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各国记者笔下的“中国印象”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us_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决议,“中国”迅速成为各国驻联合国记者眼中的热门话题,从他们发回国内的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年中国和中国代表团给世界留下的一些印象。
  日本首相呆若木鸡
  “今天,当北京的支持者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刻,联合国大会迸发出阵阵欢呼声和鼓掌声。”美联社记者克里斯琴在报道中记录了联大第2758号决议通过时的场景,报道中说,身穿中式服装的坦桑尼亚人高兴地跳了起来。叙利亚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古巴人、阿尔巴尼亚人起立欢笑,并挥舞着双手。欧洲人(其中包括苏联大使马立克)则比较克制。美国大使布什垂头丧气地坐在椅子上。阿尔巴尼亚副外长马利列走上讲台,开始用法文说,这个决定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巨大失败”。布什取下他的耳机,扔在桌子上。巴基斯坦大使夏希走出大厅谈到和平时说,这次胜利是“国际事务中新时代”的开始。
  消息传到日本,竟让时任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呆若木鸡”。日本共同社第二天报道称,26日上午,佐藤首相正处于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接受质询的高潮中。消息传来,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在野党方面的委员更加匆忙地从事着活动。从福田外相那里获悉这一消息的首相呈现出一派呆若木鸡的表情,仿佛难以掩饰其愤懑的样子,他闭口不语,始终没有露出一丝笑容。报道还说,后来出现在走廊的首相向蜂拥而至的记者发牢骚说:“已经失败了!”当记者抛出质问时,首相大叫道:“不能在楼道里接受采访,懂吗?”并说:“不能大声嚷,你们是不会懂得的。”真是冷淡而僵硬。
  美国人民的热情
  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国代表团,《纽约时报》10月31日的社论说,中国加入联合国是为帮助解决世界迫切问题所“必需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到达,联合国将要经历也许它的26年历史中的最深刻的变化。不管北京的代表们如何行动,东河岸的玻璃房将再不会像原来那样了。德新社11月8日称,联合国大会为了等待中国人的到来,在过去几天仅仅以一半的马力进行工作。许多“第三世界”的代表正热切希望在即将举行的联合国辩论中同他们的北京“战友”进行合作。即使中国人暂时不采取主动或大肆宣传,单是他们的出席就是一种具有无法预见的重要性的心理因素。
  日本《朝日新闻》11月15日刊登了该报驻纽约特派记者近藤14日发回的一条消息,题目是《好奇心,也有某些偏见——美国民众对中国代表团到来的看法》,报道称,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的美国职员这样评价:“中国代表机灵明朗,和想象中的形象不一样。”给中国代表团开车的美国司机赞扬说:“他们都是体面的人。”也有的美国人在中国代表团的住处罗斯福饭店的走廊里,一看到穿中山装的人就打招呼,或者走上前去要求握手,并且无拘束地说:“中国人是朋友。”
  西方世界的猜测
  联合国定于11月15日举行欢迎大会并且让中国代表团致辞,那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大楼,当时美国报刊猜测说,中国代表团大概会“手拿红宝书,身穿毛制服,列队进入联合国”。实际上,“中山装是穿了,可是没有排队,也没有拿红宝书。”
  11月15日,当中国代表团正式亮相联合国时,许多外媒都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报道。德新社说,来自中国的代表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坐在那里,冷静地听人们致欢迎辞。被大会主席马利克称之为“这个历史性时刻”的平静气氛同三周前表决接纳中国受到的狂热庆祝完全不同。合众国际社15日称,会议一结束,中国人就被问候的人围住。当中国人离开会议厅时,他们被摄影记者和记者们围了上来询问,中国人说,他們对出席第一次会议感到很愉快。
  “中国昨晚手里拿着外交大棒平静和充满信心地走进了世界舞台。”法新社16日报道称,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昨晚在他向联合国大会发表的第一篇讲话中明确表示,北京想继续通过“毛派”的眼睛观察世界。他严厉的讲话使人毫不怀疑,无论中国进入这个世界组织,还是尼克松总统即将对中国的访问,都不会使北京改变它在重大问题上宣布的政策。《华盛顿邮报》刊登了安东尼·阿斯特拉汉的报道称,乔冠华在11月15日的发言重申北京对许多问题标准的、强硬路线的观点,但是没有使用中国报纸上常见的那种“帝国主义走狗”式的谩骂。
  11月23日,路透社报道称,中国代表团当晚在联合国举行它的第一次招待会,有325人出席。美国大使布什是在宴会开始40分钟之后来的,待了15分钟。中国官员在他们的客人中间鼓励他们尝尝茅台,宣传说这种酒“会使人感到暖和,但对头不会有害”。合众国际社报道说,中国人(他们能讲英语)走来走去,随意交谈。
  《华盛顿邮报》记者卡诺11月22日的报道说:毛泽东的格言教导他的信仰者要节约、自力更生、谦虚和小心谨慎,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在联合国的第一周的表现。
  很快,圣诞节就要来临。中国驻联合国人员看着街头的圣诞装饰,觉得很新鲜,突然看见一个标语,大家哄笑起来。吴建民后来回忆:“距离我们旅馆10米远是家银行的办公室,圣诞节前两天,他们挂出来一个标语,上面用英文写着,‘向中国代表团致敬’,落款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他们肯定是觉得‘走狗’这个词太有趣了。”
  (摘自《扬子晚报》)
其他文献
