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危机管理实质是对整个国民应对能力的综合考验。“911”中美国人表现出了勇敢、镇定和凝聚力,事发两天,美国就重开航班。他们表现出来的内在秩序和恢复能力,不仅仅源于法治化程度,也取决于政府对全民危机教育的管理。
“这是中国有气象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场雪灾。”2008年的第一场雪在这样的评语中逐渐远去。但这场雪灾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又适逢春运,给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造成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交通瘫痪、旅客滞留、电力中断、物价上涨、能源紧张……
大雪也是“大考”,通过这场几十年不遇的雪灾,中国的灾难应急模式暴露出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总结之处?
预警机制:效率与流程
这场始于2月中旬的雨雪,延续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是不仅老百姓没有得到警告,相关部门也没有作好准备。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缺位致使交通、电力、车站、群众都没有任何准备,还在悠哉悠哉地过着和以往一样的生活。有的居民家中断电,断水,防寒物资缺乏,有的地方蜡烛卖到一块钱一根,有的电厂发电的煤都成了大问题。可以说就是猝不及防。
此外,大雪也暴露出了我们的协调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有的省一方面供电紧急,另一方面发电厂缺煤停止运行。
雪灾非一夜形成,做足准备并非绝无可能,防范胜于救灾。假设这场雪灾到来的前几天,我们得到了预警,老百姓就可以多储备些粮食、蔬菜和水等生活用品,老年人就可以不出门,就能减少摔伤和支气管方面疾病的发生,电厂就可以多存些煤,不至于天寒地冻的时候没有电力供应。
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一定要有前瞻性、指导性,要从事中控制转变到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相结合。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就是要使危机预警成为政府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事先有充分的估计,选择最佳的应对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和公众的损失。
思考:建立辅助政府决策的各类专家队伍,建立对外发布危机信息的科学流程。关键要做好信息收集与分析、从而识别危机,并且提前告知公众,做好物资、人力、抢险等多项准备。识别危机要做到专家决策与领导决策相结合,确定的预警信息要有应急管理部门对外统一发布。发布危机预警时还要要注意让老百姓看得明白,知道要采取什么相应措施,现在的什么“橙色、红色预警、一到四级灾害响应体系”,不要说老百姓听不懂,就是政府工作人员也有很多说不清的。
应急系统:统一与实践
我国大部分省份均已经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各区县也被要求成立相应机构。但真正发挥高效统一的指挥作用还需培训和实践。
像这次雪灾中关闭高速公路、机场等一些不利于化解危机的决策都应该由应急办统一批准才能实施,不能片面强调安全因噎废食。这种情况部分省份在雪灾中就发生过。好在当地主要领导有了不能轻易关闭高速公路的明确指示。
此外,灾害发生后抗、救、援几个环节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集中、统一、高效的指挥系统是实施有效管理的保障。在通讯、网络这么发达的今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次雪灾,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不可能自发地去发布一些相关信息,气象、交通、民政部门又不可能指挥通信部门,这时候政府应急部门应该紧急部署通讯部门支持政府工作,负责免费传递短信和电话提醒。危机管理中信息往往是决定性因素,无论是灾情汇集,救援指挥乃至个人安危都不可或缺。
在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安徽休宁。2006年,休宁县委县政府专门对副科以上干部进行了应急管理培训,并建立了很好的应急信息系统。此次雪灾发生后,当地老百姓手机上从1月29日就收到8次救灾提醒短信,有动员上街扫雪,帮助身边老、弱、病、残、孕妇等内容,也有安全用电、不要驾车出行、桥上积雪易滑等内容。这些短信时时刻刻提醒着群众,让人们在寒冬中感受着党和政府的温暖,而在其他地方就很少见到这种温馨提示。
思考:危机发生时应有像110、119、120一样可以联动的一个公众信息公告平台,负责告知天气、交通信息和灾害情况,引导老百姓正确应对。同时,应急指挥部门要提高协调意识和能力,要掌握安全信息,要协调各部门信息共享,要协调各部门落实救灾资金和物资,科学调度本区域人、财、物,协调各部门落实救助,协调政府职能部门支持救灾。
政府动员:意识与能力
雪灾是对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对政府动员能力的挑战。
