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的策划过程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制片人、导演、编剧、策划、顾问,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衡量剧本的某个设定或某段剧情会得到什么样的响应,但观众的感觉真的和你的判断合拍吗?纽约大学心理学家帕斯卡·华力士(Pascal Wallisch)博士和同事,花了10年多的时间研究人们在电影方面的口味。在调查了3200多名观众对200多部电影的评价之后,他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人们对电影的评价与年龄和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分类是并不相关的,观影口味是一种乖僻的特质——它属于个人。
他们还发现,影评人与普通观众间在观影口味上差异巨大。也就是说,专业影评人欣赏的电影,一般观众可能并不喜欢。同时,专业影评人之间的共识也是比较大的。这或许能够解释当年《蝙蝠侠大战超人》上映时出现的怪现象:影评界一片喊踩,票房却高得令人咋舌。
华力士的研究很难不让我想起早先一个关于广告宣传片的发现。人脑当中有一个叫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的区域,它就位于前额和眼睛后方的位置。神经科学家发现,给人们看戒烟宣传片的时候,MPFC的活跃程度能够更好地预测人们观看宣傳片后的戒烟效果。相对于什么更好呢?相对于人们的自我报告。比如有A、B、C三支不同的宣传片,人们看后也许会告诉你A片最能打动他们,但实际上可能看C片时MPFC更加活跃,它带来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简单来说,人们自己并不真正知道什么东西能够打动自己。以往广告业在投放广告前会先找一组人来测试,这种基于自我报告的预测办法实际上与瞎蒙的差别不大。
通过神经科学的手段监测人脑活动,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观影者的体验。最先应用这项技术的,大概是电影《阿凡达》的预告片。美国也有一些公司近年来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市场营销,然而由于商业秘密的原因,他们一般不愿向外界透露细节。
用这样的手段去研究电影,被称为“神经电影制片术”,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好莱坞所采用。所以,当你看到一部“全程无尿点”的电影时,它的制作可能已经不是简单的导演经验和直觉的问题了,而是基于人脑的活动规律。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制作起来需要很多工种的合作。我们不难想象,未来你可能会在片尾字幕中看到“神经电影制片术工作组”。
Netflix是一个著名的“数据驱动”的电视频道,最近也开始尝试采用一种全新的机制去预测观众的口味。它通过一种算法,将分布全球的观众根据观影口味分为一个个的群体,你登录后看到的推荐影片,也是根据你与哪个群体较为接近而得来的。口味相近的人所喜欢的影片,你有很大的可能也会喜欢。这比按照影评人的评价或人口统计学的分类来推荐影片要准确多了。
他们还发现,影评人与普通观众间在观影口味上差异巨大。也就是说,专业影评人欣赏的电影,一般观众可能并不喜欢。同时,专业影评人之间的共识也是比较大的。这或许能够解释当年《蝙蝠侠大战超人》上映时出现的怪现象:影评界一片喊踩,票房却高得令人咋舌。
华力士的研究很难不让我想起早先一个关于广告宣传片的发现。人脑当中有一个叫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的区域,它就位于前额和眼睛后方的位置。神经科学家发现,给人们看戒烟宣传片的时候,MPFC的活跃程度能够更好地预测人们观看宣傳片后的戒烟效果。相对于什么更好呢?相对于人们的自我报告。比如有A、B、C三支不同的宣传片,人们看后也许会告诉你A片最能打动他们,但实际上可能看C片时MPFC更加活跃,它带来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简单来说,人们自己并不真正知道什么东西能够打动自己。以往广告业在投放广告前会先找一组人来测试,这种基于自我报告的预测办法实际上与瞎蒙的差别不大。
通过神经科学的手段监测人脑活动,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观影者的体验。最先应用这项技术的,大概是电影《阿凡达》的预告片。美国也有一些公司近年来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市场营销,然而由于商业秘密的原因,他们一般不愿向外界透露细节。
用这样的手段去研究电影,被称为“神经电影制片术”,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好莱坞所采用。所以,当你看到一部“全程无尿点”的电影时,它的制作可能已经不是简单的导演经验和直觉的问题了,而是基于人脑的活动规律。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制作起来需要很多工种的合作。我们不难想象,未来你可能会在片尾字幕中看到“神经电影制片术工作组”。
Netflix是一个著名的“数据驱动”的电视频道,最近也开始尝试采用一种全新的机制去预测观众的口味。它通过一种算法,将分布全球的观众根据观影口味分为一个个的群体,你登录后看到的推荐影片,也是根据你与哪个群体较为接近而得来的。口味相近的人所喜欢的影片,你有很大的可能也会喜欢。这比按照影评人的评价或人口统计学的分类来推荐影片要准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