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滚球桩
1、两脚大开立,脚尖外展。食指放松,左臂屈肘向上后拉:右臂置于体前(裆部前方)。两掌心均斜向下,左肩高于右肩。上体微左转。目视前方(图1)。
2、左臂屈肘向右划弧,同时右臂屈肘向上抬,两臂在右胸前相合,指尖相触。上体微右转(图2)。
3、右臂继续上抬,肘部上提,微后拉;同时左臂外旋,下压至腹前,掌心朝上(图3)。
4、接着左臂内旋上抬,肘部上提,微后拉;同时右臂外旋,下压至腹前,掌心朝上,身体微左转(图4,图5)。
5、左臂外旋,下压,掌心朝上;右臂内旋上抬,肘部上提,掌心朝下。上体微右转(图6,图7)。
6、左臂微上提,右臂微下压,两臂在体前相合,掌心相对。上体微左转,正对正前方(图8)。
上体在左转、右转过程中,要保持正直。两掌相对,一手上一手下,犹如拉绳般。
动意:身法的“抽提”和“回转”应融为一体,以外引内,以丹田为源,再由内及外地缠绕,使周身产生或明或暗的立体圆运动,调动丹出内转,内气腾然、潜转,是陈式太极拳缠绕运动及蓄发劲的源头。这对内脏按摩和调动两肾功能,起促进作用;对疏通及增强消化、呼吸、血液循环机能有良好之功效。
二、开合桩
1、两脚左右开立,身体重心位于两脚之间。左掌托右拳目视前方(图9)。
2、上体左转。左掌托右拳向左、向上划弧至左前方。目随视右拳(图10)。
3、重心移向右腿,上体右转;掌托拳向右划弧至右前方。目视前方(图11)。
4、两臂内旋,右拳变掌,左臂向右,右臂向左,两臂胸前交叠,左臂在下、右臂在上,掌心均朝下。同时身体微左转(图12,图13)。
5、两臂上下分开,紧接着两臂内旋,向左右划弧撑开,左掌心朝后,右掌心斜朝右。上体微右转,目视右掌(图14,图15)。
6、然后右臂外旋,向下向左划弧至左腹前,掌心朝左下;左臂外旋,屈肘向上,掌心朝右前方。上体微左转,目视左前方(图16)。
7、上体微右转,面向正前方,同时左脚靠右脚。右臂向右划弧,收于身体右侧;左臂伸直,向下收回身体左侧(图17)。
要点:1、此动作的做法是左右回转的身法。两臂先内旋,再外旋(即先双逆缠,再双顺缠),两手在体前左右旋绕做开合运动,在空间划太极圆图。
2、身体右转时,重心移向右腿;身体左转时,重心移向左腿。左右不断变换虚实。
动意:古人以丹田为气海,练此功时内劲发于丹田(腹部),要用意将丹田劲上升分达两肩,缠绕运转至臂、膝、足,透达两足尖。两手臂缠绕开时。内劲上下行达四梢:两手相合时,内劲归于丹田。
三、捣碓桩
1、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向前上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右掌向后向下前划弧撩出至右膝上方,掌心向前上,掌指朝前下;左掌向右划弧合于右前上,掌指朝前下;左掌向右划弧合于右前臂内侧,掌心向下。指尖朝右。目视前方(图18)。
2、身体重心全部移至左腿,右腿屈膝提起,膝同腹高,脚尖上翘。同时,左臂微屈,左手屈腕外旋,手心翻向上,置于腹前;右臂屈肘,右手握拳外旋举止胸前约10厘米处,拳与头齐高,拳心向内。上体正直,目视前方(图19)。
3、右脚向旁下落,轻轻踏地,右腿屈蹲,两脚距离同肩宽,重心移至两脚之间。同时,右拳砸落于左掌心,拳心向上稍斜向里。目视前下方(图20)。
