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新课改的要求对课程资源作了充分的阐释,并结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阐述了在苗族地区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优势和意义。
关键词:课程资源 民族地区 历史教学
新课改对课程资源的全新阐释,颠覆了我们很多老师对课程资源的片面理解和认识,它告诉我们,课程资源不仅局限于教科书、参考书,还应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课堂的组织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个人觉得课程资源应是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环节,一堂课效果的好坏并不与教师的学历成正比,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组织和取舍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中没有的且与该课时相关联的知识、事例等适时有效地引进来,让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这是做老师的最成功之处,所以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运用是新时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以往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上课基本上处于“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及”及“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教案一本书”的单一模式,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兴趣,事实证明学生都喜欢博学的老师,尤其是历史教学,教师应善于挖掘资源,引今据典。
开发课程资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开发课程资源不能胡乱的堆砌,更不能过于牵强,必须有的放矢,恰如其分,要结合学科特点,不要一味的追求形式。综合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历史课程是最具学科优势的一门课,历史学科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它对老师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教学技能的要求也会更高一些,不然,只照本喧科的话,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作为湘西凤凰的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有着文化、地域、民族的优势,更应把凤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历史课堂呈现给学生,这不仅是把初中历史教材和地方文化结合的一个有利平台,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局限
纵观几个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民族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可见它的重要性,但都没有有关苗族和土家族的记载,而苗族却是人口达900多万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应该是很大的,学生也应该是很渴望了解的,如何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搬上课堂,这就需要教师们去开发和挖掘。尽管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神奇的远古传说》中提到蚩尤部落,但并没有说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是其它的书籍有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已成定论,也很难说,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和学生去探讨,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寻找有说服力的证据,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湘西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
湘西地处边陲,历史文化积蕴深厚,资源丰富多彩,尤其是凤凰的历史和人物,她不仅是湘西文化的精髓和浓缩,更是湘西的一张名片,这些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是丰富的课程资源,现主要以凤凰为例列举一些代表性的人和物。
1.资源内容丰富
第一,历史人物众多。凤凰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不乏一些文韬武略的人才,如鸦片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人物郑国鸿、文坛巨匠沈从文;支持戊戌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民国第一任总理及力主维新变法的熊希龄;率兵投诚使凤凰得以和平解放的湘西王陈渠珍;湘西镇守史田应诏,响应孙中山、蔡锷的护国运动,先后讨袁和讨段;淞沪抗战时在嘉善战役率七千湘西子弟抗日的师长顾家齐,这些都是传统教材的空白,但它却是湘西和凤凰引以自豪的人物。
第二,古城墙、遗迹较多。凤凰(原名镇竿,竿军因此得名),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史重镇,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中以苗族居多,苗民深居山林,生活窘迫,常因抗租抗税而深受官府压迫,历代封建王朝都把苗民视为野蛮化外异族,清朝乾隆年间,把武陵山苗族聚居的地方称为“苗疆”,并修筑长城(现称“南长城”或“苗疆边墙”),建碉筑卡,堵御苗民离境外出,圈地为牢,禁止苗汉往来,边墙遗址长约380里,几经修缮,现开发为凤凰著名的旅游景点,苗汉互市、通婚,打破了封建时期分疆而治的牢笼。凤凰古城中保留的四道城门遗址(东、南、西、北门),朝阳宫(湘西王陈渠珍在凤凰的驻地),万寿宫(赣商在凤凰修建的会馆),以及现今凤凰县所辖的四个乡镇的名称都带有浓厚的军事编制色彩,即总兵营(今山江镇)、得胜营(今吉信镇)、阿拉营(今阿拉镇)、鸭保寨(今禾库乡),这些古遗址、地名都承载着凤凰厚重的历史印迹,是直观的历史教学的第一手材料。
