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文出版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文出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很多问题,如民文的编辑资源问题,民文出版的制作问题、成本问题、发行问题等。对以往民文出版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于找出问题,探讨对策,使我国民文出版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 键 词】民族文字;民文出版;问题;对策
【作者单位】戴佩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文出版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诸如藏文的《大藏经》及各种围绕藏传佛教的典籍相继被世人了解,蒙古文的长篇史诗、历史文化名著陆续面世,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的长诗、辞书、史书获得了出版,傣族等一系列西南民族古代典籍以及口承文学得到整理、保护并公之于世。这一切均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也离不开几代专家学者为之付出的巨大、艰辛的努力。但是,由于诸多客观因素,民文出版的发展仍相对缓慢,民文出版工作仍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因此,我们要对以往的民文出版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于找出问题,探讨对策,使我国民文出版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民族文字的使用现状
探讨民文出版的现状,首先需要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所说的民文是指除汉文以外的各种少数民族文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少数民族不仅拥有自己的文字,而且书面语极其发达;有的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完全依赖口口相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及文化交流,重大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语委专门为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目的有三:一是充分体现各民族间的文化平等,二是将他们口耳相传的作品记录下来并永久保存,三是为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创造一个科学的载体。另一方面,大力普及汉语,使汉语成为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公共交际语,以解决民族间因语言不通造成的交流不便的问题,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互动。这也是我国持双语者数量庞大的原因。
东北地区朝鲜族、蒙古族不仅拥有自己的文字系统,而且书面语发达,因此很多人仍然保持阅读本民族文字的习惯。满族曾经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系统,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满族入关后语言文字逐步汉化。尽管如此,满族仍然留下了许多用本民族文字书写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民族或没有本民族文字,或使用新文字的频率很低,甚至几乎不使用,比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民族,他们一般都是双语习得者,通常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汉语的表达和书写。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很多,一般以小聚居为主。由于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人口流动性很小,相对比较闭塞,导致该地区汉语普及率较低,人们仍然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要的交际语言,并依赖自身的文字作为书面语表达手段,比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还有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比如裕固族、东乡族、土族、塔吉克族等,他们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更依赖汉文。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很多,发展很不平衡。比如藏族有藏文,彝族有新老彝文,纳西族有东巴文,傣族有傣文,壮族有新老壮文,而仡佬族、羌族、门巴族等一些民族就没有自己的文字。虽然国家也给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但是由于汉文强大的影响力,他们更愿意使用汉文表达。
中东南、中南地区交通便利、人际交往频繁,汉语普及率非常高,因此该地区汉文阅读和书写极其普遍。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民文出版工作需要重视三个层面:一是对使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古代典籍的出版,二是对现当代用本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品的出版,三是对文字欠发达甚至没有自己传统文字的民族口承作品的搜集整理和出版。
二、民文出版存在的问题
1.民文出版的理念偏差
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即无论什么作品,只要冠以“民族”二字就被认为具备了民族特色。这是严重缺乏科学性的表现,不仅影响了民文图书的科学价值和质量,也影响了图书的权威性。当我们不科学地使用“民族”二字以强调自身特色时,其实已经失去了特色,民文出版也丧失了自己的基本竞争力和生存价值,迷失在茫茫的出版汪洋大海之中。
