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我徜徉于山海关古城内。迎着细细的雨丝,仰望高耸的城墙和巍峨的“天下第一关”城楼,我期许着透过岁月留下的斑驳印痕,寻找到390年前的遗迹。
近年来,笔者在阅读有关关城的文史资料时,发现袁崇焕竟与关城有着密切联系。他曾两度在关城任职经略,当他带着辉煌的功绩和千古奇冤,走进笔者心里时,我为这里曾有过一位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而骄傲,更为他的蒙冤惨死而悲愤。
我抚摸着城墙上的箭垛,极目向东望去。穿过朦胧的烟雨阴霾,仿佛看到了1622年(明天启二年)正月下旬,明朝与后金在广宁(今辽宁北镇)决战,明军惨败。从锦州通往山海关的大道上,到处是败兵和难民。他们哭喊着,乱纷纷地向关内拥来。在呼啸的寒风中,有—个操着南方口音单枪匹马的中年官员却一直向东走。他边走边询问敌情和观察地形,对村镇、丘壑、山林都做了详细记载,并绘制了一张张地图。他就是新任兵部职方主事袁崇焕,他来山海关适逢明军广宁大败,山海关城内人心惶惶,一夕数惊。朝廷不少文武官臣吓破了胆,主张全力扼守山海关,关东地区全部放弃。袁崇焕基于强烈的爱国之心,独自一人骑马出关,实地调查关外形势。通过调查,他掌握了敌情及锦州以西形势,写出本章上奏朝廷,提出攻守意见,并申请派自己带兵出关作战。
可驻兵山海关的辽东经略王在晋胆小如鼠,不仅不敢收复失地,还要在八里堡(今山海关区八里堡村)一带由北迤南再筑一道重城,用以保卫山海关,而对重城以东的地芳主张全部放弃。袁崇焕极力反对这种荒谬主张,几次进谏不被采纳。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视察山海关战备,也不同意筑八里堡重城,回京连上本章说明利害,朝廷才决定不筑重城,并将王在晋调离山海关。孙承宗亲临山海关督师,集中将吏讨论战守问题,袁崇焕提出“若保关内,必保关外,若保关外,必保宁远”的主张,这一富有战略眼光的主张得到孙承宗的赞许和采纳,大力整顿关城防备,重点加强宁远城的防务力量,并派袁崇焕、祖大寿率军扼守筑建宁远城。
笔者再透过凝重的雾霭,仿佛又看到1626年努尔哈赤的13万八旗铁骑,从盛京(沈阳)一路烟尘滚滚向宁远城侵来。宁远城守将袁崇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临危不惧,率领仅1万余人马坚守孤城,他将11门红夷大炮一字排开置于城墙上。他刺破手臂,血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并跪拜士兵奋勇杀敌。他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国杀敌的精神,令将士们热血沸腾。一场血战过后,袁崇焕身受箭伤,努尔哈赤也被红夷大炮轰下马,不得不撤军,在回盛京的途中,伤重身亡。这就是著名的“宁远保卫战”,是数年两军开战以来,明军的首次胜利。由此袁崇焕以功升任右佥都御史;同年三月,继升辽东巡抚加兵部右侍郎。
第二年五月,清太宗皇太极继后金汗位,为雪耻父仇率军来攻宁锦边城,袁崇焕率军据城力守,又击退敌人的进攻,再创“宁锦大捷”,并一举收复宁远以东的塔山、杏山、松山、锦州及大、小凌河等失地,俱已修建城堡加强屯兵驻守,敌轻易不敢来犯……
然而,袁崇焕却被朝内阉党诬陷为“通敌叛国”,他愤然乞休归里。事过3个月,天启帝驾崩,朱由检即位。崇祯元年四月,招袁崇焕回京授任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及天津等地军务。这几乎是当时一国之内的最高军事统帅,也是袁崇焕以文弱书生之身创造出的极致辉煌。他的威名在相当一段时期,令后金军闻之胆寒。
1629年10月(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几十万大军绕过袁崇焕的防区,进^长城,围攻北京。袁崇焕闻讯后,亲率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从山海关出发,昼夜兼程,4天赶了700里路到北京城下,所率9000关宁铁骑列阵于广渠门外与清兵血战,给清军以重创,使其败去。袁崇焕再度身负重伤,他的将士也伤亡惨重,已成疲惫之师,急需补给休整。皇太极敌不过袁崇焕,就施以反间计,指使两个将官在囚禁明太监的地方低声耳语,谎称与袁有密约,然后故意放太监逃跑。杨姓的太监逃回北京,向皇帝告密,昏庸的崇祯皇帝听信谗言,不辨真伪,竞下令将袁崇焕逮捕下狱。1630年8月16日,袁崇焕被寸磔处死,关宁将士和吏民闻知“彻夜号啼,莫知所处”。
一代抗敌英雄,至此化作冤魂,随着时光的逝去而渐行渐远。直至清朝修《明史》,据“清太宗实录”撰写袁崇焕传,他的罪名才被昭雪。袁崇焕被诬杀,明廷自毁长城,所以《明史》称“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徵决矣”。袁崇焕耿耿丹心却无辜冤死,实在可悲可叹。
