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教学目的,注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渐渐摆脱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下面我谈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表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用相当长的时间强化训练,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开始训练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上。教师还可以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二、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或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景中,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兴趣。情境创设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但是,趣味性必须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要在追求其趣味性的同时,体现数学性,巧妙地蕴含数学知识。
三、注重解题技能的培养
例题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了解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审题是确定解题思路的重要环节,只有认真审题,才能从实际出发,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出正确简捷的解题途径。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求什么。在审题过程中要强化读题,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数学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训练学生自觉通过多读理解题意。通过不漏字、不添字的默读,可以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题目中故意设置的一些小障碍并顺利化解,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在学生解题前,我总是要求学生先把题目读一遍,然后标出一些关键词语,悟透题目内涵,最后列式解答。因为只要学生读题到位了,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四、注重实践操作练习
动手操作活动具有具体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要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行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的艺术性和人文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导致教学情感性的缺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重视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要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
(二)重视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另外,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知得到和谐发展。
(三)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
六、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解决实际问题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而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只有通过概括才能提高层次,概括的层次越高,迁移的半径就越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环节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新的问题中,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七、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归类和上升为数学思想的能力。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體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概括了数学思想与方法,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上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如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的行程问题,学生如果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总之,想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就要将知识的趣味性、知识性、探究性等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也需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实践,合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要求,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表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用相当长的时间强化训练,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开始训练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上。教师还可以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二、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或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景中,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兴趣。情境创设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但是,趣味性必须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要在追求其趣味性的同时,体现数学性,巧妙地蕴含数学知识。
三、注重解题技能的培养
例题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了解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审题是确定解题思路的重要环节,只有认真审题,才能从实际出发,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出正确简捷的解题途径。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求什么。在审题过程中要强化读题,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数学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训练学生自觉通过多读理解题意。通过不漏字、不添字的默读,可以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题目中故意设置的一些小障碍并顺利化解,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在学生解题前,我总是要求学生先把题目读一遍,然后标出一些关键词语,悟透题目内涵,最后列式解答。因为只要学生读题到位了,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四、注重实践操作练习
动手操作活动具有具体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要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行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的艺术性和人文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导致教学情感性的缺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重视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要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
(二)重视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另外,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知得到和谐发展。
(三)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
六、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解决实际问题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而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只有通过概括才能提高层次,概括的层次越高,迁移的半径就越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环节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新的问题中,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七、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归类和上升为数学思想的能力。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體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概括了数学思想与方法,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上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如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的行程问题,学生如果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总之,想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就要将知识的趣味性、知识性、探究性等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也需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实践,合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要求,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