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之冠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千年演进的中国陶瓷,其品种繁多,工艺精湛。不过到了清末时期,如果单论优秀且有旺盛生命力的品种,应该仅剩下了青花与粉彩两类。且其中的粉彩自清朝以来,就以其新颖独特、赏心悦目的形态,竟然曾一度撼动了青花霸主的地位,并“毫不留情”地挑战它的老大:青花。而此粉彩的前身,即有着表现细腻、层次丰富特点的洋彩。
  洋彩瓷又名“瓷胎洋彩”,是仿西洋绘画技法、使用珐琅彩料烧造的一种瓷器,与瓷胎画珐琅同属珐琅彩瓷。其创烧于康雍朝,至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不仅在数量上远超康雍,而且取材种类多样,装饰繁缛华美,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并有了“彩瓷之冠”的誉称。由于它是清宫地位尊崇的皇家独享之物,为“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加之烧造难度高,故流传数量甚少,目前绝大部分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
  乾隆洋彩瓷使用原料珍贵,制瓷工艺繁杂,造型精美绝伦。其装饰皆为专画花鸟鱼虫的余省、擅绘人物花卉的金廷标等著名画家所绘,画工尤为精湛。特别是乾隆爷的痴爱重视,督陶官唐英的推陈出新,又使得其后无来者。它造型以小型器物为主,有碗、盘、杯、碟、瓶等类别。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部分乾隆洋彩瓷瓶,以此彰显其华美绚丽和鬼斧神工。
  清乾隆六年(1741)制瓷胎洋彩红翠地锦上添花双安天盘口双圆瓶(图1)
  高19.9厘米,口径4.1厘米,底径5.8×2.6厘米。
  


  小圆口、直壁转折斜下。双圆瓶式,双扁圆腹前后错开相连,内部相通;长颈,带长方形矮圈足。瓶各施洋红与翠蓝釉交叉为地,上锥剔卷草纹饰,余隙绘西洋花卉;口足各为黄蓝地,上绘图案纹及卷草纹。两圆腹中心开光,内各绘喜鹊、梅花、金穗、灵芝、双鹌、水仙,寓意“喜上眉梢”、“岁岁平安”、“芝仙长寿”。器内双底留白框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排篆款。
  清乾隆六年(1741)制瓷胎洋彩錦上添花喜相逢双环腰圆瓶(图2)
  高13.6厘米,口径6.2×4.7厘米,底径6.5×5厘米。
  扁圆腹,短颈,颈侧贴双耳带活环两枚,平底,高圈足。器内及底施湖绿色釉,外罩紫红色釉,卷草纹饰釉面,花纹上再画粉彩花蝶。口及突稜皆加金彩,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清乾隆六年(1741)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海棠式瓶(图3)
  高19.2厘米,口径6.5×5.2厘米,底径6.7×6.1厘米。
  


  敛口折边,长颈,圆肩,双夔龙耳,硕腹,撇足折边。全器紫红地上锥剔卷草纹,余隙颈肩彩绘如意花叶纹;腹部为蝠、“寿”纹及交缠叶纹,并加饰光点圆珠及白边;颈侧贴饰粉橘地夔龙纹并加绘金彩。口沿、足底均加饰金彩,器内及底通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乾隆七年(1742)制瓷胎洋彩诗意轿瓶(图4)
  高19.2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5.8×5厘米。
  半面扁方圆瓶形,梯形口,宽颈,附变形凤耳,椭圆腹,撇足。外壁通体施黄釉,绘洋花如意圈纹和蝙蝠;器腹画双凤与如意纹交缠围饰的开光,内墨书乾隆七年《咏挂瓶》御题诗。口足各描金边及红地金彩卷草纹二道,双螭耳上亦描绘金彩卷草花叶纹。梯形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一行横排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翠地锦上添花观音瓶(图5)
  高20.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5.6厘米。
  


  通体蓝地锦上添花纹,上剔锥细密如丝的卷草锦纹,余隙上段颈部饰洋花一圈,下段瓶身则画转枝洋莲——银莲花与洋菊花叶纹。口、足均描细金边一道,器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篆款,外加双圈。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殿阁诗句玉梅瓶(图6)
  高21.5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6.9厘米。
  外壁彩绘通景殿阁风景人物画,一幅秋光怡人景象,松岩之间墨书隶体乾隆御题诗《卖菊翁》,诗句后红料描画“乾隆辰翰”、“惟精惟一”朱白篆体方印二章。白釉光洁细腻,胎薄透光,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诗句菊花玉梅瓶(图7)
  高21.2厘米,口径3.9厘米。
  通体白釉,一面彩绘四色折枝菊花,一面墨书乾隆御题诗《冒雨寻菊》,诗文下红彩描绘“乾隆辰翰”“惟精惟一”朱白二篆体方印。胎薄透光,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青地金花鱼游春水瓶(图8)
  高23.5厘米,口径5.4厘米,底径8.4厘米。
