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到过许多城镇,可是最难忘的地方莫过于外婆家的塘栖了。
塘栖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离杭州城区只有40公里。虽然没有名山大川。虽然没有都市的喧嚣,可是,小镇的那份宁静,那份秀色,那份情韵。够人一辈子领略的了。
我第一次到塘栖正是阳春三月,坐着晃晃悠悠的乌蓬船慢慢地摇进去的,运河两岸阡陌纵横,垂柳、桃花、桑树、农人,在向后移去,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不知怎的,老天纷纷扬扬的下起细雨来了。我正在担忧,我们没有带雨具呀。这时。妈妈却说:“投关系,塘栖镇上勿落雨”……明明是在下雨,怎么能说塘栖就不会下雨呢?
我心里怪纳闷的。到了塘栖,才恍然大悟,原来镇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凉棚,临河街道大多有廊檐骑楼,塘栖人叫“过街楼”。在塘栖街上走,即使雨天出门,行人也不用打伞,从不湿鞋。其实,在塘栖,雨天出游才有情趣,烟柳朦胧中依在运河边的“美人靠”上,望着水上丝丝雨线,那句古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不觉就浮上来了。
外婆看见我们来到,快活得像个小孩,里里外外的跑进跑出,为我们张罗着晚餐。
妈妈最喜欢吃的菜就是外婆家的拿手菜烂糊鳝丝了,只见外公顺手从盆里捞起一把小黄鳝,丢进沸水里烫熟,麻利的去掉鳝骨,切成寸段,倒入油锅中爆炒,随即加进姜末、酱油、料酒、葱等,屋里。顿时充满了诱人的香味和欢快的笑声。
如果秋天到塘栖来,那就更要一饱口福了,什么塘栖枇杷,什么塘栖莲藕,什么塘栖柑桔,什么塘栖青蟹,什么塘栖甘蔗等等正是上市的时候。不管你到了哪家。人们都会往你口袋里塞,让你接应不暇,塘栖人那份淳朴、厚道、热情。让人一辈子都不敢忘情。
塘栖人的饮酒风格与别处不同,一进酒楼,店里小菜盘子特多,摆在柜台上,而份量特少,小菜做得特精细,装的都是小碟子。桌子上罗列着一小碟、一小碟的菜肴,有荤有素,有甜有成,食客慢慢地踱进屋来,挑选几样,坐下来款款地呷着老酒,细细地嚼着嫩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品出小菜与老酒的滋味。想来倘若是个饿汉,或是莽汉,诸如张飞、李逵之流是进不得塘栖酒店的,那必定一碟下酒菜还够不上他们一口吃的。
镇上茶馆特多,到了秋后农闲,人们大多喜蹲茶楼。
清晨,四乡百姓撑着小船,将自产的蔬菜、鱼虾等运到镇上来出售。等舱中的货品出手,村民大多要到茶馆喝一壶茶,与同,业聊聊天。吸上一袋烟;然后,买点妻儿老小喜欢的日用品;黄昏时分,再悠悠的撑着小船回家。
塘栖的多数茶馆依河傍岸,茶客们一边饮茶,一边观赏运河上的风景,水上帆影梭织。两岸肆市萃集。小城自有小城的繁荣,小镇自有小镇的秀丽,乡村自有乡村的韵味。那种景致、那份情调,让人一辈子都忘不掉。
有人把塘栖比作“出水芙蓉”,因为镇里河道各处皆是,墩埠犹如莲枝,一朵盛开的荷花浮在水上,这些话说得很有道理。旧时。塘栖茶楼除营茶水之外,还聘杭、湖、苏艺人前来说唱,不少茶馆白天卖茶,晚上说书;也有江湖艺人演唱男女伴二胡的说唱,称作“武林调”,苏州弹词在塘栖也很行俏,因此,老茶客干脆把喝茶叫做“听书”。
只要一讲到评书艺人的说唱,外公的劲儿就来了,什么《说岳传》,什么《乾隆下江南》等剧目,说得头头是道。也让我从小就知道不少传统的东西。
只有到了塘栖,您才能真正感受到原汁原味江南文化的沉淀,那里有青瓦粉墙的村落,那里“绿水人家绕”的乡情,那里春雨绵绵中的烟柳,那里曲桥高耸、扁舟穿境的情趣,真像是一幅幅色彩浓郁的水乡风情画。
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尽头。大运河穿镇而过。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里的桥了,塘栖的桥大多由石头筑成,桥脊弓背。行人过桥须拾级而上,慢步而下。
当然,最有名的桥,要算是运河上的通济大桥。它是塘栖的象征,也是塘栖人的骄傲,远望拱桥,势若长虹横跨两岸,气势非比寻常。令人不由想到《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桥。
一踏上石桥,运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历历在目。据说,通济桥是万里京杭运河上仅剩的一座七孔古桥。全长83米。高13米,高大的木帆船能够顺畅的从桥下通过。
外公告诉我。古时,塘栖人如果有了点钱,必要修桥铺路,以示“功德善行”。通济桥就是一个例子,通济桥初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但是,到了清康熙年间已经“久益倾圯,病入膏肓。疾风急湍,溺毙者岁有三、四。守清过其地,是晚风骤,目其险,私盟于心,积念有虑,剪发走四方,募财重建”。此话说白了,也就是清康熙年问。大桥已快要倒塌了,疾风急流,每年都有三、四人淹死。某日,风高夜黑之时,守清经过那里。见到此情形,不由记在心中,他到各处募财重建石桥。
纵览塘栖志书,先贤对于修桥铺路的义举多有记载,也许这就是人们讲的“积功德”吧。
