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倪瓒山水画中的美学探微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an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元代画家倪瓒个人和其艺术作品的解读,以及对其山水画中“茅草屋”点景的探微,试析其绘画风格、其山水画中“茅草屋”形象蕴涵的美学思想,以及“茅草屋”形象符号在倪瓒山水画中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元代 倪瓒 点景 “茅草屋”
  一、倪瓒及其山水画中的点景元素
  “点景”在现代汉语中,有点缀、修饰的意思。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1]点景在山水画中是用来点缀主体景物的,不可抢过主体对象的风采,是服务主体的配角,但是又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点景也可以称为山水画的“眉目”。如北宋范宽的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图》中,巍峨厚写的大山、瀑布、溪流,山脚下杂树丛生,树丛下依稀有几个旅人和骡马。而从画幅右边款款走来的旅人和担着货物的骡马便是画中点景。点景主要以人类活动和屋宇楼界为主。人类活动是以人为主的人物点景,分别为游人泛舟、渔人捕鱼题材,旅人骑马郊游、商人赶车运货题材,书生读书、赏景题材,又有村民村落喝酒、贸易、耕田劳作等。屋宇楼界是以人类建筑为主,分别为小桥、亭台、楼阁、寺庙、水榭、茅草屋等。点景也有自然景物的点缀,如飞鹤、老牛、白鹿、野马、野鸳等禽兽。
   倪瓒,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是江苏无锡人。倪瓒家中富有,又博学好古,家中筑有“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珍玩,因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倪瓒自幼受道教影响,性格洁癖、清高孤傲,不问政治,因此,其一生不仕。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笔法又参以荆浩、关仝,常以侧锋干笔作皴,用笔方折绘山石,其法名为“折带皴”。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其所绘题材多取于太湖一带景色,画风平淡天真。其作品多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倪瓒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被后人合称“元四家”。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清閟阁集》等。倪瓒的山水作品,多是一湖两岸的构图,画面内容多是秀石、疏林、矮屋,稀岸水汀,远山平岸。极少有人的踪迹,其山水画里的点景元素也只有一方茅草屋,加上其画作不着颜色,以淡墨、枯墨为主,给观者一种“无我之境”的清冷。
  二、倪瓒作品中“茅草屋”点景呈现的美学内涵
  中国山水画在隋代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隋代展子虔的作品《游春图》是山水画初具形貌的代表。画面中出现的游人泛舟、小桥、楼宇等点景,描绘得繁复而具体。到了两宋时期,点景中的楼宇建筑依然是带有客观、写实性的。但由于绘画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意象的思考不断深入,元代山水画点景中的楼宇建筑表现的写意感更强。倪瓒山水画中出现的“茅草屋”,已经不再是客观描绘的对象,而是倪瓒山水画中的意象符号,代表着他不愿入世俗的隐士情怀。
  倪瓒绘画中的“茅草屋”形象,简单而又朴素。如在其晚年作品《江亭山色轴》中,用笔干淡松秀、意境空灵清寒,四面透风的“茅草屋”周围只有几棵稀疏的小树,显示此地无人居住。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谈及:“《庄子·秋水》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称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2]倪瓒笔下的“茅草屋”正是其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结果,代表一种“虚空”之境。道教主张的“自然无为”和儒家的入世观不同,故而晚年倪瓒不愿意被世俗打扰,索性超脱尘世逃避现实,在太湖一带周游。倪瓒对于世俗的淡漠,也直接反映在其作品中,呈现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趣。他笔下《容膝斋图》(如图所示),画中自跋“壬子岁七月五日,云林生写”,后又自题诗云:“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金棱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斜。叠叠清谈霏玉屑,萧萧白发岸乌纱。而今不二韩康价,市上悬壶未足夸。”此画构图为一河两岸式,近景是山石矮坡和几棵稀疏的树木,旁边立有一低矮、四不避风的茅草亭。中间是留白的湖水,远景是连绵起伏的远山。技法上依然延续其简逸萧疏的画风,山石用折带皴、干笔淡墨,后用焦墨点苔。作品反映了画家对佛道思想的追求,注重对尘世羁绊的超脱,这种思想映射到艺术创作中,便丰富了艺术品的文化内涵。《容膝斋图》中设置空亭但不见人,倪瓒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滤秋影”的名句。空空的亭子和无人的山水,后人多认为这种设置是倪瓒内心的表达,是“今世那复有人”的悲叹。[3]倪瓒笔下的“茅草屋”和“容膝斋”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他内心对“无我之境”的一种追求。是道家中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纯在于“天地”之间,为自然所有,只有自然无为方可以体会到天地之大美。所以,他的绘画表达里多是“空空的亭子和无人的山水”,他相信美不在杂乱纷扰的人世间,而是在“自然无为”的山水中,而唯一能寄放他灵魂的地方便是他画中那一方“茅草屋”,他心中的“茅草屋”不像达官贵人般高屋建瓴、华丽宽敞,而是简约朴素的。因此,“茅草屋”形象是倪瓒远离喧嚣的尘世间、归于自然山水的一个联系纽带,也代表倪瓒心灵的归处。
  三、倪瓒山水画中“茅草屋”点景的作用和影响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其人情所常厌特;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古代人们在家中欣赏山水作品时,能通过那一纸天地感受山川大地的辽阔,正是因为能透过纸面,视线跟随艺术家笔下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点景建筑游移于山川之中。传统山水画点景的目的是营造郭熙提到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氛围,因此,山水画发展到元代,这种点景法则依然存在。但是倪瓒笔下的点景建筑被赋予了它的意义,倪瓒不再客观地描绘具体的对象,而是采用写意的方式,构建出自己那方“茅草屋”,倪瓒笔下的“茅草屋”是带有符号性的点景形象,是带有个人特色的山水符号。“茅草屋”形象是倪瓒对于世俗态度的缩写,是画面中表达世俗社会和自然山水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倪瓒心灵的栖息地。