中部某市在第一场雪到来时,有8000多名环卫工人夜以继日扫雪,第三场雪到来时,不少机关干部参与了其中,但市民发动远远不够,甚至有的部门,门前雪都不扫。尽管当地政府办公厅也下发了扫雪通知,但积雪处理,如何分工负责保证主干道全部清扫完毕不留死角没有详细规定,不少道路,小区都没有清扫,不少单位连一把锹都没有。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特例。在此次雪灾中,不少车辆人员滞留在公路上几天几夜,仅贵州公路滞留人员高峰时就达10万多人,湖南公路、铁路滞留需救助8万人,滞留车辆绵延几十公里,有的旅客滞留几十小时,他们亟需帮助。虽然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苦于人员有限,饥寒交迫的乘客大有人在。而同时,却是有很多市民想参加扫雪或相关救助,但大部分却不知道哪里最需要,也没人组织和个人去组织。我们大多数市民没有被动员起来。
思考:雪灾中的“事中管理”阶段要求所在区域政府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快速救助民众的生命。如何做到,就得依靠沿途县乡政府发动群众送水送饭,组织巡回医疗队伍。当然政府可以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所需物资资金问题。例如在此次雪灾中,安徽黄山歙县就组织了上万名干部、群众上徽杭高速公路扫雪保证了道路的通畅。而在美国一些城市,市政府要求房主必须在雪停后第二天中午把雪扫干净,否则被罚100美元,连续三次不扫,监禁90天。
全民应对:素质与NGO
天灾难避,人祸可防。在危机关头,除了政府提高应急救助动员能力外,民众的自护、互助等抗击灾害意识公德意识也亟需普及和提高。危机管理实质是对整个国民应对能力的综合考验。“911”中美国人表现出了勇敢、镇定和凝聚力,事发两天,美国就重开航班;日本如遇车祸,不会有车辆投机取巧加塞,从而保证了道路交通不堵。他们表现出来的内在秩序和恢复能力,不仅仅源于法治化程度,也取决于政府对全民危机教育的管理。这次雪灾不仅考验了我们政府应急能力,也在考验着国民的精神和素质。
一是开展群众性的危机教育和应对危机训练。这是提高公众自身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危机应对水平的关键。全民受灾,就要全民救灾。
前几年在东北一起酒店火灾中,烧死的都是中国人,20多个日本人却全都安全脱险。这是因为日本从小学到中学都有关于地震、洪水、火灾、核战争等危机应对必修课,每个学生都必须过关,他们各地还专门有抗灾救灾商品出售,国民还会被组织到“抗灾救灾预防救助中心”去接受训练,日本国民的忧患意识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高度重视全民防灾减灾指导,在各级学校、村镇、社区将防灾减灾列入教育内容,提高广大群众在发生灾害时的自救和施救能力。这样一来,民众在恶劣天气中哪怕战争发生时就不会再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而知道如何自救或相互救助,同时也会减轻政府的负担。
例如,黄山风景区除了有10余人专业医护队伍外,几年前就组建培训了包括防火队员、保安、宾馆服务人员等100多人共同参加的急救组织,收到很好的效果。
思考:教育等相关部门要有制度性安排,防灾减灾从学校抓起。
二是鼓励其他组织发挥作用。每当处理紧急棘手问题时,我们习惯于沿用过去熟悉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利用行政系统来强力的推行公共政策,当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的时期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危机,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外救灾是除政府全力抗灾外,可以见到许多非政府组织(NGO)的身影,包括基金会、慈善组织、宗教组织以及各种志愿组织。志愿者协会、社区组织、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他们反应灵敏,尤其在救灾初期,省去了政府组织研究决策等过程。
这次各地共青团组织在雪灾中就组织了多支突击队抗灾救灾,他们在寒冷的冬日里谱写着青春之歌,为党和政府分了忧,为风雪中的老百姓解了愁。除了临时救灾外,这些组织还可以在危机发生后通过募捐、充当志愿者等方式为受灾地区车输送大量人员、资金、技术和其他物资。现在安徽也有很多此类组织,他们也愿意做公益事业,关键是政府要组织好、鼓励好、引导好。
思考:在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可小视。
“这是中国有气象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场雪灾。”2008年的第一场雪在这样的评语中逐渐远去。但这场雪灾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又适逢春运,给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造成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交通瘫痪、旅客滞留、电力中断、物价上涨、能源紧张……
大雪也是“大考”,通过这场几十年不遇的雪灾,中国的灾难应急模式暴露出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总结之处?
