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在关注人生、探究人生,而人生问题的核心是理想人格的建构。中国古代思想家进行人生哲理的研究,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树立理想人格,并将理想人格作为人们效法的榜样。儒道两家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人格的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互相协调,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引领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传统理想人格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如何借鉴中国古代理想人格模式,批判地汲取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理论的营养成分,使传统理想人格的理论精髓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契合,使中国传统的以道德为主的道德人格向知情意行统一、真善美一体化的现代人格转换,建构和谐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今天研究中国传统理想人格问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格 传统理想人格 现代构建 和谐人格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大都在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所谓理想人格,就是根据时代需要而塑造出来的完美的人格典范,是一种理想化人格模式的设计,是指导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重要动力,人们通过不断地选择与构建,从而不断地接近它,不断地修正它来实现,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就是对理想人生价值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两者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儒家提倡“仁政”“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主张“清净无为”。二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设定的理想人格上的不同。
一、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典范
1、儒家的内圣外王架构。儒家设定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圣贤人格,仁德人格,其核心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所谓“内圣”是主体性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到仁、圣境界为极限;“外王”是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这种人生理想最早源于孔子的“修己以安人”并进而“安百姓”的“为己之学”。孟子则对孔子的“内圣外王”理想作了进一步阐述。他从“性善论”出发,在内圣上强调“修身”,“立命”,涵养“浩然之气”,培育大丈夫人格;在外王上,倡导实行王道政治的理想。《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所谓的“三纲领”和“八德目”,是对“内圣外王”人生理想的完整概括。儒家把品德高尚、有道德觉悟的人称为君子,君子坚持仁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谦虚和乐,自强不息。“君子人格”是历代儒家孜孜以求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模式之一。儒家认为“君子”应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并具备重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君子人格的最高理想是“圣人”。圣人除了内在心性修养达到高峰之外,还要求外在事功上有相当大的成就,也即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
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内圣外王”人格结构从形式上代表了其实现人生价值的两个侧面,而实际上这两个侧面又是统一的。“内圣”是“外王”的前提,而“外王”又是“内圣”的条件,缺少任何一面,人格形态都不会完美。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便形成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因此可以说“内圣外王”不仅是古人理想的人格观,而且是古人理想的处世哲学。
2、道家的顺天无为。道家的理想人格是一种淡泊无为的顺天人格,其核心是顺天从性,即顺其自然,保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特性,也是得道之人的人格特质,得道者便是“圣人”,它是老子所设计的理想人格。道家强调理想人格“真”和“美”的品格,尊重人的本真个性。
无论是儒家的道德人格,还是道家的逍遥人格,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都很大。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道家的人格理想是“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于无为之业”,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許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儒家的入世思想,强调在人伦日用中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为实现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拚搏。道家的出世思想,卑视人生,超然于现实之外,追求一种精神的自我超越和心灵的自由翱翔。两者矛盾却又不矛盾,矛盾是因为有冲突,不矛盾是因为可以协调一致,得意时积极进取,失意时可找寻解脱,但在解脱中也不放弃追求,这就是儒,道两家共同作用下的理想人格。这也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二、传统人格的现代适应和理想构建
中国需要现代化,中国必须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包括许多因素在内的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但起点和重心在于人的个性的解放和主体理想人格的确立。因此,现代化人格,是一个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国理想人格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应该以儒家传统理想人格为基础,在继承中加以发展,这是形成社会认同的关键所在。对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继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人格和对个人道德的重视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感。
2、应该有良好的法制和纪律原则。
3、要有道家的发展观,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要有“兼爱”精神。在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重视培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宽容、互助的精神,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5、要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种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的高低,而其中,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又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对未来理想人格的建构中,要更加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培养国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期待在全社会培育出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风气,这是当代和谐中国理想人格构建中十分重要的基础。 三、理想人格的实现机制
要实现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在新時代的完美转化和生发,必须要有一定的土壤。我们要在对现代理想人格的认同之上,加强各项机制建设,拓展理想人格的宣传和教育渠道,确保在最大程度和最广人群中的宣传教育。
1、重视各类教育机构对理想人格的培养作用。对理想人格的培养,首先是通过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来实现的。要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的接轨和协调,要不断反省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有悖教育的终极意义,加强课程改革,加强社会和人文学科建设。当代的中国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人格的培育,因而无法培养出兼具创造力和人格魅力的杰出人才。中国学生一直生活在结果倒向的重压下,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一切以升学率和就业率为准,面对严酷的社会丛林规则,在完成人生每一阶段的指定任务后,却难以完成最基本的人格培育,缺乏健全人格的学生即使日后成了专才,也会迷失做人的方向无法善用才能。中国近代教育大师蔡元培曾指出,教育就是养成人格的事业,他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当做教育的首要目标,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养成健全的人格,才能使国家长盛不衰。蔡元培在100年前倡导的这种思想,对当前弊端丛生的中国教育界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这个人格的培养不在于大学,在于小学、中学,这个是最重要的。
2、加强个人的德育修养。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同时严重不足的时候,可能会向动物的底线堕落。我们中国现在最大的一个麻烦就是在于老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正当的位置,觉得一切错误都是别人和体制导致的。因此,那种自我约束的心态,从我做起、从我现在做起,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重建道德规范须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物质丰裕如果是在价值上自我放纵,那么一切罪恶皆有可能。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精神物质生活相对的平衡,换言之我们对物质追求的同时,有一个价值观的自我约束和他人约束,这个社会才能显得秩序化。