在大运河边,至今还立着历经风霜的乾隆碑,仿佛在无言地诉说岁月的沧桑。
塘栖是水乡,河港纵横,沟渠交错。小镇依河成街。
在塘栖。小桥在人们心目中,成了爱情的象征、情感的宣泄。如果到了塘栖。人们常常会告诉你一些与桥相关的浪漫故事。
桥是塘栖的特色,桥是塘栖的脉络,桥是人们出行的必由之路,桥也寄托了塘栖人的无限情思。人们驾船穿过在河水中倒影的拱桥,仿佛有一种东方式的隐语,就好像进入了理想幸福的国度,美好的爱情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驾云桥是塘栖的一座不起眼的石拱小桥。相传,古代有高人在此桥上驾鹤仙去而得名。塘栖的石桥,往往孕含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江南的儿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对于孩子们来说,外婆桥是亲切的,对于母亲来说,桥是思念娘家的寄托。显然,塘栖的桥,也是架在娘家与婆家之间的那座心中的桥梁,有着别样的依恋情绪。塘栖的桥,就是那么感人,就是那么缱绻。又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塘栖多雨,一年四季细雨不断。三、四月份,春雨绵绵;九、十月份,秋雨潇潇;一入夏,又断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的梅雨。雨多地湿。镇上道路大多用石板或卵石铺砌,被细雨和脚步磨得油滑。曲巷中青砖黛瓦,远望轮廓分明”“黑白相映,楼台烟雨朦胧,别有一番情趣。这不正是古诗中的:“梦里江南梅熟时,小船吹笛雨潇潇”的意境吗?
旧时,塘栖是杭州的“门户”,游人到了塘栖,见到了塘栖的山,见到了塘栖的水,见到了塘栖的人,仿佛已经到了杭州,看到了杭州的轮廓,开始感受到了“钱塘自古繁华”的声息。作家郁达夫对塘栖山水情有独钟,他对塘栖有过这样一段真切的描写:“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了。在这里,自杭州来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自外埠到杭州来的人。方看得山明水秀的一个外廊。因而塘栖、超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游人对杭州的记忆中心”。
也许,这就是先人心目中的塘栖了。
大运河是塘栖的灵魂,塘栖人和运河朝夕相处。每一个塘栖人都对运河怀有深厚的感情。早年,运河上的船多依靠风力和人工推动。由塘栖到杭州的水上航程。刚好一天。
一般到杭州或者从杭州出来的商旅、香客到了塘栖,都要息夜;第二天赶早到杭州进香或回家。因而。每年佛事季节。塘栖码头人头攒动,樯帆林立,好不热闹。他们为商家、客栈带来一波又一波的生意,这就是史书上著名的“塘栖香市”盛况。
说到塘栖,就不能不说近在咫尺的超山了。
超山,为水乡孤峰,古人称之“兀立于平畴水乡之中,超然于桑陌湖网之间”。“孤峰”拔地而起,山势颇具几分古代文人孤芳自赏、傲视芸芸众生的性格,为历代墨客所垂青。
其实,超山只是天目山的一支余脉,地处在山脉与平川的临界点上。故而。由杭州北去的旅客,在这里是他们见到的最后几座山:由苏、嘉、湖来的游客,超山仿佛是展开双臂在迎接他们。古人笔下的超山,还有另一个形象。独峰耸立,如同一位情深义重的修长美女。默默地站在大运河畔的十里长亭旁,迎送来往的过客。她抚慰远去的游子,又给初来者温馨。从这些美丽传说来看,超山独特的山势风貌。激起、无数游子心头的阵阵涟漪,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超山以“赏梅”扬名天下,为江南的三大观梅胜地之一(其余两个,分别是无锡的梅园、苏州的邓尉)。每到初春梅花盛开之时,游人们会如同潮水般的涌来,“十里梅花香雪海”的壮丽景观,大江南北,人尽皆知。
历代以来,人们对于梅的酷爱,无与伦比,歌颂梅花的诗文脍炙人口。因而,“超山探梅”几乎成了杭嘉湖居民每年例行的春游活动。
登上超峰。极目远眺,方圆数十里平畴山川尽收眼底:远处,运河如带,穿越大地;近处。是炊烟迷蒙中塘栖的村落人家。阳光下。水田、池塘犹如面面明镜。耀人眼目。让你不由心旷神怡。迎风长啸,不知怎的,一时竟有如行天宫的感受。
此时、此地、此景,你才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塘栖,什么是大运河,什么才是水乡风情,什么才是古人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塘栖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离杭州城区只有40公里。虽然没有名山大川。虽然没有都市的喧嚣,可是,小镇的那份宁静,那份秀色,那份情韵。够人一辈子领略的了。
我第一次到塘栖正是阳春三月,坐着晃晃悠悠的乌蓬船慢慢地摇进去的,运河两岸阡陌纵横,垂柳、桃花、桑树、农人,在向后移去,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不知怎的,老天纷纷扬扬的下起细雨来了。我正在担忧,我们没有带雨具呀。这时。妈妈却说:“投关系,塘栖镇上勿落雨”……明明是在下雨,怎么能说塘栖就不会下雨呢?
