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投早期、成长期的风险投资公司来说,现在是比较好的时候,因为把泡沫挤掉了。
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中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在当前状况下,中国创业投资的走势如何?《创业邦》记者对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IDG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先生进行了专访。
《创业邦》:在中华创业投资协会(CVCA)年会上,有一个闭门论坛,大家怎么看金融海啸对大中华区的影响?
熊晓鸽:大家都在中国做投资,最关心的就是跟我们有直接关系的。做风险投资首先得融资,金融危机对融资有不小的影响;第二就是所投的公司要上市不容易,基本上没有出口。另外,现在PE这个活很难做,因为市场难判断。
《创业邦》:您对现在的市场怎么判断?
熊晓鸽:第一、对于投早期、成长期的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我觉得现在是比较好的时候,因为把泡沫挤掉了,大家忽悠得比较少了。中国的投资环境依然极具吸引力,国外很多钱还是想进来,如果现在去投资,可能拿到的价格比较合理,而且看项目会更细一点儿。
第二、对于一些原来计划上市的公司,目前肯定要推迟原定的融资计划,因为上市通道基本封闭了。另外,要尽快与现有的投资者商谈明年的资金安排,因为投资者的钱是有限的,对有一些领域或项目可能会进行取舍。
第三、对于一些正在融资的基金可能比较难受,因为现在要融很多的钱比较困难。
《创业邦》: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一些产业的影响,是不是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熊晓鸽:我觉得对出口业的影响已经表现出来了,尤其像建材、玩具、电子产品的出口。内需我认为不会影响太大。除了股市之外,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中国还是一枝独秀,有很多的钱愿意进来。
《创业邦》:中国人普遍都有储蓄的倾向,不愿意过度消费,对刺激内需来说是不是一个障碍?
熊晓鸽:中国人在消费上面比较保守,是一个优良传统,这不是很快就可以转变过来的。但是我觉得目前中国人手头上钱比较多,而投资的机会少,除了存在银行里面,其他的渠道比较少,股市又不好。我觉得中国缺一些投资理财类的人才,美国目前是人们手头的钱太少,而从事投资理财的人又太多,人一多了他就得找事儿干,就创造出了很多的衍生产品。过分创新导致了危机。
《创业邦》: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全球IPO的大门基本上已经关闭了。您觉得在没有退出渠道的情况下,投资压力会不会特别大?
熊晓鸽:我觉得正好相反。做风险投资不能一天到晚盯着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的低迷只是对上市公司或计划上市的公司有影响;对我们投早期或者成长期的VC,我觉得现在是好机会,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谨慎,早期的项目也不是一投进去就想到退出,所以熬过这段时间,后面的情况可能会更好,过往的经验也表明,很多在业绩和股价表现上很好的公司,投资机构都是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时候介入的。
《创业邦》:2006~2007年,资本市场特别好,投资也跟着疯狂,企业的估值就比较高,可能有些P/E都达到了10倍甚至20倍。这种风险是不是很大?
熊晓鸽:股市太好了,赚钱很容易,这对投资者来讲并不是好事。因为那个时候就觉得钱来得容易,花出去也容易,想得都太理想化。真正要想投一家好公司,其实要花很多工夫,对它的市场、产品,团队,需要进行很深入的了解。
最可怕的是,创业者觉得市场上钱很多,一个故事就能融很多钱,所以也不踏实的做企业。所以在那个时候投资的,我觉得效果会不好。2005年之后成立的一些新基金,有不少赚了一点儿钱可能就有点飘飘然,所以投资速度非常快。现在看,投资太快了、太贵了的项目不一定好。
《创业邦》:有些人总学不到以前的一些教训。
熊晓鸽:平庸的投资人记忆力都比较差,但是做风险投资的人一定要记忆力非常好。一个团队最值钱的就是过去失败的教训。IDGVC投了很多公司,成功的案例比较多,但也有一些不成功的,在上一次危机的时候,我们清清楚楚地知道我们吃了哪些亏,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这对我们来讲非常值钱。这就是为什么从2005年以后,我们的投资节奏比很多新基金慢,投资更谨慎。
《创业邦》:红杉资本前一段在要求所投资的企业节省开支,IDGVC有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
熊晓鸽:做些准备比不做准备好多了,就怕你没有做任何准备。作为风险投资机构,如果投进去了,我们都把创业者看成伙伴,不会见死不救,能够救但是见死不救是不对的。但是如果进行清晰的判断以后,如果救也是死,那我们就只好选择放弃。
《创业邦》:前一段您在说创业板的话题,在目前的情况下推出创业板是不是也达不到好的效果?