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样一些双效俱佳的出版社,它们除拥有众所周知的、天时地利的优势外,最重要的是它们办出了自身的特色。正因为独具特色,它们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读者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美國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贝利曾经这样说过:“出版社不是以其经营的本领,而是以其出版的图书而闻名于世的。”所以,民文出版抓住专精特的核心,做出自身的特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在真正吃透民文出版特色的同时,认真、客观、科学地筛选选题,不让一些伪特色选题粉墨登场,以免削弱民文出版的影响力。
2.民文出版专业编辑人才欠缺
致力于民文出版的编辑,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熟悉国家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能够正确地把握书稿内容,做出切实可行的处理。一些民文出版单位的编辑平时极少关注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对民族问题缺乏政治敏感,因此屡屡造成出版事故。
其次,民文出版单位需要培养懂得民文的编辑。如果编辑根本读不懂民文作品,那么对内容的把握和编辑加工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双语教育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民文出版从业人员并不具备编辑加工民文作品的能力,出问题在所难免。只有具备双语能力,民文出版编辑才可能胜任民文稿件的处理和加工,而双语习得编辑的缺失导致民文出版编辑人员很难驾驭民文书稿。如对民文古籍如何出版、如何甄别、如何审校、如何精准注释等,对现当代民文作品的内容如何把关、如何做好编审校工作,如何判断民族文字汉译的准确性,如何鉴别汉文精品民文翻译的准确性等,这些都是民文出版的核心问题。 3.远离版权贸易
观念陈旧、市场意识薄弱、营销理念滞后也是民文出版的核心问题。很多民文出版单位往往认为版权贸易与民文出版无关,民文出版没有真正跻身世界图书市场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客观地思考民文出版物自身的价值,对国外图书市场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互联网极其发达的今天,民文出版“走出去”非常重要。世界发达国家都有关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文学的众多研究机构和研究人才。人们越来越关注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关系、民族问题、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积极参与版权贸易,把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
4.制作难度大
(1)排版难度。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民文作品的排版长期困扰着民文出版。一方面,出版单位不可能要求排版廠的工人掌握民文;另一方面,民文的文字系统在目前电脑排版系统里存在不兼容的问题,尤其是混排的时候。比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俄汉英维常用词词典》是中文和少数民族文字混排的,而阿拉伯文字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往左,与中文书写习惯完全相反,因此排版过程中就会出现乱码、跑版等问题;再比如,一些少数民族文字中有一些特殊的声音符号、音标符号在我们常用的字库里无法找到,等等,这些都增加了排版的难度和排版过程中的差错率。
(2)校对难度 。校对是书稿编校的重要步骤和重要指标,但是由于懂得少数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从业人员往往汉语水平有限,而汉族从业人员又大多不懂少数民族文字,这也是很多出版单位无法承接民文出版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由于民文作品出版存在的客观难度——编审校及设计成本比一般图书要高,因此民文作品的制作成本显然要高于纯中文作品,这是很多出版单位面对民文出版力不从心的又一个原因。
5.民文出版受众小
出版单位出版一部民文作品要投入很高的制作成本、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但由于出版物的覆盖面受限,阅读人数也极其有限,基本无法回收成本,即便有一些资金支持,也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这是大多数民文出版单位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如何应对民文出版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策的支持仍然是重中之重
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准确地理解政策、合理地用好政策、切实地落实政策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国家对民文出版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在出版业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出版社一夜之间全部转型,未转型的只有藏学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等几家,可见政策对民文出版倾斜的力度之大。
国家每年扶持民文出版投入的资金很多,如对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对现当代少数民族原创作品的出版、对少数民族文字教材教辅的出版都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转型后的出版社如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规划好民文出版业务,争取国家资金资助是非常重要的。
2.认清优势、扬长避短
(1)庞大的专家学者队伍
出版社拥有丰富的专家学者资源,各省也有一支庞大的在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队伍,他们对少数民族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功底,当中有些是少数民族专家学者,有些是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汉族专家学者,他们都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文出版可以将这个庞大的群体作为后盾——他们不仅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对口承作品进行科学的记录和整理,还可以根据民文出版的要求,协助出版单位审稿把关,共同策划、实施民文出版选题。
