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目前还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但这种机遇能否兑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要以平常心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对经济减速保持宽容,对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同时,需要在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刺激政策防止经济硬着陆,其中投资驱动仍然将是中国经济稳增长的主要手段。
转型期新常态的五大表现
今年5月,國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正在变化中的中国经济。
第三季度宏观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降至7.3%,创五年新低。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到了一个三期叠加的时期,一是“经济增速换挡期”,指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下移过程。二是“结构调整阵痛期”,“调结构”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三是“前期政策消化期”,有些前期政策是过度刺激,需要消化其后遗症,出现产能过剩的需要去产能,其典型表现是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已连续31个月同比负增长,导致今年工业投资增速下滑较多;还有房地产市场调整,房地产销售面积、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下滑较多。再有,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常态是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总规模增速下降,中国出口增速也必然下降。
相比于目前的“新常态”而言,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老常态”难以为继,但我们期待的“目标新常态”还任重道远。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能顺利实现的话,2014年到2020年之间将是从“老常态”到“目标新常态”的转型过程,可以称之为“转型时期的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多维度定义“经济新常态”。
首先,是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增长模式进入次高增长阶段的新常态。
其次,保增长和控风险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常态。
再次,结构调整会成为新常态。中国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型,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
然后,经济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供给、成本的约束加大会成为新常态。
最后,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很多问题,比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意味着,发展和改革将是新常态,体制和机制上的调整将成为新常态,依法治国将成为新常态。
投资依然是稳增长的有效手段
中国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是通过适当的刺激避免经济硬着陆,推进结构性改革,让经济实现平稳运行。这需要配套的政策和相应的改革。
以前我们认为8%甚至10%的经济增长才可以保证充分就业。但随着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和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单位GDP吸纳就业的能力在提高。今年以来,我们看到超过7%的GDP增长就已经可以保证就业。如果经济处于合理区间,就不需要再出台强刺激政策,否则会导致泡沫加剧和通货膨胀,增加经济波动的幅度。
再有,要妥善处理2008年后强刺激留下的后遗症。我们进入一个去地产泡沫、去产能过剩和去债务杠杆的周期,治理措施会抑制经济增长,为了防范经济下行甚至硬着陆,要有一些适当的稳增长政策来对冲。比如,房地产方面的托市政策和货币政策定向宽松,总体目标是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最后,投资依然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有效手段。2008年以后,强刺激政策的出台,导致中国消费和投资结构比2008年以前更加恶化。今年1至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到12%,比去年同期下降一个百分点,说明短期内消费还是难以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中国目前的储蓄率仍很高,高储蓄仍需要高投资来吸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高端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都存在很大的投资空间。但和以往不同,这种投资政策要减少政府直接干预,为引入民营资本和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增长仍有巨大空间
从今年到明年,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国内服务业比重上升、城市化速度趋缓、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等负面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不可能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
虽然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突出,受房地产泡沫和债务拖累,但中长期的衰退或者经济崩溃不可能发生,因为目前中央政府的债务比率从世界范围看并不是很高,财政稳健,握有世界第一规模的巨额外汇储备,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高位,利率水平距离发达国家的“零利率”还有很大距离。同时,中国大量国有资产、土地资源,特别是农村土地尚未被完全市场化。总之,中国政府有充分“弹药”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仍有巨大空间。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6629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目标,这是个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年明确提出的“一带一路”是未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国内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调整,城乡差距、东中西的区域经济差异,未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等,这些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产业结构如何调整是今年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以前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以第三产业衡量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在2013年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伴随着收入和资本存量的增长,今年以来,中国正在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从历史经验看,这必将明显提升对服务业的需求,尤其是商贸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的金融服务、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等都会有显著的发展。
至于促进消费问题,今年情况并不乐观,短期内消费还难以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中国消费占比低,主要原因是过去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走的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发展模式,通过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要扭转消费被压低的状态,需要在收入分配结构上加以调整,但一直难以改动。根本上来说,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保险,完善义务教育、医疗保障、退休金制度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后,消除居民基本的后顾之忧,消费者才敢去消费。