预警机制:效率与流程
这场始于2月中旬的雨雪,延续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是不仅老百姓没有得到警告,相关部门也没有作好准备。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缺位致使交通、电力、车站、群众都没有任何准备,还在悠哉悠哉地过着和以往一样的生活。有的居民家中断电,断水,防寒物资缺乏,有的地方蜡烛卖到一块钱一根,有的电厂发电的煤都成了大问题。可以说就是猝不及防。
此外,大雪也暴露出了我们的协调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有的省一方面供电紧急,另一方面发电厂缺煤停止运行。
雪灾非一夜形成,做足准备并非绝无可能,防范胜于救灾。假设这场雪灾到来的前几天,我们得到了预警,老百姓就可以多储备些粮食、蔬菜和水等生活用品,老年人就可以不出门,就能减少摔伤和支气管方面疾病的发生,电厂就可以多存些煤,不至于天寒地冻的时候没有电力供应。
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一定要有前瞻性、指导性,要从事中控制转变到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相结合。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就是要使危机预警成为政府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事先有充分的估计,选择最佳的应对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和公众的损失。
思考:建立辅助政府决策的各类专家队伍,建立对外发布危机信息的科学流程。关键要做好信息收集与分析、从而识别危机,并且提前告知公众,做好物资、人力、抢险等多项准备。识别危机要做到专家决策与领导决策相结合,确定的预警信息要有应急管理部门对外统一发布。发布危机预警时还要要注意让老百姓看得明白,知道要采取什么相应措施,现在的什么“橙色、红色预警、一到四级灾害响应体系”,不要说老百姓听不懂,就是政府工作人员也有很多说不清的。
应急系统:统一与实践
我国大部分省份均已经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各区县也被要求成立相应机构。但真正发挥高效统一的指挥作用还需培训和实践。
像这次雪灾中关闭高速公路、机场等一些不利于化解危机的决策都应该由应急办统一批准才能实施,不能片面强调安全因噎废食。这种情况部分省份在雪灾中就发生过。好在当地主要领导有了不能轻易关闭高速公路的明确指示。
此外,灾害发生后抗、救、援几个环节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集中、统一、高效的指挥系统是实施有效管理的保障。在通讯、网络这么发达的今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次雪灾,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不可能自发地去发布一些相关信息,气象、交通、民政部门又不可能指挥通信部门,这时候政府应急部门应该紧急部署通讯部门支持政府工作,负责免费传递短信和电话提醒。危机管理中信息往往是决定性因素,无论是灾情汇集,救援指挥乃至个人安危都不可或缺。
在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安徽休宁。2006年,休宁县委县政府专门对副科以上干部进行了应急管理培训,并建立了很好的应急信息系统。此次雪灾发生后,当地老百姓手机上从1月29日就收到8次救灾提醒短信,有动员上街扫雪,帮助身边老、弱、病、残、孕妇等内容,也有安全用电、不要驾车出行、桥上积雪易滑等内容。这些短信时时刻刻提醒着群众,让人们在寒冬中感受着党和政府的温暖,而在其他地方就很少见到这种温馨提示。
思考:危机发生时应有像110、119、120一样可以联动的一个公众信息公告平台,负责告知天气、交通信息和灾害情况,引导老百姓正确应对。同时,应急指挥部门要提高协调意识和能力,要掌握安全信息,要协调各部门信息共享,要协调各部门落实救灾资金和物资,科学调度本区域人、财、物,协调各部门落实救助,协调政府职能部门支持救灾。
政府动员:意识与能力
雪灾是对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对政府动员能力的挑战。