第三,留下的歌舞与文学作品较多。湘西地势险峻,山高水深,沟壑交错,久居这里的苗族土家族先民生活十分艰辛,但他们仍然乐观向上,从他们日常的歌舞中体现得淋淋尽致,苗族、土家族歌舞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动作展现的都与春耕、夏耘、秋收的生产生活有关,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口頭文学有山歌、理歌、理词、儿歌等,民间文学有许多的传说,如流传于湘西的民间传说《狗取粮种》:传说上古时期人们最初吃的是树叶、野果,后来人们叫狗到天上去取“五寸长的秆秆,五尺长的穗穗”的粮种,狗忙于赶路,不小心在路上跌了一跤,把人们吩咐的话弄颠倒了,结果取来的粮种却是五尺长的秆秆,五寸长的穗穗,因此现在的谷穗长五寸,稻秆却长五尺”。口头文学中尤以山歌为甚,多以五字和七字为句,字句规整、押韵,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不管是唱还是念都能朗朗上口。如:“湘鄂谕黔四朵花,两千年前是一家,不管田彭和冉姓,走到天下是土家”。“修好大路紧要来,开好良田紧要载,修好水井你不挑,三年五年长青苔”。“好久没到这边来,这边凉水起清苔,好想上去喝一口,刨开刨开又垄来”。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我们可以在欣赏唐诗宋词时加以联系和比较,学生一定受益非浅。
2.资源来源渠道多样
第一,教师收集和创作。湘西教师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会经常收集和创作有关苗族的作品,如凤凰第二民族中学每年的中考对联,都显示了民族学校的特色,“乡里少年多壮志,蟾宫六月折桂;苗家儿女起鹏程,金榜一朝题名”,“喜苗王故里英才辈出书壮志;看盘瓠后人牛刀小试步蟾宫”。教师们收集的苗王城的对联:“征程十万里百战英雄归去来,薪火五千年九黎苗裔腾飞起”。
第二,有关湘西历史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较多。湘西,不知是因她的神秘而渲染她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较多,还是因为她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较多而神秘,总之,这些文学和影视作品都可成为历史课外活动的有益素材,如《边城》《湘西王——陈渠珍》《血沃武陵山》《民族英雄郑国鸿》《晚年熊希龄》《艽野梦尘》《血色湘西》《湘西剿匪记》《十一公里》等都是湘西的名人奇事,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和观看这些历史书籍或影片,总之,只要是对课堂教学有用的我们都努力去吸取和拓展,因为时代呼唤有效教学策略优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肖成全,刘芳.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吴显清.血沃武陵山.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5]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
关键词:课程资源 民族地区 历史教学
新课改对课程资源的全新阐释,颠覆了我们很多老师对课程资源的片面理解和认识,它告诉我们,课程资源不仅局限于教科书、参考书,还应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课堂的组织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个人觉得课程资源应是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环节,一堂课效果的好坏并不与教师的学历成正比,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组织和取舍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中没有的且与该课时相关联的知识、事例等适时有效地引进来,让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这是做老师的最成功之处,所以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运用是新时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以往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上课基本上处于“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及”及“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教案一本书”的单一模式,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兴趣,事实证明学生都喜欢博学的老师,尤其是历史教学,教师应善于挖掘资源,引今据典。
开发课程资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开发课程资源不能胡乱的堆砌,更不能过于牵强,必须有的放矢,恰如其分,要结合学科特点,不要一味的追求形式。综合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历史课程是最具学科优势的一门课,历史学科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它对老师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教学技能的要求也会更高一些,不然,只照本喧科的话,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作为湘西凤凰的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有着文化、地域、民族的优势,更应把凤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历史课堂呈现给学生,这不仅是把初中历史教材和地方文化结合的一个有利平台,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局限
