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千年演进的中国陶瓷,其品种繁多,工艺精湛。不过到了清末时期,如果单论优秀且有旺盛生命力的品种,应该仅剩下了青花与粉彩两类。且其中的粉彩自清朝以来,就以其新颖独特、赏心悦目的形态,竟然曾一度撼动了青花霸主的地位,并“毫不留情”地挑战它的老大:青花。而此粉彩的前身,即有着表现细腻、层次丰富特点的洋彩。
洋彩瓷又名“瓷胎洋彩”,是仿西洋绘画技法、使用珐琅彩料烧造的一种瓷器,与瓷胎画珐琅同属珐琅彩瓷。其创烧于康雍朝,至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不仅在数量上远超康雍,而且取材种类多样,装饰繁缛华美,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并有了“彩瓷之冠”的誉称。由于它是清宫地位尊崇的皇家独享之物,为“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加之烧造难度高,故流传数量甚少,目前绝大部分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
乾隆洋彩瓷使用原料珍贵,制瓷工艺繁杂,造型精美绝伦。其装饰皆为专画花鸟鱼虫的余省、擅绘人物花卉的金廷标等著名画家所绘,画工尤为精湛。特别是乾隆爷的痴爱重视,督陶官唐英的推陈出新,又使得其后无来者。它造型以小型器物为主,有碗、盘、杯、碟、瓶等类别。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部分乾隆洋彩瓷瓶,以此彰显其华美绚丽和鬼斧神工。
清乾隆六年(1741)制瓷胎洋彩红翠地锦上添花双安天盘口双圆瓶(图1)
高19.9厘米,口径4.1厘米,底径5.8×2.6厘米。
小圆口、直壁转折斜下。双圆瓶式,双扁圆腹前后错开相连,内部相通;长颈,带长方形矮圈足。瓶各施洋红与翠蓝釉交叉为地,上锥剔卷草纹饰,余隙绘西洋花卉;口足各为黄蓝地,上绘图案纹及卷草纹。两圆腹中心开光,内各绘喜鹊、梅花、金穗、灵芝、双鹌、水仙,寓意“喜上眉梢”、“岁岁平安”、“芝仙长寿”。器内双底留白框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排篆款。
清乾隆六年(1741)制瓷胎洋彩錦上添花喜相逢双环腰圆瓶(图2)
高13.6厘米,口径6.2×4.7厘米,底径6.5×5厘米。
扁圆腹,短颈,颈侧贴双耳带活环两枚,平底,高圈足。器内及底施湖绿色釉,外罩紫红色釉,卷草纹饰釉面,花纹上再画粉彩花蝶。口及突稜皆加金彩,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清乾隆六年(1741)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海棠式瓶(图3)
高19.2厘米,口径6.5×5.2厘米,底径6.7×6.1厘米。
敛口折边,长颈,圆肩,双夔龙耳,硕腹,撇足折边。全器紫红地上锥剔卷草纹,余隙颈肩彩绘如意花叶纹;腹部为蝠、“寿”纹及交缠叶纹,并加饰光点圆珠及白边;颈侧贴饰粉橘地夔龙纹并加绘金彩。口沿、足底均加饰金彩,器内及底通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乾隆七年(1742)制瓷胎洋彩诗意轿瓶(图4)
高19.2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5.8×5厘米。
半面扁方圆瓶形,梯形口,宽颈,附变形凤耳,椭圆腹,撇足。外壁通体施黄釉,绘洋花如意圈纹和蝙蝠;器腹画双凤与如意纹交缠围饰的开光,内墨书乾隆七年《咏挂瓶》御题诗。口足各描金边及红地金彩卷草纹二道,双螭耳上亦描绘金彩卷草花叶纹。梯形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一行横排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翠地锦上添花观音瓶(图5)
高20.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5.6厘米。