中部某市在第一场雪到来时,有8000多名环卫工人夜以继日扫雪,第三场雪到来时,不少机关干部参与了其中,但市民发动远远不够,甚至有的部门,门前雪都不扫。尽管当地政府办公厅也下发了扫雪通知,但积雪处理,如何分工负责保证主干道全部清扫完毕不留死角没有详细规定,不少道路,小区都没有清扫,不少单位连一把锹都没有。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特例。在此次雪灾中,不少车辆人员滞留在公路上几天几夜,仅贵州公路滞留人员高峰时就达10万多人,湖南公路、铁路滞留需救助8万人,滞留车辆绵延几十公里,有的旅客滞留几十小时,他们亟需帮助。虽然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苦于人员有限,饥寒交迫的乘客大有人在。而同时,却是有很多市民想参加扫雪或相关救助,但大部分却不知道哪里最需要,也没人组织和个人去组织。我们大多数市民没有被动员起来。
思考:雪灾中的“事中管理”阶段要求所在区域政府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快速救助民众的生命。如何做到,就得依靠沿途县乡政府发动群众送水送饭,组织巡回医疗队伍。当然政府可以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所需物资资金问题。例如在此次雪灾中,安徽黄山歙县就组织了上万名干部、群众上徽杭高速公路扫雪保证了道路的通畅。而在美国一些城市,市政府要求房主必须在雪停后第二天中午把雪扫干净,否则被罚100美元,连续三次不扫,监禁90天。
全民应对:素质与NGO
天灾难避,人祸可防。在危机关头,除了政府提高应急救助动员能力外,民众的自护、互助等抗击灾害意识公德意识也亟需普及和提高。危机管理实质是对整个国民应对能力的综合考验。“911”中美国人表现出了勇敢、镇定和凝聚力,事发两天,美国就重开航班;日本如遇车祸,不会有车辆投机取巧加塞,从而保证了道路交通不堵。他们表现出来的内在秩序和恢复能力,不仅仅源于法治化程度,也取决于政府对全民危机教育的管理。这次雪灾不仅考验了我们政府应急能力,也在考验着国民的精神和素质。
一是开展群众性的危机教育和应对危机训练。这是提高公众自身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危机应对水平的关键。全民受灾,就要全民救灾。
前几年在东北一起酒店火灾中,烧死的都是中国人,20多个日本人却全都安全脱险。这是因为日本从小学到中学都有关于地震、洪水、火灾、核战争等危机应对必修课,每个学生都必须过关,他们各地还专门有抗灾救灾商品出售,国民还会被组织到“抗灾救灾预防救助中心”去接受训练,日本国民的忧患意识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高度重视全民防灾减灾指导,在各级学校、村镇、社区将防灾减灾列入教育内容,提高广大群众在发生灾害时的自救和施救能力。这样一来,民众在恶劣天气中哪怕战争发生时就不会再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而知道如何自救或相互救助,同时也会减轻政府的负担。
例如,黄山风景区除了有10余人专业医护队伍外,几年前就组建培训了包括防火队员、保安、宾馆服务人员等100多人共同参加的急救组织,收到很好的效果。
思考:教育等相关部门要有制度性安排,防灾减灾从学校抓起。
二是鼓励其他组织发挥作用。每当处理紧急棘手问题时,我们习惯于沿用过去熟悉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利用行政系统来强力的推行公共政策,当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的时期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危机,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外救灾是除政府全力抗灾外,可以见到许多非政府组织(NGO)的身影,包括基金会、慈善组织、宗教组织以及各种志愿组织。志愿者协会、社区组织、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他们反应灵敏,尤其在救灾初期,省去了政府组织研究决策等过程。
这次各地共青团组织在雪灾中就组织了多支突击队抗灾救灾,他们在寒冷的冬日里谱写着青春之歌,为党和政府分了忧,为风雪中的老百姓解了愁。除了临时救灾外,这些组织还可以在危机发生后通过募捐、充当志愿者等方式为受灾地区车输送大量人员、资金、技术和其他物资。现在安徽也有很多此类组织,他们也愿意做公益事业,关键是政府要组织好、鼓励好、引导好。
思考:在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