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比较风靡的热门课题,也是当前深入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利用教学生长点进行创新,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活力。
一、根据“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的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应采用以探究为主的方式。“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是每个教师都了解的。让学生在科学课堂里动起来,成为探究式教学的标志。但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活动有余而思维不足”。
(一)自主探究应建立在清晰的探究目标的基础之上
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往往是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多,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如《做一个指南针》中引导学生认识探究的目的:用钢针来做一根磁针;检验是否是一根磁针;判断磁针的南北极;做一个指南针。在明确探究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提出、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探究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哪些现象,对这一现象应该怎样思考或解释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科学课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在教师一番提问和铺垫之后,学生就热情高涨地“探究”起来。例如在让学生检验钢针是否变成磁针这一环节时,学生看到钢针吸上大头针很吃惊、很高兴,却没有去思考为什么。照这样下去,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往往搞不清自己在探究什么,要观察哪些现象,汇报时不知如何开口。因此,探究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
(三)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
学生探究活动完成后,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究活动中,“为何做?”“做什么?” “怎样做的?”“做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思中做,做中思”的良好习惯。学生“热热闹闹”地做实验,实验完毕,学生如果能够谈出实验现象,教师则根据现象总结一下;学生如果未谈出想象,教师干脆包办代替总结一下,一节课就算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惰性,不愿意思考,依赖于老师。因此,实验结束后,应引导学生仔细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实验目的,观察到了什么 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总之,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是我们科学课堂追求的目标。
二、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
(一)实验前要周密计划。我们宁可多花一些时间在方案设计的讨论和质疑上,也要让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形成严谨的探究态度,提高探究的成功率。
(二)探究是方法要灵活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教师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的多元思维。因此,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
(三)交流时要质疑和反思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结论得出重要证据,要符合逻辑。
三、把握探究重点,科学设计探究过程
要想在40分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则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对40分钟合理分配,尽量避免无效环节,避免浪费时间。
(一)把握探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浪费时间。
最近发展区是探究重点,要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如果我们在学生现有发展区用时过多,那么这段探究时间则是无效的。例如,有些课在时间分配上就不是很合理,导入环节有的就用时20多分钟,提问、组织纪律等方面在用一些时间,最后剩下探究的时间只剩十几分钟了,而且要探究的内容很多。有写东西在学生现有发展区之内就不用多说了,要研究学生该研究的问题。
(二)把握探究关键,精简探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
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了几个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或三次探究,因此,找准研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如《做一个指南针》这一课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中不益探究太多的问题,一两个就行,而我在讲时探究的问题太多了,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设计层次目标,步步为营,避免盲目探究。
探究过程应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无的放失。设计有发展梯度、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学生发展自然顺畅。
在讲比较水的多少时,第一步,让学生凭经验猜桌上两杯水的多少,第一次是水位相同杯子不同,第二次是水位不同杯子相同,第三次水位不同杯子也不同。难度在逐步增大,学生卷入探究活动。第二步,凭經验比较。因为不能一下看出水的多少,就根据经验想办法比较哪杯水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水的多少。第三步,认识量筒。使学生知道凭经验能比较出水的多少,但新问题来了:到底多多少,少多少呢?经验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需要有专门的仪器——量筒。量筒是什么?学生对于陌生的事物总是回显示出极大的好奇,于是要顺势将量筒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量筒的结构,再探究量筒的使用方法,先实际操作测量一杯水,再练习使用量筒,最后估计另一杯水的多少……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有效的课科学课堂应该是“感悟”与“对话”的共舞,“激情”与“智慧”的齐飞;是学生的灵性得以进发,潜在悟性得以唤醒。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人文关怀”的课堂,是“高效低耗”的课堂。
一、根据“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的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应采用以探究为主的方式。“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是每个教师都了解的。让学生在科学课堂里动起来,成为探究式教学的标志。但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活动有余而思维不足”。
(一)自主探究应建立在清晰的探究目标的基础之上
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往往是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多,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如《做一个指南针》中引导学生认识探究的目的:用钢针来做一根磁针;检验是否是一根磁针;判断磁针的南北极;做一个指南针。在明确探究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提出、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探究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哪些现象,对这一现象应该怎样思考或解释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科学课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在教师一番提问和铺垫之后,学生就热情高涨地“探究”起来。例如在让学生检验钢针是否变成磁针这一环节时,学生看到钢针吸上大头针很吃惊、很高兴,却没有去思考为什么。照这样下去,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往往搞不清自己在探究什么,要观察哪些现象,汇报时不知如何开口。因此,探究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
(三)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
学生探究活动完成后,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究活动中,“为何做?”“做什么?” “怎样做的?”“做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思中做,做中思”的良好习惯。学生“热热闹闹”地做实验,实验完毕,学生如果能够谈出实验现象,教师则根据现象总结一下;学生如果未谈出想象,教师干脆包办代替总结一下,一节课就算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惰性,不愿意思考,依赖于老师。因此,实验结束后,应引导学生仔细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实验目的,观察到了什么 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总之,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是我们科学课堂追求的目标。
二、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
(一)实验前要周密计划。我们宁可多花一些时间在方案设计的讨论和质疑上,也要让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形成严谨的探究态度,提高探究的成功率。
(二)探究是方法要灵活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教师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的多元思维。因此,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
(三)交流时要质疑和反思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结论得出重要证据,要符合逻辑。
三、把握探究重点,科学设计探究过程
要想在40分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则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对40分钟合理分配,尽量避免无效环节,避免浪费时间。
(一)把握探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浪费时间。
最近发展区是探究重点,要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如果我们在学生现有发展区用时过多,那么这段探究时间则是无效的。例如,有些课在时间分配上就不是很合理,导入环节有的就用时20多分钟,提问、组织纪律等方面在用一些时间,最后剩下探究的时间只剩十几分钟了,而且要探究的内容很多。有写东西在学生现有发展区之内就不用多说了,要研究学生该研究的问题。
(二)把握探究关键,精简探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
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了几个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或三次探究,因此,找准研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如《做一个指南针》这一课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中不益探究太多的问题,一两个就行,而我在讲时探究的问题太多了,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设计层次目标,步步为营,避免盲目探究。
探究过程应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无的放失。设计有发展梯度、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学生发展自然顺畅。
在讲比较水的多少时,第一步,让学生凭经验猜桌上两杯水的多少,第一次是水位相同杯子不同,第二次是水位不同杯子相同,第三次水位不同杯子也不同。难度在逐步增大,学生卷入探究活动。第二步,凭經验比较。因为不能一下看出水的多少,就根据经验想办法比较哪杯水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水的多少。第三步,认识量筒。使学生知道凭经验能比较出水的多少,但新问题来了:到底多多少,少多少呢?经验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需要有专门的仪器——量筒。量筒是什么?学生对于陌生的事物总是回显示出极大的好奇,于是要顺势将量筒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量筒的结构,再探究量筒的使用方法,先实际操作测量一杯水,再练习使用量筒,最后估计另一杯水的多少……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有效的课科学课堂应该是“感悟”与“对话”的共舞,“激情”与“智慧”的齐飞;是学生的灵性得以进发,潜在悟性得以唤醒。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人文关怀”的课堂,是“高效低耗”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