3、建立良好的社会宣传机制。我们不仅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理想人格的内容,更要对其进行广泛而有力的宣传。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得到大众认可,也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与现代中国更为契合的理想人格。建立良好的社会惩罚机制和完善的法律、行政保障机制。理想人格本身对人具备自律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和消除不能仅仅依赖理想人格对个体自然而然的感化和改造。
【关键词】人格 传统理想人格 现代构建 和谐人格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大都在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所谓理想人格,就是根据时代需要而塑造出来的完美的人格典范,是一种理想化人格模式的设计,是指导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重要动力,人们通过不断地选择与构建,从而不断地接近它,不断地修正它来实现,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就是对理想人生价值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两者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儒家提倡“仁政”“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主张“清净无为”。二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设定的理想人格上的不同。
一、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典范
1、儒家的内圣外王架构。儒家设定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圣贤人格,仁德人格,其核心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所谓“内圣”是主体性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到仁、圣境界为极限;“外王”是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这种人生理想最早源于孔子的“修己以安人”并进而“安百姓”的“为己之学”。孟子则对孔子的“内圣外王”理想作了进一步阐述。他从“性善论”出发,在内圣上强调“修身”,“立命”,涵养“浩然之气”,培育大丈夫人格;在外王上,倡导实行王道政治的理想。《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所谓的“三纲领”和“八德目”,是对“内圣外王”人生理想的完整概括。儒家把品德高尚、有道德觉悟的人称为君子,君子坚持仁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谦虚和乐,自强不息。“君子人格”是历代儒家孜孜以求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模式之一。儒家认为“君子”应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并具备重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君子人格的最高理想是“圣人”。圣人除了内在心性修养达到高峰之外,还要求外在事功上有相当大的成就,也即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
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内圣外王”人格结构从形式上代表了其实现人生价值的两个侧面,而实际上这两个侧面又是统一的。“内圣”是“外王”的前提,而“外王”又是“内圣”的条件,缺少任何一面,人格形态都不会完美。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便形成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因此可以说“内圣外王”不仅是古人理想的人格观,而且是古人理想的处世哲学。
2、道家的顺天无为。道家的理想人格是一种淡泊无为的顺天人格,其核心是顺天从性,即顺其自然,保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特性,也是得道之人的人格特质,得道者便是“圣人”,它是老子所设计的理想人格。道家强调理想人格“真”和“美”的品格,尊重人的本真个性。
无论是儒家的道德人格,还是道家的逍遥人格,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都很大。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道家的人格理想是“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于无为之业”,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許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儒家的入世思想,强调在人伦日用中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为实现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拚搏。道家的出世思想,卑视人生,超然于现实之外,追求一种精神的自我超越和心灵的自由翱翔。两者矛盾却又不矛盾,矛盾是因为有冲突,不矛盾是因为可以协调一致,得意时积极进取,失意时可找寻解脱,但在解脱中也不放弃追求,这就是儒,道两家共同作用下的理想人格。这也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二、传统人格的现代适应和理想构建
中国需要现代化,中国必须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包括许多因素在内的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但起点和重心在于人的个性的解放和主体理想人格的确立。因此,现代化人格,是一个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国理想人格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应该以儒家传统理想人格为基础,在继承中加以发展,这是形成社会认同的关键所在。对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继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人格和对个人道德的重视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感。
2、应该有良好的法制和纪律原则。
3、要有道家的发展观,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要有“兼爱”精神。在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重视培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宽容、互助的精神,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5、要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种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的高低,而其中,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又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对未来理想人格的建构中,要更加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培养国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期待在全社会培育出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风气,这是当代和谐中国理想人格构建中十分重要的基础。 三、理想人格的实现机制
要实现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在新時代的完美转化和生发,必须要有一定的土壤。我们要在对现代理想人格的认同之上,加强各项机制建设,拓展理想人格的宣传和教育渠道,确保在最大程度和最广人群中的宣传教育。
1、重视各类教育机构对理想人格的培养作用。对理想人格的培养,首先是通过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来实现的。要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的接轨和协调,要不断反省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有悖教育的终极意义,加强课程改革,加强社会和人文学科建设。当代的中国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人格的培育,因而无法培养出兼具创造力和人格魅力的杰出人才。中国学生一直生活在结果倒向的重压下,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一切以升学率和就业率为准,面对严酷的社会丛林规则,在完成人生每一阶段的指定任务后,却难以完成最基本的人格培育,缺乏健全人格的学生即使日后成了专才,也会迷失做人的方向无法善用才能。中国近代教育大师蔡元培曾指出,教育就是养成人格的事业,他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当做教育的首要目标,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养成健全的人格,才能使国家长盛不衰。蔡元培在100年前倡导的这种思想,对当前弊端丛生的中国教育界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这个人格的培养不在于大学,在于小学、中学,这个是最重要的。
2、加强个人的德育修养。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同时严重不足的时候,可能会向动物的底线堕落。我们中国现在最大的一个麻烦就是在于老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正当的位置,觉得一切错误都是别人和体制导致的。因此,那种自我约束的心态,从我做起、从我现在做起,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重建道德规范须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物质丰裕如果是在价值上自我放纵,那么一切罪恶皆有可能。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精神物质生活相对的平衡,换言之我们对物质追求的同时,有一个价值观的自我约束和他人约束,这个社会才能显得秩序化。
3、建立良好的社会宣传机制。我们不仅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理想人格的内容,更要对其进行广泛而有力的宣传。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得到大众认可,也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与现代中国更为契合的理想人格。建立良好的社会惩罚机制和完善的法律、行政保障机制。理想人格本身对人具备自律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和消除不能仅仅依赖理想人格对个体自然而然的感化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