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他们就由家庭的个体转变为班集体的个体。孩子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大多缺乏合作的意识,不会与同伴交流,不会分工协商。本文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 小班幼儿;游戏;交往
幼儿园里经常看到:小班幼儿各玩各的,没有交流的意识,有的孩子会争抢玩具或图书,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协商,怎样避免问题的发生;有的孩子干脆不接触任何小朋友,自己发愣,自言自语,也不参加任何游戏活动;还有的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游戏时常常不爱表现,不知怎样和同伴进行沟通,常常被同伴遗忘。他们交往能力的局限性就表现了出来,与同伴的相处往往就成为阻挠其进一步成长的障碍。
所以,我认为对小班幼儿进行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
角色游戏“娃娃家”“娃娃餐厅”等都是我们托班、小班幼儿玩区角活动的首选。因为这些4~5岁的幼儿可以把对父母的依恋情感“移情”到去“娃娃家”活动,去学当“爸爸”“妈妈”。“娃娃家”是淡化幼儿依恋情感的好去处,让孩子的依恋情感得到了适宜的宣泄。
本学期,我们全园上下都在开展区角游戏,通过准备、观察、反思、优化,在区域活动中对我们班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下面聊聊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一、游戏前
这要从我们班托班时开展的游戏说起,孩子们在经过一年托班的游戏化教学及区角游戏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游戏意识和游戏规则。我还是延续了我们托班开展游戏时的“情趣化”区角游戏理念。开学初,我们小班组商量以“社区”为系列,开展关于“娃娃社区”为主题的区角活动。
(一)内容设置
我结合我们幼儿园小班组制定的游戏方案,并依据五大领域和多元智能理念设置了以“娃娃餐厅”为主、“娃娃小家”为辅的“社区系列”角色游戏。区角设置合理些,内容形式丰富些,力求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二)空间挖掘
我们利用有限的教室空间,布置无限的游戏空间。我们充分挖掘,进行了“一挖”(挖掘走廊、厅道、教室角落创设区角),“一伸”(在教室原有布局上的伸展)的合理改造,创设了固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宽敞的区角场地。
(三)静态环境的设置
区角静态环境既包括地面、墙面,又包括间隔物的摆放。我们遵循“软、圆、矮、趣、变”的原则,创设自由、宽松、舒适、安全的游戏环境,营造温馨、快乐的家的氛围。我们用大积木、小柜子围成一个空间,在里面放上用废旧纸盒做的各种“家用电器”,用低矮的平衡木搭了一个小床,用大的方形积木和圆形蛋糕盒做成“小圆桌”,用两个大的啤酒桶做“小椅子”,温馨的“娃娃家”就完成了,接下来就等着孩子们进行游戏了。
二、游戏中
(一)游戏初尝试
刚开始游戏,孩子们发现空间变大了,游戏增多了,材料更丰富了。这时,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就明显表现出来了,原有的游戏规则意识全没了,主要表现为:
1.自我为中心。孩子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习惯,游戏时喜欢和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游戏中常出现许多“爸爸”“妈妈”。
2.场面混乱。小班的孩子喜欢平行游戏,所以我提供了较多材料,尽量满足幼儿的需求,避免争抢,但是材料一多,玩的小朋友也多了,孩子们翻来倒去,不一会儿就乱作一团,满室狼藉,等待着整理。
3.随意性大。小班孩子易受外部事情和自己情绪的影响。他们通常这边玩一会,那边玩一会,一个游戏没玩好,看到其他好玩的游戏来不及整理就换游戏了。
4.同伴间交往不强。游戏中的角色意识不强,通常在一个游戏中的孩子,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很少交谈合作。
(二)游戏逐优化
针对这些游戏中发生的情况,我有反思,有优化,有实施。《指南》明确指出:教师应与幼儿一起商定使用材料和空间的必要规则,并督促遵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给幼儿充分的自由,以最少的干预、最多的欣赏来支持幼儿的游戏。
