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人们形成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改变以前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育势在必行。从高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问题及途径方面作初步探析。
[关 键 词]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218-02
一、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渗透”二字,是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教育方式,所谓渗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要素结合,把教育的影响循序渐进地辐射到环境中。[1]高校不仅要把政治、思想、道德内容融入各门学科课程教育,而且要把思想政治的内容融入校内外活动、教师职责、学校管理等工作中,甚至对社会和家庭都形成一定的辐射影响,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这种途径,实现从以前传统的教授抽象道德教条的正面灌输式向潜移默化的渗透式转变。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并不像传统的教育,它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育是与时代接轨的,按照这种教育方法,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但是它不可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载体。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这些形式载體时,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一定影响,提升到一个高度,从而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综合性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多来自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是受综合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同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取得实效和富有生命力;只有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及时把握思想动态,化解矛盾,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身作则、通局把握,有机地整合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显性和潜在教育因素及中介,依靠广泛的社会力量,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潜移默化地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思想影响,最终取得寓教于无形的效果。
2.渐进性
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要遵从“渐次发展”的规律,指望上一两堂政治课,组织两三次活动,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切实际的,“短期速成”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急不躁,将教育落实到细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极有耐心地与学生做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取得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效果。
3.导向性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一定的载体而存在的,学生在接触这些载体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熏陶、感染、启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正确的观念能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合理的方向发展。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着学生人生发展的正确航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法机械单一,缺乏新意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正面灌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正面灌输使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激发客体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传统的灌输教育最大的缺点和不足是手段、方式的单一,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对“灌输”的狭隘、片面的理解,而实际中灌输的手段、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非单一的正面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正面灌输性是互通、互补的关系,而非对立、排斥的关系,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发展。
(二)对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足
在一些高校出现了对某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足的现状。由于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性,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其载体建设,拓宽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努力寻找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资源作为载体,它对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是知识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其中运用最多的要数大众传媒了。因此,高校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大家广为熟知的平台加强学生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脱离实际
“两课”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却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学生实际,在课堂上只是教条地陈述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等广泛的结论,而不用现实生活中的实证去印证这些理论,学生听之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别说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才能使科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共识与自觉,达到知行的统一,从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2]
三、高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在高校实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造性地选择和采用各种有效并且适宜的途径,坚持实效性和最优化两个基本原则,才能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进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发挥实践渗透作用
在各大高校中,社团活动随处可见,它属于一种课外的实践活动。有些社团活动是由教师组织的,但是大部分社团活动是由学生倡议并发动的。大学生告别高中时代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他们在高中时代的一切围绕学习的理念也将悄然发生改变。进入大学,他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也要锻炼自己,如参加辩论赛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的口才,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自己的体质……社团活动是这些活动的依托。参加这些活动,既可以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使自身的情操得到陶冶。 社会调查活动存在于高校的寒暑假期间,有时还会在正常的上学期间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文章有真实性可循,而且也可以陶冶身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社会公益活动在高校的现状有点不容乐观,它在高校的开展屈指可数。但是,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却日益显现出来,现在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反映出我们国人的冷漠,从侧面折射出我们国人道德的缺失,因此,参加公益活动既是必需的,也是紧迫的。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不仅可以体味到什么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可以让我们国人已经丢失的道德渐渐回来。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是民族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因此,社会公益活动须学生去践行。
(二)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拓展渠道和空间
当今社会是电子信息时代,各种电子产品日益被人们所运用。像手机、电视、计算机等日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娱乐工具。其实,像这类大众传媒,它们不仅仅拥有娱乐功能,更是多功能的产品。利用它们可以看新闻、查阅资料和做其他有益于身心的事情。但是现在许多学生对这类大众传媒没有做到合理利用,他们对大众传媒载体的运用更多的是关注其娱乐功能,因此,必须引导他们向符合时代的方向进行转变。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网上的时事新闻,了解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面对当今社会现状,还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强化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光荣使命。
(三)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发挥课程渗透作用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两课”教学体系,并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社会上有很多生动、典型、激动人心的事迹,值得学生思考和探討,而我们的德育却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如何把德育渗透在学校课程与校园文化中,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并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寓德育于教学。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将学科教学与育人育才相结合。[3]当然,学科教学模式应当进行创新,做到真正地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4]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鸿军.院校德育环境建设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
[3]陆树程.新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的哲学反思[J].江苏高教,2001(4):67-69.