通体蓝地锦上添花纹,上剔锥细密如丝的卷草锦纹,余隙上段颈部饰洋花一圈,下段瓶身则画转枝洋莲——银莲花与洋菊花叶纹。口、足均描细金边一道,器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篆款,外加双圈。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殿阁诗句玉梅瓶(图6)
高21.5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6.9厘米。
外壁彩绘通景殿阁风景人物画,一幅秋光怡人景象,松岩之间墨书隶体乾隆御题诗《卖菊翁》,诗句后红料描画“乾隆辰翰”、“惟精惟一”朱白篆体方印二章。白釉光洁细腻,胎薄透光,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诗句菊花玉梅瓶(图7)
高21.2厘米,口径3.9厘米。
通体白釉,一面彩绘四色折枝菊花,一面墨书乾隆御题诗《冒雨寻菊》,诗文下红彩描绘“乾隆辰翰”“惟精惟一”朱白二篆体方印。胎薄透光,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青地金花鱼游春水瓶(图8)
高23.5厘米,口径5.4厘米,底径8.4厘米。
器分内外二层。内瓶唇口,长颈,斜肩,直腹,平底。外瓶直口为莲瓣形,斜肩,敛腹,足外撇。外瓶自莲瓣口下开始斜肩,于斜肩处与内瓶合而为一,肩上有四环形系,腹壁四海棠菱形镂空开光。内瓶通体以吹釉浅绿为地,上绘珐琅彩游鱼、水藻及落花。瓶内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厂官釉金花葫芦转旋瓶(图9)
高23.2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0.4厘米。
口上置外粉红、内湖绿的莲花形盘,瓶底承接另一个梅花式的青瓷碟。瓶主体上、下一分为二,由内胆的填充使上盘、下碟相互衔接。为掩饰葫芦器面腰际出现的缝隙,特别加套两枚金色的活环以装饰。以手触动器物,葫芦瓶可以在青瓷碟上转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三多诗意轿瓶(图10)
高17.8厘米,口径2.4厘米。
小圆口,三管式短颈,腹部似立起的扁圆形台式小鼓,扁圆形矮圈足。颈肩部设一对夔凤耳,腹部边沿饰三多纹寓意多福、多寿、多子,腹部中央隶体书“蘅皋掇菁藻”乾隆御题诗。此瓶又名“黄地三管诗文轿瓶”。
清乾隆九年(1744)制瓷胎洋彩八卦如意转旋瓶(图11)
高22.5厘米,口径8厘米。
瓶分圈足、器身、内胆、颈部四段烧制后榫接组装而成。撇口,短颈,平肩、圆筒身,撇足。外层腹部雕锥镂四组如意云纹,间饰八卦文及彩绘变形番莲纹、银莲花等洋花及图案纹,八卦文均突起,其上金彩描绘卷草图案花并加描金边;颈部及内胆洋红剔锥锦上添花纹饰,足边冬青地上画如意云及图案花一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九年(1744)制洋彩黄锦地乾坤交泰转旋瓶(图12)
高19.6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6.8厘米。
侈口、短颈、硕腹、撇足。瓶腹由四朵相互交错的如意云纹互相套合,上下之间有些微空隙可作移动,形成“交泰”瓶式,如意云纹内镂雕八卦纹饰。外瓶于颈间凸棱处与内瓶接榫套合,镂窗可见内瓶上青花番莲纹饰。瓶通体施珐琅黄釉,上锥剔卷草纹,余隙彩绘洋莲、洋菊、蕉叶及朵花等,口足、界线以及八卦如意云纹均描饰金边。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十年(1745)制瓷胎洋彩人物胆瓶(图13)
高23厘米,口径3.3厘米。
直口,长颈,硕圆腹,矮圈足。口沿及颈部各以蓝料画万字锦地纹、如意纹及彩绘黄地四团花卉纹一道。腹部两面开光,各以交缠相向的深浅蓝料夔龙纹为框边,内各绘驾于云间的九人、十八羅汉图像,两开光之间又串联两橘黄夔凤圈饰,内绘盛开番莲。隙地洋红彩绘缠枝莲纹,底边画浅绿如意云纹一周。底蓝料书“乾隆年制”楷款,外加双方框。
清乾隆十年(1745)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山水诗意方瓶(图14)
高19.7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6.7×6.7厘米。
瓶身四面开光外,余隙均作紫红地锦上添花洋花纹饰,洋花有洋莲及洋菊等。四开光内各绘春夏秋冬四景山水。口沿描金,底部及内颈施湖绿釉,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早期制瓷胎洋彩黄地洋花方瓶(图15)
