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本名画《五牛图》,为唐代宰相画家韩滉所作。从这幅稀世名画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韩滉精妙的画牛技巧,同时也可以品读到这位宰相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格魅力。本文旨在通过品读《五牛图》,分析韩滉的农本思想及忠君思想,来解读其人。
关键词 五牛图; 韩滉; 农本思想; 忠君思想
韩滉,字太冲,名相韩休之子。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病逝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终年65岁。韩滉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安定到战乱,从统一到割据分裂的巨大变化,但在这段风云变幻、政局起伏的历史大背景下,他的一生却并没有多少波澜与惊险,除却初入仕途遭遇宰相王玙排挤以及后来"人颇言有窥望意,虽帝亦惑之"(旧唐书)几个有惊无险的失意后,纵观其一生可概况为爱国为民、平静诗意的一生。他的一生诠释并践行了"修生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也为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塑造了模型。毋庸置疑,韩滉的一生是属于政治的。但他的一生也是属于艺术的,他用充满诗意的生命为他自己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政治人生。
《五牛图》为韩滉最有名的作品,约略作于782年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纸本名卷,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大原美术馆收藏了一幅绢本《五牛图》。两件作品的真伪优劣,蔡星仪教授在他《两卷<五牛图>考辩》一文中做了详尽的论证,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确证故宫博物院卷尾真迹无疑。此处不作详述。《五牛图》构图精致,布局巧妙,笔法简劲,是我国绘画史上难得的佳品。元代大画家赵孟頫题跋此画:
"右唐韩晋公《五牛图》,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五牛图》确为画中佳品,它不仅反映了韩滉精妙的技巧,同时也向人们展示出了韩滉的政治理想和人格操守。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从文明降落在这个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之后,农业就为这个民族的不断繁衍、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纷繁复杂的农业史。农耕传统成了华夏子孙亘古不变的传统。农耕思想渗入了上至王公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以农为本的思想贯穿着整个社会的领域,以农为本的思想也承载着这个民族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韩滉所处的唐王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范文澜语)。而繁荣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长江流域经济的崛起,促使了唐王朝全面繁盛的局面。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农业的兴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前期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之上,范文澜先生对唐经济作了以下描述:
"大体上,唐前期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兴盛上,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特别是商业的兴盛上,由于统治阶级的大量消费,商业兴盛的另一面,正是农民遭受严重的剥削,农业不断在衰落。"(《中国通史简编》)
"封建经济的根本在于农业。"(范文澜语)农业兴则社稷兴,农业废则国家危。韩滉所处的时代,正是农业出现衰落趋势,工商业处于上升势头的转折时期。
对于这种转换,韩滉作为一名在职官员,是了解得比较清楚的。加之韩滉历任地方官员,为官勤勉,因此对整个社会的状况了解比较深刻,长期的基层工作使他深刻的领悟到农业兴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牛在唐朝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能滥杀。唐高祖建国初即下令断屠,后来的《唐律.厩库律》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也这表明唐代非常注重农业。韩滉的《五牛图》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作,这表明韩滉对牛是有着深厚感情的,进而证明韩滉对于农业的重视。牛壮则农业兴,农业兴则社稷稳;牛弱则农业废,农业废则国家危。牛是农业兴废的关键因素,关注牛则出于对农业、社稷安危的考虑。韩滉对牛的关注归根于其"治国"理想及其农本思想。
韩滉《五牛图》中的牛体型健硕,温柔敦厚,整个画卷反应出的不仅仅是任劳任怨辛勤耕作的农家耕牛,换个角度来看,它反应的是韩滉对人生态度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解读,画卷中的五头牛是韩滉对作为位极人臣的自我的内心解读以及对君臣之礼的解读。韩滉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除此之外,来至外部的传统"礼"教的熏陶,使得韩滉明白了"忠君""顺臣"的含义。因此,韩滉的一生都严格恪守"忠君"理想,始终遵循"顺臣"之道。
旧唐书记载韩滉在安史之乱的表现时用了"滉功居多"这样的词汇,足以反应他当时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当然,这是符合韩滉的"忠君"理想的,恰逢乱世,让韩滉的这种抱负得以施展。在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京师仍陷敌军的时候,韩滉强烈的发出了"天子蒙尘,臣下之耻也"的感叹。这也正是韩滉忠君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在临近生命的尾端,韩滉忠君爱国的信念依旧未淡化,反而更浓。新旧唐书均记载,韩滉病逝之前,极力进言收复吐蕃攻占的河、陇之地,德宗皇帝也极力赞同韩滉的进言并组织力量加以实施,只是后来韩滉的病逝导致整个计划的搁浅,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然而,韩滉的忠君思想及统一理想却是有目共睹。也正是如此,才成就了韩滉名相美名。
韩滉是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群中的一份子,他没有偏离正统,也没有超越正统,他是非典型性的,但是他却是有着代表性。韩滉离我们太远,很多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见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光芒,这种光芒照耀的是现实中的我们以及未来的人们。
参考文献
[1] 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 [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 [后晋]刘晌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注释:
