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承担促进政府公共事业发展的职责,同时也有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责任。目前,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盘点、使用监管、报废及使用效率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开展、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等。现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财务监管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4-0048-01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由财政拨款购置的,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不提折旧。它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必须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普遍存在核算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管弱化等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非赢利组织的形式之一,在核算上已纳入预算会计进行管理,与企业核算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在固定资产的配置、盘点、使用监管、报废等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纳入预算,固定资产配置资金由财政拨款,隔年上报下年度预算,一些单位缺乏预算的严肃性,上报的设备常在未达到使用年限已不适应单位业务活动的要求,产生老设备未报废又购置新设备的现象。
(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实物盘点问题
通常来说,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帐实相符。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正确,还要求其账面数量与实物数量核对相符。这样就要求定期(一般为一年)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进行盘点、核对。但是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的配置原因、部门之间的分工原因以及审计压力小等原因,不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盘点的间断和滞后造成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进而造成处理问题的时间滞后。
(三)固定资产的定期清理报废存在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的报废是固定资产存使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作为非赢利组织的特殊性,其资产管理有着特殊的行政审批程序,这影响着固定资产报废的及时性;其次,内部职工对固定资产的“国有”这一概念的理解仅仅与“私有”相对应,这种理解仅仅树立了职工不“挪用、盗用”国有资产的意识,但是对于固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国有资产的帐实相符问题难以监控,这就影响着固定资产报废与销账的同步性;最后,由于现在的离任审计将固定资产价值增量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报废资产的及时性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较长,跨任期使用现象比比皆是,同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即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在逐渐降低的时候其账面价值却保持不变,这样在固定资产达到可报废状态时,后任领导就不可避免地承担前任领导任期内购置的固定资产的减少责任。
(四)固定资产的入账单位不够统一
固定资产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物、车辆等价值大、一般单件购进的资产,还包括批量购进的资产,比如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等。在签订此类物品的购销合同时往往商家对其总价进行控制,并不是针对某一个桌了或者椅子进行定价,因此在入账时存在对同一批次采购的固定资产打捆入账的现象。就办公家具来说,其核算单位先后采用批、张、套等,因此,多年下来难以对固定资产的实物具体数量进行核查,也就无法有效地对固定资产实行监管。
(五)固定资产存在使用效率问题
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往往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这种行政隶属关系要求事业单位要接受上级部门的任务委派。当其在接受任务时,往往也伴随着(比如科研项目)调拨引起的资产的大量增加,但是在任务结束后,这些因特殊项目增加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骤然降低。通常只有部分还继续使用,其余的固定资产却进入闲置状态
(六)重货币资产轻实物资产
事业单位的所有物品、钱财均是事业单位的资产,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存在形式的差异。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于购买时次摊销。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假象:货币资产比实物资产更加重要。因此,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重视,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存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却被慢慢的忽视了,比如固定资产的定期保养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有效使用等等,忽略了资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实物。
(七)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难以落实
新的《会计法》突出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又要求法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因此法人已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开始重视,但是这种重视的理想难以变成现实。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一部分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列举,存在上述现象的本质是由于更深层次的原因,下面将就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外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分别就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进行了详细的核算规定,并且伴随着法律的完善,审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更新,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细化。
(二)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重视不够
如前文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尽管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已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影子仍旧残留在如今的管理体制当中,其管理和使用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员的足够的重视。另外,由于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其固定资产的成本在采购时一次摊销,因此,在核算的制度上也导致固定资产在采购环节得到了很好的重视,但是在验收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常常被忽视。
(三)管理者、使用者和权责划分不明
由于这种责任划分不明确,在现有制度中使用者本人往往对固定资产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管理模式长期下来自然会形成意识上不够重视或重视不足。
(四)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多数成立时间较长,有的甚至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成立,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体制本身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是诞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以计划经济的烙印不可避免的残留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当中,影响着在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作用下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五)旧的部门的分工问题
事业单位成立的时间由来已久,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成立在计划经济时代,尽管经历变迁,但是由于历时久远,建立初期的部门划分以及分工划分难以避免的仍旧在影响着今天的运作。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涌现出新生事物,这种旧的部门之间的分工格局不能够解决新生事物带来的转变。
(六)人员因素
