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城三中地处农村,学生主要来自周围乡镇,这一特点决定了三中的学生见闻浅陋、素质偏差。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阶段性地实施见效较大的分类推进。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根据质量目标的要求,划分学生的类别档次,制订推进措施。
针对学生的操行表现、知识水平、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等四项将学生分为四类,每类又分为上、中、下三档。一类是四项都好,品学兼优,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二类是四项次于一类生,其中某项明显不足的学生;三类是各项指标都偏差,但尚有一些潜力可挖的学生;四类是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分类,让每位科任教师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全面教育和引导,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创设浓厚的德育氛围
狠抓班风、学风建设。好的班风是一种凝聚力,能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趋向群体认同,对于进步学生是一种鼓舞与激励,对于后进学生是一种感召与鞭策,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远胜于空洞的说教。提倡道德氛围,不仅仅是软环境,更重要的是将道德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将思想说服、道德感化与规章制度、量化管理相结合。繁荣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树立适时先进的典型,能寓教于乐,融知识趣味于一体,通过知识的洗礼,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进而丰富和充实学生的个性世界,从而无型地“再塑”学生。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要让全班学生学有所得,就一定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因此,在教室内不同墙壁上张贴具有不同意义的标语,由班委会成员组织建立板报,设置不同栏目,辟有“学习专栏”、“今日随想”、“社会纵横”、“个人目标”、“人生打算”等栏目。让学生全员参与写出自己的目标及愿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激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落实针对性强的推进措施
人们习惯性地将“一类生”与“放心学生”划上等号。其实,这类学生的感情世界更为丰富、微妙,除了确保他们发挥优势、带动其他同学外,还应全面关心“优生”,提高其整体素质。对“优生”要客观全面地分析,既看到优点,又找出不足。教师要主动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帮助他们确定新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促其进一步提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优生”更优,要求“优生”要广泛地涉猎课外知识,博览群书。加强对“优生”的心理疏导,排除其心理障碍。
“二类生”主要表现为遵守纪律,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能积极参加,作业依时完成,学习基本功还可以,但有部分同学存在或上进心不强、或学习不刻苦、或学习方法不灵活、或成绩不稳定等问题。总的来说,这类学生都还是积极向上的,关键在于对他们的因势利导。为此,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跟踪这类学生的所作所为和学业进退情况,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雄心,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大胆涉猎课外知识。生活、思想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学习上恰到好处的点拨,有效地扬起这类学生奋发进取、“誓争第一”的热情。
“三类生”即各方面都一般的“中层生”。他们表现为基本遵守纪律,尚能完成各科作业,有“不求有功,但求無过”的“中庸”思想,他们上进心不强,安于现状,凡事应付思想严重。如果对他们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不能因材施教,他们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失去充分发展的机会,甚至会转变为后进生。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促进性格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确定适当目标,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而获得成就感、成功感,克服自卑感;积极引导,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照顾他们个性潜能的差异,发展他们的兴趣与特长。
“四类生”就是平常所说的“双差生”,思想意识不够健康,思想认识有所偏颇,思维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内驱力;学习基础差,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所学知识不能融汇贯通;性格孤僻或过于好动,自尊心或自卑感尤强,易产生逆反心理。面对如此表现的“双差生”,教师应坚持做好推进工作的“三心二意”。“三心”,即信心、爱心和恒心;“二意”,即批评处分学生不可随意,受到委屈不要在意。“信心”是推进差生的条件,“爱心”是推进的关键,“恒心”是推进的保证。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关怀每一位后进生的成长过程,坚持批评、处分学生不随意,受到委屈不在意的原则,满腔热忱地推进每一位后进生。
