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实证调查在综合英语课程中植入中国文化是否有效,结果显示在大学综合英语中植入中国文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区分各种文化的优势和劣势,以更客观的立场来看待各国文化,进而探讨了植入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教学;综合英语课程;英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20065051
研究背景
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重视,在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无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不过,近年来,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0年从丛教授首次提出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1]。刘长江阐述了外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现状[2]。张蔚提倡强化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3]。张兰认为,本土文化是培养学生跨交际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4]。陈晓靖强调建立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保证文化传输双向性的前提,同时,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中西文化素养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保障[5]。马冬虹建议外语教学实施双向文化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人[6]。
不少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情况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张慧[7]、徐小容[8]、韩翠萍,郑厚尧[9]、宋伊雯,肖龙福[10]、张为民,朱红梅[11]、肖龙福[12]等学者对不同层次、不同地方的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学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母语文化知识明显欠缺;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更是不足;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学者们还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还有学者实施了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徐梁峰等介绍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加入中国文化的各种方法,但没有对各种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对比[13];郭龙等人以中国大学生和非英语国家来华留学生两个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文化”英语教学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模式。这一研究对导入中国文化的内容、目标、方式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对试验前后学生的中国文化能力及其英语表达进行了测试对比,试验表明针对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这一研究是专门开设一门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进行的,可以较为系统、全面地讲授中国文化,但是,目前在大多数高校若要大面积开设用英语讲授的中国文化的专门课程还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更为实际的方法是在现有的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遗憾的是,虽然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或对其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但还没有在综合英语课程或其他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中植入中国文化的实证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笔者设计了本课题研究。
2研究问题及过程
2.1研究问题
1) 在非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输入中国文化能否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能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何种方式能最有效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输入中国文化?
第2期刘建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项植入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教学研究2016
2.2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1) 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二的147名学生,其中男生40名,女生107名。他们在大学入学后的英语分班考试中为B级,英语水平属于中等。现有55人(38.5%)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64人(44.8%)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
2) 研究工具。本实验的研究工具包括两套测试试卷(前测和后测)和两套调查问卷,测试试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30个中国文化词汇汉译英,如针灸、孔子等;第二部分是20个中国文化词汇英译汉,如retribution、Buddhism等等;第三部分是句子的英汉互译。这些句子主要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名言或俗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第四部分是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回答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第一套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学生目前掌握中国文化的水平状况、在之前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涉及情况及学生对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作用的认识情况。第二套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英语课堂中输入中国文化的效果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2.3研究过程
1) 在学期之初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和第一次调查问卷。前测和调查问卷都是在笔者主持的课堂中随堂完成。进行测试之前笔者向学生强调本次测试和他们的期末成绩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作为科研的数据。测试时间不做强制性规定,学生完成即可交卷,但在测试过程中不可以讨论和查阅词典或其他参考书目,更不能上网查询。调查问卷强调让学生填写真实的感觉和信息。
2) 以多种方式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1)学生以组为单位做有关中国文化的主题演讲。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14个组,3~4个学生为一组。在学期之初给出14个有关中国文化的主题,包括:八字和星座、儒家与宗教、中医与西医、国学热、面子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科举制度和高考、陶瓷文化、书法与绘画、中国姓名、俗语与文化、植物及其文化内涵、武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每一个单元(约两个半星期)两个小组进行演讲,一个学期刚好做完所有的小组。每次演讲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演讲的形式可以是主讲、角色扮演、访谈等等,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团体的力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内涵。用英语对中国文化的主题进行演讲对学生而言是很有难度的,在开学初就确定主题便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每个组准备好之后需要把所有材料发给笔者审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的演讲中出现知识性错误。笔者还会提出建议,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演讲的水准。因主题演讲是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30%),而平时成绩又占总评成绩的50%,因此,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对待。(2)每次上课利用5~10分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中国诗词等等。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知道一部分或大部分,但对其英语表达却知之甚少,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熟悉的事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做中西文化对比的专题讲座。如对中西文化负载词的对比分析,英汉颜色词不同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如红色在中国多为吉祥如意,而在英语文化中经常寓意危险),英汉数字的不同文化内涵分析,动物或植物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等等。(4)结合节日进行中西节日的对比和介绍。如在清明来临之际对清明节的来历和它的文化内涵用英语进行介绍,并与西方文化中的复活节进行对比。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并与西方文化中的感恩节进行对比。这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的介绍很受学生的欢迎。 3) 在一个学期之后对研究对象的中国文化水平及其英语表达能力再进行测试(后测)。测试的内容、题型、难度与前测相当。
4) 在学期结束之际对英语课堂中输入中国文化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这一问卷由7个单项选择题、一个排序题和两个开放性问题组成。