4、右脚收回,靠左脚。拳掌分开,两臂外旋,自然垂于体侧。
要点:虚领顶劲,含胸拔背,两腿屈蹲,敛臀坐胯,膝脚相对,身体中正,不偏不倚,心静体松,呼吸自然。初练时,一次可静站3到5分钟,久练应逐渐增加时间(图21)。
动意:此动作掌托拳抱体前,如同怀抱日月,引气下沉,意注丹田,使头部、躯干的气血下行,有微微沐浴之感。周身放松,对身体表里、上下平衡起重要作用,对疏通人体小周天有促进功效。
四、熊形桩
1、两脚大开立,上体右转,微右倾,身对右侧。右臂贴身体右侧,掌背贴右大腿外侧;左臂置于右膝外侧,掌心朝内。目视右前下方(图22)。
2、上体左转,同时左掌摩身体,左臂向上向左屈肘上体。目视前下方(图23)。
3、上体继续左转,左掌向下摩运至左侧划弧。掌心向右。目视左前方(图24)。
4、左臂摩身体向左前方伸直,与右臂相合,掌背斜相对。目视两掌(图25)。
5、上体右转至身对正前方。左臂收,掌心贴左大腿外侧;右臂摩身体向上屈肘上提。目视左前下方(图26)。
6、上体右转。同时右臂伸直,右掌向下向后摩后背:左臂向左侧划弧至右膝外侧。目视右前下方(图27)。
7、上体微左转。右掌摩运至右大腿外侧:左掌摩身体,左臂屈肘上抬至右胸前(图28)。
8、上体左转。左掌向左摩运,右臂向左侧划弧。目视左前下方。紧接着上体继续左转,松肩塌背,左掌向下摩后背。目视左下方(图29,图30)。
9、上体右转至身对正前方。右掌摩身体,右臂屈肘上提;左掌向前摩运,置于身体左侧。目视左前下方(图31)。
10、右掌摩身体右侧,右臂伸直。接着左脚靠右脚。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贴近身体,掌心贴两大腿根部外侧(图32)。
1、两脚大开立,脚尖外展。食指放松,左臂屈肘向上后拉:右臂置于体前(裆部前方)。两掌心均斜向下,左肩高于右肩。上体微左转。目视前方(图1)。
2、左臂屈肘向右划弧,同时右臂屈肘向上抬,两臂在右胸前相合,指尖相触。上体微右转(图2)。
3、右臂继续上抬,肘部上提,微后拉;同时左臂外旋,下压至腹前,掌心朝上(图3)。
4、接着左臂内旋上抬,肘部上提,微后拉;同时右臂外旋,下压至腹前,掌心朝上,身体微左转(图4,图5)。
5、左臂外旋,下压,掌心朝上;右臂内旋上抬,肘部上提,掌心朝下。上体微右转(图6,图7)。
6、左臂微上提,右臂微下压,两臂在体前相合,掌心相对。上体微左转,正对正前方(图8)。
上体在左转、右转过程中,要保持正直。两掌相对,一手上一手下,犹如拉绳般。
动意:身法的“抽提”和“回转”应融为一体,以外引内,以丹田为源,再由内及外地缠绕,使周身产生或明或暗的立体圆运动,调动丹出内转,内气腾然、潜转,是陈式太极拳缠绕运动及蓄发劲的源头。这对内脏按摩和调动两肾功能,起促进作用;对疏通及增强消化、呼吸、血液循环机能有良好之功效。
二、开合桩
1、两脚左右开立,身体重心位于两脚之间。左掌托右拳目视前方(图9)。
2、上体左转。左掌托右拳向左、向上划弧至左前方。目随视右拳(图10)。
3、重心移向右腿,上体右转;掌托拳向右划弧至右前方。目视前方(图11)。
4、两臂内旋,右拳变掌,左臂向右,右臂向左,两臂胸前交叠,左臂在下、右臂在上,掌心均朝下。同时身体微左转(图12,图13)。
5、两臂上下分开,紧接着两臂内旋,向左右划弧撑开,左掌心朝后,右掌心斜朝右。上体微右转,目视右掌(图14,图15)。
