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判地区新形势 提高政策精准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区域走势分化。要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就要加强地区形势分析研判。
“未来,应将地区经济形势研判更紧密地纳入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框架。”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刘苏社表示,要推动形成国内外联动、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协调的发展新格局,地区经济工作思路正从注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协同和共同发展的新思维。而这也成为地区经济司“推进机关定位转型”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定位转型符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
“地区经济司承担着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责,工作职能宽泛,任务十分繁重。”刘苏社介绍说,具体工作包括:研判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组织拟订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统筹指导全国区域合作和组织协调国际区域合作,协调国土开发整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扶持老少边穷和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统筹推进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特别是推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更加深入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协调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如何更好地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各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作出更大贡献;如何更好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思考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和重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下更大功夫,提高工作主动性,增强工作执行力,这些是地区司在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开展‘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结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部门转型对比情况及我委自身需要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升发展改革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刘苏社说。
加强形势研判,做好政策储备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统一安排,结合地区经济工作实际需要,日前,地区司有关负责人陪同委领导赴江苏、江西调研经济形势,组织有关部门赴藏区调研中央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赴安徽调研长三角城市协调发展情况,赴云南调研地震应急落实情况等等。
据了解,调研过程中,地区司有关同志除了深入工矿园区、项目建设点实地以外,还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需要重点支持的政策措施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定位转型等问题,听取了地方和企业的意见与建议。
刘苏社介绍,各项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如何落到实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如何上下联动,项目和资金安排如何体现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导向,这3个方面的问题受到地方普遍关注。
2014年,地区司委托第三方,对12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开展实施评估。刘苏社表示,就是要推动区域规划制定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重规划编制向重规划实施转变,从重一般性、常规性规划向重事关全局性、根本性规划转变。
“新常态下,区域间的分化比较明显,如何把握地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针对新常态、新要求创造性地做工作,特别是加强各地形势研判,做好政策预研储备,至关重要。”刘苏社认为,当前,在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时,既要有行业分析,也要有区域分析。例如,面对区域走势分化,地区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做;又如,“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之间有什么关系,地区司应该做哪些工作,这些都需要创新。
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深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和政策研究,今年3月份,地区司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15年度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方向大致分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新变化,培育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和主要思路,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增长潜力和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等6个方面。特别是,要研究在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前提下如何加强区域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消费、产业、土地、价格等政策工具的相互衔接、配合,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组合。
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敢于和善于自我革新,自觉破除思维定式、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刘苏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要主动调适工作状态,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统领地区经济工作。
“继续把推动区域战略和规划实施作为突破口,加强区域规划后评估工作,查找规划实施中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规划真正落地、取得实效。”刘苏社介绍说,地区司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思路、政策工具和推进机制,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重大国家战略摆在工作中心位置。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升级,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做好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相关工作。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促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引领带动“三北”地区发展,辐射东北亚发展。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落实好相关重大区域规划,统筹好国内区域合作和与周边国家区域、次区域合作,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衔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统筹实施“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处理好编制跨区域、次区域规划与缩小区域政策单元的关系。
刘苏社表示,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积极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抓好潜力地区和薄弱地区,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
一方面,大力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继续发展壮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依托城市群发展培育长江中游、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一批对全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动构建沿大江大河、沿边沿海和陆路交通干线的一批重要经济增长带。统筹推动国家级新区、临空(空港)经济区、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特殊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
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做好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相关工作,坚持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开发相结合,做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继续推动落实支持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政策,统筹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此外,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提升地区工作法治化水平。“要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区域政策更好融入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同时,抓紧出台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区域规划管理有关办法,开展新时期区域规划编制实施专题研究。”刘苏社说。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区域走势分化。要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就要加强地区形势分析研判。
“未来,应将地区经济形势研判更紧密地纳入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框架。”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刘苏社表示,要推动形成国内外联动、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协调的发展新格局,地区经济工作思路正从注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协同和共同发展的新思维。而这也成为地区经济司“推进机关定位转型”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定位转型符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
“地区经济司承担着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责,工作职能宽泛,任务十分繁重。”刘苏社介绍说,具体工作包括:研判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组织拟订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统筹指导全国区域合作和组织协调国际区域合作,协调国土开发整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扶持老少边穷和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统筹推进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特别是推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更加深入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协调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如何更好地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各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作出更大贡献;如何更好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思考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和重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下更大功夫,提高工作主动性,增强工作执行力,这些是地区司在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开展‘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结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部门转型对比情况及我委自身需要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升发展改革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刘苏社说。
加强形势研判,做好政策储备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统一安排,结合地区经济工作实际需要,日前,地区司有关负责人陪同委领导赴江苏、江西调研经济形势,组织有关部门赴藏区调研中央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赴安徽调研长三角城市协调发展情况,赴云南调研地震应急落实情况等等。
据了解,调研过程中,地区司有关同志除了深入工矿园区、项目建设点实地以外,还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需要重点支持的政策措施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定位转型等问题,听取了地方和企业的意见与建议。
刘苏社介绍,各项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如何落到实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如何上下联动,项目和资金安排如何体现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导向,这3个方面的问题受到地方普遍关注。
2014年,地区司委托第三方,对12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开展实施评估。刘苏社表示,就是要推动区域规划制定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重规划编制向重规划实施转变,从重一般性、常规性规划向重事关全局性、根本性规划转变。
“新常态下,区域间的分化比较明显,如何把握地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针对新常态、新要求创造性地做工作,特别是加强各地形势研判,做好政策预研储备,至关重要。”刘苏社认为,当前,在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时,既要有行业分析,也要有区域分析。例如,面对区域走势分化,地区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做;又如,“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之间有什么关系,地区司应该做哪些工作,这些都需要创新。
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深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和政策研究,今年3月份,地区司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15年度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方向大致分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新变化,培育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和主要思路,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增长潜力和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等6个方面。特别是,要研究在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前提下如何加强区域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消费、产业、土地、价格等政策工具的相互衔接、配合,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组合。
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敢于和善于自我革新,自觉破除思维定式、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刘苏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要主动调适工作状态,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统领地区经济工作。
“继续把推动区域战略和规划实施作为突破口,加强区域规划后评估工作,查找规划实施中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规划真正落地、取得实效。”刘苏社介绍说,地区司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思路、政策工具和推进机制,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重大国家战略摆在工作中心位置。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升级,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做好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相关工作。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促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引领带动“三北”地区发展,辐射东北亚发展。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落实好相关重大区域规划,统筹好国内区域合作和与周边国家区域、次区域合作,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衔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统筹实施“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处理好编制跨区域、次区域规划与缩小区域政策单元的关系。
刘苏社表示,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积极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抓好潜力地区和薄弱地区,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
一方面,大力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继续发展壮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依托城市群发展培育长江中游、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一批对全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动构建沿大江大河、沿边沿海和陆路交通干线的一批重要经济增长带。统筹推动国家级新区、临空(空港)经济区、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特殊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
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做好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相关工作,坚持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开发相结合,做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继续推动落实支持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政策,统筹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此外,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提升地区工作法治化水平。“要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区域政策更好融入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同时,抓紧出台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区域规划管理有关办法,开展新时期区域规划编制实施专题研究。”刘苏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