在中国当前的改革中,医疗体系提高竞争、增加就业并不是十分优先处理的问题,这可以理解,尽管这么做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型到基于高技能服务的增长模式。如今的主要问题是,能否控制医疗成本,既让患者可承受,又足以维持医疗部门的可持续服务。中国目前的医疗改革已经暴露出这种尴尬。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是中国医改重头戏,目前正在100个城市试点,并很快将推广到200个城市,目标是改革医院的运作模式,特别是成本/收入制度。重
“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条英机闻知自己名字列在即将被逮捕的战争责任者名单之首时哀叹。9月5日到9月10日,他陷入一生中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刻。是按照1941年初自己以陆相名义签发的《战阵训》自杀,还是作为战争罪犯接受盟军的审判?他迟迟不能下决定。“活着就不能接受被俘虏囚禁的侮辱”,《战阵训》这么训诫日本陆军,它强调了“绝对不能被俘投降”的观念,它和武士道精神一起被视为日军“玉碎”行为的推手。  知道自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  [美]詹姆斯·奥康奈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1月出版  罗马帝国是被“野蛮人”终结的吗?在這本书中我们将会发现,罗马帝国衰亡绝不是简单一句“野蛮总能战胜文明”可以概括的。文化上,罗马人敬畏希腊文化,却将被征服的其他民族视为“蛮族”,认为不必尊重这些民族及文化,也不必向他们推广罗马文化。但要知道,没有一个社会可以单纯依靠武力保护自己。经济上,罗马帝国脆弱的经济模式直接导
几十年的经济繁荣,让忙不过来的中国企业忽视了职业培训。以至于目前在中国,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现在,中国政府要对国内的职业培训系统进行重组,以改变现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系统正成为中方学习的榜样。以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德国双元制培训系统在德国很流行,许多企业参与其中。这种方式受到雇主和职业学校的一致好评,双元制培训系统也被认为是德国经济强劲的重要因素。中国已经对双元制培训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5.5%,达2.12亿人,比2013年增长了1000万人。这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并逐渐走向峰值。2015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我们即将走向“十三五”并迎接2020年“全面小康”的到来。在这承上启下的一年中,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总结经验,检讨不足,厘清思路,走向理性。自1997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
荷兰设计师达安·罗塞加德与中国共享单车公司ofo共同研发一种“减霾单车”,能够净化使用者吸入的空氣,非常适合在中国雾霾严重的大城市中使用。减霾单车首先将在中国投放使用,然后才是欧洲市场。罗塞加德表示,最终目标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投放大约250万辆减霾单车,以便在未来两年内将污染降低5%至15%。新型减霾单车的车头上装有负离子净化装置,可吸收并净化污浊空气,随后朝骑车者面部释放洁净的空气。通过常规方
推理小说中很多侦探都会读心术,能根据人的表情与言行猜出其想法。虽然这种读心术也有一些心理学依据,但在生活中要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其实特难。不过,近期美国旧金山大学宣称他们有位真正的“读心神探”。  这位神探其实是种人工智能,它能通过分析你的脑电波知道你在想啥。大脑活动时会产生脑电波,科学家认为不同的脑电波其实对应了人不同的想法,所以只要能找到脑电波与人思想的对应关系,就可以通过采集脑电波知道人心里在想
[美]莫里·古皮提尔·曼宁著 犹家仲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出版  书籍对人类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长期身处和平年代,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早已相当模糊。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实历史上,书籍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绞杀人性的战场上,用文字安慰士兵们染血受伤的灵魂。一方面,希特勒在欧洲大肆焚书;另一方面,美国发起的战时图书运动,源源不断向战场的士兵手中送去上亿本、覆盖上千种不同主题和
四平位于沈阳和长春之间,解放战争时期是辽北省的省会,这里既是进入北满的门户,又是连接内蒙古和中朝边境的交通要冲,处于中国长春铁路、四(平)洮(南)铁路、四(平)梅(河口)铁路的交汇点,为东北交通、工业及军事重镇以及著名的粮食集散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时就战略性地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时,国共双方都把东北作为争
有一篇“提气”的文章在网络流传:“中国又一个超级工程震惊老外”。像这样介绍中国成就、令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震惊、同时让中国人提气的文章,近年来在网络上特别多,并且总能获得网友的由衷感叹:厉害了WORD国。以震惊外国人并且收获他们的点赞来提振我们的信心,曾经很必要,现在很时髦,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从效果上来说,“没毛病”。很多自媒体也愿意转这样的文章,坐收高點击。  来自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赞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