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碎片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studybitc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知青插队时,会有乞丐在窑洞外走过。知青养的狗像警卫,汪汪吠走他们。不久以后,知青窑洞前不再有乞丐经过。某日,村里的老乡过生日,请我去他家做客。陕北农家吃饭,一般情形是蹲在院里捧着一只大碗,或粥或面汤,呼呼拉拉了事。正式的吃饭在炕上,火炕中间摆一矮桌,大家盘腿围坐在一起。男人坐在里面,女人倚着炕沿,一条腿曲坐在炕上,另一条腿支撑在地上。尊卑有序,穷富一样。走进窑洞,主人便招呼,上炕!上炕!这是敬语也是实在邀请。刚动筷子,听见门外有乞丐摇响骨板。倚坐炕沿的女人便放下碗,迎出门去。不一会儿,一老一少两乞丐进了门。“哪儿的?”“绥德的,遭下年馑,没办法了。”男主人站起来,躬身说:“上炕!上炕!”两个乞丐把讨饭的布袋放下,手在衣襟上擦了几把,脚后跟一蹭,两双破布鞋摆在炕沿下。他俩爬到炕桌前,抓起筷子就夹菜。我有些回不过神来,呆呆地听他们聊天。主人说:“我也是上头米脂寻吃食寻下来,到了这沟安下家。这村原先五户人家,现在十九户人家,都是寻吃食,从米脂绥德下来的受苦人家。啊,现今二十户了,知青点还有几个娃。可怜娃们从城里到这沟里寻食,凄惶得很。”那个晚上,我才明白,在这个偏僻山沟里的农民眼中,我也是个乞者。
  也是插队时,某日在延安给知青点办点事,办完事天色已晚。不能再摸黑走三十里夜路回村了,只好到县政府的“知青办接待站”过一宿。知青接待站在知青办公室旁的一个院子里,一排四孔的空窑洞。进了窑洞,一侧有一通青砖砌成的大炕,炕上铺着苇秆编的炕席。炕席上散落几块砖头。电灯坏了,拉不亮。天气不冷,已有两三个早进来的人躺在炕上了。还没睡着的那人,嘴上叼着报纸卷的蓝花烟。烟头暗红的火光和他嘴里吐出的呛鼻烟气,让人感到窑洞惯常散发的人气。我摸到一块砖头,解开扎在头上的毛巾,垫在砖头上当枕头,和衣躺下。半夜里醒了,走出窑洞,沖着树根撒尿。夜风很硬,让人打了个寒战。抬起头望满天的星星,像刚被擦过一般晶莹明亮。月光像水,泼在身上,从头到脚感到高原夜晚的凉气。回到大炕上,蜷曲身子也躲不开寒意。睡不着的直接后果是肚子饿,饥饿像一只猫用爪子挠人的心肝。想起村里老乡的口头禅: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我真是一无所有了,除了还有一点年轻人的“火力壮”。我对自己说,你头下无枕,身上无被,兜里无钱,腹中无食,就剩一口热气,到这个份儿上了,还能更倒霉吗?真好像悟出什么,对自己说,睡吧,天会亮的。想到这里,居然又睡着了。
  天亮时,才被躺在这条大炕上的另外一个人吵醒。这个人不是知识青年,穿当地农民的大折裆裤子,白汗衫已经成灰褐色。他正把一个褡裢搭在肩膀上,褡裢里鼓鼓地装满东西。他没有理我,径直走出窑洞。我又躺了一会儿,直到阳光穿过窑窗的破纸射在脸上。我起身,心想,太阳好,对谁都一样。回头望一眼大炕,又想,光板冷炕好,不招虱子。想好就心情好,于是揣着好心情往外走。走到窑洞外,看见刚才那个人,正靠在墙边,把一大块土布铺在地上,然后从褡裢里倒出一堆干粮。倒出的东西有馍馍、窝头、烧饼……他把这一堆干粮摊开在太阳下晒。原来他是一个乞丐,这些都是他讨来的吃食,没吃完,攒下来的。时间长了,有的都生出霉点。哎呀,我和一个乞丐在一条大炕上睡了一夜,不同的只是他带着一褡裢干粮而一脸满足,我饥肠辘辘只揣着一个好心情。
  与乞丐同桌讨食,与乞丐同炕而眠,境遇甚至不如乞者。这曾让我觉得不堪的记忆,把“知识青年”身份残存的那一点自尊撕成碎片。自那以后,不敢轻视乞者,也绝不与各式各样的乞者为伍,哪怕是锦衣玉食的高级乞者,皆因有那一餐一晚的经历……
其他文献
都说中国人的智慧体现在包馅食物上,因为中国这类食物花样儿特别多,比如包子、饺子、馄饨、馅饼、褡裢火烧等,有几十种之多。而外國人就没有咱们这么聪明,他们只会把肉馅夹在面包中间,如麦当劳的汉堡;或是抹在面饼的一面,烤熟吃,如必胜客的比萨。  不知是谁吹了中国饺子的牛,说是“好吃不过饺子”,营养搭配最好、最丰富,营养损失最少。其实,很多人做饺子,是把新鲜馅料的一部分能量都浪费了的。比如,做三鲜白菜馅儿的
期刊