(2)具有丰富的选题资源
我们不仅拥有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丰富民文典籍,还有许多需要搜集整理甚至抢救的口承作品资源,这些丰富的选题资源需要出版单位充分挖掘、勇于创新。
(3)企业的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在悄然改变。民文出版不仅是出版单位关注的事情,也是其他行业乐于参与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企业乐于投资文化产品,充分展现新一代企业形象,同时也说明出版界对企业参与和资助行为的认同,如此可以使一些巨著的出版成为现实。比如,北京远大立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投资出版的《世界民族概论》(十卷本)、重庆渊流集团投资的《中国民族百科全书》(十三卷本)、河南九洲计算机有限公司投资出版的“中原历史与文化系列丛书”(六卷本),以及商务印书馆赞助的《民族研究》期刊等。这些成功的尝试为民文出版开辟了一个新思路——出版单位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以促进民文出版的发展和进步。
3.细分市场、有的放矢
(1)从类型上细分
出版单位要对民文出版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分,把控好每一部作品的投入成本。这些年来,国家对民文古籍作品的出版工作投入很多资金,各省也做了大量工作,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出版,收获了可喜的成果,几乎所有民文出版项目都在国家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得以完成。这种运作模式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口承作品的搜集、整理、出版是难度最大的:一是量大,二是缺乏能够做好搜集整理口承作品的人员,三是排版难度大。这些都是口承作品出版难的原因。民文新创作品从技术处理的角度来说要容易把握一些,因为大部分作者都会把作品制作成电子版,出版单位只要拷贝作者的字库即可快速排版,难点在于审读,这是需要懂民族语或双语的编辑花大力气进行把关和加工处理的工作。
(2)从民族文字的使用人口上细分
出版单位可以从使用人口这一因素对目标市场进行合理区分。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使用民族文字频率最高,其中,民族文字覆盖率最高、使用人口最多的是蒙古族和朝鲜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除了有很多口承文学作品,如《江格尔》《嘎达梅林》等优秀的作品之外,在元朝后还涌现了很多史书典籍,其中有汉文的也有蒙古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族的原创作品也堪称翘楚。朝鲜族是一个注重教育和文化的民族,相对人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由于他们多与汉族等民族杂居,因此持双语者较普遍。满族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们的作品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满文的,另一种是汉文的。满族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满文典籍、史书及其他体裁的作品。满族逐步汉化后,满文随之逐渐停止使用,满族人多用汉文创作,而且满族几乎人人通晓汉字和汉文化。 西北地区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和回族。回族的作品都是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因此他们的出版物从技术层面来讲相对容易操作。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使用的阿拉伯字母文字完全属于另外一种文字系统,书写习惯是从右往左。这些民族的语言属于阿勒泰语系,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回鹘文、察合台文和阿拉伯文,他们的作品出版难度更大,是民文出版需要花大力气做的工作。该地区除了中小学教材、教辅、课外读物需要使用民族文字进行编写,各行各业的各种读本也需要用民族文字编写,而且他们大多习惯于使用本民族的文字进行创作。
西南地区藏族、彝族、傣族、白族、壮族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他们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得很普遍。这些民族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就是大聚居,这是出版单位需要关注的重点。
中南、中东南地区虽然也有苗族、瑶族、土家族等一些人口较多的民族,但是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要么汉化程度很高,要么没有自己的文字,即便后来国家给他们创制了文字,但使用率并不高,加之中东南地区族际间的交流很频繁,汉语、汉字的使用很普遍,所以虽然这里的民族成分也较多,但民文出版的问题并不复杂。
4.加大力度推广汉语普及教育
汉语作为我国的官方语言,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掌握,这是国家认同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汉语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很多地区交通闭塞,加上一些民族有散居习惯,很多地区还没有很好地普及汉语,如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所以大力发展双语教育势在必行,这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5.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降本增效
(1)影印
古代民文典籍的出版可以采用影印的方法,减少二次排版的差错,保存原貌,降低成本。
(2)Word和PDF交叉使用
