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1
摘 要 近些年来为了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国际乒联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小球改大球、十一分制、无遮挡发球、还有2014年推出的塑料球。这些改革的实施在增加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性的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必然对训练方法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归纳法、逻辑分析法对乒乓球比赛规则的改变对其和训练方法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为当今乒乓球项目的训练发展提供一些更新的理念参考。
关键词 改革 训练原则 训练方法 影响
一、对乒乓球训练方法的文献整理
乒乓球运动的训练方法是指在乒乓球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乒乓球竞技运动水平、完成乒乓球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乒乓球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乒乓球的体能训练方法,乒乓球的技战术训练方法和乒乓球的心里训练方法。乒乓球的体能训练常用的方法有:力量训练法;速度训练法;灵敏训练法;耐力训练法;柔韧训练法。常用的乒乓球的技战术训练方法有:单线练习法;复线练习法;长短球练习法;死线活练法;多球练习法;帮助练习法;指标训练法;单个战术练习法;附加装置练习法;意念打球法;发球、发球抢攻和接发球训练方法;比赛法。常见的乒乓球心里训练法有:认知训练;情绪调节训练;放松训练;想象训练;注意力训练。
二、乒乓球规则的改变对其训练方法的主要影响
使用40mm的大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击球的速度和旋转,导致击球回合数增加。大球时代限制了速度与旋转的威力,而力量发挥的作用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大球让比赛回合中的连续击球数量增多,运动员的动作结构,技战术意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体能的作用增大,实力与力量的效果增强,技战术的效果被消弱。在乒乓球的训练中力量的训练部分要增加,以增加击球的杀伤力。国际乒联发球新规则明确规定:“当球被击中时,发球选手或他的双打队友的身体与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在球与球网之间的范围内。”发球新规则规定运动员在发球时,必须让对方看清自己的发球动作,不能利用身体遮挡。无遮挡发球规则的实施,降低了正手发球的质量,同时会增加对方接发球的攻击性,而使发球方的发球抢攻受到极大制约,使得发球抢攻的技战术效果被消弱,进入相持球的几率增加。随着相持球的增加,原来以正手为主、反手为辅的抢攻体系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反手的抢攻战术的应用会增加,从而达到更全面的抢攻战术体系,相应的反手的力量、速度、旋转的训练也要增多。从近些年的世界大赛和世界排名来看,反手突出者的比赛成绩是上升比较快的,正手相当的情况下,反手技战术突出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像王浩、张继科这些优秀的运动员都是以反手力量强和反手技战术突出的队员。相反一些反手杀伤力不行,主要依靠正手抢攻为主、反手防守为辅,反手技战术相对缺乏的运动员很难在新规则下提高自己的比赛成绩。执行十一分制以后比賽的刺激性和激烈程度大大增加,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11分制比赛由于球数少,比赛输赢节奏都比较快,运动员心理负担加重,使得有些运动员出手比较犹豫。求稳思想一旦出现,很难高水平发挥,比分也很难拉开,在比分咬得很紧的态势下,技术实力相当的运动员之间,心理素质的比拼就显得尤为重要。十一分制的规定使得比赛的偶然性增加了许多,选手之间的差距被缩小,实力相差不大的选手比赛的胜负常常很难预料。所以十一分制的规则需要选手迅速进入比赛状态,快速适应对手的打法特点,找出相应的制胜方法。最新改变的规则是在比赛中使用新材料的塑料球,塑料球的直径又增加了一点,由于材料不一样试打之后的选手都觉得新型塑料球打起来更费力,对体能的要求更强。塑料球的使用再次对日常的体能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论
以前的乒乓球运动更倾向于技巧和变化的发挥,不断改变规则之后的当今乒乓球更倾向于技术实力和力量的对抗。无遮挡发球和大球时代使一些依靠多变和技巧的运动员受到很大影响,马琳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不断改变的规则对训练方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能训练上,由于大球和材质的不同使击球的质量下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通过增强自身的击球力量才能增加球的杀伤力,相持球的增多也对运动员的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体能训练中增加一些专项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是今后乒乓球体能训练的重点,这是提高击球质量保证击球连续性的前提。乒乓球击球的力量来自于运动员全身协调的发力,乒乓球发力顺序是蹬地、转腰、挥臂,怎么最大限度的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击球的瞬间是现今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当今的乒乓球训练不但要注重体能的训练,还要在体能训练中根据乒乓球运动的实际需要科学地针对性地训练。乒乓球规则的不断改变,增加了正反手技战术的全面发展,对运动员体能和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焕群.中国乒乓训练原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
[2] 朱惠平.新规则下乒乓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
[3] 程波.青少年乒乓球训练方法研究[J].体育教育训练学.2013(8).
[4] 王娟娟.乒乓球运动科学训练方法及手段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研究.2007(3).