6、然后右臂外旋,向下向左划弧至左腹前,掌心朝左下;左臂外旋,屈肘向上,掌心朝右前方。上体微左转,目视左前方(图16)。
7、上体微右转,面向正前方,同时左脚靠右脚。右臂向右划弧,收于身体右侧;左臂伸直,向下收回身体左侧(图17)。
要点:1、此动作的做法是左右回转的身法。两臂先内旋,再外旋(即先双逆缠,再双顺缠),两手在体前左右旋绕做开合运动,在空间划太极圆图。
2、身体右转时,重心移向右腿;身体左转时,重心移向左腿。左右不断变换虚实。
动意:古人以丹田为气海,练此功时内劲发于丹田(腹部),要用意将丹田劲上升分达两肩,缠绕运转至臂、膝、足,透达两足尖。两手臂缠绕开时。内劲上下行达四梢:两手相合时,内劲归于丹田。
三、捣碓桩
1、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向前上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右掌向后向下前划弧撩出至右膝上方,掌心向前上,掌指朝前下;左掌向右划弧合于右前上,掌指朝前下;左掌向右划弧合于右前臂内侧,掌心向下。指尖朝右。目视前方(图18)。
2、身体重心全部移至左腿,右腿屈膝提起,膝同腹高,脚尖上翘。同时,左臂微屈,左手屈腕外旋,手心翻向上,置于腹前;右臂屈肘,右手握拳外旋举止胸前约10厘米处,拳与头齐高,拳心向内。上体正直,目视前方(图19)。
3、右脚向旁下落,轻轻踏地,右腿屈蹲,两脚距离同肩宽,重心移至两脚之间。同时,右拳砸落于左掌心,拳心向上稍斜向里。目视前下方(图20)。
4、右脚收回,靠左脚。拳掌分开,两臂外旋,自然垂于体侧。
要点:虚领顶劲,含胸拔背,两腿屈蹲,敛臀坐胯,膝脚相对,身体中正,不偏不倚,心静体松,呼吸自然。初练时,一次可静站3到5分钟,久练应逐渐增加时间(图21)。
动意:此动作掌托拳抱体前,如同怀抱日月,引气下沉,意注丹田,使头部、躯干的气血下行,有微微沐浴之感。周身放松,对身体表里、上下平衡起重要作用,对疏通人体小周天有促进功效。
四、熊形桩
1、两脚大开立,上体右转,微右倾,身对右侧。右臂贴身体右侧,掌背贴右大腿外侧;左臂置于右膝外侧,掌心朝内。目视右前下方(图22)。
2、上体左转,同时左掌摩身体,左臂向上向左屈肘上体。目视前下方(图23)。
3、上体继续左转,左掌向下摩运至左侧划弧。掌心向右。目视左前方(图24)。
4、左臂摩身体向左前方伸直,与右臂相合,掌背斜相对。目视两掌(图25)。
5、上体右转至身对正前方。左臂收,掌心贴左大腿外侧;右臂摩身体向上屈肘上提。目视左前下方(图26)。
6、上体右转。同时右臂伸直,右掌向下向后摩后背:左臂向左侧划弧至右膝外侧。目视右前下方(图27)。
7、上体微左转。右掌摩运至右大腿外侧:左掌摩身体,左臂屈肘上抬至右胸前(图28)。
8、上体左转。左掌向左摩运,右臂向左侧划弧。目视左前下方。紧接着上体继续左转,松肩塌背,左掌向下摩后背。目视左下方(图29,图30)。
9、上体右转至身对正前方。右掌摩身体,右臂屈肘上提;左掌向前摩运,置于身体左侧。目视左前下方(图31)。
10、右掌摩身体右侧,右臂伸直。接着左脚靠右脚。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贴近身体,掌心贴两大腿根部外侧(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