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机维修是农机在使用寿命期间解决其磨损及故障的唯一方法,对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技术性能,使农机作业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做到维修“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是值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枣庄市农机维修网点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1 枣庄市农机维修网点现状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财政部、农业部于2004年共同启动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枣庄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预计2017年底,农机总动力(除农用运输车)可达277.7万千瓦,全市拥有各类拖拉机3.67万台,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1.19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1.7万台。常年性营业的农机维修网点155个,其中综合二级维修点9个、综合三级维修点68个;建成五星级文明服务网点2处;全市农机维修工342人(持证246人),其中技师3人,高级修理工33人。农机维修作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机化持续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多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他农用自走式动力机械和配套作业机械,小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适用年限极值在15年左右。鉴于此,枣庄市目前大量的新型、大型机械将逐步进入维修期,这些节能、环保、安全、适用的多功能、复式大型农业机械的维修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1 缺乏维修“硬设备”和技术“软实力”。从内部来看,这是影响单个农机维修网点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2.1.1 维修设备简单。一方面多数维修点为家庭作坊式、门铺式维修,资金有限,设备简单。由于修理范围单一,配件不齐,承揽业务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农机维修季节性强。忙闲不均,日常不可能养活较多的人员,维修效益不高,反过来导致经营者不愿购置新的维修设备和工具。许多农机维修点也缺少必要的维修车辆,及时有效抢修难度增大。
2.1.2 维修人员技术偏低。大多数工作在农村维修网点的工作者,都是凭借维修经验,没有经过系统正规的培训,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乏,维修不按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进行,质量达不到要求,致使农机具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大大减弱。加之农机维修脏、累、苦,年轻人不愿干,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随着一些有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转行隐退,造成了维修人才年龄上的“断层”。
2.2 行业规范、网点发展规划和维修政策不尽完善。从外部来看,这是制约整个农机维修网点做大做强的瓶颈。
2.2.1 规范出偏差。目前,农机“三包”规定,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整机保修期才1年,主要部件保修2年。农机使用时间一般以每年夏秋农忙为主约2个月,如果第二年出现问题,维修费用就很高;农机型号千差万别,配件种类名目繁多,通用性差,配好备齐维修配件所需时间较长。
2.2.2 维修网点分布不均,结构失调。维修网点多数集中在县城和乡镇,离村庄较远;二级及以上农机维修网点不足总数的7%,数量少。以上原因使维修网络难以成网络辐射状发展,而农业机械分散保管、使用,季节性使用形成的闲置时间长,维修和保养十分困难。
2.2.3 农机维修政策有盲区。农机维修的补贴政策较少,暂时还没有根据维修网点等级制定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因此农机维修成为了阻碍当前农机化发展的短板。
3 对策和建议
3.1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参照家用小汽车“三包”规定,建议农机销售企业根据农机使用特点和时间延长保修时间。二是设立“农机维修补贴”,对适度规模经营、机具保有量大、服务范围广的农机合作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统一配备维修车辆和通用的维修工具,提高农忙季节抢修保障能力。
3.2 创新经营服务方式。配合“合作社 维修”的发展理念,将农机维修网点以不同的形式添加到合作社中,扩大农机维修的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在享受国家政策的帮助的同时,及时更新技术,增强农机维修的业务能力。
3.3 编制农机维修网点发展规划。根据维修网点等级、厂房标准等要素全方位地测评维修网点,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统筹规划布局全市农机维修网点,对于中心示范网点给予项目扶持、设施用地協调、社会化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重点倾斜,打造农机维修服务网络,推动全市农机维修服务水平在上新台阶。
3.4 组建农机高技能人才库。将从事农机工作有一技之长的各类人才汇总归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各种形式的精准技术培训,使农机人才库成为农机维修的骨干力量,成为带动全市农机维修网点发展的领军人物。