高26.6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13.9×14.2厘米。
直口,长颈,硕腹,平底浅凹方足。通体黄釉为地,其上满画洋花,有银莲花、洋菊、番莲、铁线莲、百合等十数种花卉,口、足加饰金边。器内颈、底均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洋彩粉红地瓜跌纹轿瓶(图16)
高20厘米,口径4厘米。
全器如纵剖的半器,呈半面扁瓶,背为平面,有孔可穿系固定于墙面或轿子之内。以粉红釉为地,上绘各式洋彩图案,口沿饰如意云纹,肩部两侧各有四道棱纹,瓶身绘缠枝瓜藤及花果,腹部绘一番莲,周围围有一圈蝴蝶,下缘绘莲瓣纹,底座施褐色釉为地,上绘金色卷云、朵花及如意云纹。底施褐釉以金彩书“乾隆年制”单行横向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玲珑胆瓶(图17)
高3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3.5厘米。
侈口,长颈,垂腹,腹作双层,内实、外镂空,撇足。器外壁上段由口沿至器肩以锥剔红地锦上添花为地,余隙绘饰洋菊、洋莲、蕉叶及缨络纹等,上下为黄地卷草及圈带纹各一道。下段外层为冬青地镂雕描金蟠螭纹,内瓶腹描画仿宣德青花缠枝莲纹,底边与圈足各为蕉叶纹及黄地如意云头纹一道,口足均涂金彩。器内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玲珑套瓶(图18)
高41.1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3.3厘米。
撇口折沿,宽颈,斜肩;腹作双层,内实、外镂空,平底,凹足。器外壁上段由口沿至器肩以锥剔洋红锦上添花为地,余隙绘饰四组洋花及圈点等纹,上下各画锦地变形如意纹二道,口沿红地金彩锦地朵花纹一圈。下段器腹外层以冬青地镂雕蟠螭纹为地,四圆形开光内绘四季山水人物画;内瓶腹描画仿宣德青花缠枝莲纹,底边与圈足各为转枝叶纹及红锦地莲瓣纹一道,口沿及开光圈框均涂金彩。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霁青描金番莲锥把小瓶(图19)
高12.4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4.5厘米。
纸槌瓶形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器外壁通体施钴蓝釉,纹饰以金、银二彩绘成,口沿及肩各饰回纹一道,器颈及腹画转枝番莲花,底边及圈足各为莲瓣及卷草纹一周。口沿、足底均描金边,器内、底均施白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三多三果胆瓶(图20)
高23.3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6.2厘米。
小口,长颈,腹垂如胆。瓶体主纹绘三组与灵芝纹组合的吉祥三果纹,纹饰之间各有三只蝙蝠飞翔其上;颈间亦饰三果灵芝纹,口与肩部之间分绘朵花、如意、仰覆蕉叶纹等四道;底边及足边则彩绘莲瓣及转枝花叶纹,口足满施金彩,纹饰之间及蕉叶茎脉亦描绘金彩。底蓝料书“乾隆年制”篆款,外加双框。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玉环蒜头瓶(图21) 高18.3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5.4厘米。
蒜头口,束颈,硕腹,圈足。通体除三开光内均以金彩卷草莲纹为地,口沿下画如意云纹,颈间环状圈内画交缠如意圈一道,上下则各饰六朵直立莲花及长形如意云纹。开光白地上各画单瓣银莲花,蕊心雌蕊突出,底边莲瓣一圈。口、足均描金彩。颈内及底均施湖绿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轉旋葫芦瓶(图22)
高29.5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10.3厘米。