熊晓鸽:创业板的目的不是帮助个人投资,是帮助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融资。中国目前最好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国外上市,都是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投的,为什么不能在国内上市?有了创业板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尴尬。
《创业邦》:您对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怎么看?
熊晓鸽:跟原来相比越来越好了。对我们做风险投资的来说,推出创业板、解决长期持股的税收优惠政策,再解决退出时间限制,我就觉得会更好。另外,我希望中国能制定出比较统一的风险投资政策,现在很多都是暂行规定。法律健全的情况下,投资操作才能更透明。这样不仅仅增强了我们做投资的信心,也能增强国外投资商的信心。
《创业邦》:面对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不少创业者会感觉到手足无措,您觉得应该如何应对?
熊晓鸽:这个时候再融钱比较难,但是他们自己要想清楚自己缺什么。要关注经济危机会持续多长时间,如果公司能够上市,是什么时候?如果不能上市,还要熬多久?如果还要进行下一轮融资的话,要融多少?创业者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市场和目前的产品,判断这个企业未来能不能长大,自己能不能熬过这个寒冬。
《创业邦》:IDGVC在TMT领域投了很多项目,就目前来说,TMT的很多商业模式还不是很清晰,包括视频网站、SNS等,这个冬天他们怎么熬?
熊晓鸽:现在WEB2.0公司,基本上都还在烧钱,他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在商业领域,有人说内容为王,有的说技术为王,有的说是市场为王,甚至有人说管理为王。但是我觉得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绝对是现金为王。就像当年搜狐、新浪、网易上市的时候,还没有盈利,找了三年才把商业模式找出来,开始赚钱。如果他们当年没有取得风险投资,没有上市,可能早就死掉了。上市融资就为他们的生存打下了基础。
我觉得明年有可能会有一批公司死掉,比如仅仅拿到第一轮风险投资的,或者仅仅是天使资金的公司,日子可能很难过。
《创业邦》:您对创业者还有什么建议?
熊晓鸽:创业,我觉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选择,如果你选择了做创业者,不论你的年龄。学历,也不论你在什么地方,都是有机会的。问题是,你想不想去创业,敢不敢于创业,敢不敢承担风险。
当然,创业还要选择好适当的时机。如果你自己有钱、有资源,当然可以随时创业;如果你钱不够,可能要考虑市场上能不能融到钱,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要慎重一点。因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所以创业还要考虑到家庭等相关因素。
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中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在当前状况下,中国创业投资的走势如何?《创业邦》记者对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IDG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先生进行了专访。
《创业邦》:在中华创业投资协会(CVCA)年会上,有一个闭门论坛,大家怎么看金融海啸对大中华区的影响?
熊晓鸽:大家都在中国做投资,最关心的就是跟我们有直接关系的。做风险投资首先得融资,金融危机对融资有不小的影响;第二就是所投的公司要上市不容易,基本上没有出口。另外,现在PE这个活很难做,因为市场难判断。
《创业邦》:您对现在的市场怎么判断?
熊晓鸽:第一、对于投早期、成长期的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我觉得现在是比较好的时候,因为把泡沫挤掉了,大家忽悠得比较少了。中国的投资环境依然极具吸引力,国外很多钱还是想进来,如果现在去投资,可能拿到的价格比较合理,而且看项目会更细一点儿。
第二、对于一些原来计划上市的公司,目前肯定要推迟原定的融资计划,因为上市通道基本封闭了。另外,要尽快与现有的投资者商谈明年的资金安排,因为投资者的钱是有限的,对有一些领域或项目可能会进行取舍。
第三、对于一些正在融资的基金可能比较难受,因为现在要融很多的钱比较困难。
《创业邦》: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一些产业的影响,是不是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熊晓鸽:我觉得对出口业的影响已经表现出来了,尤其像建材、玩具、电子产品的出口。内需我认为不会影响太大。除了股市之外,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中国还是一枝独秀,有很多的钱愿意进来。
《创业邦》:中国人普遍都有储蓄的倾向,不愿意过度消费,对刺激内需来说是不是一个障碍?
熊晓鸽:中国人在消费上面比较保守,是一个优良传统,这不是很快就可以转变过来的。但是我觉得目前中国人手头上钱比较多,而投资的机会少,除了存在银行里面,其他的渠道比较少,股市又不好。我觉得中国缺一些投资理财类的人才,美国目前是人们手头的钱太少,而从事投资理财的人又太多,人一多了他就得找事儿干,就创造出了很多的衍生产品。过分创新导致了危机。
《创业邦》: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全球IPO的大门基本上已经关闭了。您觉得在没有退出渠道的情况下,投资压力会不会特别大?
