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伊始,一本有关沃伦·巴菲特的新书《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吸引了我的注意,对于一名投资人来说,能有机会品读到投资大师的作品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在此之前,我也读过很多诸如彼得·林奇、索罗斯、菲利普·费雪、约翰·邓普顿等其他投资大师的经典书籍,但是相比而言,我还是更加推崇巴菲特,《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本书则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以时间为轴,从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经营企业等角度系统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本书篇章较多,看似零碎,实则围绕巴菲特投资生涯的方方面面来讲述,这需要读者充分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背景,并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而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先生所作的推荐序,序言以“快乐投资的源泉”为题,完美地契合了本书的书名“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快乐投资就需要我们善于聚焦、坚守诚信、懂得取舍——这不仅是巴菲特重要的投资原则,亦是做人的根本哲学。
巴菲特坚持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聚焦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倡导“少下注、下重注”,投资的深度比广度更重要。巴菲特始终相信,对少量公司有很多了解的人,远胜于对很多公司有少量了解的人——聚焦,让投资者有精力对所投资公司的基本面进行深度研究,对公司所在行业的内在规律有切实把握;而在对行业进行深度研究之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加强资金管理的同时,做到集中持股,集结优势兵力大打歼灭战。
正是由于聚焦,巴菲特看到了一些被其他投资者所忽视的大机会。1963年,美国运通公司被牵扯进了一起色拉油丑闻事件。运通公司子公司担保的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商,用子虚乌有的色拉油库存骗取银行贷款从事豆油期货投机。但随后的豆油价格崩溃,让其无法正常还款,导致贷款银行被迫破产。由于运通公司的子公司需承担收据担保责任,运通公司的股价因此一落千丈,投资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巴菲特凭借其多年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聚焦与专注,认为美国运通公司的核心业务,即信用卡和旅行支票业务依然具有增长潜力。因此,自1964年起,伯克希尔·哈撒韦便动用40%的资金陆续买入运通公司,总成本为1300万美元,到了1967年,该笔投资成功升值为2800万美元。
对于巴菲特而言,聚焦也等同于抵制诱惑。他曾经在致股东的信中这样说过:于很多收购案来说,经营智慧被“肾上腺素”给打败了,一种追逐的狂热蒙蔽了购买者的双眼,他们的脑袋里只有“捕获”。而跨界天才帕斯卡尔的观察更是一语中的:“人们遭受失败和厄运,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巴菲特一直告诫自己,维护诚信要穷尽一生的时间,而毁掉它却只需要5分钟。因此,巴菲特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所罗门兄弟公司使他陷入诚信旋涡的那天。1991年,所罗门一位国债交易员有违规的行为,可是管理层却没有及时告知监管部门,从而使危机蔓延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美國财政部也因此下达禁令,剥夺了所罗门竞标美国国债的资格,把所罗门推向了悬崖边缘。当时,伯克希尔·哈撒韦是所罗门最大的股东,而巴菲特则是所罗门的董事。因此,巴菲特临危受命,担任起所罗门的临时董事长。
紧要关头,巴菲特依然坚守诚信并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方面,他坚持所罗门兄弟公司必须对监管部门及媒体完全坦诚,说出所有实情;另一方面,他押上了自己的信誉,提示监管部门称,如果所罗门破产,会带来灾难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将波及全国金融体系。经过巴菲特的努力,美国财政部重新修改了决议,给所罗门留下一条活路。巴菲特凭借诚信最终把整个所罗门,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美国的金融系统,从大灾难中拯救了出来。
而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事宜,巴菲特也依然坚持诚信。在历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从来不会大肆宣扬公司的成绩,而是优先披露自己犯下的某个错误,并坦率地告诉大家,这些错误可能会对公司的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巴菲特希望借此向所有股东表明,他充分认识到了公司的问题,也完全愿意揭露问题。坦率的态度背后所体现出的诚信品质,值得所有投资者敬佩。
巴菲特认为,取舍是投资最关键的智慧。《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本书中多次提到,我们要避开繁星满空、百舸争流的高度竞争性行业,在月朗星稀、胜负已分的行业里买赢家,“不数星星,数月亮”。而对于职业投资人来说,只有舍弃短期的排名压力,才能获得长期的优秀业绩;只有放下短期的股价波动,才能拥抱企业的长期价值。
在投资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不做什么”与“要做什么”一样重要。回顾巴菲特的投资案例,我们发现几乎每一项投资,巴菲特都花费了大量时间作决策,并且只在关键时刻才出手。事实上,巴菲特90%的财富,仅仅来自10项投资。而这些成功的投资案例,无一不证实了巴菲特的取舍智慧,以及在取舍过程中,他时刻对风险所保持的敬畏。
巴菲特对风险的敬畏甚至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他严格按照习惯过日子,从来不刻意追求刺激和新鲜事物;他有自己固定的朋友圈,一直住在奥马哈那栋25岁时购买的房子里;饮料只喝樱桃味的可口可乐,午餐几乎都是去奥马哈的一家餐厅。甚至当朋友想要劝他尝试新口味时,巴菲特回答道:“既然我们都知道自己想吃什么,那就完全没有理由冒险,去另一家你我都不了解的餐厅。”如此简单的选择中,处处透着巴菲特关于“取舍”的人生哲学。