对每一类的学生,教师都要全面跟踪了解。每一次测试后,教师都要认真地总结和帮助学生进行质量分析。分析各类学生的智能素质有无提高,哪些学科的某某方面知识仍比较薄弱,需急待提高;哪些基础知识还需巩固加深,哪些知识可以延伸拓展等等。根据跟踪、反馈得到的情况,帮助各类学生查缺补漏,巩固分类推进的效果。
针对学生的操行表现、知识水平、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等四项将学生分为四类,每类又分为上、中、下三档。一类是四项都好,品学兼优,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二类是四项次于一类生,其中某项明显不足的学生;三类是各项指标都偏差,但尚有一些潜力可挖的学生;四类是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分类,让每位科任教师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全面教育和引导,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创设浓厚的德育氛围
狠抓班风、学风建设。好的班风是一种凝聚力,能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趋向群体认同,对于进步学生是一种鼓舞与激励,对于后进学生是一种感召与鞭策,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远胜于空洞的说教。提倡道德氛围,不仅仅是软环境,更重要的是将道德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将思想说服、道德感化与规章制度、量化管理相结合。繁荣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树立适时先进的典型,能寓教于乐,融知识趣味于一体,通过知识的洗礼,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进而丰富和充实学生的个性世界,从而无型地“再塑”学生。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要让全班学生学有所得,就一定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因此,在教室内不同墙壁上张贴具有不同意义的标语,由班委会成员组织建立板报,设置不同栏目,辟有“学习专栏”、“今日随想”、“社会纵横”、“个人目标”、“人生打算”等栏目。让学生全员参与写出自己的目标及愿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激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落实针对性强的推进措施
人们习惯性地将“一类生”与“放心学生”划上等号。其实,这类学生的感情世界更为丰富、微妙,除了确保他们发挥优势、带动其他同学外,还应全面关心“优生”,提高其整体素质。对“优生”要客观全面地分析,既看到优点,又找出不足。教师要主动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帮助他们确定新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促其进一步提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优生”更优,要求“优生”要广泛地涉猎课外知识,博览群书。加强对“优生”的心理疏导,排除其心理障碍。
“二类生”主要表现为遵守纪律,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能积极参加,作业依时完成,学习基本功还可以,但有部分同学存在或上进心不强、或学习不刻苦、或学习方法不灵活、或成绩不稳定等问题。总的来说,这类学生都还是积极向上的,关键在于对他们的因势利导。为此,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跟踪这类学生的所作所为和学业进退情况,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雄心,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大胆涉猎课外知识。生活、思想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学习上恰到好处的点拨,有效地扬起这类学生奋发进取、“誓争第一”的热情。
“三类生”即各方面都一般的“中层生”。他们表现为基本遵守纪律,尚能完成各科作业,有“不求有功,但求無过”的“中庸”思想,他们上进心不强,安于现状,凡事应付思想严重。如果对他们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不能因材施教,他们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失去充分发展的机会,甚至会转变为后进生。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促进性格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确定适当目标,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而获得成就感、成功感,克服自卑感;积极引导,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照顾他们个性潜能的差异,发展他们的兴趣与特长。
“四类生”就是平常所说的“双差生”,思想意识不够健康,思想认识有所偏颇,思维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内驱力;学习基础差,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所学知识不能融汇贯通;性格孤僻或过于好动,自尊心或自卑感尤强,易产生逆反心理。面对如此表现的“双差生”,教师应坚持做好推进工作的“三心二意”。“三心”,即信心、爱心和恒心;“二意”,即批评处分学生不可随意,受到委屈不要在意。“信心”是推进差生的条件,“爱心”是推进的关键,“恒心”是推进的保证。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关怀每一位后进生的成长过程,坚持批评、处分学生不随意,受到委屈不在意的原则,满腔热忱地推进每一位后进生。
对每一类的学生,教师都要全面跟踪了解。每一次测试后,教师都要认真地总结和帮助学生进行质量分析。分析各类学生的智能素质有无提高,哪些学科的某某方面知识仍比较薄弱,需急待提高;哪些基础知识还需巩固加深,哪些知识可以延伸拓展等等。根据跟踪、反馈得到的情况,帮助各类学生查缺补漏,巩固分类推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