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劲锐人物】马冬晗,因在第2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总决赛中获得银牌,于2008年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在校期间,不仅学习上保持专业第一名,还担任系学生会主席、校乒乓球队队员、校国旗仪仗队队员等。2011年12月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清华大学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只有五名本科生和五名研究生获得)。现已保送到本系光电工程研究所读直博。
我喜欢王海鸰在小说《成长》中说的一句话:“成长不仅意味着要做出选择,更意味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人生中有些选择,是无法预料对与错的。因此,成长也就多了许多酸甜苦辣。
我是竞赛保送生。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拿着清华的专业列表翻来覆去地看。同是学机械的爸爸妈妈力主我去精仪系,因为机械是工科的核心,宽口径,基础扎实,而且清华的机械还是传统优势学科。因为参加物理竞赛的缘故,我非常喜欢物理,机械和物理多少沾点边。就这样,我选择了精仪系,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
当我真正进入精仪系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一个我和爸爸妈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严重问题:精仪系的专业基础是机械制图,也就是传说中的画法几何。而我,是一个空间想象力极差的学生。
我的空间想象力差到什么程度呢?小学四年级,我第一次接触几何(那时还是平面几何),是画出梯形的垂线。一向成绩很好的我被数学老师留到了晚上六点。我无法理解梯形的“底”的概念,不知道该在哪里做垂线。老师不理解我的“不理解”,急得火冒三丈;我还因为年纪小,丝毫不知忧愁,回到家还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老师说我在几何上不开窍!”高中的时候,一碰到立体几何我就智穷力竭,哪怕只有一张薄薄的卷子,我也要做两个小时以上。数学考试,不考立体几何,我就能拿140多分;一旦有立体几何,我就跪了。
现在,我却要专门研究立体几何——整整四年!!
第一次听制图课,我就傻掉了——老师一节课讲了100多页的内容。老师在上面讲得认真专注,同学们在下面回应积极,而我就像听外语一样,刚想明白这句,下句就错过了。我低着头,“唰唰”地翻书,自信心仿佛随着翻飞的书页,“唰唰”地溜走了。下课后,同学们围在老师身边问这问那,我一个人久久地坐在原位,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整整一个学期,我都处于这样的状态——每周四交作业,我必然到周三晚上才匆匆忙忙地赶作业,会做的就随便画画,不会做的就参考同学的作业。期中考试,自然是悲剧了,虽说还不至于挂科,但成绩是拿不出手的。公布成绩那天,我在自习室哭了一下午。连续几天,我都没法接家里电话,一接就泣不成声。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头被蒙住眼睛、牵着鼻子走的驴,走得踉踉跄跄,不知道路在何方。转眼到了期末,我的状态依旧没有调整好,再次悲剧了。
入学的时候,我是本系唯一一个竞赛保送生,大家羡慕、仰视、赞扬;但第一学期末,我的成绩跌出了前1/4,拖后腿的就是机械制图,其他的科目,如数学、物理类课程,因为超级用功,还应付得来。
寒假,我把自己关在家里,想了很多很多。
所有人都会坚决赞同,我是系里最努力的学生。我每天早上七点前就到自习室上自习,上课坐在第一排,晚上总要自习到教室锁门才肯离开,回宿舍再熬到半夜一点多才睡。但是,现在的成绩,显然配不上这样的努力。我反反复复地问自己,既然看不到成果,还要不要再努力下去?这种苦痛交加、汗泪交织的生活,我是否还能、还应该坚持?
我是有退路的——选择转系。我可以转到力学系、物理系,只要不再和机械制图碰面就好。那样我真可以一劳永逸,彻底摆脱机械制图的折磨。但是,这就等于承认,我马冬晗就是学不好机械制图,是它的手下败将,从此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留下一片永远的阴影。再说了,到了新的环境,我会不会遇到新的困难?难不成再转一次系吗?