[4]张力.在道德教育的显性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309.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218-02
一、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渗透”二字,是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教育方式,所谓渗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要素结合,把教育的影响循序渐进地辐射到环境中。[1]高校不仅要把政治、思想、道德内容融入各门学科课程教育,而且要把思想政治的内容融入校内外活动、教师职责、学校管理等工作中,甚至对社会和家庭都形成一定的辐射影响,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这种途径,实现从以前传统的教授抽象道德教条的正面灌输式向潜移默化的渗透式转变。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并不像传统的教育,它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育是与时代接轨的,按照这种教育方法,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但是它不可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载体。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这些形式载體时,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一定影响,提升到一个高度,从而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综合性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多来自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是受综合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同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取得实效和富有生命力;只有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及时把握思想动态,化解矛盾,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身作则、通局把握,有机地整合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显性和潜在教育因素及中介,依靠广泛的社会力量,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潜移默化地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思想影响,最终取得寓教于无形的效果。
2.渐进性
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要遵从“渐次发展”的规律,指望上一两堂政治课,组织两三次活动,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切实际的,“短期速成”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急不躁,将教育落实到细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极有耐心地与学生做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取得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效果。
3.导向性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一定的载体而存在的,学生在接触这些载体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熏陶、感染、启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正确的观念能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合理的方向发展。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着学生人生发展的正确航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法机械单一,缺乏新意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正面灌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正面灌输使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激发客体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传统的灌输教育最大的缺点和不足是手段、方式的单一,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对“灌输”的狭隘、片面的理解,而实际中灌输的手段、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非单一的正面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正面灌输性是互通、互补的关系,而非对立、排斥的关系,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发展。
(二)对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足
在一些高校出现了对某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足的现状。由于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性,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其载体建设,拓宽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努力寻找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资源作为载体,它对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是知识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其中运用最多的要数大众传媒了。因此,高校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大家广为熟知的平台加强学生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脱离实际
“两课”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却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学生实际,在课堂上只是教条地陈述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等广泛的结论,而不用现实生活中的实证去印证这些理论,学生听之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别说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才能使科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共识与自觉,达到知行的统一,从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2]
三、高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在高校实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造性地选择和采用各种有效并且适宜的途径,坚持实效性和最优化两个基本原则,才能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进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发挥实践渗透作用
在各大高校中,社团活动随处可见,它属于一种课外的实践活动。有些社团活动是由教师组织的,但是大部分社团活动是由学生倡议并发动的。大学生告别高中时代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他们在高中时代的一切围绕学习的理念也将悄然发生改变。进入大学,他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也要锻炼自己,如参加辩论赛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的口才,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自己的体质……社团活动是这些活动的依托。参加这些活动,既可以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使自身的情操得到陶冶。 社会调查活动存在于高校的寒暑假期间,有时还会在正常的上学期间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文章有真实性可循,而且也可以陶冶身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社会公益活动在高校的现状有点不容乐观,它在高校的开展屈指可数。但是,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却日益显现出来,现在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反映出我们国人的冷漠,从侧面折射出我们国人道德的缺失,因此,参加公益活动既是必需的,也是紧迫的。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不仅可以体味到什么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可以让我们国人已经丢失的道德渐渐回来。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是民族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因此,社会公益活动须学生去践行。
(二)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拓展渠道和空间
当今社会是电子信息时代,各种电子产品日益被人们所运用。像手机、电视、计算机等日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娱乐工具。其实,像这类大众传媒,它们不仅仅拥有娱乐功能,更是多功能的产品。利用它们可以看新闻、查阅资料和做其他有益于身心的事情。但是现在许多学生对这类大众传媒没有做到合理利用,他们对大众传媒载体的运用更多的是关注其娱乐功能,因此,必须引导他们向符合时代的方向进行转变。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网上的时事新闻,了解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面对当今社会现状,还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强化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光荣使命。
(三)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发挥课程渗透作用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两课”教学体系,并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社会上有很多生动、典型、激动人心的事迹,值得学生思考和探討,而我们的德育却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如何把德育渗透在学校课程与校园文化中,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并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寓德育于教学。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将学科教学与育人育才相结合。[3]当然,学科教学模式应当进行创新,做到真正地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4]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鸿军.院校德育环境建设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
[3]陆树程.新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的哲学反思[J].江苏高教,2001(4):67-69.
[4]张力.在道德教育的显性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309.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