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妇女能否在社会中拥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然而几千年来,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却没有享受到什么民主和自由,相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她们,倍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残酷压迫。鲁迅曾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他在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她们悲惨的际遇和结局,深刻展现了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残酷吞噬,作者其意是“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以期引起疗救。”但如何使妇女脱离被奴役的地位,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也是寫作的另一重要目的。
1.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毒害的两位“嫂子”的悲剧。
两位“嫂子”指鲁迅作品《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的祥林嫂。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腐朽统治,极力宣扬封建礼教,鼓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伦理道德,在封建伦理思想的长期蹂躏下,许多妇女忍辱负重,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这把利刃下的羔羊。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一样,先失去丈夫,后失去爱子,她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在“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们没有做人的权利,只是丈夫的附属品,但她们恪守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思想,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她们都是靠自己的辛苦劳动生活的农村妇女。单四嫂子夜以继日地纺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祥林嫂则在鲁四老爷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她们都受尽凌辱与欺压。单四嫂子的儿子生病了,没人性的蓝皮阿五趁人之危,无耻地调戏她,祥林嫂被她婆婆当作物品一样卖给了贺老六。
但她们的际遇又有所不同:单四嫂子失去丈夫后,遵循“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她没有非分之想,只想靠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却依旧不见好转。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她生活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
单四嫂子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1],她的悲剧在于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在于她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她“是一个粗笨的人”,周围的人不把她当人,她自己也不去想为什么不幸。
乡邻的自私、麻木与冷漠也是造成单四嫂子悲剧的原因。当她处于极度悲哀时,周围人没有一个伸出友爱之手帮助她,相反,狠心的庸医把她仅有的一点积蓄骗走,流氓蓝皮阿五趁人之危对她进行调戏。
单四嫂子对封建道德教条一味地遵从,任人摆布自己的命运,所以等待这个可怜妇女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2]
与单四嫂子相比,祥林嫂更具悲剧性。她是处在旧中国社会最底层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善良、倔强,但这依然没能给她带去任何幸福,反而想“安稳的做个奴隶”都不得,最后在新年的祝福声中含恨死去。她的悲剧一方面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交织成的网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周围那些冷漠、麻木不仁的人也充当了帮凶。
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小她十岁,她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死后,怕被婆婆卖掉,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全是一人担当……”,她希望通过劳动换得做人的尊严,却摆脱不了族权的迫害,被婆婆像捆猪一样捆着卖给贺老六。第二个丈夫去世后,大伯又把她的屋子收去,族权逼得她走投无路,只得又回鲁四老爷家做工。由于听信了柳妈的话,怕因“失节”在阴间被“锯开”,她拿出辛苦积攒的几千吊钱捐了个门槛,以为自己成了“干净人”,可心安理得地摆弄祭品了,孰料四婶大声说“祥林嫂,你放着吧。”这声呵斥泯灭了她对生活的希望。
诚然,祥林嫂是被残酷的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逼死的,可生活在她周围的那些往她伤口上撒盐的鲁四老爷和老女人们就能心安吗?当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时,两颊已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先前精神,手脚不那么灵便,记性也差了,此时,鲁四老爷却说她“伤风败俗”,“祭祀不能插手,否则祖宗是不吃的。”阿毛被狼叼去了,这对她是切肤之痛,“我真傻,真的……”她自然地向人们诉说着她的悲哀,但换来的是别人的嘲弄和冷漠,她的不幸只是一个供人们在闲时消遣的故事。这些人何尝不是和祥林嫂一样的受压迫者,可她们又何尝不是置祥林嫂于死地的帮凶?畸形的社会让她们有了畸形的思想,人性的残忍可见一斑。祥林嫂的悲剧暴露了改造国民性是何等急迫。
2.《离婚》中爱姑的婚姻悲剧与《伤逝》中子君的爱情悲剧。
由于几千年来受封建“夫权”思想以及“男尊女卑”思想的束缚,封建社会的妇女只是男人的私有财产,毫无权利可言。而鲁迅在《离婚》中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泼辣倔强的农村妇女爱姑的形象。