3.5 推进农机维修网点的依法管理。现枣庄市已可以制定政府规章,应以此为契机,建立完善的农机、工商和质检等部门对农机维修行业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促使农机维修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1.277800山东省枣庄市农机局;
2.277599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镇政府)
1 枣庄市农机维修网点现状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财政部、农业部于2004年共同启动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枣庄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预计2017年底,农机总动力(除农用运输车)可达277.7万千瓦,全市拥有各类拖拉机3.67万台,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1.19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1.7万台。常年性营业的农机维修网点155个,其中综合二级维修点9个、综合三级维修点68个;建成五星级文明服务网点2处;全市农机维修工342人(持证246人),其中技师3人,高级修理工33人。农机维修作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机化持续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多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他农用自走式动力机械和配套作业机械,小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适用年限极值在15年左右。鉴于此,枣庄市目前大量的新型、大型机械将逐步进入维修期,这些节能、环保、安全、适用的多功能、复式大型农业机械的维修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1 缺乏维修“硬设备”和技术“软实力”。从内部来看,这是影响单个农机维修网点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2.1.1 维修设备简单。一方面多数维修点为家庭作坊式、门铺式维修,资金有限,设备简单。由于修理范围单一,配件不齐,承揽业务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农机维修季节性强。忙闲不均,日常不可能养活较多的人员,维修效益不高,反过来导致经营者不愿购置新的维修设备和工具。许多农机维修点也缺少必要的维修车辆,及时有效抢修难度增大。
2.1.2 维修人员技术偏低。大多数工作在农村维修网点的工作者,都是凭借维修经验,没有经过系统正规的培训,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乏,维修不按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进行,质量达不到要求,致使农机具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大大减弱。加之农机维修脏、累、苦,年轻人不愿干,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随着一些有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转行隐退,造成了维修人才年龄上的“断层”。
2.2 行业规范、网点发展规划和维修政策不尽完善。从外部来看,这是制约整个农机维修网点做大做强的瓶颈。
2.2.1 规范出偏差。目前,农机“三包”规定,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整机保修期才1年,主要部件保修2年。农机使用时间一般以每年夏秋农忙为主约2个月,如果第二年出现问题,维修费用就很高;农机型号千差万别,配件种类名目繁多,通用性差,配好备齐维修配件所需时间较长。
2.2.2 维修网点分布不均,结构失调。维修网点多数集中在县城和乡镇,离村庄较远;二级及以上农机维修网点不足总数的7%,数量少。以上原因使维修网络难以成网络辐射状发展,而农业机械分散保管、使用,季节性使用形成的闲置时间长,维修和保养十分困难。
2.2.3 农机维修政策有盲区。农机维修的补贴政策较少,暂时还没有根据维修网点等级制定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因此农机维修成为了阻碍当前农机化发展的短板。
3 对策和建议
3.1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参照家用小汽车“三包”规定,建议农机销售企业根据农机使用特点和时间延长保修时间。二是设立“农机维修补贴”,对适度规模经营、机具保有量大、服务范围广的农机合作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统一配备维修车辆和通用的维修工具,提高农忙季节抢修保障能力。
3.2 创新经营服务方式。配合“合作社 维修”的发展理念,将农机维修网点以不同的形式添加到合作社中,扩大农机维修的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在享受国家政策的帮助的同时,及时更新技术,增强农机维修的业务能力。
3.3 编制农机维修网点发展规划。根据维修网点等级、厂房标准等要素全方位地测评维修网点,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统筹规划布局全市农机维修网点,对于中心示范网点给予项目扶持、设施用地協调、社会化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重点倾斜,打造农机维修服务网络,推动全市农机维修服务水平在上新台阶。
3.4 组建农机高技能人才库。将从事农机工作有一技之长的各类人才汇总归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各种形式的精准技术培训,使农机人才库成为农机维修的骨干力量,成为带动全市农机维修网点发展的领军人物。
3.5 推进农机维修网点的依法管理。现枣庄市已可以制定政府规章,应以此为契机,建立完善的农机、工商和质检等部门对农机维修行业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促使农机维修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1.277800山东省枣庄市农机局;
2.277599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