  四、结语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谈论文学艺术时说,“宗教是文艺的左邻,哲学是文艺的右邻。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4]中国哲学是中国画的根基,元代山水画家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倪瓒的山水画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其中也包含着他自己对自然和绘画里“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独特解读。倪瓒是把自己思想和感受放在自然万物之中的,所以能抓住自然事物的本质,来构建带有自己如“茅草屋”般概念的图像。宋代的山水画家强调对自然的学习,他们重视对双眼真实所见的自然风光的表达。但在倪瓒的艺术空间里,可以看到他對自然和绘画真实的理解,他通过少量淡墨的描绘来释放自己的感受。[5]因此,“茅草屋”形象是倪瓒从自然和其根本思想里生发的概念和符号,也是他点缀在艺术世界里真性情的写照。
  参考文献:
  [1][宋]郭熙,杨伯.林泉高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冯友兰,涂又光.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张玺.从《容膝斋图》的构图看倪瓒的绘画特色[J].美与时代(中),2012(02):42-44.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卜寿珊.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杨艳艳,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山水>)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在彩云之南的云南省昆明市有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一生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用音乐的语言去歌颂人生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去鼓舞人们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和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忘情地歌唱。在他的音乐作品里,我们不难看到这几个关键词抑或元素,那就是爱国情怀、民族特色和劳动人民,这几个关键词成为他音乐创作的酵母,激发着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迸发出犹如电光石火一般的创作灵感,创作出许多音乐作品,丰富了祖国的音乐篇章
期刊
摘要:随着“世界读书日”在国内越来越广为人知,山东医专济南校区图书馆为了配合“世界读书日”,每年4月都会开展读书月活动。笔者选取山东医专济南校区近3年开展的系列读书活动,就目前读书月的开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 读书月活动 阅读推广  各大高校图书馆为了配合“世界读书日”,每年的4月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通过举办阅读推广活动,不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
期刊
摘要:如今,影视作品已深深地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除了对影视画面的关注外,对影视声音的关注也显著提高。声音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声音不仅仅是服务于画面的手段,它还可以扩展画外空间,让影视作品更具有真实感。声音与画面相结合,共同构筑了影视作品的银幕空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介绍影视声音的发展历程及影视声音的元素,并结合吴天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基层文化馆充分发挥自身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服务职能,在使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基于此,本文对基层文化馆的概念及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主要服务职能进行探究。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 群众文化活动 服务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建设已经成
期刊
摘要:法国诗人导演让·谷克多在其短片《圣多·索斯比别墅》中展示了导演本人在别墅室内绘制的希腊神话主题墙绘,但影片的旁白评述却暗示导演创作此片并非单纯分享墙绘画作,而是要利用此片向观众传达其艺术观点。通过分析本片文体等形式因素,试图揭示让·谷克多导演这部短片中的隐藏价值。  关键词:电影文体 让·谷克多 《圣多·索斯比别墅》  一、引言  圣多·索斯比别墅(La Villa Santo-Sospir
期刊
摘要:根据科林·威尔逊有关“另类人”的理论,日本作家井伏鳟二的小说可以理解为一种思考“另类人”问题的小说。其处女作《山椒鱼》描写了一个典型的另类人形象;《遥拜队长》突出了另类人眼中毫无自由的常人世界;《燕子花》则在此基础之上否定了另类人问题解决之道中的极端方式;经典之作《黑雨》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艺术性地展示了作者解决另类人问题的个人心得——通过对自然生命力和“唯有离别才是人生”的顿悟获得高峰体验,
期刊
摘要:就现今西南地区戏剧市场剧目而言,红色题材日渐式微。但是重庆市话剧院大型原创保留剧目《幸存者》,无论从戏剧成就还是社会反响来看,都是一部值得宣传的话剧。鉴于此,本文拟对话剧《幸存者》展演的人物塑造(剧情)、表现手法和舞美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析。通过系统观察和对比分析,不难看出《幸存者》的成功得益于它的审美创新和精神传承。  关键词:红色题材戏剧 审美创新 精神传承 展演模式  在数字技术和跨界
期刊
摘要:目前,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城市旅游愈加受到重视,这其中,红色旅游城市正在成为大批游客的优先选择。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内涵的物化表现。闻名中外的红旗渠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的中国力量,为一代又一代林州人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不竭动力,从而带动了林州这一旅游城市经
期刊
年味儿饺子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在彻夜的鞭炮声中醒来,有心念很久的新衣服穿,有许多的美味可以解馋,每家院子里都是一地红红的鞭炮碎屑。热腾腾的饺子吃了还想吃,锅里沸腾的鸡鸭鱼肉咋就那么香,满院子都在垂涎。为了过年,家家户户提前大半个月就开始筹备春节的食材,杀鸡宰鸭,再买条大鱼,村里到处都在叮叮咣咣地切菜剁肉,这声音就好像是过年的标配旋律,至今难忘。小孩子在旁边看着大人忙活,盯着一块生肉都想流口水,
期刊
摘要:探索戏剧作为中国戏剧史上受西方戏剧思潮影响同时经历了大量戏剧实验而产生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前驱戏剧,在形式上吸纳了西方戏剧艺术手法,而在内容上将本土文化与侧重哲学思考的西方思潮相结合。《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是20世纪80年代探索戏剧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以打破时空格局、加入叙述元素等方式来透视人性这一永恒话题,抛开作品基于特定时代的变革意义,外在形式的冗杂致使原本深邃的人类命题被超负荷表达而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