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象与图式相结合,形成意象图式。意象图式以空间为基础的认知结构,注重的是人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作为意象图式的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包含特定的成分和关系。运用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组织安排内容的唐诗,由于诗人表达不同情感需要,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中的成分和关系会得到不同的凸显,形成对路径的弱化、省略和对目标的弱化等语言表达。
关键词:唐诗;意象图式;弱化
一、意象与意象图式
意象一说源远流长,《易传·系辞上》提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第一次将意象一词用于文学理论者,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它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情感内容的艺术形象。在认知语言学中,意象指当某物不在场时,人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出该物的形象,这是没有外界具体实物刺激输入的情况下,人在心智中依旧能够获得其印象的一种认知能力。文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都强调人的意识活动,它们虽然不能完全重叠,但是从主客观的联想来看,它们是相通的。
图式指人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在记忆之中。现代认知语言学往往将其视为以空间为基础的认知结构,注重的是人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赵艳芳总结意象图式的作用是提供用于填充新信息的结构和指导填充信息的过程。意象图式包含特定的成分和关系,这些成分借助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特定的内部结构。
基本的意象图式主要包括:容器、始源—路径—目标、连接、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等。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意象图式。本文只对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在唐诗中表达进行研究。
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包含特定的成分和关系,这些成分借助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特定的内部结构(图1)。
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包含的成分:始源、路径、方向、目标。
路径图式体现的关系:从始源按照一定的方向经过路径到达目标的动力向量关系。
诗人用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来观察不同的情景或事件,但是由于诗人表达情感需要的不同,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包含的成分在语境中的地位就会产生不同,有的成分得到凸显,有的没有得到凸显,于是便会产生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在诗歌中的不同语言表达。
二、唐诗对路径的弱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行至江陵,忽闻赦书,惊喜交加,从白帝城返回江陵。
李白运用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来组织内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描写了从始源白帝城到目标江陵的速度快,因为船行得飞快,所以中间的路径上的景物就不能慢慢地欣赏,仔细地观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的内容之所以放在到达目标江陵之后,是李白模拟了当时行船的实际情况,是李白到达江陵之后,对路径中情景的回忆,这种回忆是粗线条的。因为当时船行得快,眼睛不能仔细观察景物的变换,所以留在李白心目的印象是一直伴随在他耳边的“猿声”,还有就是作为整体意象的“万重山”。“万重山”说明山多,每处山都有猿声,由于船行得速度快,每处山的猿声连成了一片,李白也不能记住每一座山的名字和景色特点,只好把这些山和猿声处理为一个整体,留在李白的记忆里。
李白在运用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组织内容时,特意明确始源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远“千里”;从始源到目标的时间短“一日还”,才会有粗线条处理路径过程的可能(图2)。
李白半途遇赦,心情非常高兴,归心似箭,白帝城到江陵的一千二百里水路没有路途劳顿,感觉忽然变短了好多。通过路径图式安排语篇结构,完全反映了事件结构和感觉的真实,快船快意,使人神往,后人赞此篇“经风雨而泣鬼神矣”。
三、唐诗对路径的省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写于大历五年,作于长沙。杜甫辗转漂泊至长沙与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李龜年猝然相遇,慨何胜言。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对始源的描写,指在开元盛世的时候杜甫认识李龟年的地方。岐王指李范,崔九指秘书监崔涤,是当时爱好文艺的王公贵族。作为洛阳才子的杜甫和著名的歌唱家李龟年都是他们的座上宾。杜甫追忆与李龟年的相识,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深情的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对目标的描写,指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江南颠簸流离之中碰到了李龟年。江南风景虽然很好,但是杜甫和李龟年却相逢在落花时节。杜甫想到自己年老体衰多病;李龟年流落江南,虽然还在歌唱,但是风流已随故事去,沧桑感和悲怆感油然而生。落花时节喻一个美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盛唐的气象只能留在记忆里,徒增悲哀。
从相识到江南相遇,事件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其中李龟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如何由洛阳流落到江南,杜甫不知道。《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按照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来安排内容,杜甫强调了始源和目标,而特意忽略了中间的路径和方向过程,我们用虚线对路径和方向进行表示。
杜甫清楚,无论这其中李龟年经历了什么都不能和开元盛世的境况相提并论,所以杜甫忽略了这其中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形成今昔对比,昔盛今衰。今昔情势的不同,让杜甫对世事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给大唐盛世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动乱给人心理上留下的巨大阴影。
