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带着自己的第六本书《孤独相伴》,在莫斯科与读者见面。如他本人所言,这本书献给已经过世的妻子赖莎,里面有对妻子的诸多追忆内容。同时仍包括了其亲身经历的苏联解体前后的史实。而这些恰也是读者们关心的内容。
新书称叶利钦曾自杀未果
戈尔巴乔夫已然老态明显,难怪近年来频频传出他健康状况恶化的消息。当新书面世时,他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签售会现场,前苏联领导人雷日科夫等大人物纷纷莅临,媒体和热心读者对新书很感兴趣,等待的人们排了老长的队。
如同前几本回忆录一样,戈尔巴乔夫的新书《孤独相伴》仍然在市场上表现不俗,短短数周就已进入畅销书榜单。由戈尔巴乔夫持股的报纸《新报》,在该书面世后马上开始转载部分章节的内容。其中有关苏联解体前,高层政治运行及他辞职后的见闻部分,最为引人注目。书中有一章节,名为“叶利钦事件”,堪称全书最重要内容之一,里面首次披露了叶利钦曾“自杀未遂”的惊人消息。
戈尔巴乔夫在书中这样描写了1987年发生的“叶利钦事件”:“叶利钦当上莫斯科党委第一书记,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莫斯科不仅是当地精英的集聚之地,还是俄罗斯乃至全联邦精华聚集的地方。能够在这里推行改革的人必是政治成熟、意志坚定之人。”
“我希望叶利钦能胜任莫斯科的工作。一开始,他也确实一心扑在首都工作上。我则一直对他给予支持,哪怕是在出现了一些对他不利的传言的时候。”“当我还在克里米亚半岛度假时,叶利钦突然给我寄来一封信,里面讲了他对一些人的不满,认为他们总拿他当小孩。”
“在中央委员会审议十月革命胜利七十周年大会报告时,叶利钦提出了一些意见,让与会人员很震惊。有24名代表发表了意见,认为应该解除叶利钦的职务。最后会议决定将这个问题交给莫斯科党委。后来,莫斯科党委突然报告称,叶利钦在休息室企图自杀。当时他企图用一把剪子自尽。医生们已经赶了过去,发现只是皮外伤,没有大碍。”
“我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这一问题。然后我们通知叶利钦,莫斯科党委将在他恢复之后讨论他的去留问题……”
历史的“活化石”
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一直把自己关在新国家留给自己的别墅里,每月领着“国家干部最低职务工资”,平静地和家人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直到瓦西里·格里高利耶夫的纪录片,闯入他的生活。当时,常住法国的俄罗斯著名纪录片导演格里高利耶夫,想拍一部“不一样”的纪录片,包括对戈尔巴乔夫及其夫人赖莎的采访。早已远离政治、无心恋战的他犹豫许久,最终还是接受了采访。采访前,戈尔巴乔夫曾说,不希望让自己看上去太软弱。但遗憾的是,纪录片里的他,无论怎样都无法给人以其他的印象。《权力》周刊评价道:“片中的他,给人的印象恰恰就是软弱。”
其实,戈尔巴乔夫并非软弱,而是有几分不甘与无奈。他曾对俄罗斯记者波兹内尔说:“我真后悔‘8·19’事件发生时,自己在访问克里米亚,而不是留在莫斯科,我更后悔没早点把叶利钦送到国外当大使。”不过,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许多人其实都清楚:即使他当年这么做了,苏联恐怕还是要解体。
但这份不甘还是促使他在1996年站了出来,竞选俄罗斯总统。
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他总是抱怨叶利钦对他的种种限制。比如到地方与选民交流时,他总会遇到地方政府的不配合,活动地点的申请也往往要面临阻力,而最后申请下来的地点总在最偏僻的地方……
作为历史的“活化石”,在不同时代,戈尔巴乔夫有不同的价值。但作为政治人物,他已没有任何活动空间了。
出书赚了不少钱
尽管在新国家——俄罗斯的政治空间内,仍可偶尔看到他的一鳞半爪,但基本上都只是小打小闹、无人当真了。他跟自己的政商伙伴、寡头亚历山大·列别杰夫的几次携手合作,恐怕就是如此。虽然他曾用自己“诺贝尔和平奖”的奖金为这家报社添置电脑,但当报社的财政陷入困难时,他总能从列别杰夫那里找来救急钱。后来,两人干脆共同持有这家报社的股份。
除《新报》外,他经营的社会民主党,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只是,该党多年来几经沉浮,终究没有什么作为。
到头来,这位“上个时代的领袖”终究还只是一块历史的“活化石”。