全器由上段小瓶、中腹连镂空半回文、底座连镂空半回文及内胆四部分组成。主纹口部、腹、底边各绘黄锦花纹,余隙彩绘各式皮球形团花图案;颈部、腰、及镂空回文均以天蓝釉为地,上绘纹饰,口及腰部分以金彩描绘莲瓣纹,镂空部分回文则为金彩卷草锦地,余隙彩绘图案小花。口沿、底边、足边各有变形莲瓣纹一道。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番花观音瓶(图23)
高14厘米,口径3.9厘米,足径4.6厘米。
撇口,短颈,斜肩,圈足外撇。全器于米色地上绘饰纹样,颈间画六朵起伏云头纹,内饰蓝地卷草朵花锦地纹;肩部为红蓝绿三色交缠卷草花纹;腹部主纹则为大小交缠的如意圈;底边饰莲瓣,足圈则为红地金彩朵花纹,口足、边线均描绘金彩。器底浅印“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山水方胜瓶(图24)
高22.8厘米,口径10.6×9厘米。
口、足均作双阶斜方形,直颈,折肩,斜方腹。颈、肩、腹三处各有四面开光,颈部为长方形,腹部则为上宽下略窄的梯形开光,内各绘春夏秋冬四景山水人物画;肩部以金、红两色描画花叶交插图案纹。开光之外为洋红地上锥刻卷草的锦上添花纹饰,余隙描画各式绣球花。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纵观以上乾隆洋彩瓷瓶,我们可发现其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其使用了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表现圆状物体。二是为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洋菊、洋莲花等西洋花卉的使用,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构图;而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在人物纹饰上的利用明显。三是全部采用了代表乾隆帝身份的记款,部分还含乾隆帝钤印及御制诗印。
尽管洋彩瓷艺术在乾隆时期发展到极致,但因造价昂贵、费工费时,故乾隆中期后其在国库财力难以维系下盛极而衰。因此以上台北故宫藏乾隆洋彩瓷瓶,尽管是其以点概面的冰山一角,但却个个弥足珍贵,件件尊为国宝,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
洋彩瓷又名“瓷胎洋彩”,是仿西洋绘画技法、使用珐琅彩料烧造的一种瓷器,与瓷胎画珐琅同属珐琅彩瓷。其创烧于康雍朝,至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不仅在数量上远超康雍,而且取材种类多样,装饰繁缛华美,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并有了“彩瓷之冠”的誉称。由于它是清宫地位尊崇的皇家独享之物,为“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加之烧造难度高,故流传数量甚少,目前绝大部分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
乾隆洋彩瓷使用原料珍贵,制瓷工艺繁杂,造型精美绝伦。其装饰皆为专画花鸟鱼虫的余省、擅绘人物花卉的金廷标等著名画家所绘,画工尤为精湛。特别是乾隆爷的痴爱重视,督陶官唐英的推陈出新,又使得其后无来者。它造型以小型器物为主,有碗、盘、杯、碟、瓶等类别。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部分乾隆洋彩瓷瓶,以此彰显其华美绚丽和鬼斧神工。
清乾隆六年(1741)制瓷胎洋彩红翠地锦上添花双安天盘口双圆瓶(图1)
高19.9厘米,口径4.1厘米,底径5.8×2.6厘米。
小圆口、直壁转折斜下。双圆瓶式,双扁圆腹前后错开相连,内部相通;长颈,带长方形矮圈足。瓶各施洋红与翠蓝釉交叉为地,上锥剔卷草纹饰,余隙绘西洋花卉;口足各为黄蓝地,上绘图案纹及卷草纹。两圆腹中心开光,内各绘喜鹊、梅花、金穗、灵芝、双鹌、水仙,寓意“喜上眉梢”、“岁岁平安”、“芝仙长寿”。器内双底留白框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排篆款。
清乾隆六年(1741)制瓷胎洋彩錦上添花喜相逢双环腰圆瓶(图2)
高13.6厘米,口径6.2×4.7厘米,底径6.5×5厘米。