由于专业的限制,财务人员不太了解固定资产的属性,资产管理人员不太了解仪器设备,这限制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效果的提高。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提高政府为民理财能力;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为此,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财务监管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4-0048-01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由财政拨款购置的,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不提折旧。它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必须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普遍存在核算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管弱化等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非赢利组织的形式之一,在核算上已纳入预算会计进行管理,与企业核算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在固定资产的配置、盘点、使用监管、报废等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纳入预算,固定资产配置资金由财政拨款,隔年上报下年度预算,一些单位缺乏预算的严肃性,上报的设备常在未达到使用年限已不适应单位业务活动的要求,产生老设备未报废又购置新设备的现象。
(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实物盘点问题
通常来说,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帐实相符。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正确,还要求其账面数量与实物数量核对相符。这样就要求定期(一般为一年)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进行盘点、核对。但是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的配置原因、部门之间的分工原因以及审计压力小等原因,不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盘点的间断和滞后造成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进而造成处理问题的时间滞后。
(三)固定资产的定期清理报废存在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的报废是固定资产存使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作为非赢利组织的特殊性,其资产管理有着特殊的行政审批程序,这影响着固定资产报废的及时性;其次,内部职工对固定资产的“国有”这一概念的理解仅仅与“私有”相对应,这种理解仅仅树立了职工不“挪用、盗用”国有资产的意识,但是对于固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国有资产的帐实相符问题难以监控,这就影响着固定资产报废与销账的同步性;最后,由于现在的离任审计将固定资产价值增量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报废资产的及时性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较长,跨任期使用现象比比皆是,同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即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在逐渐降低的时候其账面价值却保持不变,这样在固定资产达到可报废状态时,后任领导就不可避免地承担前任领导任期内购置的固定资产的减少责任。
(四)固定资产的入账单位不够统一
固定资产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物、车辆等价值大、一般单件购进的资产,还包括批量购进的资产,比如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等。在签订此类物品的购销合同时往往商家对其总价进行控制,并不是针对某一个桌了或者椅子进行定价,因此在入账时存在对同一批次采购的固定资产打捆入账的现象。就办公家具来说,其核算单位先后采用批、张、套等,因此,多年下来难以对固定资产的实物具体数量进行核查,也就无法有效地对固定资产实行监管。
(五)固定资产存在使用效率问题
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往往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这种行政隶属关系要求事业单位要接受上级部门的任务委派。当其在接受任务时,往往也伴随着(比如科研项目)调拨引起的资产的大量增加,但是在任务结束后,这些因特殊项目增加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骤然降低。通常只有部分还继续使用,其余的固定资产却进入闲置状态
(六)重货币资产轻实物资产
事业单位的所有物品、钱财均是事业单位的资产,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存在形式的差异。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于购买时次摊销。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假象:货币资产比实物资产更加重要。因此,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重视,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存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却被慢慢的忽视了,比如固定资产的定期保养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有效使用等等,忽略了资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实物。
(七)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难以落实
新的《会计法》突出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又要求法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因此法人已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开始重视,但是这种重视的理想难以变成现实。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一部分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列举,存在上述现象的本质是由于更深层次的原因,下面将就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外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分别就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进行了详细的核算规定,并且伴随着法律的完善,审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更新,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细化。
(二)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重视不够
如前文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尽管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已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影子仍旧残留在如今的管理体制当中,其管理和使用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员的足够的重视。另外,由于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其固定资产的成本在采购时一次摊销,因此,在核算的制度上也导致固定资产在采购环节得到了很好的重视,但是在验收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常常被忽视。
(三)管理者、使用者和权责划分不明
由于这种责任划分不明确,在现有制度中使用者本人往往对固定资产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管理模式长期下来自然会形成意识上不够重视或重视不足。
(四)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多数成立时间较长,有的甚至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成立,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体制本身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是诞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以计划经济的烙印不可避免的残留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当中,影响着在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作用下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五)旧的部门的分工问题
事业单位成立的时间由来已久,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成立在计划经济时代,尽管经历变迁,但是由于历时久远,建立初期的部门划分以及分工划分难以避免的仍旧在影响着今天的运作。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涌现出新生事物,这种旧的部门之间的分工格局不能够解决新生事物带来的转变。
(六)人员因素
由于专业的限制,财务人员不太了解固定资产的属性,资产管理人员不太了解仪器设备,这限制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效果的提高。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提高政府为民理财能力;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为此,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