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心中忽然涌起一股不服输的力量,让我从悲伤失落中觉醒了。
不,我从来也没有想过当逃兵。我还没有战斗到最后一刻。
不,我决不向机械制图投降。我的生命里,没有“认输”两个字。
精仪系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要为这个选择负责。
从那个时刻开始,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要跟遇到的所有困难、所有挑战斗争到底。
对待基础薄弱的立体几何,我对付它的妙招,就是两个字——“努力”。每节课上课前,我会认真预习,对那些偏难的知识点,先“啃”它几遍。每次做作业,有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老师、同学,绝不把问题留到最后。老师说,学习制图课程主要靠多观察、多实践,我就经常留心周围的机械结构,比如车轮、销钉等,看多了,也就慢慢熟悉起来,慢慢有了心得体会。
当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别人几分钟就能轻松搞定的东西,我得花一个小时来琢磨,心里也会委屈和难过。但是我总是对自己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真正的优秀不是能做好自己的特长,而是连即使最不擅长的东西,也能通过努力学好。
其实,我在初中、高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初中刚学物理的时候,我觉得物理抽象、复杂,每次考试都会被物理拖平均分。物理老师告诉我:“你从现在开始,每天在作业之外,多做40分钟物理题,有问题就来问我。坚持半年,肯定会突飞猛进。”我撇撇嘴,这算什么方法?但从小就听老师话的我还是照着做了。也真是神了!一开始做题我还总晕头转向,半年后我的物理就真的回回考满分了。高中刚学生物的时候,我甚至连线粒体、叶绿体都分不清。老师也是“逼迫”我多做练习,那段时间我几乎做完了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生物练习册,结果自然也不用多说。
我坐在清华的自习室里默默为空间几何而拼搏的时候,想起这些往事,就有温暖和力量。很多人都想知道成功的秘诀,而我的成长经历已经把它告诉了我,那就是努力!加倍的努力!全力以赴的努力!像邓亚萍之于乒乓球,郭晶晶之于跳水,不管天赋如何,只要肯付出努力,没有什么不可战胜!天道酬勤,我一定可以像战胜物理、生物一样,战胜空间几何!
我的努力终于绽放了美丽的花朵。期中考试,我两门课程考了100分,一门考了97分。期末考试,我的机械类课程考了全班第二名,平均成绩从年级30多名飙升到第一名,而且把第二名远远甩在后面。
从那以后,我完全进入了状态——前三年的成绩排名专业第一,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机械创意大赛一等奖;同时还因为成绩优秀,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先后担任了精仪系学生会主席、精仪系女子排球队和乒乓球队队长、清华大学国旗仪仗队队员,后来又入选校乒乓球队。四年,我与不擅长的学科斗智斗勇,获得了全面胜利,并且因为胜利,我可以自由地选择未来研究生的方向。研究生我没有再学机械专业,而是转到系里的光学专业读直博。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如果当时我选择逃避,现在会怎么样?很简单,我不会像今天这样从容、自信。我的成长,不会这么迅速。
我本科生涯最大的梦想,就是要在优秀的地方,做到最优秀。现在,我可以说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梦想,若只是“梦”,没有去“想”,对它的渴望不够强烈,它就永远只能是梦。必须足够“想”,敢拼敢干,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如果你有一个梦想,你对它的渴望达到这样的地步:每天都对自己说,我要实现它,一定要实现它!那么这时候,你就会想方设法地朝它奔去。我最佩服的运动员是邓亚萍,她为什么能进国家队?因为她每次打球都能听到“进国家队”这四个字在她的胸腔里“咚咚”地跳,震撼着她的心魄,让她不断地去提高技术。当你的愿望强烈到这般地步的时候,我敢说,梦想一定会实现。
在拿到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之后,很多人问我,难道你不害怕吗,如果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梦想还是不能实现,该怎么办呢?
