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地主动学习,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有效学习
新《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我们:“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诱导他们进行解决问题的探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交流、探索、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我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形成求知欲动机的重要成份,因此数学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双方共同活动,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改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教学模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有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初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根据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及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增强学生数学意识
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不规则多边形分割求和、差方法。新课程理念中除强调基本数学解题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也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初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教学中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准确作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注重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初中数学新课程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学中还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总之,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石志群 陈余根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尝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5。
[3]孙大志 培养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中学数学杂志,1997,4。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有效学习
新《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我们:“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诱导他们进行解决问题的探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交流、探索、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我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形成求知欲动机的重要成份,因此数学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双方共同活动,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改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教学模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有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初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根据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及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增强学生数学意识
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不规则多边形分割求和、差方法。新课程理念中除强调基本数学解题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也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初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教学中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准确作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注重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初中数学新课程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学中还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总之,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石志群 陈余根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尝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5。
[3]孙大志 培养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中学数学杂志,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