5) 随即抽取10名学生(4名男生,6名女生)进行非结构性访谈,主要是访谈学生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植入中国文化的看法、学习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难点及体验和感想等等。
2.4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前后测试卷收回后由笔者进行数据分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答对计1分,答错不计分;第三部分句子翻译分三个档次:全对3分,部分对1.5或1分,答错0分;第四部分汉语回答和英语回答分开计分,分为2.5分、2分、1分与0分四档。
两次问卷回收后先进行编号,然后录入spss18.0,剔除不合格问卷,前测收到有效问卷143份,后测收到有效问卷147份。第二次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先把学生的答案全部录入文档,然后再进行分类和总结。
3研究结果分析
3.1前测、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前后测的各部分的成绩都分别记分,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掌握情况,也能更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在哪些方面进步不明显或没有进步。前后测的成绩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1)学生的中文知识与其英语表达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回答问题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分别用汉语和英语回答同一问题,其总分都是10分,但在前后测中,这两部分的得分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分别为6.388和0.575,6.479和0.521,这说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知道相关的中文知识,但却无法或很难用英语表达出来,也就是存在从丛教授所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词汇翻译和句子汉译英方面有明显进步(p值小于0.01),因而其总成绩也有明显进步。这说明,从总体而言,在综合英语课程中植入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学习能明显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特别是在词汇方面有显著的效果;(3)句子英译汉和用英、汉两中语言回答问题这几部分学生没有明显的进步,这说明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用英语系统表达复杂的汉语思想是很有难度的,教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教学和渗透。
3.2调查问卷分析
1) 第一次调查问卷由30个项目组成,全部设计成五级克里特量表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80%以上)认为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很重要,有必要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81.3%的学生感觉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很少涉及中国文化,89.3%的学生感觉现行的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很少,这对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非常不利。81.3%的学生同意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掌握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89.3%的学生认为在英语课堂中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能加深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文化敏感性,并加深对英语词汇所负载的文化涵义的理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只有17.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特有的风俗习惯及其历史根源很了解,能用英语来表达的学生就更少了,只有1.3%。37.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很了解,而仅有1.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用英语来介绍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28.7%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儒、释、道等主要的中国文化流派,而仅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用英语来介绍这些内容。81.3%的学生认为在和外国人交流时很想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文化,但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用英语来表达,只好选择放弃。这些结果表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但其中国文化知识有限,其英语表达能力更是不足,这和在测试中得到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和以往的英语课堂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不够、英语教材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太少有关。在访谈中学生也表示以往他们英语课堂中涉及的文化知识主要是关于目的语文化的,很少涉及中国文化。
2) 第二次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7道选择题,测试学生在开阔文化视野、增强文化敏感性等方面是否有收获,其结果见表2。
文化英语
表达意识赞同有收获的学生(%)97.9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教学;综合英语课程;英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20065051
研究背景
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重视,在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无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不过,近年来,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0年从丛教授首次提出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1]。刘长江阐述了外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现状[2]。张蔚提倡强化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3]。张兰认为,本土文化是培养学生跨交际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4]。陈晓靖强调建立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保证文化传输双向性的前提,同时,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中西文化素养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保障[5]。马冬虹建议外语教学实施双向文化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人[6]。
不少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情况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张慧[7]、徐小容[8]、韩翠萍,郑厚尧[9]、宋伊雯,肖龙福[10]、张为民,朱红梅[11]、肖龙福[12]等学者对不同层次、不同地方的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学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母语文化知识明显欠缺;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更是不足;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学者们还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还有学者实施了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徐梁峰等介绍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加入中国文化的各种方法,但没有对各种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对比[13];郭龙等人以中国大学生和非英语国家来华留学生两个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文化”英语教学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模式。这一研究对导入中国文化的内容、目标、方式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对试验前后学生的中国文化能力及其英语表达进行了测试对比,试验表明针对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这一研究是专门开设一门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进行的,可以较为系统、全面地讲授中国文化,但是,目前在大多数高校若要大面积开设用英语讲授的中国文化的专门课程还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更为实际的方法是在现有的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遗憾的是,虽然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或对其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但还没有在综合英语课程或其他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中植入中国文化的实证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笔者设计了本课题研究。
2研究问题及过程
2.1研究问题
1) 在非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输入中国文化能否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能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何种方式能最有效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输入中国文化?