首先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一起来协商,同时也可采用一些小方法来慢慢规范孩子的游戏行为。我在班里进行了一些小尝试:我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与幼儿开展平行游戏,通过良好的示范影响幼儿。在孩子游戏过程中不干预,游戏后让孩子自己观察、评价。我在一些篮子、餐盘上贴上相应的标记,便于孩子们在整理时进行归类,同时也发展、巩固了孩子们的分类能力。在“娃娃餐厅”有相对应的厨师帽、小围裙,“服务员”有“粉色小围裙”,孩子们都能从固定的位置取放自己的角色装扮,再进行游戏。“娃娃家”也是孩子们很乐意去玩的,我在“娃娃家”的门口贴上相应的“小脚印”。这样孩子们进入后,鞋子放到规定的鞋印上,也起到了人数限定的作用。再针对“娃娃家”爸爸妈妈多的状况,我做了不同的装扮,利用孩子们的“情感经验”,我设计了“爸爸”戴领带、“妈妈”系丝巾来进一步明确角色意识。
在我不断的调整、优化过后,我们的孩子在一次次游戏中,游戏经验增强了,角色意识明确了,与同伴的交往也更默契了。
(三)案例分析
这些都是前期游戏时,我的一些小想法。我们的孩子在游戏中规则意识增强了,交往方面一点不怯场,很自如地沉浸在他们自己的游戏中。
“娃娃餐厅”今天又开业了,新添加了“烤肉”。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今天的营业员是叮当和王梓烨。她俩很兴奋,对客人们很有礼貌。一句奶声奶气的“你好,欢迎光临”吸引了众多的“小客人”。两人商量,每人负责一张桌子,对自己的客人招呼了起来。
叮当很活泼,她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原有经验用在了游戏中,大声打招呼、大声叫卖,赢得了客人们的喜欢,她推介的“烤肉”也一抢而空。在“火腿肠”卖完的情况下,她又开始向小客人们介绍“糖果”。一开始,小客人对糖果不感兴趣,她就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为“糖果”加上口味,如:草莓味、橘子味、苹果味等。在她的努力之下,“糖果”也卖了很多,她还主动和厨师交流客人们的口味,邀请客人们下次再光临。“娃娃餐厅”的生意在她的引领下,生意一片红火。 相比而言,服务员“小王”,有点害羞,不愿意和客人过多交流,客人们喊着“喝茶”她才去,喊着“点餐”她才愿意和他们交流。她过多地去帮助厨师,而让小客人互相交流。
三、游戏后
就这个案例,我在游戏后作了反思:在“娃娃小家”“娃娃餐厅”的区角游戏中,鼓励小朋友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他们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既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又能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如案例中,我让孩子们做有礼貌的客人、有热情的服务员。游戏时,客人小朋友到“娃娃餐厅”吃饭,扮演服务员的小朋友要热情接待,倒水,拿水果或饮料喝,为大家点菜,和厨师交流客人的喜好和口味。也可以进行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些都是游戏中最简单的礼貌交往习惯。
小班幼儿的交往刚刚开始,他们还不知道如何主动结交同伴,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幼儿还是比较被动。案例中,我让叮当邀请小王一起参加游戏,她们俩是好朋友。小王本来性格内向、害羞,在我印象中,她经常的角色是“客人”,不然就是安静看书、一人操作的景象。对于她,多鼓励是一种办法,另一种就是请好朋友“带一带”。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一种“以点带面”的形式,实质是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了解到“娃娃”如何与“长辈”交往,“客人”怎样与“服务员”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慢慢地,孩子们学会了谦让,提高了游戏的协作性。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一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
在我们小一班每周二、周五下午的区角活动中,孩子们都是最忙碌、最快乐、最自由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再现现实生活。这些游戏也为幼儿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通过游戏,我们小一班的孩子学会了基本的交际技能,如交流、沟通、合作、分享、交换等。虽然每次游戏中,孩子们都扮演“相同的角色”,做着“相同的事情”,玩着“相同的游戏”,但是我总能从中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各种表现,有让我欢喜的,有让我惊奇的,也有让我烦恼的。我也跟着孩子们的游戏在“边玩边摸索边反思边优化”。
快乐很简单,孩子们喜欢游戏,并从中得到发展,享受快乐了,我们做得也就有意义了。希望我们小一班这块孩子们喜爱的“区角活动小天地”能一直保持处处生趣、充满乐趣。P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游戏化教学.