摘 要 近些年来为了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国际乒联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小球改大球、十一分制、无遮挡发球、还有2014年推出的塑料球。这些改革的实施在增加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性的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必然对训练方法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归纳法、逻辑分析法对乒乓球比赛规则的改变对其和训练方法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为当今乒乓球项目的训练发展提供一些更新的理念参考。
关键词 改革 训练原则 训练方法 影响
一、对乒乓球训练方法的文献整理
乒乓球运动的训练方法是指在乒乓球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乒乓球竞技运动水平、完成乒乓球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乒乓球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乒乓球的体能训练方法,乒乓球的技战术训练方法和乒乓球的心里训练方法。乒乓球的体能训练常用的方法有:力量训练法;速度训练法;灵敏训练法;耐力训练法;柔韧训练法。常用的乒乓球的技战术训练方法有:单线练习法;复线练习法;长短球练习法;死线活练法;多球练习法;帮助练习法;指标训练法;单个战术练习法;附加装置练习法;意念打球法;发球、发球抢攻和接发球训练方法;比赛法。常见的乒乓球心里训练法有:认知训练;情绪调节训练;放松训练;想象训练;注意力训练。
二、乒乓球规则的改变对其训练方法的主要影响
使用40mm的大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击球的速度和旋转,导致击球回合数增加。大球时代限制了速度与旋转的威力,而力量发挥的作用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大球让比赛回合中的连续击球数量增多,运动员的动作结构,技战术意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体能的作用增大,实力与力量的效果增强,技战术的效果被消弱。在乒乓球的训练中力量的训练部分要增加,以增加击球的杀伤力。国际乒联发球新规则明确规定:“当球被击中时,发球选手或他的双打队友的身体与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在球与球网之间的范围内。”发球新规则规定运动员在发球时,必须让对方看清自己的发球动作,不能利用身体遮挡。无遮挡发球规则的实施,降低了正手发球的质量,同时会增加对方接发球的攻击性,而使发球方的发球抢攻受到极大制约,使得发球抢攻的技战术效果被消弱,进入相持球的几率增加。随着相持球的增加,原来以正手为主、反手为辅的抢攻体系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反手的抢攻战术的应用会增加,从而达到更全面的抢攻战术体系,相应的反手的力量、速度、旋转的训练也要增多。从近些年的世界大赛和世界排名来看,反手突出者的比赛成绩是上升比较快的,正手相当的情况下,反手技战术突出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像王浩、张继科这些优秀的运动员都是以反手力量强和反手技战术突出的队员。相反一些反手杀伤力不行,主要依靠正手抢攻为主、反手防守为辅,反手技战术相对缺乏的运动员很难在新规则下提高自己的比赛成绩。执行十一分制以后比賽的刺激性和激烈程度大大增加,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11分制比赛由于球数少,比赛输赢节奏都比较快,运动员心理负担加重,使得有些运动员出手比较犹豫。求稳思想一旦出现,很难高水平发挥,比分也很难拉开,在比分咬得很紧的态势下,技术实力相当的运动员之间,心理素质的比拼就显得尤为重要。十一分制的规定使得比赛的偶然性增加了许多,选手之间的差距被缩小,实力相差不大的选手比赛的胜负常常很难预料。所以十一分制的规则需要选手迅速进入比赛状态,快速适应对手的打法特点,找出相应的制胜方法。最新改变的规则是在比赛中使用新材料的塑料球,塑料球的直径又增加了一点,由于材料不一样试打之后的选手都觉得新型塑料球打起来更费力,对体能的要求更强。塑料球的使用再次对日常的体能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论
以前的乒乓球运动更倾向于技巧和变化的发挥,不断改变规则之后的当今乒乓球更倾向于技术实力和力量的对抗。无遮挡发球和大球时代使一些依靠多变和技巧的运动员受到很大影响,马琳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不断改变的规则对训练方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能训练上,由于大球和材质的不同使击球的质量下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通过增强自身的击球力量才能增加球的杀伤力,相持球的增多也对运动员的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体能训练中增加一些专项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是今后乒乓球体能训练的重点,这是提高击球质量保证击球连续性的前提。乒乓球击球的力量来自于运动员全身协调的发力,乒乓球发力顺序是蹬地、转腰、挥臂,怎么最大限度的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击球的瞬间是现今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当今的乒乓球训练不但要注重体能的训练,还要在体能训练中根据乒乓球运动的实际需要科学地针对性地训练。乒乓球规则的不断改变,增加了正反手技战术的全面发展,对运动员体能和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焕群.中国乒乓训练原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
[2] 朱惠平.新规则下乒乓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
[3] 程波.青少年乒乓球训练方法研究[J].体育教育训练学.2013(8).
[4] 王娟娟.乒乓球运动科学训练方法及手段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