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关联理论中认知语境的讨论,旨在研究认知语境对英语阅读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此外,关联理论关于认知环境和互明的论述对英语阅读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英语阅读
【中国分类号】H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蓬勃发展,人类认知和语言学习的关系成为语言研究者和学习者们探讨的热门话题,把认知引入语境也成为近二十年语言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文章拟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英语学习过程中认知语境对学习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重点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泛读课堂上引入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对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点启示。
一、认知语境
人们对语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过程。对语境进行动态分析是语用学研究深入的结果,它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思路,语境不再作为意义的附属物存在,而有了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因此,在众多学科中,语境也比以往得到了更大的关注。最早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境的是Sperber和Wilson。他们认为:一个人总的认知环境是他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构成的集合:这所有的事实对于他来说是显明的。一个人的总认知环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他们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语境观: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子集。可以说,认知语境的提出是当代语境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语境研究的新视角。
二、认知语境与英语阅读
1.认知语境对课堂阅读效果的促进作用。阅读过程是读者不断提取认知环境中的词汇知识、百科知识和逻辑知识与文本信息形成互动的认知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体现在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即阅读存在着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如果读者在语篇的局部花很多精力,理解水平虽然会有所提高,但阅读速度会相应减慢;反之,如果阅读速度过快,会导致对语言所载信息的不完全吸收,也同样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所以,做阅读训练时,要在一定程度的理解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协调发展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
2.认知语境对课堂阅读效果的制约作用。英语阅读是一种语际语言交际,具有跨文化、跨语言的特征。在这种交际情形中,英语作为交际工具,体现出非对等的特征。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时或多或少存在被动心理。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作者受到语篇简洁性的制约和写作意图的支配,往往出现信息空缺,从而增加了读者寻求关联的难度。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寻求关联的难度更大。因此,阅读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认知环境中的互明因素,尤其是那些阅读词汇背后的文化知识、文化风格、社会表征等语境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引起的。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对他们认知环境中相关的语境假设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互明,最终获得对文本的最佳相关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语境化意识,在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应各有侧重。
在课堂阅读开始前主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文化是一个非常广博的范畴,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引入和所要阅读材料内容直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阅读前建立一个适当的语境,有助于学生阅读。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提出话题,引导学生对该话题阐发观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为接下来的阅读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阅读过程是文本语言不断激活读者的知识草案,激活后的草案又形成有机的心理图式,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文化知识,在社会心理表征层次上进行交际准则排列,从而作出不同的语义推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综合运用掠读、扫读、猜读和悟读等方式有意识、有目的地快速获取需要的信息或找到需要的细节,积极调动自己的认知语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互明、达到互动。也就是不断培养并激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未来终身制学习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供学习策略。英语泛读课程在复现与巩固旧词、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思维方式、提高阅读速度与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词汇量的扩大就是从阅读中来的。
阅读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对阅读前所提的问题可以首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如前文引述:由于不同读者的认知能力不同,建构出不同的心理表征并作出不同的推理,即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的头脑里所激活的认知语境可能有所不同。分组讨论的过程是脱离文本后不同读者之间的另一交际过程:对同一个语符信息产生不同的认知语境而作出不同推理的再探讨过程。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把握阅读效果。通过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把握的信息,从整体上逐渐对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概念图式。之后,可以选出代表阐述小组的集体观点,教师再作适当补充和评价。此外,还可以就材料内容适当展开话题供学生们讨论以巩固新知识内容。成功的交际不是建立在所谓的共有知识基础之上,而是以互明的假设为基础,正是这些假设制约着话语的理解。
四、结论
母语文化的认知图式是在母语文化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而外语文化的认知图式必须积极地、有意识地学习,是从宏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微观(字词、话语及语篇)逐步建构外语文化的认知图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而且要开拓他们理解多元文化的全球视角,使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获得整体意义上的提高。外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未来终身制学习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为最终目标。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细致入微的分析解构,不仅探究语言使用的内在规律,而且不断解读认知语境的动态因素对语用推理的影响,进一步在认知层面上对语码的重构性有一个新的认识,探索语言学习的机制,促进语言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华信,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J]现代外语,2004,(3):248~2541
[2]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7~111
