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读书方式,是什么让批注法具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且为众多名家伟人所认可呢?
自古以来,读书的方式,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如朗读、默读、跳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泛读、精读、通读、跳读、再读等等,也有很多名家自己的独门读法,极具个性特征,可以说是各有千秋,难分轩轾。但与批注法(有的人称为写读)相比,它们似乎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不管形式怎样变,更多的是关注于读的本身。诚然读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它也只是学习中很基本的途径之一,而无法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
需求的首当其冲当然就是写。其实写与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读需要写。按照学习的规律而言,只有读和听后才可以写和说。在读书而言,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呈现。没有读的写,是不可能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的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即便会有高效的读,单凭读即声音是很难将读的收获完全的呈现出来的。诚然口头和书面表达从来都是人的需求,都很重要,但相对于初中生的软肋而言,书面表达尤甚,就是“茶壶里下饺子——有嘴倒不出”。批注法要求的就是写,在读的基础上按规定的要求写,更切实地注重了写作的能力培养。学习《绝唱》时,平日里寡言少语的李梦娇对“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做出了自己的批注:如秋水,可见其明澈;如寒星,可见其明亮;如宝珠,可见其圆润;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可见其灵动、鲜明。
读写双修,批注法可谓是一箭双雕。
在读和写之间,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环节,对了就是思。只读不思,那与书橱何异?孔圣人也早有明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读书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必然是无效的,机械性阅读的收获是最小的。而且思维力是众多能力中的核心力,是最为重要的。思考是读的升华,写是思考的外现。没有了写,思维力也是难以呈现的。恰如巴尔扎克写的《无名杰作》里的故事情节:那幅绝世名画只存在于老画家的想象中,而朋友们看到的只是一张白纸。所以写是读和思的结果。虽然很多朗读方式也能体现思,但在呈现时还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批注法对于思维力的培养,是可以具体的呈现出来。学生李蕾在《西门豹治邺》“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一句旁批注道:即,马上立刻,不容分说,怕大巫妪狡辩,比方会说出“我在岸上就可以与河伯对话”等。共抱,即人多,我估计有个吏卒的任务是捂住大巫妪的嘴,由此可以看出西门豹考虑之周到,为人之机智。学生能有这样的思考,批注法功不可没。
批注法可以将读、思、写、质疑、创新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既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于思维力、质疑力和创新力的培养。
批注法既然将读、思、创、写,融为一体,那就得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们发现“五到”读书法与批注法只是名称上有所不同,而其实质基本上是一样的。在我以为可以补充一个耳到。当眼、耳、口、心、脑、手,都在干同一件事时,这可以叫做全神贯注了。而茨威格也说过:成功的秘诀就是全神贯注。批注法对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功不容置疑。这第六只雕可是不能忽略的啊!
批注法还有一个教师喜欢的优势。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都为如何检查学生的预习而头疼,尤其是布置了阅读性作业,基本上难以查实,批注法可是一剂治头疼的良药,简便易于教师的检查。教师只要翻翻学生的书,当然前提是学生自己写(这是批注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将另外撰文来写)的批注,就知道学生读了没有,而且稍加察看,就会了解学情,学生有没有认真读,对课文的原始认知、理解达到什么程度,迅速了然于胸,教学重难点即刻显现。学情的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教师教什么。张伟忠博士也强调了“教师教的思路应该是循着学生学的思路来设计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那么几分钟的抽查。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前,通过教师的检查,必然会知道自己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课堂的高效由此而生。
自古以来,读书的方式,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如朗读、默读、跳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泛读、精读、通读、跳读、再读等等,也有很多名家自己的独门读法,极具个性特征,可以说是各有千秋,难分轩轾。但与批注法(有的人称为写读)相比,它们似乎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不管形式怎样变,更多的是关注于读的本身。诚然读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它也只是学习中很基本的途径之一,而无法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
需求的首当其冲当然就是写。其实写与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读需要写。按照学习的规律而言,只有读和听后才可以写和说。在读书而言,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呈现。没有读的写,是不可能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的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即便会有高效的读,单凭读即声音是很难将读的收获完全的呈现出来的。诚然口头和书面表达从来都是人的需求,都很重要,但相对于初中生的软肋而言,书面表达尤甚,就是“茶壶里下饺子——有嘴倒不出”。批注法要求的就是写,在读的基础上按规定的要求写,更切实地注重了写作的能力培养。学习《绝唱》时,平日里寡言少语的李梦娇对“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做出了自己的批注:如秋水,可见其明澈;如寒星,可见其明亮;如宝珠,可见其圆润;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可见其灵动、鲜明。
读写双修,批注法可谓是一箭双雕。
在读和写之间,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环节,对了就是思。只读不思,那与书橱何异?孔圣人也早有明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读书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必然是无效的,机械性阅读的收获是最小的。而且思维力是众多能力中的核心力,是最为重要的。思考是读的升华,写是思考的外现。没有了写,思维力也是难以呈现的。恰如巴尔扎克写的《无名杰作》里的故事情节:那幅绝世名画只存在于老画家的想象中,而朋友们看到的只是一张白纸。所以写是读和思的结果。虽然很多朗读方式也能体现思,但在呈现时还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批注法对于思维力的培养,是可以具体的呈现出来。学生李蕾在《西门豹治邺》“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一句旁批注道:即,马上立刻,不容分说,怕大巫妪狡辩,比方会说出“我在岸上就可以与河伯对话”等。共抱,即人多,我估计有个吏卒的任务是捂住大巫妪的嘴,由此可以看出西门豹考虑之周到,为人之机智。学生能有这样的思考,批注法功不可没。
批注法可以将读、思、写、质疑、创新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既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于思维力、质疑力和创新力的培养。
批注法既然将读、思、创、写,融为一体,那就得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们发现“五到”读书法与批注法只是名称上有所不同,而其实质基本上是一样的。在我以为可以补充一个耳到。当眼、耳、口、心、脑、手,都在干同一件事时,这可以叫做全神贯注了。而茨威格也说过:成功的秘诀就是全神贯注。批注法对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功不容置疑。这第六只雕可是不能忽略的啊!
批注法还有一个教师喜欢的优势。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都为如何检查学生的预习而头疼,尤其是布置了阅读性作业,基本上难以查实,批注法可是一剂治头疼的良药,简便易于教师的检查。教师只要翻翻学生的书,当然前提是学生自己写(这是批注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将另外撰文来写)的批注,就知道学生读了没有,而且稍加察看,就会了解学情,学生有没有认真读,对课文的原始认知、理解达到什么程度,迅速了然于胸,教学重难点即刻显现。学情的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教师教什么。张伟忠博士也强调了“教师教的思路应该是循着学生学的思路来设计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那么几分钟的抽查。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前,通过教师的检查,必然会知道自己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课堂的高效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