我微笑地告诉他:请先去努力吧,当你真正投入、全力以赴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为梦想努力,即使这梦想再遥远,都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哪怕回忆起来,都会想落泪。那是生命中真正的美好,那才叫青春!
我喜欢王海鸰在小说《成长》中说的一句话:“成长不仅意味着要做出选择,更意味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人生中有些选择,是无法预料对与错的。因此,成长也就多了许多酸甜苦辣。
我是竞赛保送生。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拿着清华的专业列表翻来覆去地看。同是学机械的爸爸妈妈力主我去精仪系,因为机械是工科的核心,宽口径,基础扎实,而且清华的机械还是传统优势学科。因为参加物理竞赛的缘故,我非常喜欢物理,机械和物理多少沾点边。就这样,我选择了精仪系,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
当我真正进入精仪系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一个我和爸爸妈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严重问题:精仪系的专业基础是机械制图,也就是传说中的画法几何。而我,是一个空间想象力极差的学生。
我的空间想象力差到什么程度呢?小学四年级,我第一次接触几何(那时还是平面几何),是画出梯形的垂线。一向成绩很好的我被数学老师留到了晚上六点。我无法理解梯形的“底”的概念,不知道该在哪里做垂线。老师不理解我的“不理解”,急得火冒三丈;我还因为年纪小,丝毫不知忧愁,回到家还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老师说我在几何上不开窍!”高中的时候,一碰到立体几何我就智穷力竭,哪怕只有一张薄薄的卷子,我也要做两个小时以上。数学考试,不考立体几何,我就能拿140多分;一旦有立体几何,我就跪了。
现在,我却要专门研究立体几何——整整四年!!
第一次听制图课,我就傻掉了——老师一节课讲了100多页的内容。老师在上面讲得认真专注,同学们在下面回应积极,而我就像听外语一样,刚想明白这句,下句就错过了。我低着头,“唰唰”地翻书,自信心仿佛随着翻飞的书页,“唰唰”地溜走了。下课后,同学们围在老师身边问这问那,我一个人久久地坐在原位,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整整一个学期,我都处于这样的状态——每周四交作业,我必然到周三晚上才匆匆忙忙地赶作业,会做的就随便画画,不会做的就参考同学的作业。期中考试,自然是悲剧了,虽说还不至于挂科,但成绩是拿不出手的。公布成绩那天,我在自习室哭了一下午。连续几天,我都没法接家里电话,一接就泣不成声。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头被蒙住眼睛、牵着鼻子走的驴,走得踉踉跄跄,不知道路在何方。转眼到了期末,我的状态依旧没有调整好,再次悲剧了。
入学的时候,我是本系唯一一个竞赛保送生,大家羡慕、仰视、赞扬;但第一学期末,我的成绩跌出了前1/4,拖后腿的就是机械制图,其他的科目,如数学、物理类课程,因为超级用功,还应付得来。
寒假,我把自己关在家里,想了很多很多。
所有人都会坚决赞同,我是系里最努力的学生。我每天早上七点前就到自习室上自习,上课坐在第一排,晚上总要自习到教室锁门才肯离开,回宿舍再熬到半夜一点多才睡。但是,现在的成绩,显然配不上这样的努力。我反反复复地问自己,既然看不到成果,还要不要再努力下去?这种苦痛交加、汗泪交织的生活,我是否还能、还应该坚持?
我是有退路的——选择转系。我可以转到力学系、物理系,只要不再和机械制图碰面就好。那样我真可以一劳永逸,彻底摆脱机械制图的折磨。但是,这就等于承认,我马冬晗就是学不好机械制图,是它的手下败将,从此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留下一片永远的阴影。再说了,到了新的环境,我会不会遇到新的困难?难不成再转一次系吗?