在排版前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开本,定好版心及版式风格。在Word环境下排版,然后转成PDF格式,以防跑版,接着在纸样上进行编审校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因为字体不兼容导致的不显示、掉字、黑空等问题。生僻字可以使用造字的方式解决,或者在Word文档里套图解决,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便于校对和修改。
(3)轻印刷和大印刷相结合
民文出版物一般情况下印数比较少,有些典籍或者口承作品虽然很珍贵,但是目标读者非常有限,而民文教辅教参教材相对数量比较可观,出版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估算作品的基本成本,最终确定采用速印还是大印刷,以减少由于盲目印刷导致的损失和浪费。
民文出版物的定价是图书从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重要环节,有两方面需要关注。一方面,从制作成本角度看,传统的定价都是根据纸张的价格、开本、印数最后得出一个成本价和最终定价。这种定价是不合理的,因为民文作品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编辑、排版、校对、审读、质检这一系列工作的难度都很大,这些隐形的投入远远超出一般中文版作品的投入,因此图书定价并非只是计算纸张印刷费那么简单。另一方面,由于民文出版物大多数受众有限,前期诸多环节中的投入在很小的印数里是无法回收成本的,所以可以考虑根据印数成本定价,这样既可以让出版单位实现良性运作,也可以降低库存风险。
6.明确目标市场、定向发行
出版单位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读者需求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分析,了解真正的发行对象和发行数量,对一些民文类的教辅教材、学术专著进行定向发行,以减少盲发导致的退货、存货浪费和成本增加。地域细分、文种细分、类型细分、数量细分、目标读者细分、目标市场细分在民文出版中尤其重要。当下互联网极其发达,大数据、数据云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整理分析数据的时间,数据的应用、流转、分析更为便捷,得出的结果更为精准。民文出版不能置身互联网、大数据之外,应该充分利用数据库,给每一本图书制定各种有效的属性,便于进行数据分析,使民文作品的发行工作更加有效。
7.深入调研策划民文图书
民文出版工作需要出版单位贴近市场、切实调研、深入分析、精心遴选论证选题,所策划图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国家层面的图书,即配合国家大事、大方略做策划,需要覆盖全社会、各阶层的图书,比如“一带一路”、科技兴国、城镇化建设等。策划出版这些图书可以及时、全面、深入地让少数民族同胞了解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精品主题的中文图书,积极组织民文翻译出版。比如中国通史、中国英烈传、中国文化史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知道的、应该通晓的图书。策划出版这些图书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加强。三是组织策划贴近百姓生活的生活用书。这些图书的编辑和翻译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同胞对新知识、新文化的了解。
四、结语
民文出版是一项艰巨而任重道远的工作,民文出版单位既要看清问題,也要有相应对策,既要有科学理念引导,也要有技术手段支撑,既要做好微观市场,也要开拓宏观市场,这样民文出版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关 键 词】民族文字;民文出版;问题;对策
【作者单位】戴佩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文出版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诸如藏文的《大藏经》及各种围绕藏传佛教的典籍相继被世人了解,蒙古文的长篇史诗、历史文化名著陆续面世,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的长诗、辞书、史书获得了出版,傣族等一系列西南民族古代典籍以及口承文学得到整理、保护并公之于世。这一切均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也离不开几代专家学者为之付出的巨大、艰辛的努力。但是,由于诸多客观因素,民文出版的发展仍相对缓慢,民文出版工作仍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因此,我们要对以往的民文出版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于找出问题,探讨对策,使我国民文出版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民族文字的使用现状
探讨民文出版的现状,首先需要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所说的民文是指除汉文以外的各种少数民族文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少数民族不仅拥有自己的文字,而且书面语极其发达;有的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完全依赖口口相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及文化交流,重大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语委专门为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目的有三:一是充分体现各民族间的文化平等,二是将他们口耳相传的作品记录下来并永久保存,三是为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创造一个科学的载体。另一方面,大力普及汉语,使汉语成为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公共交际语,以解决民族间因语言不通造成的交流不便的问题,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互动。这也是我国持双语者数量庞大的原因。