熊晓鸽:我觉得正好相反。做风险投资不能一天到晚盯着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的低迷只是对上市公司或计划上市的公司有影响;对我们投早期或者成长期的VC,我觉得现在是好机会,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谨慎,早期的项目也不是一投进去就想到退出,所以熬过这段时间,后面的情况可能会更好,过往的经验也表明,很多在业绩和股价表现上很好的公司,投资机构都是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时候介入的。
《创业邦》:2006~2007年,资本市场特别好,投资也跟着疯狂,企业的估值就比较高,可能有些P/E都达到了10倍甚至20倍。这种风险是不是很大?
熊晓鸽:股市太好了,赚钱很容易,这对投资者来讲并不是好事。因为那个时候就觉得钱来得容易,花出去也容易,想得都太理想化。真正要想投一家好公司,其实要花很多工夫,对它的市场、产品,团队,需要进行很深入的了解。
最可怕的是,创业者觉得市场上钱很多,一个故事就能融很多钱,所以也不踏实的做企业。所以在那个时候投资的,我觉得效果会不好。2005年之后成立的一些新基金,有不少赚了一点儿钱可能就有点飘飘然,所以投资速度非常快。现在看,投资太快了、太贵了的项目不一定好。
《创业邦》:有些人总学不到以前的一些教训。
熊晓鸽:平庸的投资人记忆力都比较差,但是做风险投资的人一定要记忆力非常好。一个团队最值钱的就是过去失败的教训。IDGVC投了很多公司,成功的案例比较多,但也有一些不成功的,在上一次危机的时候,我们清清楚楚地知道我们吃了哪些亏,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这对我们来讲非常值钱。这就是为什么从2005年以后,我们的投资节奏比很多新基金慢,投资更谨慎。
《创业邦》:红杉资本前一段在要求所投资的企业节省开支,IDGVC有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
熊晓鸽:做些准备比不做准备好多了,就怕你没有做任何准备。作为风险投资机构,如果投进去了,我们都把创业者看成伙伴,不会见死不救,能够救但是见死不救是不对的。但是如果进行清晰的判断以后,如果救也是死,那我们就只好选择放弃。
《创业邦》:前一段您在说创业板的话题,在目前的情况下推出创业板是不是也达不到好的效果?
熊晓鸽:创业板的目的不是帮助个人投资,是帮助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融资。中国目前最好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国外上市,都是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投的,为什么不能在国内上市?有了创业板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尴尬。
《创业邦》:您对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怎么看?
熊晓鸽:跟原来相比越来越好了。对我们做风险投资的来说,推出创业板、解决长期持股的税收优惠政策,再解决退出时间限制,我就觉得会更好。另外,我希望中国能制定出比较统一的风险投资政策,现在很多都是暂行规定。法律健全的情况下,投资操作才能更透明。这样不仅仅增强了我们做投资的信心,也能增强国外投资商的信心。
《创业邦》:面对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不少创业者会感觉到手足无措,您觉得应该如何应对?
熊晓鸽:这个时候再融钱比较难,但是他们自己要想清楚自己缺什么。要关注经济危机会持续多长时间,如果公司能够上市,是什么时候?如果不能上市,还要熬多久?如果还要进行下一轮融资的话,要融多少?创业者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市场和目前的产品,判断这个企业未来能不能长大,自己能不能熬过这个寒冬。
《创业邦》:IDGVC在TMT领域投了很多项目,就目前来说,TMT的很多商业模式还不是很清晰,包括视频网站、SNS等,这个冬天他们怎么熬?
熊晓鸽:现在WEB2.0公司,基本上都还在烧钱,他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在商业领域,有人说内容为王,有的说技术为王,有的说是市场为王,甚至有人说管理为王。但是我觉得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绝对是现金为王。就像当年搜狐、新浪、网易上市的时候,还没有盈利,找了三年才把商业模式找出来,开始赚钱。如果他们当年没有取得风险投资,没有上市,可能早就死掉了。上市融资就为他们的生存打下了基础。
我觉得明年有可能会有一批公司死掉,比如仅仅拿到第一轮风险投资的,或者仅仅是天使资金的公司,日子可能很难过。
《创业邦》:您对创业者还有什么建议?
熊晓鸽:创业,我觉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选择,如果你选择了做创业者,不论你的年龄。学历,也不论你在什么地方,都是有机会的。问题是,你想不想去创业,敢不敢于创业,敢不敢承担风险。
当然,创业还要选择好适当的时机。如果你自己有钱、有资源,当然可以随时创业;如果你钱不够,可能要考虑市场上能不能融到钱,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要慎重一点。因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所以创业还要考虑到家庭等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