扁圆腹,短颈,颈侧贴双耳带活环两枚,平底,高圈足。器内及底施湖绿色釉,外罩紫红色釉,卷草纹饰釉面,花纹上再画粉彩花蝶。口及突稜皆加金彩,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清乾隆六年(1741)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海棠式瓶(图3)
高19.2厘米,口径6.5×5.2厘米,底径6.7×6.1厘米。
敛口折边,长颈,圆肩,双夔龙耳,硕腹,撇足折边。全器紫红地上锥剔卷草纹,余隙颈肩彩绘如意花叶纹;腹部为蝠、“寿”纹及交缠叶纹,并加饰光点圆珠及白边;颈侧贴饰粉橘地夔龙纹并加绘金彩。口沿、足底均加饰金彩,器内及底通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乾隆七年(1742)制瓷胎洋彩诗意轿瓶(图4)
高19.2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5.8×5厘米。
半面扁方圆瓶形,梯形口,宽颈,附变形凤耳,椭圆腹,撇足。外壁通体施黄釉,绘洋花如意圈纹和蝙蝠;器腹画双凤与如意纹交缠围饰的开光,内墨书乾隆七年《咏挂瓶》御题诗。口足各描金边及红地金彩卷草纹二道,双螭耳上亦描绘金彩卷草花叶纹。梯形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一行横排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翠地锦上添花观音瓶(图5)
高20.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5.6厘米。
通体蓝地锦上添花纹,上剔锥细密如丝的卷草锦纹,余隙上段颈部饰洋花一圈,下段瓶身则画转枝洋莲——银莲花与洋菊花叶纹。口、足均描细金边一道,器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篆款,外加双圈。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殿阁诗句玉梅瓶(图6)
高21.5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6.9厘米。
外壁彩绘通景殿阁风景人物画,一幅秋光怡人景象,松岩之间墨书隶体乾隆御题诗《卖菊翁》,诗句后红料描画“乾隆辰翰”、“惟精惟一”朱白篆体方印二章。白釉光洁细腻,胎薄透光,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诗句菊花玉梅瓶(图7)
高21.2厘米,口径3.9厘米。
通体白釉,一面彩绘四色折枝菊花,一面墨书乾隆御题诗《冒雨寻菊》,诗文下红彩描绘“乾隆辰翰”“惟精惟一”朱白二篆体方印。胎薄透光,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青地金花鱼游春水瓶(图8)
高23.5厘米,口径5.4厘米,底径8.4厘米。
器分内外二层。内瓶唇口,长颈,斜肩,直腹,平底。外瓶直口为莲瓣形,斜肩,敛腹,足外撇。外瓶自莲瓣口下开始斜肩,于斜肩处与内瓶合而为一,肩上有四环形系,腹壁四海棠菱形镂空开光。内瓶通体以吹釉浅绿为地,上绘珐琅彩游鱼、水藻及落花。瓶内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厂官釉金花葫芦转旋瓶(图9)
高23.2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0.4厘米。
口上置外粉红、内湖绿的莲花形盘,瓶底承接另一个梅花式的青瓷碟。瓶主体上、下一分为二,由内胆的填充使上盘、下碟相互衔接。为掩饰葫芦器面腰际出现的缝隙,特别加套两枚金色的活环以装饰。以手触动器物,葫芦瓶可以在青瓷碟上转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八年(1743)制瓷胎洋彩三多诗意轿瓶(图10)
高17.8厘米,口径2.4厘米。
小圆口,三管式短颈,腹部似立起的扁圆形台式小鼓,扁圆形矮圈足。颈肩部设一对夔凤耳,腹部边沿饰三多纹寓意多福、多寿、多子,腹部中央隶体书“蘅皋掇菁藻”乾隆御题诗。此瓶又名“黄地三管诗文轿瓶”。
清乾隆九年(1744)制瓷胎洋彩八卦如意转旋瓶(图11)
高22.5厘米,口径8厘米。
