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设文物建筑专业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目前,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行业的迫切需求,在高职院校开设文物建筑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符合行业需求和国家政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物建筑:可行性
  一、文物建筑专业简介
  (一)文物建筑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以及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都包括在文物建筑之中。文物建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文物建筑专业的着眼点不能仅限于古建筑,而是要把视野拓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
  (二)专业定位
  文物建筑专业定位于高职高专层次,学制三年,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及中职毕业生。文物建筑专业面向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和监理企业、古建园林及其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
  (三)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文物建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管理能力,能从事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和监理等工作的专业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文物建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熟练识读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图;掌握文物建筑维修工程技术:具有较强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技术指导能力:具备较强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能力:具备编制文物建筑工程预算的能力:具备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资料管理的能力;具备文物建筑测绘制图能力。
  (四)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以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典型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岗位(群),归纳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设计基于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监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选择与职业岗位密切结合,在教育教学实施中逐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文物建筑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基本能力课程模块、专业能力课程模块、集中实践课程模块、社会能力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课程体系构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构建文物建筑专业的课程体系。
  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法律、体育等公共素质课程和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公共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模块包括文物保护概论、古建筑制图与识图、中国古代建筑史、文物保护法规等专业基础课程,文物建筑保护技术、文物保护工程监理、古建筑构造、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古建筑定额与预算、古建筑营造施工工艺、古建筑测绘等专业技能课程和古遗址保护、石质文物保护、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建筑设计等专业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模块包括认识实习、工种操作实训、课程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
  二、高职院校开设文物建筑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1.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物保护事业与时俱进、发展迅速。以可移动文物为例,据文物部门统计,全国半数以上的馆藏文物需要修复,但有修复专业资质的单位只有198家,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000余人,全国现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3000万件(套),其中半数以上需要进行及时修复,以每人年均修复50件计,至少需要150年。在古建修缮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但近30年来消失了4万多处。目前全国文物系统现有从业人员共11.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3%。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极度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文物建筑保护工程作为文物保护工程的核心部分同样极度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2.行业的人才来源
  目前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来源有以下两种。一是传统师承式的人才培养,这种模式一度是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是这种传统模式人才培养速度很慢(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加之专业知识学习得不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二是相关专业人才转行从事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如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等专业人才通过培训学习进入这一领域,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人才来源。但是这部分人才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还存在来源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因此,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从业人员来源非常不稳定,尚未建立起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3.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全国仅有2所高校开设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本科),几所高校开设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科)等与文物建筑相关度较大的专业,每年毕业生仅仅四五百人。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文物建筑专业来培养专业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业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国家高级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在文物建筑人才培养方面有巨大空间可以挖掘。
  (二)政策分析
  面对文物保护行业人才极度缺乏的现状,在2012年6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指出:“随着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要抓紧制定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和急需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专业人才信息库。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中适当增加文博专业设置和招生比重,研究建立文物保护传统技艺的有效传承机制,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实施国家文物保护科技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文博机构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对文物修缮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多渠道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协作模式。”由此可见,在高等院校开设文物保护类专业培养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文物建筑专业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经过调研分析,文物保护行业的人才现状是:拥有数量较多的专家学者,但是极度缺乏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文物保护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河南省文物局积极支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文物建筑专业,为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人才支持。省文物局作为负责全省文物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机构,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状况,拥有全省顶级的专家团队和广泛的行业资源,这是开设文物建筑专业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专业50余个,涉及土建、材料能源、文化教育和艺术设计等专业门类,已经形成以工科为主,融理、经、文、管、教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院已开设10个建筑类专业,涵盖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建筑工程诸方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良好。学院1999年开始举办高职教育,2006年、2010年两次全面通过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具有丰富的高职人才培养经验。文物建筑专业是一个集建筑、历史、材料、考古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新兴跨界专业,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全面的学科门类、合理的师资结构和良好的实训条件,为文物建筑专业的开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三、开设文物建筑专业的建议