转型期新常态的五大表现
今年5月,國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正在变化中的中国经济。
第三季度宏观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降至7.3%,创五年新低。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到了一个三期叠加的时期,一是“经济增速换挡期”,指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下移过程。二是“结构调整阵痛期”,“调结构”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三是“前期政策消化期”,有些前期政策是过度刺激,需要消化其后遗症,出现产能过剩的需要去产能,其典型表现是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已连续31个月同比负增长,导致今年工业投资增速下滑较多;还有房地产市场调整,房地产销售面积、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下滑较多。再有,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常态是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总规模增速下降,中国出口增速也必然下降。
相比于目前的“新常态”而言,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老常态”难以为继,但我们期待的“目标新常态”还任重道远。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能顺利实现的话,2014年到2020年之间将是从“老常态”到“目标新常态”的转型过程,可以称之为“转型时期的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多维度定义“经济新常态”。
首先,是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增长模式进入次高增长阶段的新常态。
其次,保增长和控风险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常态。
再次,结构调整会成为新常态。中国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型,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
然后,经济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供给、成本的约束加大会成为新常态。
最后,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很多问题,比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意味着,发展和改革将是新常态,体制和机制上的调整将成为新常态,依法治国将成为新常态。
投资依然是稳增长的有效手段
中国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是通过适当的刺激避免经济硬着陆,推进结构性改革,让经济实现平稳运行。这需要配套的政策和相应的改革。
以前我们认为8%甚至10%的经济增长才可以保证充分就业。但随着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和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单位GDP吸纳就业的能力在提高。今年以来,我们看到超过7%的GDP增长就已经可以保证就业。如果经济处于合理区间,就不需要再出台强刺激政策,否则会导致泡沫加剧和通货膨胀,增加经济波动的幅度。
再有,要妥善处理2008年后强刺激留下的后遗症。我们进入一个去地产泡沫、去产能过剩和去债务杠杆的周期,治理措施会抑制经济增长,为了防范经济下行甚至硬着陆,要有一些适当的稳增长政策来对冲。比如,房地产方面的托市政策和货币政策定向宽松,总体目标是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最后,投资依然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有效手段。2008年以后,强刺激政策的出台,导致中国消费和投资结构比2008年以前更加恶化。今年1至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到12%,比去年同期下降一个百分点,说明短期内消费还是难以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中国目前的储蓄率仍很高,高储蓄仍需要高投资来吸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高端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都存在很大的投资空间。但和以往不同,这种投资政策要减少政府直接干预,为引入民营资本和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增长仍有巨大空间
从今年到明年,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国内服务业比重上升、城市化速度趋缓、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等负面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不可能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
虽然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突出,受房地产泡沫和债务拖累,但中长期的衰退或者经济崩溃不可能发生,因为目前中央政府的债务比率从世界范围看并不是很高,财政稳健,握有世界第一规模的巨额外汇储备,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高位,利率水平距离发达国家的“零利率”还有很大距离。同时,中国大量国有资产、土地资源,特别是农村土地尚未被完全市场化。总之,中国政府有充分“弹药”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仍有巨大空间。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6629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目标,这是个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年明确提出的“一带一路”是未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国内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调整,城乡差距、东中西的区域经济差异,未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等,这些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产业结构如何调整是今年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以前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以第三产业衡量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在2013年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伴随着收入和资本存量的增长,今年以来,中国正在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从历史经验看,这必将明显提升对服务业的需求,尤其是商贸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的金融服务、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等都会有显著的发展。
至于促进消费问题,今年情况并不乐观,短期内消费还难以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中国消费占比低,主要原因是过去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走的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发展模式,通过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要扭转消费被压低的状态,需要在收入分配结构上加以调整,但一直难以改动。根本上来说,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保险,完善义务教育、医疗保障、退休金制度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后,消除居民基本的后顾之忧,消费者才敢去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