纵观几个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民族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可见它的重要性,但都没有有关苗族和土家族的记载,而苗族却是人口达900多万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应该是很大的,学生也应该是很渴望了解的,如何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搬上课堂,这就需要教师们去开发和挖掘。尽管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神奇的远古传说》中提到蚩尤部落,但并没有说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是其它的书籍有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已成定论,也很难说,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和学生去探讨,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寻找有说服力的证据,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湘西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
湘西地处边陲,历史文化积蕴深厚,资源丰富多彩,尤其是凤凰的历史和人物,她不仅是湘西文化的精髓和浓缩,更是湘西的一张名片,这些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是丰富的课程资源,现主要以凤凰为例列举一些代表性的人和物。
1.资源内容丰富
第一,历史人物众多。凤凰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不乏一些文韬武略的人才,如鸦片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人物郑国鸿、文坛巨匠沈从文;支持戊戌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民国第一任总理及力主维新变法的熊希龄;率兵投诚使凤凰得以和平解放的湘西王陈渠珍;湘西镇守史田应诏,响应孙中山、蔡锷的护国运动,先后讨袁和讨段;淞沪抗战时在嘉善战役率七千湘西子弟抗日的师长顾家齐,这些都是传统教材的空白,但它却是湘西和凤凰引以自豪的人物。
第二,古城墙、遗迹较多。凤凰(原名镇竿,竿军因此得名),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史重镇,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中以苗族居多,苗民深居山林,生活窘迫,常因抗租抗税而深受官府压迫,历代封建王朝都把苗民视为野蛮化外异族,清朝乾隆年间,把武陵山苗族聚居的地方称为“苗疆”,并修筑长城(现称“南长城”或“苗疆边墙”),建碉筑卡,堵御苗民离境外出,圈地为牢,禁止苗汉往来,边墙遗址长约380里,几经修缮,现开发为凤凰著名的旅游景点,苗汉互市、通婚,打破了封建时期分疆而治的牢笼。凤凰古城中保留的四道城门遗址(东、南、西、北门),朝阳宫(湘西王陈渠珍在凤凰的驻地),万寿宫(赣商在凤凰修建的会馆),以及现今凤凰县所辖的四个乡镇的名称都带有浓厚的军事编制色彩,即总兵营(今山江镇)、得胜营(今吉信镇)、阿拉营(今阿拉镇)、鸭保寨(今禾库乡),这些古遗址、地名都承载着凤凰厚重的历史印迹,是直观的历史教学的第一手材料。
第三,留下的歌舞与文学作品较多。湘西地势险峻,山高水深,沟壑交错,久居这里的苗族土家族先民生活十分艰辛,但他们仍然乐观向上,从他们日常的歌舞中体现得淋淋尽致,苗族、土家族歌舞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动作展现的都与春耕、夏耘、秋收的生产生活有关,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口頭文学有山歌、理歌、理词、儿歌等,民间文学有许多的传说,如流传于湘西的民间传说《狗取粮种》:传说上古时期人们最初吃的是树叶、野果,后来人们叫狗到天上去取“五寸长的秆秆,五尺长的穗穗”的粮种,狗忙于赶路,不小心在路上跌了一跤,把人们吩咐的话弄颠倒了,结果取来的粮种却是五尺长的秆秆,五寸长的穗穗,因此现在的谷穗长五寸,稻秆却长五尺”。口头文学中尤以山歌为甚,多以五字和七字为句,字句规整、押韵,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不管是唱还是念都能朗朗上口。如:“湘鄂谕黔四朵花,两千年前是一家,不管田彭和冉姓,走到天下是土家”。“修好大路紧要来,开好良田紧要载,修好水井你不挑,三年五年长青苔”。“好久没到这边来,这边凉水起清苔,好想上去喝一口,刨开刨开又垄来”。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我们可以在欣赏唐诗宋词时加以联系和比较,学生一定受益非浅。
2.资源来源渠道多样
第一,教师收集和创作。湘西教师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会经常收集和创作有关苗族的作品,如凤凰第二民族中学每年的中考对联,都显示了民族学校的特色,“乡里少年多壮志,蟾宫六月折桂;苗家儿女起鹏程,金榜一朝题名”,“喜苗王故里英才辈出书壮志;看盘瓠后人牛刀小试步蟾宫”。教师们收集的苗王城的对联:“征程十万里百战英雄归去来,薪火五千年九黎苗裔腾飞起”。
第二,有关湘西历史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较多。湘西,不知是因她的神秘而渲染她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较多,还是因为她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较多而神秘,总之,这些文学和影视作品都可成为历史课外活动的有益素材,如《边城》《湘西王——陈渠珍》《血沃武陵山》《民族英雄郑国鸿》《晚年熊希龄》《艽野梦尘》《血色湘西》《湘西剿匪记》《十一公里》等都是湘西的名人奇事,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和观看这些历史书籍或影片,总之,只要是对课堂教学有用的我们都努力去吸取和拓展,因为时代呼唤有效教学策略优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肖成全,刘芳.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吴显清.血沃武陵山.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5]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