围观者分别会对楚人说什么?(4)大家再看看图,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你从哪里看出?(其人弗能应也)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楚人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狼狈样子。(5)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想象及教师不断的提示,既让学生学习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拐杖”,又发挥了教师的“首席”主导学习的作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以朗读促进理解,又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时,在课文重点空白处,启迪学生想象、补白,促使他们在想象中对自己获取或已有的表象信息进行重新梳理、加工、补充,有效的挖掘了他们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成思维品质的飞跃。
  (三)想象补白,揭示寓意
  1.加深体会。(1)多媒体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讨论:即使这个楚国人没有卖矛,这种说法妥不妥?韩非子为什么要让楚国人这样说话?(体会寓言语言夸张的效用)(2)多媒体出示:“其人弗能应也。”讨论:如果其人能“应”,他会怎么说?我们在插图上看到楚国人的表情十分狼狈,韩非子为什么不写?(体会寓言语言的简洁而传神)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帮帮楚人总结一下教训!(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难自圆其说)(3)这则寓意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讲述故事。如果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你准备怎么讲?同桌试着对讲。
  3.背诵寓言。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诵寓言。
  4.交流互动。明白道理以后,现在如果你是楚人,你想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呢?
  设计意图:寓言文体是十分重意的,但是,它进入语文课本,教师就不能忽视语言了。语文课,语言教学任何时候都是首位的。这则寓言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完全是靠语言来表达的。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精读深究,其目的是让学生体悟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深刻蕴意。而启发学生想象,目的是让他们深入角色内心,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形成立体丰满的人物艺术形象。给学生一定的时間,带领他们背诵寓言,促使他们在学习中积累古代寓言的语言。这样引导,课堂就成为学生的一种语感体验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寓言所蕴含的文化有所浸润,让他们带着潜心悦纳,走向课堂高潮。这就达成与作者同频共振、心心相印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践行了“教学立足文本却超越文本,教学文本又着眼课程”之理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讨论。生活中你遇见过说话、做事自相矛盾的人与事吗?《自相矛盾》说的仅仅是一则故事吗?(讲述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思维方式)
  2.作业。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以下几项作业。(1)续写。《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大家想象一下,续写这个故事。(2)自读寓言《刻舟求剑》。(3)向亲朋好友讲述这个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4)设计一份介绍文言文知识的小报。
  设计意图:寓言的目的在于引发反思,本环节通过组织讨论,意在触动学生心灵觉醒,在思辨中为学生种下智慧的思维方式。续写故事,意在让学生再次经历文本情节,加深理解课文,做到读写结合。自读安排,是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他作业的安排旨在课堂与生活结合,实现“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零距离”贴近。这样层层推进拓展知识,以促成厚重学生的语文功底和顿悟理解力,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推波助澜,使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堂,真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他文献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程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使用美术学科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内在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出美术的价值。生活与美术之间是浑然天成的整体,生活也是美术成长的土壤,因此在美術教育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强化美术的生活化探索与实践,增强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与认知,让美术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生活化学习方式。  一、创设生活化学
期刊
班会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针对当前小学阶段班级文化建设需求,从自身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以及优秀班级文化创建者交流的经验来看,开展体验式主题班会是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体验式主题班会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青少年品德形成是“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过程。德育目标必须深入孩子的内心,形成他们自发的认知,才可能促成其行为的转变。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学生在主动学习的情
期刊
【案例背景】  不久前,笔者有幸受云南省“国培计划”国培班的邀请,在国培班同课异构中执教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一课。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发现同样的内容在观察点的选择上各有不同,因而引起了大家研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出现了多个版本的不同教学,其根本原因是对观察的参照标准选择不同。  【案例描述】  在教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如下图)例题1主题图时,
期刊
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在政治、经济、艺术、思想等方面无不展示着炎黄子孙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无不闪耀着炎黄子孙的智慧和光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根基,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了传统文化,就失去了植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同样的道理,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之根。  这些年,宣威市西宁二小一直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书
期刊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成员只有在有效的制度约束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而班级制度的执行者就是我们的班干部。因此,做好班干部的培养才能让制度文化更好地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一、了解学生情况,选好班干部  班干部是老师的“左右手”,一个得力的班干部团队能为老师排忧解难,减轻工作压力,所以选好班干部极其重要。班干部的选举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
期刊
一切才能,无不以道德为基础。厚植人文积淀,滋养人文情怀,提升审美情趣,是培育人具备良好品质的佳径。  一、播下一粒种子,厚植人文积淀  任何一种积淀,都是滴水穿石的过程,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径。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正如钱穆先生说的,应对历史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因为这是我们自己民族的历史,而非别国的。  彩云之南,文明远昭。我的家乡曲靖,也叫爨乡,何为爨?兴字头,林字腰
期刊
她,是一位行者,在教学的路上执着而虔诚。她用爱和智慧编织着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之梦,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快乐而又多彩的语文世界。  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首批国家级小學语文骨干教师、云南省“云岭名师”、云南省特级教师、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人民政府督学,李青霖老师在语文教学、班队建设、学校管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都颇有收获。  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传播者  李老师的语文课
期刊
【案例背景】  单元整理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它不同于新授课和练习课。单元整理复习课的任务是针对某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通过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深化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9年12月11日至13日,云南省“万人计划”小学数学许华庚名师工作坊分别在云南财经大学附属中学、龙泉育才学校、金实小学三地举行了以“单元整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应当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所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受数学魅力  创设生动有效的问题情境,往往会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
期刊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学校,应该成为阅读的天堂。”——朱永新  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阅读推广已然成为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也有更多班主任将其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让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是构建班级学习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项,它能让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活动中班级学习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的一种存在形式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