[3]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Publishers) Ltd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英语阅读
【中国分类号】H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蓬勃发展,人类认知和语言学习的关系成为语言研究者和学习者们探讨的热门话题,把认知引入语境也成为近二十年语言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文章拟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英语学习过程中认知语境对学习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重点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泛读课堂上引入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对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点启示。
一、认知语境
人们对语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过程。对语境进行动态分析是语用学研究深入的结果,它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思路,语境不再作为意义的附属物存在,而有了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因此,在众多学科中,语境也比以往得到了更大的关注。最早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境的是Sperber和Wilson。他们认为:一个人总的认知环境是他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构成的集合:这所有的事实对于他来说是显明的。一个人的总认知环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他们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语境观: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子集。可以说,认知语境的提出是当代语境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语境研究的新视角。
二、认知语境与英语阅读
1.认知语境对课堂阅读效果的促进作用。阅读过程是读者不断提取认知环境中的词汇知识、百科知识和逻辑知识与文本信息形成互动的认知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体现在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即阅读存在着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如果读者在语篇的局部花很多精力,理解水平虽然会有所提高,但阅读速度会相应减慢;反之,如果阅读速度过快,会导致对语言所载信息的不完全吸收,也同样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所以,做阅读训练时,要在一定程度的理解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协调发展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
2.认知语境对课堂阅读效果的制约作用。英语阅读是一种语际语言交际,具有跨文化、跨语言的特征。在这种交际情形中,英语作为交际工具,体现出非对等的特征。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时或多或少存在被动心理。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作者受到语篇简洁性的制约和写作意图的支配,往往出现信息空缺,从而增加了读者寻求关联的难度。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寻求关联的难度更大。因此,阅读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认知环境中的互明因素,尤其是那些阅读词汇背后的文化知识、文化风格、社会表征等语境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引起的。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对他们认知环境中相关的语境假设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互明,最终获得对文本的最佳相关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语境化意识,在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应各有侧重。
在课堂阅读开始前主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文化是一个非常广博的范畴,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引入和所要阅读材料内容直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阅读前建立一个适当的语境,有助于学生阅读。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提出话题,引导学生对该话题阐发观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为接下来的阅读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阅读过程是文本语言不断激活读者的知识草案,激活后的草案又形成有机的心理图式,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文化知识,在社会心理表征层次上进行交际准则排列,从而作出不同的语义推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综合运用掠读、扫读、猜读和悟读等方式有意识、有目的地快速获取需要的信息或找到需要的细节,积极调动自己的认知语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互明、达到互动。也就是不断培养并激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未来终身制学习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供学习策略。英语泛读课程在复现与巩固旧词、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思维方式、提高阅读速度与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词汇量的扩大就是从阅读中来的。
阅读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对阅读前所提的问题可以首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如前文引述:由于不同读者的认知能力不同,建构出不同的心理表征并作出不同的推理,即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的头脑里所激活的认知语境可能有所不同。分组讨论的过程是脱离文本后不同读者之间的另一交际过程:对同一个语符信息产生不同的认知语境而作出不同推理的再探讨过程。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把握阅读效果。通过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把握的信息,从整体上逐渐对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概念图式。之后,可以选出代表阐述小组的集体观点,教师再作适当补充和评价。此外,还可以就材料内容适当展开话题供学生们讨论以巩固新知识内容。成功的交际不是建立在所谓的共有知识基础之上,而是以互明的假设为基础,正是这些假设制约着话语的理解。
四、结论
母语文化的认知图式是在母语文化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而外语文化的认知图式必须积极地、有意识地学习,是从宏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微观(字词、话语及语篇)逐步建构外语文化的认知图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而且要开拓他们理解多元文化的全球视角,使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获得整体意义上的提高。外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未来终身制学习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为最终目标。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细致入微的分析解构,不仅探究语言使用的内在规律,而且不断解读认知语境的动态因素对语用推理的影响,进一步在认知层面上对语码的重构性有一个新的认识,探索语言学习的机制,促进语言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华信,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J]现代外语,2004,(3):248~2541
[2]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7~111
[3]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Publisher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