炖是一种健康的烹调方式,温度不超过100℃,可最大限度保存各种营养素,又不会因为加热过度而产生有害物质。炖菜时盖好锅盖,与氧气相对隔绝,抗氧化物质也能得以保留。  经长时间小火炖煮,肉菜变得非常软烂,容易消化吸收,适合老人、孩子和胃肠功能不好的人群。小火慢炖让食材非常入味,味道可口。一锅炖菜里往往有四五种食材,营养多样。炖菜汤多,连汤带菜一起吃,营养不浪费。  炖好一锅菜有四个关键:  第一,蔥、
期刊
“人家娶媳妇时可是花了两万元钱彩礼的,你能和人家比吗?”每次村里人聚在一起喝酒时,大家都会拿这句话揶揄三叔。  三叔是在二十多年前结的婚。那时候结婚,男方给女方所谓的“彩礼钱”,不过就是几套衣服或者几匹布料,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聘礼,满打满算也不过两三千元。那时候,每个人的月收入也不过几百元,即使不吃不喝,一年也赚不了一万元。所以,用村里人的话来说,三叔这媳妇娶得可真是“贵上了天”。  对于村里人明
期刊
我算是个炖肉的高手,因此很多朋友找我代炖。当然,是免费的。主家提供肉即可,调料、煤气都算我友情赞助。因为常做,所以积累了不少心得。其实,我的方法也不见得好,只是个人爱吃罢了,仅供大家参考。  牛前腱子1000克,前腱子花筋兒多,口感好,泡去大半血水,大火煮开15分钟,撇去浮沫,肉汤留用,牛肉过凉待用。取大葱、姜、大料、小茴、桂皮、香叶、草果、丁香、肉蔻等香料炒出香味,倒入煮肉之汤烧开,加入干黄酱汁
期刊
那次去扫父母亲的墓,在香烛的袅袅青烟中,大姐说,父亲一生都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姐与父亲早年相处的日子要比我们多很多,她对父亲的了解也要比我们更深。我们几个弟妹一时也接不上话,只是望着墓碑上父亲炯炯有神的目光,默默无语。  永远的遗憾  祖父育有四子,父亲为老小。三个兄长念了几年书,就辍学帮父親打理水果摊。祖父疼爱幼子,供他从小学一直念到初中,才让他去谋生学做生意。后来父亲自己又进修了会计
期刊
1984年春天,我36岁。那年,我从自己热爱的纺织机械专业改行当会计,而且是“跑步”上岗。  对于会计工作,我是门外汉。因前任会计调走,我要在一个星期内“跑步”上岗,接替她的工作。这也是当时国家对我们这些老中专生落实政策的体现。没有退路,我只有硬着头皮上。  一切从零开始。我白天跟着老会计熟悉业务,晚上报班学习会计知识。隔行如隔山,借贷、资产、债权、债务、应收、应付、成本核算……林林总总,一些从未
期刊
回乡下老家,刚进门,母亲就说,你奎叔又送来两吨煤。  奎叔是同村的,姓张,我父亲在世时,同他很要好。那年,奎婶刚生了孩子,正是冬天,家里没煤。我父亲见了,就扛了家里两袋煤,送上门去。  五年后,父亲去世,也是在冬天。丧事办完后,家里一点煤也没有了。奎叔来了,推着一个小车,车上是四袋煤,说,别急,有我家烧的,就有你家燒的。后来才知道,为了那些煤,奎叔去了二十里外的一个煤矿,在矸石山捡了大半个月。  
期刊
我的父亲是医生,“文革”中被冠以“修正主义分子”和“资产阶级技术权威”两顶帽子,关进了“牛棚”。我赴“三线”的头一天晚上,父亲被特许从“牛棚”里回来为儿子送行。与母亲的眼泪和絮叨不同的是,父亲只交给了我一包药(有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黄连素、痢特灵等等)。父亲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告诉我:“你一定要把这些药带上,肯定会用得着。”稍加沉吟,他又说:“这些药你一定要保管好,不要轻易示人,关键时刻这些药会救
期刊
1982年,我在甘肃天水拖拉机厂任宣教科长,那年已41岁。厂里有近两千人。一天,几个青年工人风风火火地闯进办公室,给我一份《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简章》,问:“我们都有上大学的梦想,厂里能办一个汉语言文学班吗?”他们不知道,上大学,也是作为转业军人的我多年的梦想。  多位领导反对  其实,早几天收到这份招生简章后,我已经给厂里写过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的报告。开会讨论时,有几位厂领导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