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心中忽然涌起一股不服输的力量,让我从悲伤失落中觉醒了。
不,我从来也没有想过当逃兵。我还没有战斗到最后一刻。
不,我决不向机械制图投降。我的生命里,没有“认输”两个字。
精仪系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要为这个选择负责。
从那个时刻开始,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要跟遇到的所有困难、所有挑战斗争到底。
对待基础薄弱的立体几何,我对付它的妙招,就是两个字——“努力”。每节课上课前,我会认真预习,对那些偏难的知识点,先“啃”它几遍。每次做作业,有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老师、同学,绝不把问题留到最后。老师说,学习制图课程主要靠多观察、多实践,我就经常留心周围的机械结构,比如车轮、销钉等,看多了,也就慢慢熟悉起来,慢慢有了心得体会。
当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别人几分钟就能轻松搞定的东西,我得花一个小时来琢磨,心里也会委屈和难过。但是我总是对自己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真正的优秀不是能做好自己的特长,而是连即使最不擅长的东西,也能通过努力学好。
其实,我在初中、高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初中刚学物理的时候,我觉得物理抽象、复杂,每次考试都会被物理拖平均分。物理老师告诉我:“你从现在开始,每天在作业之外,多做40分钟物理题,有问题就来问我。坚持半年,肯定会突飞猛进。”我撇撇嘴,这算什么方法?但从小就听老师话的我还是照着做了。也真是神了!一开始做题我还总晕头转向,半年后我的物理就真的回回考满分了。高中刚学生物的时候,我甚至连线粒体、叶绿体都分不清。老师也是“逼迫”我多做练习,那段时间我几乎做完了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生物练习册,结果自然也不用多说。
我坐在清华的自习室里默默为空间几何而拼搏的时候,想起这些往事,就有温暖和力量。很多人都想知道成功的秘诀,而我的成长经历已经把它告诉了我,那就是努力!加倍的努力!全力以赴的努力!像邓亚萍之于乒乓球,郭晶晶之于跳水,不管天赋如何,只要肯付出努力,没有什么不可战胜!天道酬勤,我一定可以像战胜物理、生物一样,战胜空间几何!
我的努力终于绽放了美丽的花朵。期中考试,我两门课程考了100分,一门考了97分。期末考试,我的机械类课程考了全班第二名,平均成绩从年级30多名飙升到第一名,而且把第二名远远甩在后面。
从那以后,我完全进入了状态——前三年的成绩排名专业第一,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机械创意大赛一等奖;同时还因为成绩优秀,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先后担任了精仪系学生会主席、精仪系女子排球队和乒乓球队队长、清华大学国旗仪仗队队员,后来又入选校乒乓球队。四年,我与不擅长的学科斗智斗勇,获得了全面胜利,并且因为胜利,我可以自由地选择未来研究生的方向。研究生我没有再学机械专业,而是转到系里的光学专业读直博。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如果当时我选择逃避,现在会怎么样?很简单,我不会像今天这样从容、自信。我的成长,不会这么迅速。
我本科生涯最大的梦想,就是要在优秀的地方,做到最优秀。现在,我可以说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梦想,若只是“梦”,没有去“想”,对它的渴望不够强烈,它就永远只能是梦。必须足够“想”,敢拼敢干,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如果你有一个梦想,你对它的渴望达到这样的地步:每天都对自己说,我要实现它,一定要实现它!那么这时候,你就会想方设法地朝它奔去。我最佩服的运动员是邓亚萍,她为什么能进国家队?因为她每次打球都能听到“进国家队”这四个字在她的胸腔里“咚咚”地跳,震撼着她的心魄,让她不断地去提高技术。当你的愿望强烈到这般地步的时候,我敢说,梦想一定会实现。
在拿到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之后,很多人问我,难道你不害怕吗,如果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梦想还是不能实现,该怎么办呢?
我微笑地告诉他:请先去努力吧,当你真正投入、全力以赴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为梦想努力,即使这梦想再遥远,都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哪怕回忆起来,都会想落泪。那是生命中真正的美好,那才叫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