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主题,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的理念逐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提问是整个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课堂提问不仅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充分把握问题的广度、深度、坡度和难度。
一、提问的几种形式
1. 交谈式提问
教师应当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题为切入点,并且以友好,平等,愉快的态度来提问。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轻松的氛围,师生才能进入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中。比如,多数学生都有看电影的爱好,在教有关电影种类cartoon, action film, horror film, romantic film等词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问题引出教学: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your spare time? Do you like watching films? What kinds of films do you like best? 通过聊天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并产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愿望。同时通过交谈式的提问,贴切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对所学语言产生亲切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交流情感,在师生情感和谐的状态下训练语言。
2. 层层推进式提问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在教学Teenage problem的Reading一课时我采用如下设计:
1)What problem does Millie have?就课文内容本身提出问题,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得认知能力。
2)Why does Millie have the problem?接着承前追踪,探求因果,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3)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Millie?最后向纵深作探索,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散性提问
指有些问题不希望学生只用一两个词来回答,而是希望学生尽量多进行一些阐述。提问这样的问题时,应注意问题要问得泛一些,多用特殊疑问句,少用只能做肯定或者否定回答的一般疑问句,这样学生就可有更多的发挥。如“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ghts in the film?”就是发散性问题,而“Do you think the fights have a bad effect on teenagers?”就不是发挥性的。学生对于后者的回答很可能只说“Yes,I do”。而对于前者,学生会更大程度的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当学生对于发挥性问题有一些回答后,如果教师还想让学生继续说下去,就可以进一步提示,如教师可用“what about...?”来引起某方面的话题。这样以“发散性提问”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积极参与课堂的语言实践,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发表各种见解。
二、提问的几种原则
1.精心设计,注意典型性。
教师所提问的问题不能是随意性的,而应该在进行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授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切忌过多、过深、过简。过多,使学生疲于应付,始终处于过度紧张之中;过深,使学生觉得要回答的问题无处下手,学生不知从哪方面回答;过简,学生不用思考脱口而出。这些都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2.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因为课堂提问本身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满堂问”其实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这与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相悖的。因此,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启发式,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3.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精巧的问题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思维、振奋精神、提高兴致。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课文中的知识为依据,教师还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品尝收获和成功的喜悦,进而渴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4.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即要有力度,又要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使学生即要“跳一跳”又能想的到,问得恰当,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要力戒那些答案过于简单的问题,但问题也不可太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难易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
5.因材施问,注意针对性。
“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既要顾及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想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分层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发展的机会。不能将提问的对象仅仅局限于班上大部分学生和少数成绩好而又听话的学生,对那些成绩差或者调皮的“弱势者”少数学生不闻不问,长此下去,这些学生就成了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边际人”。这种教学对他们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折磨和摧残。因此,教师切不可忽视提问对学生的意义,要通过提问去塑造、去保护学生。
6.培养创新精神,注意开放性。
美国Gillian Brown教授说:“教师的提问如果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思考,这便是成功的提问。”而有些教师只将目光盯在自已所确定的正确答案上,只要有学生能将这个答案说出,便对其他学生依然举着的手视而不见,继续自己的教学。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对问题还有自己看法的学生是否能完全接受老师所给的答案,令人怀疑。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问题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如九年级漫画教材中有一课关于颜色代表含义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这样一个问题Why does Hobo say blue looks good on Eddie ?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可在观察思索后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问题的答案。通过各种观点的比较,去伪存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自己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同时训练了学生在思维与表达上的一致性与逻辑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发散了学生思维。甚至有时侯,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对老师的答案起到补充作用,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观点得到充分展现。
总之,提问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讲求提问艺术,有目的地设计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英语课堂师生间最有效的双边活动。
一、提问的几种形式
1. 交谈式提问
教师应当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题为切入点,并且以友好,平等,愉快的态度来提问。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轻松的氛围,师生才能进入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中。比如,多数学生都有看电影的爱好,在教有关电影种类cartoon, action film, horror film, romantic film等词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问题引出教学: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your spare time? Do you like watching films? What kinds of films do you like best? 通过聊天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并产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愿望。同时通过交谈式的提问,贴切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对所学语言产生亲切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交流情感,在师生情感和谐的状态下训练语言。
2. 层层推进式提问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在教学Teenage problem的Reading一课时我采用如下设计:
1)What problem does Millie have?就课文内容本身提出问题,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得认知能力。
2)Why does Millie have the problem?接着承前追踪,探求因果,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3)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Millie?最后向纵深作探索,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散性提问
指有些问题不希望学生只用一两个词来回答,而是希望学生尽量多进行一些阐述。提问这样的问题时,应注意问题要问得泛一些,多用特殊疑问句,少用只能做肯定或者否定回答的一般疑问句,这样学生就可有更多的发挥。如“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ghts in the film?”就是发散性问题,而“Do you think the fights have a bad effect on teenagers?”就不是发挥性的。学生对于后者的回答很可能只说“Yes,I do”。而对于前者,学生会更大程度的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当学生对于发挥性问题有一些回答后,如果教师还想让学生继续说下去,就可以进一步提示,如教师可用“what about...?”来引起某方面的话题。这样以“发散性提问”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积极参与课堂的语言实践,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发表各种见解。
二、提问的几种原则
1.精心设计,注意典型性。
教师所提问的问题不能是随意性的,而应该在进行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授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切忌过多、过深、过简。过多,使学生疲于应付,始终处于过度紧张之中;过深,使学生觉得要回答的问题无处下手,学生不知从哪方面回答;过简,学生不用思考脱口而出。这些都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2.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因为课堂提问本身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满堂问”其实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这与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相悖的。因此,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启发式,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3.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精巧的问题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思维、振奋精神、提高兴致。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课文中的知识为依据,教师还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品尝收获和成功的喜悦,进而渴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4.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即要有力度,又要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使学生即要“跳一跳”又能想的到,问得恰当,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要力戒那些答案过于简单的问题,但问题也不可太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难易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
5.因材施问,注意针对性。
“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既要顾及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想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分层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发展的机会。不能将提问的对象仅仅局限于班上大部分学生和少数成绩好而又听话的学生,对那些成绩差或者调皮的“弱势者”少数学生不闻不问,长此下去,这些学生就成了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边际人”。这种教学对他们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折磨和摧残。因此,教师切不可忽视提问对学生的意义,要通过提问去塑造、去保护学生。
6.培养创新精神,注意开放性。
美国Gillian Brown教授说:“教师的提问如果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思考,这便是成功的提问。”而有些教师只将目光盯在自已所确定的正确答案上,只要有学生能将这个答案说出,便对其他学生依然举着的手视而不见,继续自己的教学。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对问题还有自己看法的学生是否能完全接受老师所给的答案,令人怀疑。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问题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如九年级漫画教材中有一课关于颜色代表含义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这样一个问题Why does Hobo say blue looks good on Eddie ?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可在观察思索后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问题的答案。通过各种观点的比较,去伪存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自己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同时训练了学生在思维与表达上的一致性与逻辑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发散了学生思维。甚至有时侯,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对老师的答案起到补充作用,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观点得到充分展现。
总之,提问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讲求提问艺术,有目的地设计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英语课堂师生间最有效的双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