爱姑不象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那样任命运摆布,当丈夫离弃她时,她没有做沉默的羔羊,在闹了整整三年后,双方又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换过帖”的七大人调停。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因此,她敢于和丈夫斗,和公婆斗,当面骂公公和丈夫是“老畜生”和“小畜生”,在向夫权挑战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勇敢。但是,她没有文化,对封建思想的认识是肤浅的,她的一些思想与斗争必然带有局限性。丈夫在外有了姘头与她离婚,她不肯,因为她没有离开不爱自己的丈夫去独立生活的意识。她认定丈夫“小畜生”和公公“老畜生”是她的对头,却不知道真正的对头是封建制度。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狭隘、幼稚、糊涂,对封建统治者抱有迷信、幻想甚至是敬畏。她看不清敌我,不明是非,让读者看到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作为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鲁迅,不但关心农村妇女的疾苦,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城市的知识女性。《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也是他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子君与农村女性不同,受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具有叛逆精神。为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生活,子君果断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和涓生自由结合。“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呼声如一巨石在封建礼教这潭死水中激起了民主与自由的浪花,这是对封建思想的蔑视,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挑战;她迈出了女性追求自由与解放的第一步,可接下去如何走,子君却迷惑了。
当涓生被解雇,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他们失去了爱情生活所依附的经济基础,“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最后两人不得不分手。子君回到冰冷的封建家庭后,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子君客观上是被封建社会及其制度所扼杀,封建势力不允许他们“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另一方面,子君的悲剧,与她自身的主观因素不无关系。她死于自身“未褪尽旧思想”和依赖性以及性格上的懦弱庸俗。她一心追求婚姻自由,当实现这一愿望后,就把家庭生活作为她生活的全部意义,恭顺地侍奉丈夫,失去奋飞的能力和勇气,沦为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在家庭经济出现危机,涓生宣布不再爱她时,谋生无门的子君,不得不回归封建家庭,无声地死去。子君的可悲在于没有独立的思想意识,也在于其思想局限与认识局限。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曾深刻地指出:“脱离现实的经济斗争,妇女的个性解放,只能是痴人说梦。”
鲁迅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很有代表性,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及子君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其意义是深远的。今天,我们研究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加深了我们对鲁迅的了解,并从中看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妇女的艰辛与悲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1 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
2 王彬.《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邓志远主编.《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00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第3版
2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毒害的两位“嫂子”的悲剧。
两位“嫂子”指鲁迅作品《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的祥林嫂。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腐朽统治,极力宣扬封建礼教,鼓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伦理道德,在封建伦理思想的长期蹂躏下,许多妇女忍辱负重,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这把利刃下的羔羊。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一样,先失去丈夫,后失去爱子,她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在“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们没有做人的权利,只是丈夫的附属品,但她们恪守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思想,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她们都是靠自己的辛苦劳动生活的农村妇女。单四嫂子夜以继日地纺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祥林嫂则在鲁四老爷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她们都受尽凌辱与欺压。单四嫂子的儿子生病了,没人性的蓝皮阿五趁人之危,无耻地调戏她,祥林嫂被她婆婆当作物品一样卖给了贺老六。
但她们的际遇又有所不同:单四嫂子失去丈夫后,遵循“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她没有非分之想,只想靠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却依旧不见好转。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她生活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
单四嫂子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1],她的悲剧在于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在于她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她“是一个粗笨的人”,周围的人不把她当人,她自己也不去想为什么不幸。
乡邻的自私、麻木与冷漠也是造成单四嫂子悲剧的原因。当她处于极度悲哀时,周围人没有一个伸出友爱之手帮助她,相反,狠心的庸医把她仅有的一点积蓄骗走,流氓蓝皮阿五趁人之危对她进行调戏。
单四嫂子对封建道德教条一味地遵从,任人摆布自己的命运,所以等待这个可怜妇女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2]