瓶分圈足、器身、内胆、颈部四段烧制后榫接组装而成。撇口,短颈,平肩、圆筒身,撇足。外层腹部雕锥镂四组如意云纹,间饰八卦文及彩绘变形番莲纹、银莲花等洋花及图案纹,八卦文均突起,其上金彩描绘卷草图案花并加描金边;颈部及内胆洋红剔锥锦上添花纹饰,足边冬青地上画如意云及图案花一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九年(1744)制洋彩黄锦地乾坤交泰转旋瓶(图12)
高19.6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6.8厘米。
侈口、短颈、硕腹、撇足。瓶腹由四朵相互交错的如意云纹互相套合,上下之间有些微空隙可作移动,形成“交泰”瓶式,如意云纹内镂雕八卦纹饰。外瓶于颈间凸棱处与内瓶接榫套合,镂窗可见内瓶上青花番莲纹饰。瓶通体施珐琅黄釉,上锥剔卷草纹,余隙彩绘洋莲、洋菊、蕉叶及朵花等,口足、界线以及八卦如意云纹均描饰金边。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十年(1745)制瓷胎洋彩人物胆瓶(图13)
高23厘米,口径3.3厘米。
直口,长颈,硕圆腹,矮圈足。口沿及颈部各以蓝料画万字锦地纹、如意纹及彩绘黄地四团花卉纹一道。腹部两面开光,各以交缠相向的深浅蓝料夔龙纹为框边,内各绘驾于云间的九人、十八羅汉图像,两开光之间又串联两橘黄夔凤圈饰,内绘盛开番莲。隙地洋红彩绘缠枝莲纹,底边画浅绿如意云纹一周。底蓝料书“乾隆年制”楷款,外加双方框。
清乾隆十年(1745)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山水诗意方瓶(图14)
高19.7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6.7×6.7厘米。
瓶身四面开光外,余隙均作紫红地锦上添花洋花纹饰,洋花有洋莲及洋菊等。四开光内各绘春夏秋冬四景山水。口沿描金,底部及内颈施湖绿釉,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早期制瓷胎洋彩黄地洋花方瓶(图15)
高26.6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13.9×14.2厘米。
直口,长颈,硕腹,平底浅凹方足。通体黄釉为地,其上满画洋花,有银莲花、洋菊、番莲、铁线莲、百合等十数种花卉,口、足加饰金边。器内颈、底均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洋彩粉红地瓜跌纹轿瓶(图16)
高20厘米,口径4厘米。
全器如纵剖的半器,呈半面扁瓶,背为平面,有孔可穿系固定于墙面或轿子之内。以粉红釉为地,上绘各式洋彩图案,口沿饰如意云纹,肩部两侧各有四道棱纹,瓶身绘缠枝瓜藤及花果,腹部绘一番莲,周围围有一圈蝴蝶,下缘绘莲瓣纹,底座施褐色釉为地,上绘金色卷云、朵花及如意云纹。底施褐釉以金彩书“乾隆年制”单行横向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玲珑胆瓶(图17)
高3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3.5厘米。
侈口,长颈,垂腹,腹作双层,内实、外镂空,撇足。器外壁上段由口沿至器肩以锥剔红地锦上添花为地,余隙绘饰洋菊、洋莲、蕉叶及缨络纹等,上下为黄地卷草及圈带纹各一道。下段外层为冬青地镂雕描金蟠螭纹,内瓶腹描画仿宣德青花缠枝莲纹,底边与圈足各为蕉叶纹及黄地如意云头纹一道,口足均涂金彩。器内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玲珑套瓶(图18)
高41.1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3.3厘米。
撇口折沿,宽颈,斜肩;腹作双层,内实、外镂空,平底,凹足。器外壁上段由口沿至器肩以锥剔洋红锦上添花为地,余隙绘饰四组洋花及圈点等纹,上下各画锦地变形如意纹二道,口沿红地金彩锦地朵花纹一圈。下段器腹外层以冬青地镂雕蟠螭纹为地,四圆形开光内绘四季山水人物画;内瓶腹描画仿宣德青花缠枝莲纹,底边与圈足各为转枝叶纹及红锦地莲瓣纹一道,口沿及开光圈框均涂金彩。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霁青描金番莲锥把小瓶(图19)