近年来,笔者在阅读有关关城的文史资料时,发现袁崇焕竟与关城有着密切联系。他曾两度在关城任职经略,当他带着辉煌的功绩和千古奇冤,走进笔者心里时,我为这里曾有过一位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而骄傲,更为他的蒙冤惨死而悲愤。
我抚摸着城墙上的箭垛,极目向东望去。穿过朦胧的烟雨阴霾,仿佛看到了1622年(明天启二年)正月下旬,明朝与后金在广宁(今辽宁北镇)决战,明军惨败。从锦州通往山海关的大道上,到处是败兵和难民。他们哭喊着,乱纷纷地向关内拥来。在呼啸的寒风中,有—个操着南方口音单枪匹马的中年官员却一直向东走。他边走边询问敌情和观察地形,对村镇、丘壑、山林都做了详细记载,并绘制了一张张地图。他就是新任兵部职方主事袁崇焕,他来山海关适逢明军广宁大败,山海关城内人心惶惶,一夕数惊。朝廷不少文武官臣吓破了胆,主张全力扼守山海关,关东地区全部放弃。袁崇焕基于强烈的爱国之心,独自一人骑马出关,实地调查关外形势。通过调查,他掌握了敌情及锦州以西形势,写出本章上奏朝廷,提出攻守意见,并申请派自己带兵出关作战。
可驻兵山海关的辽东经略王在晋胆小如鼠,不仅不敢收复失地,还要在八里堡(今山海关区八里堡村)一带由北迤南再筑一道重城,用以保卫山海关,而对重城以东的地芳主张全部放弃。袁崇焕极力反对这种荒谬主张,几次进谏不被采纳。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视察山海关战备,也不同意筑八里堡重城,回京连上本章说明利害,朝廷才决定不筑重城,并将王在晋调离山海关。孙承宗亲临山海关督师,集中将吏讨论战守问题,袁崇焕提出“若保关内,必保关外,若保关外,必保宁远”的主张,这一富有战略眼光的主张得到孙承宗的赞许和采纳,大力整顿关城防备,重点加强宁远城的防务力量,并派袁崇焕、祖大寿率军扼守筑建宁远城。
笔者再透过凝重的雾霭,仿佛又看到1626年努尔哈赤的13万八旗铁骑,从盛京(沈阳)一路烟尘滚滚向宁远城侵来。宁远城守将袁崇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临危不惧,率领仅1万余人马坚守孤城,他将11门红夷大炮一字排开置于城墙上。他刺破手臂,血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并跪拜士兵奋勇杀敌。他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国杀敌的精神,令将士们热血沸腾。一场血战过后,袁崇焕身受箭伤,努尔哈赤也被红夷大炮轰下马,不得不撤军,在回盛京的途中,伤重身亡。这就是著名的“宁远保卫战”,是数年两军开战以来,明军的首次胜利。由此袁崇焕以功升任右佥都御史;同年三月,继升辽东巡抚加兵部右侍郎。
第二年五月,清太宗皇太极继后金汗位,为雪耻父仇率军来攻宁锦边城,袁崇焕率军据城力守,又击退敌人的进攻,再创“宁锦大捷”,并一举收复宁远以东的塔山、杏山、松山、锦州及大、小凌河等失地,俱已修建城堡加强屯兵驻守,敌轻易不敢来犯……
然而,袁崇焕却被朝内阉党诬陷为“通敌叛国”,他愤然乞休归里。事过3个月,天启帝驾崩,朱由检即位。崇祯元年四月,招袁崇焕回京授任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及天津等地军务。这几乎是当时一国之内的最高军事统帅,也是袁崇焕以文弱书生之身创造出的极致辉煌。他的威名在相当一段时期,令后金军闻之胆寒。
1629年10月(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几十万大军绕过袁崇焕的防区,进^长城,围攻北京。袁崇焕闻讯后,亲率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从山海关出发,昼夜兼程,4天赶了700里路到北京城下,所率9000关宁铁骑列阵于广渠门外与清兵血战,给清军以重创,使其败去。袁崇焕再度身负重伤,他的将士也伤亡惨重,已成疲惫之师,急需补给休整。皇太极敌不过袁崇焕,就施以反间计,指使两个将官在囚禁明太监的地方低声耳语,谎称与袁有密约,然后故意放太监逃跑。杨姓的太监逃回北京,向皇帝告密,昏庸的崇祯皇帝听信谗言,不辨真伪,竞下令将袁崇焕逮捕下狱。1630年8月16日,袁崇焕被寸磔处死,关宁将士和吏民闻知“彻夜号啼,莫知所处”。
一代抗敌英雄,至此化作冤魂,随着时光的逝去而渐行渐远。直至清朝修《明史》,据“清太宗实录”撰写袁崇焕传,他的罪名才被昭雪。袁崇焕被诬杀,明廷自毁长城,所以《明史》称“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徵决矣”。袁崇焕耿耿丹心却无辜冤死,实在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