[关键词] 小班幼儿;游戏;交往
幼儿园里经常看到:小班幼儿各玩各的,没有交流的意识,有的孩子会争抢玩具或图书,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协商,怎样避免问题的发生;有的孩子干脆不接触任何小朋友,自己发愣,自言自语,也不参加任何游戏活动;还有的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游戏时常常不爱表现,不知怎样和同伴进行沟通,常常被同伴遗忘。他们交往能力的局限性就表现了出来,与同伴的相处往往就成为阻挠其进一步成长的障碍。
所以,我认为对小班幼儿进行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
角色游戏“娃娃家”“娃娃餐厅”等都是我们托班、小班幼儿玩区角活动的首选。因为这些4~5岁的幼儿可以把对父母的依恋情感“移情”到去“娃娃家”活动,去学当“爸爸”“妈妈”。“娃娃家”是淡化幼儿依恋情感的好去处,让孩子的依恋情感得到了适宜的宣泄。
本学期,我们全园上下都在开展区角游戏,通过准备、观察、反思、优化,在区域活动中对我们班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下面聊聊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一、游戏前
这要从我们班托班时开展的游戏说起,孩子们在经过一年托班的游戏化教学及区角游戏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游戏意识和游戏规则。我还是延续了我们托班开展游戏时的“情趣化”区角游戏理念。开学初,我们小班组商量以“社区”为系列,开展关于“娃娃社区”为主题的区角活动。
(一)内容设置
我结合我们幼儿园小班组制定的游戏方案,并依据五大领域和多元智能理念设置了以“娃娃餐厅”为主、“娃娃小家”为辅的“社区系列”角色游戏。区角设置合理些,内容形式丰富些,力求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二)空间挖掘
我们利用有限的教室空间,布置无限的游戏空间。我们充分挖掘,进行了“一挖”(挖掘走廊、厅道、教室角落创设区角),“一伸”(在教室原有布局上的伸展)的合理改造,创设了固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宽敞的区角场地。
(三)静态环境的设置
区角静态环境既包括地面、墙面,又包括间隔物的摆放。我们遵循“软、圆、矮、趣、变”的原则,创设自由、宽松、舒适、安全的游戏环境,营造温馨、快乐的家的氛围。我们用大积木、小柜子围成一个空间,在里面放上用废旧纸盒做的各种“家用电器”,用低矮的平衡木搭了一个小床,用大的方形积木和圆形蛋糕盒做成“小圆桌”,用两个大的啤酒桶做“小椅子”,温馨的“娃娃家”就完成了,接下来就等着孩子们进行游戏了。
二、游戏中
(一)游戏初尝试
刚开始游戏,孩子们发现空间变大了,游戏增多了,材料更丰富了。这时,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就明显表现出来了,原有的游戏规则意识全没了,主要表现为:
1.自我为中心。孩子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习惯,游戏时喜欢和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游戏中常出现许多“爸爸”“妈妈”。
2.场面混乱。小班的孩子喜欢平行游戏,所以我提供了较多材料,尽量满足幼儿的需求,避免争抢,但是材料一多,玩的小朋友也多了,孩子们翻来倒去,不一会儿就乱作一团,满室狼藉,等待着整理。
3.随意性大。小班孩子易受外部事情和自己情绪的影响。他们通常这边玩一会,那边玩一会,一个游戏没玩好,看到其他好玩的游戏来不及整理就换游戏了。
4.同伴间交往不强。游戏中的角色意识不强,通常在一个游戏中的孩子,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很少交谈合作。
(二)游戏逐优化
针对这些游戏中发生的情况,我有反思,有优化,有实施。《指南》明确指出:教师应与幼儿一起商定使用材料和空间的必要规则,并督促遵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给幼儿充分的自由,以最少的干预、最多的欣赏来支持幼儿的游戏。
首先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一起来协商,同时也可采用一些小方法来慢慢规范孩子的游戏行为。我在班里进行了一些小尝试:我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与幼儿开展平行游戏,通过良好的示范影响幼儿。在孩子游戏过程中不干预,游戏后让孩子自己观察、评价。我在一些篮子、餐盘上贴上相应的标记,便于孩子们在整理时进行归类,同时也发展、巩固了孩子们的分类能力。在“娃娃餐厅”有相对应的厨师帽、小围裙,“服务员”有“粉色小围裙”,孩子们都能从固定的位置取放自己的角色装扮,再进行游戏。“娃娃家”也是孩子们很乐意去玩的,我在“娃娃家”的门口贴上相应的“小脚印”。这样孩子们进入后,鞋子放到规定的鞋印上,也起到了人数限定的作用。再针对“娃娃家”爸爸妈妈多的状况,我做了不同的装扮,利用孩子们的“情感经验”,我设计了“爸爸”戴领带、“妈妈”系丝巾来进一步明确角色意识。