四、唐诗对目标的弱化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李白在《送友人》中,重点描写了一个送别的场面,“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对始源宣城环境的描写。青对白,说明颜色明丽;横对绕,是動与静的结合。通过工整的对偶辞格,描写了宣城的美丽。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指向友人在分别之后,像孤单的蓬草一样,浪迹天涯,是对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中路径的描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是对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中的始源情境的强调。“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仗工整,诗人能够从分别的场景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比喻贴切。天空中飘忽不定的浮云正像远游的游子;落日正徐徐而下,不愿离开大地,正像是故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的班马指离群的马。和朋友作别,没有写自己和朋友离别的情绪,而是对马的嘶鸣描写。平时形影不离的马在分别时刻不愿和同伴分开,发出萧萧长鸣,从而间接衬托出富有情感的人之间更加难分难舍。
我们通过对李白《送友人》诗歌的分析,发现有对始源环境的描写“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有对始源离别情感的描写“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还有对路径的描写“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就是没有对目标和方向进行描写。
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旋,诗里指远行的朋友。孤蓬的特点除了孤单之外,还有就是没有方向。和好朋友分别之后,朋友的旅行就行孤蓬一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因为他的朋友去浪迹天涯,所以李白不知道,他的朋友也不清楚,终点就无从谈起,只能存在于一个模糊的远方。
由于朋友出发的目的地不明确,所以李白和他的朋友再次相见的机会几乎为零,即使相见也不知是在何年何月,何方何地,那么眼前的相见可能就是他们最后的相聚,忆往昔相聚时的欢乐,倍感离别的痛苦。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两句对离别优美环境的描写,预示相聚的欢乐。相聚越是欢乐,离别就越让人伤心。离别时连马都发出悲鸣,不愿离开,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李白和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五、结语
修辞学既要结合对象、情景、要求来达到语言表达的效果,就得从达意表情来考虑,这离不开篇章结构的修辞。篇章结构内容层次的安排的文学思维,认知诗学认为是日常的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产生于我们与世界的接触和互动过程中的意象图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思维这种抽象的思维活动。本文只对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在唐诗中的语言表达进行了研究,其他的意象图式没有涉及,为本文的不足之处,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意象图式在唐诗中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周振甫.修辞学九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5]张媛飞.意象图式与诗歌意境的构建:以杜甫诗歌《望岳》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
作者单位: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关键词:唐诗;意象图式;弱化
一、意象与意象图式
意象一说源远流长,《易传·系辞上》提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第一次将意象一词用于文学理论者,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它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情感内容的艺术形象。在认知语言学中,意象指当某物不在场时,人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出该物的形象,这是没有外界具体实物刺激输入的情况下,人在心智中依旧能够获得其印象的一种认知能力。文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都强调人的意识活动,它们虽然不能完全重叠,但是从主客观的联想来看,它们是相通的。
图式指人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在记忆之中。现代认知语言学往往将其视为以空间为基础的认知结构,注重的是人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赵艳芳总结意象图式的作用是提供用于填充新信息的结构和指导填充信息的过程。意象图式包含特定的成分和关系,这些成分借助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特定的内部结构。
基本的意象图式主要包括:容器、始源—路径—目标、连接、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等。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意象图式。本文只对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在唐诗中表达进行研究。
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包含特定的成分和关系,这些成分借助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特定的内部结构(图1)。
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包含的成分:始源、路径、方向、目标。
路径图式体现的关系:从始源按照一定的方向经过路径到达目标的动力向量关系。
诗人用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来观察不同的情景或事件,但是由于诗人表达情感需要的不同,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包含的成分在语境中的地位就会产生不同,有的成分得到凸显,有的没有得到凸显,于是便会产生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在诗歌中的不同语言表达。
二、唐诗对路径的弱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行至江陵,忽闻赦书,惊喜交加,从白帝城返回江陵。