  (一)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
  国家对高职教育明确提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物建筑专业的建设自然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基于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行业企业输送优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文物建筑专业还是一个“小众”专业,国家还没有制定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意见,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高职专业的发展规律以及专业建设的需求。
  2.师资队伍建设
  文物保护行业的人才极度缺乏刺激了文物建筑专业的发展,但是高校也面临师资不足的困境。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是势在必行的。首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其次,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实践技能。再次,招聘优秀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
  3.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场所,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的专业性需要行业企业的技术支持。校外实训基地本就设置在企业,更加需要企业的大力扶持。文物建筑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样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
  4.顶岗实习与就业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顶岗实习也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文物建筑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选择面较窄,依托合作企业解决实习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到文物保护工程企业顶岗实习,不仅可以锻炼实践技能,也缓解了企业人才严重不足的困境。经过顶岗锻炼具备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毕业生,也深受企业的喜爱。
  (二)加强专业群建设
  文物保护类专业是涉及多学科的复合型专业,专业开设需要多学科的支持,加强专业群建设才能促使专业健康发展。围绕文物保护行业的需求逐步开设一系列专业,各个专业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设备可以共建共享。文物保护类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师资队伍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这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文物保护类专业群建设,对于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研分析,文物保护行业有较大的人才需求,国家政策也支持在高等院校增加文博类专业的招生,但是在国家的高职专业目录中并没有文物建筑专业(亦没有文物保护类专业),这成为文物保护类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文物建筑专业,为高职院校开设文物保护类专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责编:晓成
其他文献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升达学院)是豫籍台湾教育家王广亚博士在家乡河南捐巨资创办的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建校20余年来,学校按照“以人为本、从严治校、特色办学、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强化管理,注重内涵,全面实施“人才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扬校”战略,学院在教育治理能力、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各项事业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贯
期刊
2016年12月22日,由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承办的“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在该校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宋华平,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等领导与来自省书法家协会的十余位书法名家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师生100多人共同参加了活动。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主任闫俊山主持活动。  创作笔会上,书法名家们兴致盎然,挥毫泼墨,并与师生现场互动、传经送道,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结合学生成长需求,组建理论报告团,“四心并举”,不断创新新形势下高校理论宣讲新模式。  围绕中心,破解“讲什么”难题  聚焦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着眼培养中
期刊
2016年12月27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主办,省美术馆、省美术家协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承办的“时代镜像——石品中国人物画作品展”在河南省美术馆隆重开幕。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德广,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志斌,省政协第十一届副主席邓永俭,省军区原副司令员王太顺将军,省人民政府原省长助理卢大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宏伟,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中国画学会
期刊
提起胡大白,大家都非常敬仰。她不仅在河南,在全国都赫赫有名,因为她对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教育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由她创办的黄河科技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也是全国第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民办本科高校。  从一开始的自学考试辅导班发展到今天拥有3000余亩校园,30多亿固定资产,涵盖诸多办学层次的综合性、开放性民办院校,可以说,黄河科技学院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胡大白的深谋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河南省民办教育有了较快发展,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16707所,在校生达525.68万人,分别占全省学校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28.46%、20.58%。其中,民办普通高校37所,在校生38.65万人,分别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28.68%、21.88%。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全省培养了大批各类
期刊
报告力图通过第三方调查反馈情况,客观、真实地反映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评价体系、“招生一培养一就业”联动反馈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福祉,更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社会和谐
期刊
摘要:榆林学院动植物标本馆始建于2003年,经过十几年的积累,现已成为榆林市规模最大、标本种类较为齐全、标本数量较丰富、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动植物标本馆。研究者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普及等三个方面系统阐明了该馆的综合利用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发挥动植物标本馆的作用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动植物标本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科学普及  一、榆林学院动植物标本馆概况  榆林市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过
期刊
摘要:以我国CSSCI和核心期刊文献数据为依据,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科技服务业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总结国内科技服务业相关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可为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策提供帮助。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元分析;研究综述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呈现出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以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科技服务业逐渐兴起。在我国,科技服务业这一概念最早见于
期刊
摘要: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把握大学生特点,搭建“双微”平台、助推大学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双微”拓展文化传播平台,强化文化教育功能,进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河南大学在打造融媒体工作体系、打造“双微”活动品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方面做了可行性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双微”平台;大学文化;建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初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