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点临近,未来已来。2016年3月9日,拥有1200多个处理器的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让世界围棋冠军、韩国棋手李世石投子认输,人类制造的工具再次战胜人类。有人说,这不是一个人输给了一台机器,是一个人输给了许多人的组合。这其实不是一个谁和谁的输赢问题,而是:人类将如何定义自己?
早在1997年,IBM公司的超级电脑“深蓝”就曾结束了有史以来最伟大棋手卡斯帕罗夫独步天下的地位。但机器人懂思维、能思考、会学习,是这轮人机大战最核心的看点。这标志着机器已经不再简单地按照人类编写的程序来被动运算,而是逐渐开始掌握主动思考和主动决策的技能。
1968年首映的《2001:太空漫游》就探讨了人工智能放逐人类的可能。所以世俗之人关心:机器会不会取代自己的工作?司机忧心忡忡地看着自动驾驶的进展,程序员可能也要担心可以自主学习的程序。因为计算机只需要将人类耗损光阴得来的各种知识填充进巨大的知识库——云数据库中,辅之以夸张的“脑速”,便摇身成为“万事通”。美国的ROSS系统,已经为数十万因破产而焦头烂额的中小企业家提供了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详尽建议,甩开了那些收费昂贵的破产律师。日本已开发出庞大的机器人产业链,机器人技工、机器人导购、机器人餐厅服务员、机器人医生、机器人老师、机器人农民、机器人养老护工等广泛介入工作与生活。比如去年日本首创的机器人酒店,除了厨师、保洁等工作是真人完成外,顾客从登记入住、行李搬运到点单就餐、结账离开,接触不到一个真人;去年底在北京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轰动各国的仿人类情感机器人,甚至成为全球首个机器人演员,与真人一起主演了电影……
库兹韦尔曾预测:在2025年,人类将设计研发出具有人工智能的“人脑”;在2030年,这款开发出的“人脑”智力水平将堪比人类;而在2045年,人脑与机器人脑将合二为一。对于人类而言复杂的微积分、概率论、金融市场动态等等在计算机那里只是“小菜一碟”。借用计算机科学家高纳德·克努特之语,“人工智能已经在几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超过了人类,但是在那些人类和其它动物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还差得很远。”人类随意的举手投足与情绪波动却让人工智能“无法参透”。
所以今日头条现在还可以傲娇地说:我们坚信有一种孩子也不可能被机器取代,这就是记者!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就开始谈论自己会不会被机器取代的问题。历史给出的答案是,会,但不可怕,因为创造力才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旧的工作被机器接管,新的工作会自动诞生。凯恩斯早就说过,科技将取代工作岗位,而非整体工作量。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又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大规模失业并未出现,皆为人类适应性与创造性的明证。
2011年,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迈克菲在《与机器赛跑:数字革命如何加速创新,推动生产力,并不可逆转地转变就业和经济》一文中指出,“数字技术变化迅速,但组织和技能并不能保持相同的发展速度。结果就是,数以百万的人们被抛在了后面。他们的收入和工作都正在被摧毁……”霍金早就表示,人们应该谨慎对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很有可能最终超过人类可控的范围,成为毁灭人类的罪魁祸首。
或许盲目相信“水到渠成”的乐天派与恐惧“恶魔出笼”的悲观派,都只说出了关于人工智能的部分真相。
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强大,它都是由人类发明、用来帮助人类的工具。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早就提出警告,打造智能“助手”或许会重蹈古罗马人的覆辙,古罗马人让他们的希腊奴隶替自己思考,结果主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能正因为我们保留这种恐惧,才能最终避免被机器奴役的命运。
早在1997年,IBM公司的超级电脑“深蓝”就曾结束了有史以来最伟大棋手卡斯帕罗夫独步天下的地位。但机器人懂思维、能思考、会学习,是这轮人机大战最核心的看点。这标志着机器已经不再简单地按照人类编写的程序来被动运算,而是逐渐开始掌握主动思考和主动决策的技能。
1968年首映的《2001:太空漫游》就探讨了人工智能放逐人类的可能。所以世俗之人关心:机器会不会取代自己的工作?司机忧心忡忡地看着自动驾驶的进展,程序员可能也要担心可以自主学习的程序。因为计算机只需要将人类耗损光阴得来的各种知识填充进巨大的知识库——云数据库中,辅之以夸张的“脑速”,便摇身成为“万事通”。美国的ROSS系统,已经为数十万因破产而焦头烂额的中小企业家提供了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详尽建议,甩开了那些收费昂贵的破产律师。日本已开发出庞大的机器人产业链,机器人技工、机器人导购、机器人餐厅服务员、机器人医生、机器人老师、机器人农民、机器人养老护工等广泛介入工作与生活。比如去年日本首创的机器人酒店,除了厨师、保洁等工作是真人完成外,顾客从登记入住、行李搬运到点单就餐、结账离开,接触不到一个真人;去年底在北京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轰动各国的仿人类情感机器人,甚至成为全球首个机器人演员,与真人一起主演了电影……
库兹韦尔曾预测:在2025年,人类将设计研发出具有人工智能的“人脑”;在2030年,这款开发出的“人脑”智力水平将堪比人类;而在2045年,人脑与机器人脑将合二为一。对于人类而言复杂的微积分、概率论、金融市场动态等等在计算机那里只是“小菜一碟”。借用计算机科学家高纳德·克努特之语,“人工智能已经在几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超过了人类,但是在那些人类和其它动物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还差得很远。”人类随意的举手投足与情绪波动却让人工智能“无法参透”。
所以今日头条现在还可以傲娇地说:我们坚信有一种孩子也不可能被机器取代,这就是记者!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就开始谈论自己会不会被机器取代的问题。历史给出的答案是,会,但不可怕,因为创造力才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旧的工作被机器接管,新的工作会自动诞生。凯恩斯早就说过,科技将取代工作岗位,而非整体工作量。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又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大规模失业并未出现,皆为人类适应性与创造性的明证。
2011年,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迈克菲在《与机器赛跑:数字革命如何加速创新,推动生产力,并不可逆转地转变就业和经济》一文中指出,“数字技术变化迅速,但组织和技能并不能保持相同的发展速度。结果就是,数以百万的人们被抛在了后面。他们的收入和工作都正在被摧毁……”霍金早就表示,人们应该谨慎对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很有可能最终超过人类可控的范围,成为毁灭人类的罪魁祸首。
或许盲目相信“水到渠成”的乐天派与恐惧“恶魔出笼”的悲观派,都只说出了关于人工智能的部分真相。
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强大,它都是由人类发明、用来帮助人类的工具。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早就提出警告,打造智能“助手”或许会重蹈古罗马人的覆辙,古罗马人让他们的希腊奴隶替自己思考,结果主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能正因为我们保留这种恐惧,才能最终避免被机器奴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