东北地区朝鲜族、蒙古族不仅拥有自己的文字系统,而且书面语发达,因此很多人仍然保持阅读本民族文字的习惯。满族曾经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系统,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满族入关后语言文字逐步汉化。尽管如此,满族仍然留下了许多用本民族文字书写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民族或没有本民族文字,或使用新文字的频率很低,甚至几乎不使用,比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民族,他们一般都是双语习得者,通常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汉语的表达和书写。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很多,一般以小聚居为主。由于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人口流动性很小,相对比较闭塞,导致该地区汉语普及率较低,人们仍然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要的交际语言,并依赖自身的文字作为书面语表达手段,比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还有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比如裕固族、东乡族、土族、塔吉克族等,他们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更依赖汉文。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很多,发展很不平衡。比如藏族有藏文,彝族有新老彝文,纳西族有东巴文,傣族有傣文,壮族有新老壮文,而仡佬族、羌族、门巴族等一些民族就没有自己的文字。虽然国家也给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但是由于汉文强大的影响力,他们更愿意使用汉文表达。
中东南、中南地区交通便利、人际交往频繁,汉语普及率非常高,因此该地区汉文阅读和书写极其普遍。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民文出版工作需要重视三个层面:一是对使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古代典籍的出版,二是对现当代用本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品的出版,三是对文字欠发达甚至没有自己传统文字的民族口承作品的搜集整理和出版。
二、民文出版存在的问题
1.民文出版的理念偏差
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即无论什么作品,只要冠以“民族”二字就被认为具备了民族特色。这是严重缺乏科学性的表现,不仅影响了民文图书的科学价值和质量,也影响了图书的权威性。当我们不科学地使用“民族”二字以强调自身特色时,其实已经失去了特色,民文出版也丧失了自己的基本竞争力和生存价值,迷失在茫茫的出版汪洋大海之中。
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样一些双效俱佳的出版社,它们除拥有众所周知的、天时地利的优势外,最重要的是它们办出了自身的特色。正因为独具特色,它们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读者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美國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贝利曾经这样说过:“出版社不是以其经营的本领,而是以其出版的图书而闻名于世的。”所以,民文出版抓住专精特的核心,做出自身的特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在真正吃透民文出版特色的同时,认真、客观、科学地筛选选题,不让一些伪特色选题粉墨登场,以免削弱民文出版的影响力。
2.民文出版专业编辑人才欠缺
致力于民文出版的编辑,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熟悉国家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能够正确地把握书稿内容,做出切实可行的处理。一些民文出版单位的编辑平时极少关注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对民族问题缺乏政治敏感,因此屡屡造成出版事故。
其次,民文出版单位需要培养懂得民文的编辑。如果编辑根本读不懂民文作品,那么对内容的把握和编辑加工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双语教育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民文出版从业人员并不具备编辑加工民文作品的能力,出问题在所难免。只有具备双语能力,民文出版编辑才可能胜任民文稿件的处理和加工,而双语习得编辑的缺失导致民文出版编辑人员很难驾驭民文书稿。如对民文古籍如何出版、如何甄别、如何审校、如何精准注释等,对现当代民文作品的内容如何把关、如何做好编审校工作,如何判断民族文字汉译的准确性,如何鉴别汉文精品民文翻译的准确性等,这些都是民文出版的核心问题。 3.远离版权贸易
观念陈旧、市场意识薄弱、营销理念滞后也是民文出版的核心问题。很多民文出版单位往往认为版权贸易与民文出版无关,民文出版没有真正跻身世界图书市场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客观地思考民文出版物自身的价值,对国外图书市场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互联网极其发达的今天,民文出版“走出去”非常重要。世界发达国家都有关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文学的众多研究机构和研究人才。人们越来越关注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关系、民族问题、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积极参与版权贸易,把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
4.制作难度大
(1)排版难度。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民文作品的排版长期困扰着民文出版。一方面,出版单位不可能要求排版廠的工人掌握民文;另一方面,民文的文字系统在目前电脑排版系统里存在不兼容的问题,尤其是混排的时候。比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俄汉英维常用词词典》是中文和少数民族文字混排的,而阿拉伯文字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往左,与中文书写习惯完全相反,因此排版过程中就会出现乱码、跑版等问题;再比如,一些少数民族文字中有一些特殊的声音符号、音标符号在我们常用的字库里无法找到,等等,这些都增加了排版的难度和排版过程中的差错率。