[1] 蔡星仪教授在他的《两卷<五牛图>辨析》中通过分析,得出此画约作于"人颇言有窥望意"之后,约略为公元782年。
关键词 五牛图; 韩滉; 农本思想; 忠君思想
韩滉,字太冲,名相韩休之子。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病逝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终年65岁。韩滉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安定到战乱,从统一到割据分裂的巨大变化,但在这段风云变幻、政局起伏的历史大背景下,他的一生却并没有多少波澜与惊险,除却初入仕途遭遇宰相王玙排挤以及后来"人颇言有窥望意,虽帝亦惑之"(旧唐书)几个有惊无险的失意后,纵观其一生可概况为爱国为民、平静诗意的一生。他的一生诠释并践行了"修生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也为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塑造了模型。毋庸置疑,韩滉的一生是属于政治的。但他的一生也是属于艺术的,他用充满诗意的生命为他自己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政治人生。
《五牛图》为韩滉最有名的作品,约略作于782年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纸本名卷,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大原美术馆收藏了一幅绢本《五牛图》。两件作品的真伪优劣,蔡星仪教授在他《两卷<五牛图>考辩》一文中做了详尽的论证,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确证故宫博物院卷尾真迹无疑。此处不作详述。《五牛图》构图精致,布局巧妙,笔法简劲,是我国绘画史上难得的佳品。元代大画家赵孟頫题跋此画:
"右唐韩晋公《五牛图》,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五牛图》确为画中佳品,它不仅反映了韩滉精妙的技巧,同时也向人们展示出了韩滉的政治理想和人格操守。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从文明降落在这个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之后,农业就为这个民族的不断繁衍、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纷繁复杂的农业史。农耕传统成了华夏子孙亘古不变的传统。农耕思想渗入了上至王公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以农为本的思想贯穿着整个社会的领域,以农为本的思想也承载着这个民族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韩滉所处的唐王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范文澜语)。而繁荣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长江流域经济的崛起,促使了唐王朝全面繁盛的局面。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农业的兴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前期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之上,范文澜先生对唐经济作了以下描述:
"大体上,唐前期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兴盛上,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特别是商业的兴盛上,由于统治阶级的大量消费,商业兴盛的另一面,正是农民遭受严重的剥削,农业不断在衰落。"(《中国通史简编》)
"封建经济的根本在于农业。"(范文澜语)农业兴则社稷兴,农业废则国家危。韩滉所处的时代,正是农业出现衰落趋势,工商业处于上升势头的转折时期。
对于这种转换,韩滉作为一名在职官员,是了解得比较清楚的。加之韩滉历任地方官员,为官勤勉,因此对整个社会的状况了解比较深刻,长期的基层工作使他深刻的领悟到农业兴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牛在唐朝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能滥杀。唐高祖建国初即下令断屠,后来的《唐律.厩库律》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也这表明唐代非常注重农业。韩滉的《五牛图》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作,这表明韩滉对牛是有着深厚感情的,进而证明韩滉对于农业的重视。牛壮则农业兴,农业兴则社稷稳;牛弱则农业废,农业废则国家危。牛是农业兴废的关键因素,关注牛则出于对农业、社稷安危的考虑。韩滉对牛的关注归根于其"治国"理想及其农本思想。
韩滉《五牛图》中的牛体型健硕,温柔敦厚,整个画卷反应出的不仅仅是任劳任怨辛勤耕作的农家耕牛,换个角度来看,它反应的是韩滉对人生态度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解读,画卷中的五头牛是韩滉对作为位极人臣的自我的内心解读以及对君臣之礼的解读。韩滉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除此之外,来至外部的传统"礼"教的熏陶,使得韩滉明白了"忠君""顺臣"的含义。因此,韩滉的一生都严格恪守"忠君"理想,始终遵循"顺臣"之道。
旧唐书记载韩滉在安史之乱的表现时用了"滉功居多"这样的词汇,足以反应他当时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当然,这是符合韩滉的"忠君"理想的,恰逢乱世,让韩滉的这种抱负得以施展。在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京师仍陷敌军的时候,韩滉强烈的发出了"天子蒙尘,臣下之耻也"的感叹。这也正是韩滉忠君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在临近生命的尾端,韩滉忠君爱国的信念依旧未淡化,反而更浓。新旧唐书均记载,韩滉病逝之前,极力进言收复吐蕃攻占的河、陇之地,德宗皇帝也极力赞同韩滉的进言并组织力量加以实施,只是后来韩滉的病逝导致整个计划的搁浅,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然而,韩滉的忠君思想及统一理想却是有目共睹。也正是如此,才成就了韩滉名相美名。
韩滉是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群中的一份子,他没有偏离正统,也没有超越正统,他是非典型性的,但是他却是有着代表性。韩滉离我们太远,很多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见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光芒,这种光芒照耀的是现实中的我们以及未来的人们。
参考文献
[1] 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 [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 [后晋]刘晌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注释:
[1] 蔡星仪教授在他的《两卷<五牛图>辨析》中通过分析,得出此画约作于"人颇言有窥望意"之后,约略为公元7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