第2期刘建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项植入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教学研究2016
2.2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1) 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二的147名学生,其中男生40名,女生107名。他们在大学入学后的英语分班考试中为B级,英语水平属于中等。现有55人(38.5%)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64人(44.8%)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
2) 研究工具。本实验的研究工具包括两套测试试卷(前测和后测)和两套调查问卷,测试试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30个中国文化词汇汉译英,如针灸、孔子等;第二部分是20个中国文化词汇英译汉,如retribution、Buddhism等等;第三部分是句子的英汉互译。这些句子主要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名言或俗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第四部分是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回答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第一套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学生目前掌握中国文化的水平状况、在之前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涉及情况及学生对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作用的认识情况。第二套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英语课堂中输入中国文化的效果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2.3研究过程
1) 在学期之初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和第一次调查问卷。前测和调查问卷都是在笔者主持的课堂中随堂完成。进行测试之前笔者向学生强调本次测试和他们的期末成绩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作为科研的数据。测试时间不做强制性规定,学生完成即可交卷,但在测试过程中不可以讨论和查阅词典或其他参考书目,更不能上网查询。调查问卷强调让学生填写真实的感觉和信息。
2) 以多种方式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1)学生以组为单位做有关中国文化的主题演讲。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14个组,3~4个学生为一组。在学期之初给出14个有关中国文化的主题,包括:八字和星座、儒家与宗教、中医与西医、国学热、面子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科举制度和高考、陶瓷文化、书法与绘画、中国姓名、俗语与文化、植物及其文化内涵、武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每一个单元(约两个半星期)两个小组进行演讲,一个学期刚好做完所有的小组。每次演讲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演讲的形式可以是主讲、角色扮演、访谈等等,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团体的力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内涵。用英语对中国文化的主题进行演讲对学生而言是很有难度的,在开学初就确定主题便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每个组准备好之后需要把所有材料发给笔者审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的演讲中出现知识性错误。笔者还会提出建议,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演讲的水准。因主题演讲是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30%),而平时成绩又占总评成绩的50%,因此,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对待。(2)每次上课利用5~10分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中国诗词等等。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知道一部分或大部分,但对其英语表达却知之甚少,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熟悉的事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做中西文化对比的专题讲座。如对中西文化负载词的对比分析,英汉颜色词不同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如红色在中国多为吉祥如意,而在英语文化中经常寓意危险),英汉数字的不同文化内涵分析,动物或植物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等等。(4)结合节日进行中西节日的对比和介绍。如在清明来临之际对清明节的来历和它的文化内涵用英语进行介绍,并与西方文化中的复活节进行对比。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并与西方文化中的感恩节进行对比。这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的介绍很受学生的欢迎。 3) 在一个学期之后对研究对象的中国文化水平及其英语表达能力再进行测试(后测)。测试的内容、题型、难度与前测相当。
4) 在学期结束之际对英语课堂中输入中国文化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这一问卷由7个单项选择题、一个排序题和两个开放性问题组成。
5) 随即抽取10名学生(4名男生,6名女生)进行非结构性访谈,主要是访谈学生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植入中国文化的看法、学习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难点及体验和感想等等。
2.4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前后测试卷收回后由笔者进行数据分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答对计1分,答错不计分;第三部分句子翻译分三个档次:全对3分,部分对1.5或1分,答错0分;第四部分汉语回答和英语回答分开计分,分为2.5分、2分、1分与0分四档。
两次问卷回收后先进行编号,然后录入spss18.0,剔除不合格问卷,前测收到有效问卷143份,后测收到有效问卷147份。第二次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先把学生的答案全部录入文档,然后再进行分类和总结。
3研究结果分析
3.1前测、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前后测的各部分的成绩都分别记分,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掌握情况,也能更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在哪些方面进步不明显或没有进步。前后测的成绩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1)学生的中文知识与其英语表达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回答问题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分别用汉语和英语回答同一问题,其总分都是10分,但在前后测中,这两部分的得分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分别为6.388和0.575,6.479和0.521,这说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知道相关的中文知识,但却无法或很难用英语表达出来,也就是存在从丛教授所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词汇翻译和句子汉译英方面有明显进步(p值小于0.01),因而其总成绩也有明显进步。这说明,从总体而言,在综合英语课程中植入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学习能明显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特别是在词汇方面有显著的效果;(3)句子英译汉和用英、汉两中语言回答问题这几部分学生没有明显的进步,这说明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用英语系统表达复杂的汉语思想是很有难度的,教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教学和渗透。
3.2调查问卷分析
1) 第一次调查问卷由30个项目组成,全部设计成五级克里特量表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80%以上)认为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很重要,有必要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81.3%的学生感觉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很少涉及中国文化,89.3%的学生感觉现行的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很少,这对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非常不利。81.3%的学生同意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掌握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89.3%的学生认为在英语课堂中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能加深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文化敏感性,并加深对英语词汇所负载的文化涵义的理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只有17.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特有的风俗习惯及其历史根源很了解,能用英语来表达的学生就更少了,只有1.3%。37.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很了解,而仅有1.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用英语来介绍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28.7%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儒、释、道等主要的中国文化流派,而仅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用英语来介绍这些内容。81.3%的学生认为在和外国人交流时很想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文化,但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用英语来表达,只好选择放弃。这些结果表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但其中国文化知识有限,其英语表达能力更是不足,这和在测试中得到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和以往的英语课堂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不够、英语教材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太少有关。在访谈中学生也表示以往他们英语课堂中涉及的文化知识主要是关于目的语文化的,很少涉及中国文化。
2) 第二次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7道选择题,测试学生在开阔文化视野、增强文化敏感性等方面是否有收获,其结果见表2。
文化英语
表达意识赞同有收获的学生(%)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