(2)校对难度 。校对是书稿编校的重要步骤和重要指标,但是由于懂得少数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从业人员往往汉语水平有限,而汉族从业人员又大多不懂少数民族文字,这也是很多出版单位无法承接民文出版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由于民文作品出版存在的客观难度——编审校及设计成本比一般图书要高,因此民文作品的制作成本显然要高于纯中文作品,这是很多出版单位面对民文出版力不从心的又一个原因。
5.民文出版受众小
出版单位出版一部民文作品要投入很高的制作成本、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但由于出版物的覆盖面受限,阅读人数也极其有限,基本无法回收成本,即便有一些资金支持,也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这是大多数民文出版单位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如何应对民文出版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策的支持仍然是重中之重
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准确地理解政策、合理地用好政策、切实地落实政策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国家对民文出版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在出版业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出版社一夜之间全部转型,未转型的只有藏学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等几家,可见政策对民文出版倾斜的力度之大。
国家每年扶持民文出版投入的资金很多,如对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对现当代少数民族原创作品的出版、对少数民族文字教材教辅的出版都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转型后的出版社如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规划好民文出版业务,争取国家资金资助是非常重要的。
2.认清优势、扬长避短
(1)庞大的专家学者队伍
出版社拥有丰富的专家学者资源,各省也有一支庞大的在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队伍,他们对少数民族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功底,当中有些是少数民族专家学者,有些是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汉族专家学者,他们都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文出版可以将这个庞大的群体作为后盾——他们不仅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对口承作品进行科学的记录和整理,还可以根据民文出版的要求,协助出版单位审稿把关,共同策划、实施民文出版选题。
(2)具有丰富的选题资源
我们不仅拥有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丰富民文典籍,还有许多需要搜集整理甚至抢救的口承作品资源,这些丰富的选题资源需要出版单位充分挖掘、勇于创新。
(3)企业的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在悄然改变。民文出版不仅是出版单位关注的事情,也是其他行业乐于参与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企业乐于投资文化产品,充分展现新一代企业形象,同时也说明出版界对企业参与和资助行为的认同,如此可以使一些巨著的出版成为现实。比如,北京远大立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投资出版的《世界民族概论》(十卷本)、重庆渊流集团投资的《中国民族百科全书》(十三卷本)、河南九洲计算机有限公司投资出版的“中原历史与文化系列丛书”(六卷本),以及商务印书馆赞助的《民族研究》期刊等。这些成功的尝试为民文出版开辟了一个新思路——出版单位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以促进民文出版的发展和进步。
3.细分市场、有的放矢
(1)从类型上细分
出版单位要对民文出版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分,把控好每一部作品的投入成本。这些年来,国家对民文古籍作品的出版工作投入很多资金,各省也做了大量工作,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出版,收获了可喜的成果,几乎所有民文出版项目都在国家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得以完成。这种运作模式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口承作品的搜集、整理、出版是难度最大的:一是量大,二是缺乏能够做好搜集整理口承作品的人员,三是排版难度大。这些都是口承作品出版难的原因。民文新创作品从技术处理的角度来说要容易把握一些,因为大部分作者都会把作品制作成电子版,出版单位只要拷贝作者的字库即可快速排版,难点在于审读,这是需要懂民族语或双语的编辑花大力气进行把关和加工处理的工作。
(2)从民族文字的使用人口上细分
出版单位可以从使用人口这一因素对目标市场进行合理区分。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使用民族文字频率最高,其中,民族文字覆盖率最高、使用人口最多的是蒙古族和朝鲜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除了有很多口承文学作品,如《江格尔》《嘎达梅林》等优秀的作品之外,在元朝后还涌现了很多史书典籍,其中有汉文的也有蒙古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族的原创作品也堪称翘楚。朝鲜族是一个注重教育和文化的民族,相对人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由于他们多与汉族等民族杂居,因此持双语者较普遍。满族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们的作品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满文的,另一种是汉文的。