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沟通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是影响应用型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就业两个十分重要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高校毕业生为对象,采用深度访谈形式,对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的职业素质问题缺乏的成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职业素养 现状 毕业生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043-02
一、问题研究
社会角度:高校职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以就业为主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多以广告公司和装饰公司为主,他们的工作内容不相同,但是工作流程大体类似,接单和客户沟通,初步设计方案与客户沟通,根据客户的意见调整方案,深入设计和客户沟通,执行材料预算客户确认,完成实施。从设计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出每个阶段作为设计师贡献的不止仅仅是他们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表现,很大程度需要和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很多设计公司以团队业务量作为薪酬的衡量标准,而每个设计团队的业务量的决定因素就是设计师的魅力,专业知识扎实,谈单能力强,情商高,成单率才高,才有可能不会让每个设计流产,有的设计因为没有把握好消费心理直接扼杀在摇篮里了。
毕业生毕业实习时所具备的能力面对社会和市场有许多矛盾。大型设计公司对于实习生的要求基本为零,而实习生成为变相硬塞给公司的负担,进入公司从事的也是打杂或者下手之类的工作。笔者有调研过设计公司人事部门,一个没有任何市场和社会经验的毕业实习生除了消耗公司资源以外基本上不能够给公司带来任何的效益。公司希望的人才是有市场认知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公司能直接给公司带来业务和处理业务的社会型人才。
面对企业的需求而我们的毕业生在实习阶段除了会几个设计软件,还有纸上谈兵的设计思维基本很难直接上手企业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类工作,更谈不上如何拓展业务市场之类的沟通型工作。
学校角度:造成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对接出现鸿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学校教育内容的偏差也有学生本身素质能力的原因。学校教育并没有把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到一定的高度,仍然单一的看重技能素质,并且企业的运行模式没有在课堂上真实的展现和模拟。而90后的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心智并未达到一个成年人的标准,从主动意念上和被动要求上都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缺乏沟通,自我意识高于生长环境。加上常年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只学会了读写,不会听说的成长模式,学生变得不敢也不愿意进行沟通交流,在大学课堂里学生能主动的有逻辑的回答和向老师提问都变得十分稀少,沟通的模式都转向了网络化娱乐化。
专业沟通和营销能力在设计类高校并没有一个专业的课程进行讲授,学生大部分的经验来自于实习自我摸索。而职业指导,就业面试,口才类课程在高校基本上以公选课等形式开设,授课形式基本以上课模式进行教授,授课内容通用于各个专业,因此课堂内容形式化,学生并未从中获益。而对比现在网络上的设计培训类课程,设计营销类课程受到热捧,软件能力,方案能力都不及谈单类课程点击率高。需求决定了市场方向,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在职人员他们希望得到提升和训练的是专业的营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他们而言有着最直观的价值。网络教学资源和校园教学资源的内容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设计类网络资源的优点所在,谈单技巧的实战,谈单过程的模拟,消费心理的把握,实战设计方案的深入,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职业素养都有非常明确的导向性而这正是学校课堂的薄弱之处。
二、问题形成特征性分析
1.学生对待职业素质的认知程度,阶段,特征分析
(1)通过调研和访谈不难发现,被调查学生开展职业营销能力的动机和主动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进入社会的时间长度而加强;也因为个人对成功渴望的程度不一而不相同。有不少学生在就业以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早一点掌握到专业沟通技巧,营销能力的重要性,这样也许能少走许多弯路;如果在学校教育中能形成这样的意识,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很多学生在进入职场以后马上发现职业素养的缺失,很对人甚至觉得工作中所累积的经验的作用远远超出学校教育,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为了突破瓶颈设计师除了向前辈请教寻求职业素养的提高,进而出现了人气超高的谈单类网络教程点击率。随着工作时间拉长经验的累积,寻求其他模式的职业能力提升,例如参加活动论坛会议。
(3)一般学校的学生认知程度高于重点学校,由于个人素质和就业方式的不同,高职一般类本科院校设计类学生就业基本分布中小型私营企业为主,设计的最前线,最基层因此对于设计市场的认知度的要求也提高,为了获得最直接最快捷的企业融入感创造最大化的效益。
(4)提升方式上,一般学校的学生依赖于他人经验,重点高校学生在校阶段寻找多样化方式,例如参加校园的口才演讲,辩论比赛,课堂上多以自我展示方案闡述为主,假期参加各种企业的实习实训。
2.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因素总结