  器分内外二层。内瓶唇口,长颈,斜肩,直腹,平底。外瓶直口为莲瓣形,斜肩,敛腹,足外撇。外瓶自莲瓣口下开始斜肩,于斜肩处与内瓶合而为一,肩上有四环形系,腹壁四海棠菱形镂空开光。内瓶通体以吹釉浅绿为地,上绘珐琅彩游鱼、水藻及落花。瓶内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厂官釉金花葫芦转旋瓶(图9)
  高23.2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0.4厘米。
  口上置外粉红、内湖绿的莲花形盘,瓶底承接另一个梅花式的青瓷碟。瓶主体上、下一分为二,由内胆的填充使上盘、下碟相互衔接。为掩饰葫芦器面腰际出现的缝隙,特别加套两枚金色的活环以装饰。以手触动器物,葫芦瓶可以在青瓷碟上转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三多诗意轿瓶(图10)
  高17.8厘米,口径2.4厘米。
  小圆口,三管式短颈,腹部似立起的扁圆形台式小鼓,扁圆形矮圈足。颈肩部设一对夔凤耳,腹部边沿饰三多纹寓意多福、多寿、多子,腹部中央隶体书“蘅皋掇菁藻”乾隆御题诗。此瓶又名“黄地三管诗文轿瓶”。
  


  清乾隆九年(1744)制瓷胎洋彩八卦如意转旋瓶(图11)
  高22.5厘米,口径8厘米。
  瓶分圈足、器身、内胆、颈部四段烧制后榫接组装而成。撇口,短颈,平肩、圆筒身,撇足。外层腹部雕锥镂四组如意云纹,间饰八卦文及彩绘变形番莲纹、银莲花等洋花及图案纹,八卦文均突起,其上金彩描绘卷草图案花并加描金边;颈部及内胆洋红剔锥锦上添花纹饰,足边冬青地上画如意云及图案花一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九年(1744)制洋彩黄锦地乾坤交泰转旋瓶(图12)
  高19.6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6.8厘米。
  侈口、短颈、硕腹、撇足。瓶腹由四朵相互交错的如意云纹互相套合,上下之间有些微空隙可作移动,形成“交泰”瓶式,如意云纹内镂雕八卦纹饰。外瓶于颈间凸棱处与内瓶接榫套合,镂窗可见内瓶上青花番莲纹饰。瓶通体施珐琅黄釉,上锥剔卷草纹,余隙彩绘洋莲、洋菊、蕉叶及朵花等,口足、界线以及八卦如意云纹均描饰金边。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十年(1745)制瓷胎洋彩人物胆瓶(图13)
  高23厘米,口径3.3厘米。
  直口,长颈,硕圆腹,矮圈足。口沿及颈部各以蓝料画万字锦地纹、如意纹及彩绘黄地四团花卉纹一道。腹部两面开光,各以交缠相向的深浅蓝料夔龙纹为框边,内各绘驾于云间的九人、十八羅汉图像,两开光之间又串联两橘黄夔凤圈饰,内绘盛开番莲。隙地洋红彩绘缠枝莲纹,底边画浅绿如意云纹一周。底蓝料书“乾隆年制”楷款,外加双方框。
  清乾隆十年(1745)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山水诗意方瓶(图14)
  高19.7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6.7×6.7厘米。
  


  瓶身四面开光外,余隙均作紫红地锦上添花洋花纹饰,洋花有洋莲及洋菊等。四开光内各绘春夏秋冬四景山水。口沿描金,底部及内颈施湖绿釉,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早期制瓷胎洋彩黄地洋花方瓶(图15)
  高26.6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13.9×14.2厘米。
  直口,长颈,硕腹,平底浅凹方足。通体黄釉为地,其上满画洋花,有银莲花、洋菊、番莲、铁线莲、百合等十数种花卉,口、足加饰金边。器内颈、底均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洋彩粉红地瓜跌纹轿瓶(图16)
  高20厘米,口径4厘米。
  全器如纵剖的半器,呈半面扁瓶,背为平面,有孔可穿系固定于墙面或轿子之内。以粉红釉为地,上绘各式洋彩图案,口沿饰如意云纹,肩部两侧各有四道棱纹,瓶身绘缠枝瓜藤及花果,腹部绘一番莲,周围围有一圈蝴蝶,下缘绘莲瓣纹,底座施褐色釉为地,上绘金色卷云、朵花及如意云纹。底施褐釉以金彩书“乾隆年制”单行横向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玲珑胆瓶(图17)
  高3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3.5厘米。
  侈口,长颈,垂腹,腹作双层,内实、外镂空,撇足。器外壁上段由口沿至器肩以锥剔红地锦上添花为地,余隙绘饰洋菊、洋莲、蕉叶及缨络纹等,上下为黄地卷草及圈带纹各一道。下段外层为冬青地镂雕描金蟠螭纹,内瓶腹描画仿宣德青花缠枝莲纹,底边与圈足各为蕉叶纹及黄地如意云头纹一道,口足均涂金彩。器内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玲珑套瓶(图18)
  高41.1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3.3厘米。
  撇口折沿,宽颈,斜肩;腹作双层,内实、外镂空,平底,凹足。器外壁上段由口沿至器肩以锥剔洋红锦上添花为地,余隙绘饰四组洋花及圈点等纹,上下各画锦地变形如意纹二道,口沿红地金彩锦地朵花纹一圈。下段器腹外层以冬青地镂雕蟠螭纹为地,四圆形开光内绘四季山水人物画;内瓶腹描画仿宣德青花缠枝莲纹,底边与圈足各为转枝叶纹及红锦地莲瓣纹一道,口沿及开光圈框均涂金彩。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霁青描金番莲锥把小瓶(图19)