满族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满文典籍、史书及其他体裁的作品。满族逐步汉化后,满文随之逐渐停止使用,满族人多用汉文创作,而且满族几乎人人通晓汉字和汉文化。 西北地区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和回族。回族的作品都是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因此他们的出版物从技术层面来讲相对容易操作。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使用的阿拉伯字母文字完全属于另外一种文字系统,书写习惯是从右往左。这些民族的语言属于阿勒泰语系,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回鹘文、察合台文和阿拉伯文,他们的作品出版难度更大,是民文出版需要花大力气做的工作。该地区除了中小学教材、教辅、课外读物需要使用民族文字进行编写,各行各业的各种读本也需要用民族文字编写,而且他们大多习惯于使用本民族的文字进行创作。
西南地区藏族、彝族、傣族、白族、壮族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他们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得很普遍。这些民族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就是大聚居,这是出版单位需要关注的重点。
中南、中东南地区虽然也有苗族、瑶族、土家族等一些人口较多的民族,但是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要么汉化程度很高,要么没有自己的文字,即便后来国家给他们创制了文字,但使用率并不高,加之中东南地区族际间的交流很频繁,汉语、汉字的使用很普遍,所以虽然这里的民族成分也较多,但民文出版的问题并不复杂。
4.加大力度推广汉语普及教育
汉语作为我国的官方语言,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掌握,这是国家认同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汉语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很多地区交通闭塞,加上一些民族有散居习惯,很多地区还没有很好地普及汉语,如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所以大力发展双语教育势在必行,这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5.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降本增效
(1)影印
古代民文典籍的出版可以采用影印的方法,减少二次排版的差错,保存原貌,降低成本。
(2)Word和PDF交叉使用
在排版前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开本,定好版心及版式风格。在Word环境下排版,然后转成PDF格式,以防跑版,接着在纸样上进行编审校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因为字体不兼容导致的不显示、掉字、黑空等问题。生僻字可以使用造字的方式解决,或者在Word文档里套图解决,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便于校对和修改。
(3)轻印刷和大印刷相结合
民文出版物一般情况下印数比较少,有些典籍或者口承作品虽然很珍贵,但是目标读者非常有限,而民文教辅教参教材相对数量比较可观,出版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估算作品的基本成本,最终确定采用速印还是大印刷,以减少由于盲目印刷导致的损失和浪费。
民文出版物的定价是图书从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重要环节,有两方面需要关注。一方面,从制作成本角度看,传统的定价都是根据纸张的价格、开本、印数最后得出一个成本价和最终定价。这种定价是不合理的,因为民文作品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编辑、排版、校对、审读、质检这一系列工作的难度都很大,这些隐形的投入远远超出一般中文版作品的投入,因此图书定价并非只是计算纸张印刷费那么简单。另一方面,由于民文出版物大多数受众有限,前期诸多环节中的投入在很小的印数里是无法回收成本的,所以可以考虑根据印数成本定价,这样既可以让出版单位实现良性运作,也可以降低库存风险。
6.明确目标市场、定向发行
出版单位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读者需求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分析,了解真正的发行对象和发行数量,对一些民文类的教辅教材、学术专著进行定向发行,以减少盲发导致的退货、存货浪费和成本增加。地域细分、文种细分、类型细分、数量细分、目标读者细分、目标市场细分在民文出版中尤其重要。当下互联网极其发达,大数据、数据云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整理分析数据的时间,数据的应用、流转、分析更为便捷,得出的结果更为精准。民文出版不能置身互联网、大数据之外,应该充分利用数据库,给每一本图书制定各种有效的属性,便于进行数据分析,使民文作品的发行工作更加有效。
7.深入调研策划民文图书
民文出版工作需要出版单位贴近市场、切实调研、深入分析、精心遴选论证选题,所策划图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国家层面的图书,即配合国家大事、大方略做策划,需要覆盖全社会、各阶层的图书,比如“一带一路”、科技兴国、城镇化建设等。策划出版这些图书可以及时、全面、深入地让少数民族同胞了解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精品主题的中文图书,积极组织民文翻译出版。比如中国通史、中国英烈传、中国文化史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知道的、应该通晓的图书。策划出版这些图书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加强。三是组织策划贴近百姓生活的生活用书。这些图书的编辑和翻译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同胞对新知识、新文化的了解。
四、结语
民文出版是一项艰巨而任重道远的工作,民文出版单位既要看清问題,也要有相应对策,既要有科学理念引导,也要有技术手段支撑,既要做好微观市场,也要开拓宏观市场,这样民文出版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