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觉间我们的高中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七个年头,到如今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数学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渐丰富.数学课在走进新的课程后,课堂教学形式与以往相比是多样化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要提高学习成绩,是我们每位教师苦苦思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也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以下是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从参加听课、评课等活动中总结如下,与同行们共勉!以期能够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教与学.
易入误区一:只要活动,不看对象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在诸多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上,学生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上课教师俨然象节目主持人的角色,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观察、分析、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课件、黑板,一会儿又要展开讨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并且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比如,我前一段时间就听过一节公开课,为了体现出合作学习这一活动,老师专门安排了一个分组讨论环节,但是他所提问题在课下学生们完全是可以自行解决的,只听课堂上嗡嗡作响,气氛相当活跃,但是为了讨论而讨论,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另一个方面就是活动设计过于简单或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不外乎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有的是为了应付公开课、优质课什么的,不得不做.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因材施教和难易程度的搭配.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际.
易入误区二: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教师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另一种极端,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比如给学生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笑话等.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所记甚少,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我听过一位老师的课,课题是《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老师课前让学生做了些准备工作,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经过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后,学生除总结出了等差数列的常见性质外,还有学生说出了诸如(1)等差数列中角码和相等的任意两项的和相等;(2) 任意两等差数列的和或差仍称等差数列;(3) 等比数列中连续m项之和构成一新等比数列等等.有学生提出质疑(1)、(2)是否属于等差数列性质之列,也有位学生提出(3)是否是真命题及如何证明(3)等问题.老师很民主,既然学生提出这些问题,那就让学生讨论吧.你说我评,最后一堂课也没能讨论出个结果来.而老师则始终在“倾听”,学生的问题,也没有解答,更别说如何去应用了.显然,必要的教学任务没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因此,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成功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就像导演,学生好比演员,只有导演与演员紧密配合,才能拍制成优秀的大片!
易入误区三:只要情境,不讲实际
现如今,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冲击下,情景教学、人文渗透成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这就让数学课堂教学走进了又一个新的误区.大家都知道数学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于是乎,一时间,好多老师的几何课,动画、视频、图片满天飞.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情景化”冲淡“数学味”,也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更不是每节课创设的情境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才能使情景与效果相得益彰.
易入误区四:只求少讲,不问结果
新课程极力倡导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课堂45分钟时间尽可能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热衷老师的“讲”.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至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现在是素质教育了嘛,一部分教师语).在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一味的让学生来回答或者讲解,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殊不知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有些问题必须要专业老师才能讲解的清楚,是不能被学生代替的.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是不会有很大提高的.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也不一定是启发式和填鸭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总之,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区还有很多,比如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而忽视黑板的功能,过分追求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等等这里不再赘述.其实这些都是对新课改理念的片面理解造成的,因此要求我们真正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不走形式,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才不致或减少步入误区的几率.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进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责任,相信我们教育的春天很快就会来临!
易入误区一:只要活动,不看对象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在诸多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上,学生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上课教师俨然象节目主持人的角色,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观察、分析、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课件、黑板,一会儿又要展开讨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并且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比如,我前一段时间就听过一节公开课,为了体现出合作学习这一活动,老师专门安排了一个分组讨论环节,但是他所提问题在课下学生们完全是可以自行解决的,只听课堂上嗡嗡作响,气氛相当活跃,但是为了讨论而讨论,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另一个方面就是活动设计过于简单或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不外乎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有的是为了应付公开课、优质课什么的,不得不做.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因材施教和难易程度的搭配.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际.
易入误区二: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教师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另一种极端,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比如给学生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笑话等.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所记甚少,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我听过一位老师的课,课题是《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老师课前让学生做了些准备工作,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经过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后,学生除总结出了等差数列的常见性质外,还有学生说出了诸如(1)等差数列中角码和相等的任意两项的和相等;(2) 任意两等差数列的和或差仍称等差数列;(3) 等比数列中连续m项之和构成一新等比数列等等.有学生提出质疑(1)、(2)是否属于等差数列性质之列,也有位学生提出(3)是否是真命题及如何证明(3)等问题.老师很民主,既然学生提出这些问题,那就让学生讨论吧.你说我评,最后一堂课也没能讨论出个结果来.而老师则始终在“倾听”,学生的问题,也没有解答,更别说如何去应用了.显然,必要的教学任务没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因此,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成功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就像导演,学生好比演员,只有导演与演员紧密配合,才能拍制成优秀的大片!
易入误区三:只要情境,不讲实际
现如今,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冲击下,情景教学、人文渗透成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这就让数学课堂教学走进了又一个新的误区.大家都知道数学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于是乎,一时间,好多老师的几何课,动画、视频、图片满天飞.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情景化”冲淡“数学味”,也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更不是每节课创设的情境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才能使情景与效果相得益彰.
易入误区四:只求少讲,不问结果
新课程极力倡导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课堂45分钟时间尽可能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热衷老师的“讲”.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至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现在是素质教育了嘛,一部分教师语).在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一味的让学生来回答或者讲解,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殊不知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有些问题必须要专业老师才能讲解的清楚,是不能被学生代替的.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是不会有很大提高的.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也不一定是启发式和填鸭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总之,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区还有很多,比如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而忽视黑板的功能,过分追求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等等这里不再赘述.其实这些都是对新课改理念的片面理解造成的,因此要求我们真正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不走形式,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才不致或减少步入误区的几率.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进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责任,相信我们教育的春天很快就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