  高12.4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4.5厘米。
  纸槌瓶形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器外壁通体施钴蓝釉,纹饰以金、银二彩绘成,口沿及肩各饰回纹一道,器颈及腹画转枝番莲花,底边及圈足各为莲瓣及卷草纹一周。口沿、足底均描金边,器内、底均施白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三多三果胆瓶(图20)
  高23.3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6.2厘米。
  小口,长颈,腹垂如胆。瓶体主纹绘三组与灵芝纹组合的吉祥三果纹,纹饰之间各有三只蝙蝠飞翔其上;颈间亦饰三果灵芝纹,口与肩部之间分绘朵花、如意、仰覆蕉叶纹等四道;底边及足边则彩绘莲瓣及转枝花叶纹,口足满施金彩,纹饰之间及蕉叶茎脉亦描绘金彩。底蓝料书“乾隆年制”篆款,外加双框。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玉环蒜头瓶(图21)   高18.3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5.4厘米。
  蒜头口,束颈,硕腹,圈足。通体除三开光内均以金彩卷草莲纹为地,口沿下画如意云纹,颈间环状圈内画交缠如意圈一道,上下则各饰六朵直立莲花及长形如意云纹。开光白地上各画单瓣银莲花,蕊心雌蕊突出,底边莲瓣一圈。口、足均描金彩。颈内及底均施湖绿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轉旋葫芦瓶(图22)
  高29.5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10.3厘米。
  全器由上段小瓶、中腹连镂空半回文、底座连镂空半回文及内胆四部分组成。主纹口部、腹、底边各绘黄锦花纹,余隙彩绘各式皮球形团花图案;颈部、腰、及镂空回文均以天蓝釉为地,上绘纹饰,口及腰部分以金彩描绘莲瓣纹,镂空部分回文则为金彩卷草锦地,余隙彩绘图案小花。口沿、底边、足边各有变形莲瓣纹一道。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番花观音瓶(图23)
  高14厘米,口径3.9厘米,足径4.6厘米。
  撇口,短颈,斜肩,圈足外撇。全器于米色地上绘饰纹样,颈间画六朵起伏云头纹,内饰蓝地卷草朵花锦地纹;肩部为红蓝绿三色交缠卷草花纹;腹部主纹则为大小交缠的如意圈;底边饰莲瓣,足圈则为红地金彩朵花纹,口足、边线均描绘金彩。器底浅印“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山水方胜瓶(图24)
  高22.8厘米,口径10.6×9厘米。
  口、足均作双阶斜方形,直颈,折肩,斜方腹。颈、肩、腹三处各有四面开光,颈部为长方形,腹部则为上宽下略窄的梯形开光,内各绘春夏秋冬四景山水人物画;肩部以金、红两色描画花叶交插图案纹。开光之外为洋红地上锥刻卷草的锦上添花纹饰,余隙描画各式绣球花。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纵观以上乾隆洋彩瓷瓶,我们可发现其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其使用了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表现圆状物体。二是为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洋菊、洋莲花等西洋花卉的使用,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构图;而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在人物纹饰上的利用明显。三是全部采用了代表乾隆帝身份的记款,部分还含乾隆帝钤印及御制诗印。
  尽管洋彩瓷艺术在乾隆时期发展到极致,但因造价昂贵、费工费时,故乾隆中期后其在国库财力难以维系下盛极而衰。因此以上台北故宫藏乾隆洋彩瓷瓶,尽管是其以点概面的冰山一角,但却个个弥足珍贵,件件尊为国宝,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
其他文献
竹,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长茂,集坚贞、刚毅、挺拔、生机、清幽、高洁于一身。竹,早已融入民族性格、民族理想,成为中华民族基因血脉的一部分。图1 清代招子庸《墨竹图》轴  中国人自古爱竹、咏竹、画竹、刻竹,竹文化深沉而厚重。这种文化已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遗风,广为播散,流传濡染不息。  竹与我国的文字、文学艺术、绘画等均有密切关系。竹的文字符号最早出现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其后形成竹部首的
期刊
20多年前农民在临羌寨遗址劳作时发现了很多铁器,其中有几件铁器浇铸工艺考究,造型精美奇特。  第一件是连珠纹执壶(见图1),高27.5厘米,口径16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3.8厘米,从外部由3个范、内部为1个范组合铸造而成,底部在铸造过程中,没有流到位而形成“沙眼”,之后又用铸造技术进行了修复,底部浇铸修复的痕迹比较明显。  第二件铁器是青铜嘴铁壶(见图2),壶嘴为青铜,壶身为铁,是由青铜与铁