李白运用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来组织内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描写了从始源白帝城到目标江陵的速度快,因为船行得飞快,所以中间的路径上的景物就不能慢慢地欣赏,仔细地观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的内容之所以放在到达目标江陵之后,是李白模拟了当时行船的实际情况,是李白到达江陵之后,对路径中情景的回忆,这种回忆是粗线条的。因为当时船行得快,眼睛不能仔细观察景物的变换,所以留在李白心目的印象是一直伴随在他耳边的“猿声”,还有就是作为整体意象的“万重山”。“万重山”说明山多,每处山都有猿声,由于船行得速度快,每处山的猿声连成了一片,李白也不能记住每一座山的名字和景色特点,只好把这些山和猿声处理为一个整体,留在李白的记忆里。
李白在运用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组织内容时,特意明确始源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远“千里”;从始源到目标的时间短“一日还”,才会有粗线条处理路径过程的可能(图2)。
李白半途遇赦,心情非常高兴,归心似箭,白帝城到江陵的一千二百里水路没有路途劳顿,感觉忽然变短了好多。通过路径图式安排语篇结构,完全反映了事件结构和感觉的真实,快船快意,使人神往,后人赞此篇“经风雨而泣鬼神矣”。
三、唐诗对路径的省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写于大历五年,作于长沙。杜甫辗转漂泊至长沙与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李龜年猝然相遇,慨何胜言。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对始源的描写,指在开元盛世的时候杜甫认识李龟年的地方。岐王指李范,崔九指秘书监崔涤,是当时爱好文艺的王公贵族。作为洛阳才子的杜甫和著名的歌唱家李龟年都是他们的座上宾。杜甫追忆与李龟年的相识,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深情的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对目标的描写,指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江南颠簸流离之中碰到了李龟年。江南风景虽然很好,但是杜甫和李龟年却相逢在落花时节。杜甫想到自己年老体衰多病;李龟年流落江南,虽然还在歌唱,但是风流已随故事去,沧桑感和悲怆感油然而生。落花时节喻一个美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盛唐的气象只能留在记忆里,徒增悲哀。
从相识到江南相遇,事件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其中李龟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如何由洛阳流落到江南,杜甫不知道。《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按照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来安排内容,杜甫强调了始源和目标,而特意忽略了中间的路径和方向过程,我们用虚线对路径和方向进行表示。
杜甫清楚,无论这其中李龟年经历了什么都不能和开元盛世的境况相提并论,所以杜甫忽略了这其中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形成今昔对比,昔盛今衰。今昔情势的不同,让杜甫对世事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给大唐盛世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动乱给人心理上留下的巨大阴影。
四、唐诗对目标的弱化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李白在《送友人》中,重点描写了一个送别的场面,“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对始源宣城环境的描写。青对白,说明颜色明丽;横对绕,是動与静的结合。通过工整的对偶辞格,描写了宣城的美丽。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指向友人在分别之后,像孤单的蓬草一样,浪迹天涯,是对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中路径的描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是对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中的始源情境的强调。“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仗工整,诗人能够从分别的场景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比喻贴切。天空中飘忽不定的浮云正像远游的游子;落日正徐徐而下,不愿离开大地,正像是故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的班马指离群的马。和朋友作别,没有写自己和朋友离别的情绪,而是对马的嘶鸣描写。平时形影不离的马在分别时刻不愿和同伴分开,发出萧萧长鸣,从而间接衬托出富有情感的人之间更加难分难舍。
我们通过对李白《送友人》诗歌的分析,发现有对始源环境的描写“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有对始源离别情感的描写“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还有对路径的描写“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就是没有对目标和方向进行描写。
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旋,诗里指远行的朋友。孤蓬的特点除了孤单之外,还有就是没有方向。和好朋友分别之后,朋友的旅行就行孤蓬一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因为他的朋友去浪迹天涯,所以李白不知道,他的朋友也不清楚,终点就无从谈起,只能存在于一个模糊的远方。
由于朋友出发的目的地不明确,所以李白和他的朋友再次相见的机会几乎为零,即使相见也不知是在何年何月,何方何地,那么眼前的相见可能就是他们最后的相聚,忆往昔相聚时的欢乐,倍感离别的痛苦。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两句对离别优美环境的描写,预示相聚的欢乐。相聚越是欢乐,离别就越让人伤心。离别时连马都发出悲鸣,不愿离开,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李白和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五、结语
修辞学既要结合对象、情景、要求来达到语言表达的效果,就得从达意表情来考虑,这离不开篇章结构的修辞。篇章结构内容层次的安排的文学思维,认知诗学认为是日常的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产生于我们与世界的接触和互动过程中的意象图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思维这种抽象的思维活动。本文只对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在唐诗中的语言表达进行了研究,其他的意象图式没有涉及,为本文的不足之处,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意象图式在唐诗中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周振甫.修辞学九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5]张媛飞.意象图式与诗歌意境的构建:以杜甫诗歌《望岳》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
作者单位: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