在我不断的调整、优化过后,我们的孩子在一次次游戏中,游戏经验增强了,角色意识明确了,与同伴的交往也更默契了。
(三)案例分析
这些都是前期游戏时,我的一些小想法。我们的孩子在游戏中规则意识增强了,交往方面一点不怯场,很自如地沉浸在他们自己的游戏中。
“娃娃餐厅”今天又开业了,新添加了“烤肉”。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今天的营业员是叮当和王梓烨。她俩很兴奋,对客人们很有礼貌。一句奶声奶气的“你好,欢迎光临”吸引了众多的“小客人”。两人商量,每人负责一张桌子,对自己的客人招呼了起来。
叮当很活泼,她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原有经验用在了游戏中,大声打招呼、大声叫卖,赢得了客人们的喜欢,她推介的“烤肉”也一抢而空。在“火腿肠”卖完的情况下,她又开始向小客人们介绍“糖果”。一开始,小客人对糖果不感兴趣,她就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为“糖果”加上口味,如:草莓味、橘子味、苹果味等。在她的努力之下,“糖果”也卖了很多,她还主动和厨师交流客人们的口味,邀请客人们下次再光临。“娃娃餐厅”的生意在她的引领下,生意一片红火。 相比而言,服务员“小王”,有点害羞,不愿意和客人过多交流,客人们喊着“喝茶”她才去,喊着“点餐”她才愿意和他们交流。她过多地去帮助厨师,而让小客人互相交流。
三、游戏后
就这个案例,我在游戏后作了反思:在“娃娃小家”“娃娃餐厅”的区角游戏中,鼓励小朋友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他们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既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又能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如案例中,我让孩子们做有礼貌的客人、有热情的服务员。游戏时,客人小朋友到“娃娃餐厅”吃饭,扮演服务员的小朋友要热情接待,倒水,拿水果或饮料喝,为大家点菜,和厨师交流客人的喜好和口味。也可以进行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些都是游戏中最简单的礼貌交往习惯。
小班幼儿的交往刚刚开始,他们还不知道如何主动结交同伴,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幼儿还是比较被动。案例中,我让叮当邀请小王一起参加游戏,她们俩是好朋友。小王本来性格内向、害羞,在我印象中,她经常的角色是“客人”,不然就是安静看书、一人操作的景象。对于她,多鼓励是一种办法,另一种就是请好朋友“带一带”。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一种“以点带面”的形式,实质是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了解到“娃娃”如何与“长辈”交往,“客人”怎样与“服务员”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慢慢地,孩子们学会了谦让,提高了游戏的协作性。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一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
在我们小一班每周二、周五下午的区角活动中,孩子们都是最忙碌、最快乐、最自由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再现现实生活。这些游戏也为幼儿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通过游戏,我们小一班的孩子学会了基本的交际技能,如交流、沟通、合作、分享、交换等。虽然每次游戏中,孩子们都扮演“相同的角色”,做着“相同的事情”,玩着“相同的游戏”,但是我总能从中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各种表现,有让我欢喜的,有让我惊奇的,也有让我烦恼的。我也跟着孩子们的游戏在“边玩边摸索边反思边优化”。
快乐很简单,孩子们喜欢游戏,并从中得到发展,享受快乐了,我们做得也就有意义了。希望我们小一班这块孩子们喜爱的“区角活动小天地”能一直保持处处生趣、充满乐趣。P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游戏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