相比退休后在政坛的表现,他在其他领域的生活就丰富多彩多了。出书、接拍广告、演讲、甚至参与影视制作等活动都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新书称叶利钦曾自杀未果
戈尔巴乔夫已然老态明显,难怪近年来频频传出他健康状况恶化的消息。当新书面世时,他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签售会现场,前苏联领导人雷日科夫等大人物纷纷莅临,媒体和热心读者对新书很感兴趣,等待的人们排了老长的队。
如同前几本回忆录一样,戈尔巴乔夫的新书《孤独相伴》仍然在市场上表现不俗,短短数周就已进入畅销书榜单。由戈尔巴乔夫持股的报纸《新报》,在该书面世后马上开始转载部分章节的内容。其中有关苏联解体前,高层政治运行及他辞职后的见闻部分,最为引人注目。书中有一章节,名为“叶利钦事件”,堪称全书最重要内容之一,里面首次披露了叶利钦曾“自杀未遂”的惊人消息。
戈尔巴乔夫在书中这样描写了1987年发生的“叶利钦事件”:“叶利钦当上莫斯科党委第一书记,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莫斯科不仅是当地精英的集聚之地,还是俄罗斯乃至全联邦精华聚集的地方。能够在这里推行改革的人必是政治成熟、意志坚定之人。”
“我希望叶利钦能胜任莫斯科的工作。一开始,他也确实一心扑在首都工作上。我则一直对他给予支持,哪怕是在出现了一些对他不利的传言的时候。”“当我还在克里米亚半岛度假时,叶利钦突然给我寄来一封信,里面讲了他对一些人的不满,认为他们总拿他当小孩。”
“在中央委员会审议十月革命胜利七十周年大会报告时,叶利钦提出了一些意见,让与会人员很震惊。有24名代表发表了意见,认为应该解除叶利钦的职务。最后会议决定将这个问题交给莫斯科党委。后来,莫斯科党委突然报告称,叶利钦在休息室企图自杀。当时他企图用一把剪子自尽。医生们已经赶了过去,发现只是皮外伤,没有大碍。”
“我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这一问题。然后我们通知叶利钦,莫斯科党委将在他恢复之后讨论他的去留问题……”
历史的“活化石”
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一直把自己关在新国家留给自己的别墅里,每月领着“国家干部最低职务工资”,平静地和家人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直到瓦西里·格里高利耶夫的纪录片,闯入他的生活。当时,常住法国的俄罗斯著名纪录片导演格里高利耶夫,想拍一部“不一样”的纪录片,包括对戈尔巴乔夫及其夫人赖莎的采访。早已远离政治、无心恋战的他犹豫许久,最终还是接受了采访。采访前,戈尔巴乔夫曾说,不希望让自己看上去太软弱。但遗憾的是,纪录片里的他,无论怎样都无法给人以其他的印象。《权力》周刊评价道:“片中的他,给人的印象恰恰就是软弱。”
其实,戈尔巴乔夫并非软弱,而是有几分不甘与无奈。他曾对俄罗斯记者波兹内尔说:“我真后悔‘8·19’事件发生时,自己在访问克里米亚,而不是留在莫斯科,我更后悔没早点把叶利钦送到国外当大使。”不过,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许多人其实都清楚:即使他当年这么做了,苏联恐怕还是要解体。
但这份不甘还是促使他在1996年站了出来,竞选俄罗斯总统。
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他总是抱怨叶利钦对他的种种限制。比如到地方与选民交流时,他总会遇到地方政府的不配合,活动地点的申请也往往要面临阻力,而最后申请下来的地点总在最偏僻的地方……
作为历史的“活化石”,在不同时代,戈尔巴乔夫有不同的价值。但作为政治人物,他已没有任何活动空间了。
出书赚了不少钱
尽管在新国家——俄罗斯的政治空间内,仍可偶尔看到他的一鳞半爪,但基本上都只是小打小闹、无人当真了。他跟自己的政商伙伴、寡头亚历山大·列别杰夫的几次携手合作,恐怕就是如此。虽然他曾用自己“诺贝尔和平奖”的奖金为这家报社添置电脑,但当报社的财政陷入困难时,他总能从列别杰夫那里找来救急钱。后来,两人干脆共同持有这家报社的股份。
除《新报》外,他经营的社会民主党,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只是,该党多年来几经沉浮,终究没有什么作为。
到头来,这位“上个时代的领袖”终究还只是一块历史的“活化石”。
相比退休后在政坛的表现,他在其他领域的生活就丰富多彩多了。出书、接拍广告、演讲、甚至参与影视制作等活动都让他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