(作者系高溪资产合伙人)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以时间为轴,从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经营企业等角度系统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本书篇章较多,看似零碎,实则围绕巴菲特投资生涯的方方面面来讲述,这需要读者充分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背景,并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而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先生所作的推荐序,序言以“快乐投资的源泉”为题,完美地契合了本书的书名“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快乐投资就需要我们善于聚焦、坚守诚信、懂得取舍——这不仅是巴菲特重要的投资原则,亦是做人的根本哲学。
聚焦:少下注,下重注
巴菲特坚持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聚焦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倡导“少下注、下重注”,投资的深度比广度更重要。巴菲特始终相信,对少量公司有很多了解的人,远胜于对很多公司有少量了解的人——聚焦,让投资者有精力对所投资公司的基本面进行深度研究,对公司所在行业的内在规律有切实把握;而在对行业进行深度研究之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加强资金管理的同时,做到集中持股,集结优势兵力大打歼灭战。
正是由于聚焦,巴菲特看到了一些被其他投资者所忽视的大机会。1963年,美国运通公司被牵扯进了一起色拉油丑闻事件。运通公司子公司担保的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商,用子虚乌有的色拉油库存骗取银行贷款从事豆油期货投机。但随后的豆油价格崩溃,让其无法正常还款,导致贷款银行被迫破产。由于运通公司的子公司需承担收据担保责任,运通公司的股价因此一落千丈,投资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巴菲特凭借其多年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聚焦与专注,认为美国运通公司的核心业务,即信用卡和旅行支票业务依然具有增长潜力。因此,自1964年起,伯克希尔·哈撒韦便动用40%的资金陆续买入运通公司,总成本为1300万美元,到了1967年,该笔投资成功升值为2800万美元。
对于巴菲特而言,聚焦也等同于抵制诱惑。他曾经在致股东的信中这样说过:于很多收购案来说,经营智慧被“肾上腺素”给打败了,一种追逐的狂热蒙蔽了购买者的双眼,他们的脑袋里只有“捕获”。而跨界天才帕斯卡尔的观察更是一语中的:“人们遭受失败和厄运,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诚信:投资的生命线
巴菲特一直告诫自己,维护诚信要穷尽一生的时间,而毁掉它却只需要5分钟。因此,巴菲特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所罗门兄弟公司使他陷入诚信旋涡的那天。1991年,所罗门一位国债交易员有违规的行为,可是管理层却没有及时告知监管部门,从而使危机蔓延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美國财政部也因此下达禁令,剥夺了所罗门竞标美国国债的资格,把所罗门推向了悬崖边缘。当时,伯克希尔·哈撒韦是所罗门最大的股东,而巴菲特则是所罗门的董事。因此,巴菲特临危受命,担任起所罗门的临时董事长。
紧要关头,巴菲特依然坚守诚信并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方面,他坚持所罗门兄弟公司必须对监管部门及媒体完全坦诚,说出所有实情;另一方面,他押上了自己的信誉,提示监管部门称,如果所罗门破产,会带来灾难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将波及全国金融体系。经过巴菲特的努力,美国财政部重新修改了决议,给所罗门留下一条活路。巴菲特凭借诚信最终把整个所罗门,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美国的金融系统,从大灾难中拯救了出来。
而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事宜,巴菲特也依然坚持诚信。在历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从来不会大肆宣扬公司的成绩,而是优先披露自己犯下的某个错误,并坦率地告诉大家,这些错误可能会对公司的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巴菲特希望借此向所有股东表明,他充分认识到了公司的问题,也完全愿意揭露问题。坦率的态度背后所体现出的诚信品质,值得所有投资者敬佩。
取舍:不数星星,数月亮
巴菲特认为,取舍是投资最关键的智慧。《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本书中多次提到,我们要避开繁星满空、百舸争流的高度竞争性行业,在月朗星稀、胜负已分的行业里买赢家,“不数星星,数月亮”。而对于职业投资人来说,只有舍弃短期的排名压力,才能获得长期的优秀业绩;只有放下短期的股价波动,才能拥抱企业的长期价值。
在投资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不做什么”与“要做什么”一样重要。回顾巴菲特的投资案例,我们发现几乎每一项投资,巴菲特都花费了大量时间作决策,并且只在关键时刻才出手。事实上,巴菲特90%的财富,仅仅来自10项投资。而这些成功的投资案例,无一不证实了巴菲特的取舍智慧,以及在取舍过程中,他时刻对风险所保持的敬畏。
巴菲特对风险的敬畏甚至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他严格按照习惯过日子,从来不刻意追求刺激和新鲜事物;他有自己固定的朋友圈,一直住在奥马哈那栋25岁时购买的房子里;饮料只喝樱桃味的可口可乐,午餐几乎都是去奥马哈的一家餐厅。甚至当朋友想要劝他尝试新口味时,巴菲特回答道:“既然我们都知道自己想吃什么,那就完全没有理由冒险,去另一家你我都不了解的餐厅。”如此简单的选择中,处处透着巴菲特关于“取舍”的人生哲学。
(作者系高溪资产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