期刊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后居扬州卖画为生,擅画兰竹,又融真、草、篆、隶为一体,自创“乱石铺街”的六分半书,以“诗书画三绝”名于世,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像  板桥曾慕“四时不谢之兰,百节常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而欲做“千秋不变之人”,又经一番宦海沉浮却不
期刊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独特的黑白水墨效果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水墨画的创新发展历来是艺术家追求的重要课题,中国当代水墨画艺术家范瑞华创作的禅意弥勒图,无论是从笔墨技法还是思维方法都走出了一条全新之路。由他提出的意象、象意、悟象的三象思维法也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弥勒图》(68厘米×68厘米),生宣水墨  传统中国水墨画注重笔墨,讲究的是笔精墨妙,用笔要求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讲
期刊
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巨变,无数的书画精品随着社会的发展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书画艺术却是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创新。近现代书画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山东青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名家辈出。寇准、范仲淹、宗泽、张叔夜等朝廷重臣,郑道昭、欧阳修、王世贞等文坛巨匠,都曾居官青州;王曾、邢玠、钟羽正、冯溥等一代名臣,郦道元、燕肃、于钦、黄庭坚
期刊
梅瓶是我国古代瓷器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器型,它的基本造型为小口,短颈,宽肩,体修长,圈足,整体看上去或挺秀俏丽,或浑厚圆润,纹饰无论素面还是繁复,都颇具观赏性,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赢得众多赞誉。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到宋代时已流行。关于梅瓶的得名,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其中,民国初年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一书所载被广为认同,“梅瓶,口小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
期刊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一首诗正道出了扬州城内热闹的街市景象。当时的扬州是江南的经济重镇,发达的经济带动了书画市场的繁荣,以郑板桥为代表的一大批画家聚集在这里谋生卖画,由此产生了风格鲜明雅俗共赏的作品,亦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书画圈子,史称扬州八怪。  那么,他们的墨竹画及其他书画的润笔费及卖画的真实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  润格作为进入市场手
期刊
蓄留着一头白发与胡须的王太田先生,其号“艺耕”,别署“雨农斋”。1945年出生于台湾台南佳里镇,从小聪颖过人,喜爱丹青书画,先后毕业于台南师范学校、台湾艺术大学、文化大学国画推广班及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资优特教班。  王太田15岁那年,在顾启时老师启蒙下,首次拿下了曾文中学素描赛的第二名,由此开启了其对书画的天分与兴趣。16岁进入台南师范学校后,加入国画与西画社,次年当选国画社社长,并获得全校写生素
期刊
本刊讯 曾两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近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首度发现大量北宋晚期以降的素烧器以及两座明代窑炉。专家表示,这对研究汝窑与官窑关系、梳理河南古陶瓷历史又提供了新的佐证。  汝窑位居北宋五大名窑之首,存在时间极短,传世瓷器极少,这一瓷种的考古研究与技术复原一直为社会瞩目。近日,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的“2016汝瓷工艺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宝丰举行,
期刊
本刊讯 台北故宫博物院日前宣布,9月1日至12月1日,将试行展场有条件开放拍照、摄影。人气文物翠玉白菜、肉形石等,都在本次试行开放拍照范畴之内。  台北故宫博物院发言人李静慧表示,目前规划开放的文物包含金属铜器、瓷器、玉器等器物类文物。而书画类文物因多为水墨纸画、老化作用明显且畏光,因此未来是否开放拍照仍要研讨之后才会确定。 (据新华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