(1)年龄因素。从学校到社会,大学承载了成人的重担。大学毕业走向社会角色的转变让许多学生措手不及。很多时候并不是技不如人,而是成人所需要具备的心态,素质,仪态。从深度访谈中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学生认识到职业素养一般都已经进入社会,对于职业素养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加强。
(2)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和学校教学环境对于职业素养培养有巨大区别,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也有极大的变化。企业环境下的设计是面向客户,和市场的需求的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而学校的设计教育较为理想化和企业的设计相比较为自由和主观性。企业中的客户和出现的设计问题是千变万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只有通过项目过程才能真实提升。由于处于工作环境,工作能力和效益直接相关,内动力的转化让职业素养的学习变得无比高效和迫切。
(3)课程设置因素。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并未将职业营销能力明确设立;类似谈单职业沟通能力并未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教学大多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忽视了职业营销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并未引起学生的重视,很重要的原因是职业能力课程并未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专业角度认知职业营销能力的运用方式,并引起重视。
(4)学生培养上和市场需求脱节。设计市场需要的人才有多个方面,业务方面,设计方面,项目执行,预算材料等,岗位划分越来越细化。而设计公司招聘,实战经验丰富,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什么是综合素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素养,职业营销能力,有技术,有口才,有情商,能直接上岗工作。满足企业的需求,学校教学内容要紧跟市场的变化,人才培养要更进一步的向前提,而不能向以前一样仅仅只是技能学习。
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是综合的变化的,而设计类学生的职业营销能力随着市场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设计类教育模式随着互联网+深入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如何让毕业生和市场直接接轨,如何真正落实高校教学改革的本质,我们要从更深更广阔的角度来分析,培养适应市场变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中心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鸿鹏.装潢设计工作室在高校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2年.
[2]孔丘.论语.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6 年 12 月版.
[3]杜晓霞.论如何提升装潢专业学生的谈单能力现代装饰理论 .2012年11月版.
【关键词】职业素养 现状 毕业生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043-02
一、问题研究
社会角度:高校职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以就业为主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多以广告公司和装饰公司为主,他们的工作内容不相同,但是工作流程大体类似,接单和客户沟通,初步设计方案与客户沟通,根据客户的意见调整方案,深入设计和客户沟通,执行材料预算客户确认,完成实施。从设计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出每个阶段作为设计师贡献的不止仅仅是他们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表现,很大程度需要和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很多设计公司以团队业务量作为薪酬的衡量标准,而每个设计团队的业务量的决定因素就是设计师的魅力,专业知识扎实,谈单能力强,情商高,成单率才高,才有可能不会让每个设计流产,有的设计因为没有把握好消费心理直接扼杀在摇篮里了。
毕业生毕业实习时所具备的能力面对社会和市场有许多矛盾。大型设计公司对于实习生的要求基本为零,而实习生成为变相硬塞给公司的负担,进入公司从事的也是打杂或者下手之类的工作。笔者有调研过设计公司人事部门,一个没有任何市场和社会经验的毕业实习生除了消耗公司资源以外基本上不能够给公司带来任何的效益。公司希望的人才是有市场认知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公司能直接给公司带来业务和处理业务的社会型人才。
面对企业的需求而我们的毕业生在实习阶段除了会几个设计软件,还有纸上谈兵的设计思维基本很难直接上手企业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类工作,更谈不上如何拓展业务市场之类的沟通型工作。
学校角度:造成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对接出现鸿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学校教育内容的偏差也有学生本身素质能力的原因。学校教育并没有把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到一定的高度,仍然单一的看重技能素质,并且企业的运行模式没有在课堂上真实的展现和模拟。而90后的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心智并未达到一个成年人的标准,从主动意念上和被动要求上都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缺乏沟通,自我意识高于生长环境。加上常年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只学会了读写,不会听说的成长模式,学生变得不敢也不愿意进行沟通交流,在大学课堂里学生能主动的有逻辑的回答和向老师提问都变得十分稀少,沟通的模式都转向了网络化娱乐化。