高12.4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4.5厘米。
纸槌瓶形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器外壁通体施钴蓝釉,纹饰以金、银二彩绘成,口沿及肩各饰回纹一道,器颈及腹画转枝番莲花,底边及圈足各为莲瓣及卷草纹一周。口沿、足底均描金边,器内、底均施白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三多三果胆瓶(图20)
高23.3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6.2厘米。
小口,长颈,腹垂如胆。瓶体主纹绘三组与灵芝纹组合的吉祥三果纹,纹饰之间各有三只蝙蝠飞翔其上;颈间亦饰三果灵芝纹,口与肩部之间分绘朵花、如意、仰覆蕉叶纹等四道;底边及足边则彩绘莲瓣及转枝花叶纹,口足满施金彩,纹饰之间及蕉叶茎脉亦描绘金彩。底蓝料书“乾隆年制”篆款,外加双框。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玉环蒜头瓶(图21) 高18.3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5.4厘米。
蒜头口,束颈,硕腹,圈足。通体除三开光内均以金彩卷草莲纹为地,口沿下画如意云纹,颈间环状圈内画交缠如意圈一道,上下则各饰六朵直立莲花及长形如意云纹。开光白地上各画单瓣银莲花,蕊心雌蕊突出,底边莲瓣一圈。口、足均描金彩。颈内及底均施湖绿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轉旋葫芦瓶(图22)
高29.5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10.3厘米。
全器由上段小瓶、中腹连镂空半回文、底座连镂空半回文及内胆四部分组成。主纹口部、腹、底边各绘黄锦花纹,余隙彩绘各式皮球形团花图案;颈部、腰、及镂空回文均以天蓝釉为地,上绘纹饰,口及腰部分以金彩描绘莲瓣纹,镂空部分回文则为金彩卷草锦地,余隙彩绘图案小花。口沿、底边、足边各有变形莲瓣纹一道。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番花观音瓶(图23)
高14厘米,口径3.9厘米,足径4.6厘米。
撇口,短颈,斜肩,圈足外撇。全器于米色地上绘饰纹样,颈间画六朵起伏云头纹,内饰蓝地卷草朵花锦地纹;肩部为红蓝绿三色交缠卷草花纹;腹部主纹则为大小交缠的如意圈;底边饰莲瓣,足圈则为红地金彩朵花纹,口足、边线均描绘金彩。器底浅印“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乾隆年制瓷胎洋彩锦上添花山水方胜瓶(图24)
高22.8厘米,口径10.6×9厘米。
口、足均作双阶斜方形,直颈,折肩,斜方腹。颈、肩、腹三处各有四面开光,颈部为长方形,腹部则为上宽下略窄的梯形开光,内各绘春夏秋冬四景山水人物画;肩部以金、红两色描画花叶交插图案纹。开光之外为洋红地上锥刻卷草的锦上添花纹饰,余隙描画各式绣球花。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纵观以上乾隆洋彩瓷瓶,我们可发现其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其使用了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表现圆状物体。二是为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洋菊、洋莲花等西洋花卉的使用,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构图;而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在人物纹饰上的利用明显。三是全部采用了代表乾隆帝身份的记款,部分还含乾隆帝钤印及御制诗印。
尽管洋彩瓷艺术在乾隆时期发展到极致,但因造价昂贵、费工费时,故乾隆中期后其在国库财力难以维系下盛极而衰。因此以上台北故宫藏乾隆洋彩瓷瓶,尽管是其以点概面的冰山一角,但却个个弥足珍贵,件件尊为国宝,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