与单四嫂子相比,祥林嫂更具悲剧性。她是处在旧中国社会最底层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善良、倔强,但这依然没能给她带去任何幸福,反而想“安稳的做个奴隶”都不得,最后在新年的祝福声中含恨死去。她的悲剧一方面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交织成的网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周围那些冷漠、麻木不仁的人也充当了帮凶。
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小她十岁,她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死后,怕被婆婆卖掉,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全是一人担当……”,她希望通过劳动换得做人的尊严,却摆脱不了族权的迫害,被婆婆像捆猪一样捆着卖给贺老六。第二个丈夫去世后,大伯又把她的屋子收去,族权逼得她走投无路,只得又回鲁四老爷家做工。由于听信了柳妈的话,怕因“失节”在阴间被“锯开”,她拿出辛苦积攒的几千吊钱捐了个门槛,以为自己成了“干净人”,可心安理得地摆弄祭品了,孰料四婶大声说“祥林嫂,你放着吧。”这声呵斥泯灭了她对生活的希望。
诚然,祥林嫂是被残酷的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逼死的,可生活在她周围的那些往她伤口上撒盐的鲁四老爷和老女人们就能心安吗?当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时,两颊已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先前精神,手脚不那么灵便,记性也差了,此时,鲁四老爷却说她“伤风败俗”,“祭祀不能插手,否则祖宗是不吃的。”阿毛被狼叼去了,这对她是切肤之痛,“我真傻,真的……”她自然地向人们诉说着她的悲哀,但换来的是别人的嘲弄和冷漠,她的不幸只是一个供人们在闲时消遣的故事。这些人何尝不是和祥林嫂一样的受压迫者,可她们又何尝不是置祥林嫂于死地的帮凶?畸形的社会让她们有了畸形的思想,人性的残忍可见一斑。祥林嫂的悲剧暴露了改造国民性是何等急迫。
2.《离婚》中爱姑的婚姻悲剧与《伤逝》中子君的爱情悲剧。
由于几千年来受封建“夫权”思想以及“男尊女卑”思想的束缚,封建社会的妇女只是男人的私有财产,毫无权利可言。而鲁迅在《离婚》中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泼辣倔强的农村妇女爱姑的形象。
爱姑不象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那样任命运摆布,当丈夫离弃她时,她没有做沉默的羔羊,在闹了整整三年后,双方又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换过帖”的七大人调停。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因此,她敢于和丈夫斗,和公婆斗,当面骂公公和丈夫是“老畜生”和“小畜生”,在向夫权挑战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勇敢。但是,她没有文化,对封建思想的认识是肤浅的,她的一些思想与斗争必然带有局限性。丈夫在外有了姘头与她离婚,她不肯,因为她没有离开不爱自己的丈夫去独立生活的意识。她认定丈夫“小畜生”和公公“老畜生”是她的对头,却不知道真正的对头是封建制度。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狭隘、幼稚、糊涂,对封建统治者抱有迷信、幻想甚至是敬畏。她看不清敌我,不明是非,让读者看到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作为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鲁迅,不但关心农村妇女的疾苦,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城市的知识女性。《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也是他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子君与农村女性不同,受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具有叛逆精神。为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生活,子君果断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和涓生自由结合。“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呼声如一巨石在封建礼教这潭死水中激起了民主与自由的浪花,这是对封建思想的蔑视,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挑战;她迈出了女性追求自由与解放的第一步,可接下去如何走,子君却迷惑了。
当涓生被解雇,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他们失去了爱情生活所依附的经济基础,“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最后两人不得不分手。子君回到冰冷的封建家庭后,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子君客观上是被封建社会及其制度所扼杀,封建势力不允许他们“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另一方面,子君的悲剧,与她自身的主观因素不无关系。她死于自身“未褪尽旧思想”和依赖性以及性格上的懦弱庸俗。她一心追求婚姻自由,当实现这一愿望后,就把家庭生活作为她生活的全部意义,恭顺地侍奉丈夫,失去奋飞的能力和勇气,沦为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在家庭经济出现危机,涓生宣布不再爱她时,谋生无门的子君,不得不回归封建家庭,无声地死去。子君的可悲在于没有独立的思想意识,也在于其思想局限与认识局限。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曾深刻地指出:“脱离现实的经济斗争,妇女的个性解放,只能是痴人说梦。”
鲁迅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很有代表性,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及子君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其意义是深远的。今天,我们研究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加深了我们对鲁迅的了解,并从中看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妇女的艰辛与悲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1 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
2 王彬.《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邓志远主编.《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00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第3版
2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