专业沟通和营销能力在设计类高校并没有一个专业的课程进行讲授,学生大部分的经验来自于实习自我摸索。而职业指导,就业面试,口才类课程在高校基本上以公选课等形式开设,授课形式基本以上课模式进行教授,授课内容通用于各个专业,因此课堂内容形式化,学生并未从中获益。而对比现在网络上的设计培训类课程,设计营销类课程受到热捧,软件能力,方案能力都不及谈单类课程点击率高。需求决定了市场方向,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在职人员他们希望得到提升和训练的是专业的营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他们而言有着最直观的价值。网络教学资源和校园教学资源的内容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设计类网络资源的优点所在,谈单技巧的实战,谈单过程的模拟,消费心理的把握,实战设计方案的深入,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职业素养都有非常明确的导向性而这正是学校课堂的薄弱之处。
二、问题形成特征性分析
1.学生对待职业素质的认知程度,阶段,特征分析
(1)通过调研和访谈不难发现,被调查学生开展职业营销能力的动机和主动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进入社会的时间长度而加强;也因为个人对成功渴望的程度不一而不相同。有不少学生在就业以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早一点掌握到专业沟通技巧,营销能力的重要性,这样也许能少走许多弯路;如果在学校教育中能形成这样的意识,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很多学生在进入职场以后马上发现职业素养的缺失,很对人甚至觉得工作中所累积的经验的作用远远超出学校教育,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为了突破瓶颈设计师除了向前辈请教寻求职业素养的提高,进而出现了人气超高的谈单类网络教程点击率。随着工作时间拉长经验的累积,寻求其他模式的职业能力提升,例如参加活动论坛会议。
(3)一般学校的学生认知程度高于重点学校,由于个人素质和就业方式的不同,高职一般类本科院校设计类学生就业基本分布中小型私营企业为主,设计的最前线,最基层因此对于设计市场的认知度的要求也提高,为了获得最直接最快捷的企业融入感创造最大化的效益。
(4)提升方式上,一般学校的学生依赖于他人经验,重点高校学生在校阶段寻找多样化方式,例如参加校园的口才演讲,辩论比赛,课堂上多以自我展示方案闡述为主,假期参加各种企业的实习实训。
2.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因素总结
(1)年龄因素。从学校到社会,大学承载了成人的重担。大学毕业走向社会角色的转变让许多学生措手不及。很多时候并不是技不如人,而是成人所需要具备的心态,素质,仪态。从深度访谈中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学生认识到职业素养一般都已经进入社会,对于职业素养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加强。
(2)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和学校教学环境对于职业素养培养有巨大区别,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也有极大的变化。企业环境下的设计是面向客户,和市场的需求的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而学校的设计教育较为理想化和企业的设计相比较为自由和主观性。企业中的客户和出现的设计问题是千变万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只有通过项目过程才能真实提升。由于处于工作环境,工作能力和效益直接相关,内动力的转化让职业素养的学习变得无比高效和迫切。
(3)课程设置因素。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并未将职业营销能力明确设立;类似谈单职业沟通能力并未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教学大多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忽视了职业营销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并未引起学生的重视,很重要的原因是职业能力课程并未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专业角度认知职业营销能力的运用方式,并引起重视。
(4)学生培养上和市场需求脱节。设计市场需要的人才有多个方面,业务方面,设计方面,项目执行,预算材料等,岗位划分越来越细化。而设计公司招聘,实战经验丰富,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什么是综合素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素养,职业营销能力,有技术,有口才,有情商,能直接上岗工作。满足企业的需求,学校教学内容要紧跟市场的变化,人才培养要更进一步的向前提,而不能向以前一样仅仅只是技能学习。
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是综合的变化的,而设计类学生的职业营销能力随着市场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设计类教育模式随着互联网+深入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如何让毕业生和市场直接接轨,如何真正落实高校教学改革的本质,我们要从更深更广阔的角度来分析,培养适应市场变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中心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鸿鹏.装潢设计工作室在高校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2年.
[2]孔丘.论语.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6 年 12 月版.
[3]杜晓霞.论如何提升装潢专业学生的谈单能力现代装饰理论 .2012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