我心里怪纳闷的。到了塘栖,才恍然大悟,原来镇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凉棚,临河街道大多有廊檐骑楼,塘栖人叫“过街楼”。在塘栖街上走,即使雨天出门,行人也不用打伞,从不湿鞋。其实,在塘栖,雨天出游才有情趣,烟柳朦胧中依在运河边的“美人靠”上,望着水上丝丝雨线,那句古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不觉就浮上来了。
外婆看见我们来到,快活得像个小孩,里里外外的跑进跑出,为我们张罗着晚餐。
妈妈最喜欢吃的菜就是外婆家的拿手菜烂糊鳝丝了,只见外公顺手从盆里捞起一把小黄鳝,丢进沸水里烫熟,麻利的去掉鳝骨,切成寸段,倒入油锅中爆炒,随即加进姜末、酱油、料酒、葱等,屋里。顿时充满了诱人的香味和欢快的笑声。
如果秋天到塘栖来,那就更要一饱口福了,什么塘栖枇杷,什么塘栖莲藕,什么塘栖柑桔,什么塘栖青蟹,什么塘栖甘蔗等等正是上市的时候。不管你到了哪家。人们都会往你口袋里塞,让你接应不暇,塘栖人那份淳朴、厚道、热情。让人一辈子都不敢忘情。
塘栖人的饮酒风格与别处不同,一进酒楼,店里小菜盘子特多,摆在柜台上,而份量特少,小菜做得特精细,装的都是小碟子。桌子上罗列着一小碟、一小碟的菜肴,有荤有素,有甜有成,食客慢慢地踱进屋来,挑选几样,坐下来款款地呷着老酒,细细地嚼着嫩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品出小菜与老酒的滋味。想来倘若是个饿汉,或是莽汉,诸如张飞、李逵之流是进不得塘栖酒店的,那必定一碟下酒菜还够不上他们一口吃的。
镇上茶馆特多,到了秋后农闲,人们大多喜蹲茶楼。
清晨,四乡百姓撑着小船,将自产的蔬菜、鱼虾等运到镇上来出售。等舱中的货品出手,村民大多要到茶馆喝一壶茶,与同,业聊聊天。吸上一袋烟;然后,买点妻儿老小喜欢的日用品;黄昏时分,再悠悠的撑着小船回家。
塘栖的多数茶馆依河傍岸,茶客们一边饮茶,一边观赏运河上的风景,水上帆影梭织。两岸肆市萃集。小城自有小城的繁荣,小镇自有小镇的秀丽,乡村自有乡村的韵味。那种景致、那份情调,让人一辈子都忘不掉。
有人把塘栖比作“出水芙蓉”,因为镇里河道各处皆是,墩埠犹如莲枝,一朵盛开的荷花浮在水上,这些话说得很有道理。旧时。塘栖茶楼除营茶水之外,还聘杭、湖、苏艺人前来说唱,不少茶馆白天卖茶,晚上说书;也有江湖艺人演唱男女伴二胡的说唱,称作“武林调”,苏州弹词在塘栖也很行俏,因此,老茶客干脆把喝茶叫做“听书”。
只要一讲到评书艺人的说唱,外公的劲儿就来了,什么《说岳传》,什么《乾隆下江南》等剧目,说得头头是道。也让我从小就知道不少传统的东西。
只有到了塘栖,您才能真正感受到原汁原味江南文化的沉淀,那里有青瓦粉墙的村落,那里“绿水人家绕”的乡情,那里春雨绵绵中的烟柳,那里曲桥高耸、扁舟穿境的情趣,真像是一幅幅色彩浓郁的水乡风情画。
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尽头。大运河穿镇而过。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里的桥了,塘栖的桥大多由石头筑成,桥脊弓背。行人过桥须拾级而上,慢步而下。
当然,最有名的桥,要算是运河上的通济大桥。它是塘栖的象征,也是塘栖人的骄傲,远望拱桥,势若长虹横跨两岸,气势非比寻常。令人不由想到《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桥。
一踏上石桥,运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历历在目。据说,通济桥是万里京杭运河上仅剩的一座七孔古桥。全长83米。高13米,高大的木帆船能够顺畅的从桥下通过。
外公告诉我。古时,塘栖人如果有了点钱,必要修桥铺路,以示“功德善行”。通济桥就是一个例子,通济桥初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但是,到了清康熙年间已经“久益倾圯,病入膏肓。疾风急湍,溺毙者岁有三、四。守清过其地,是晚风骤,目其险,私盟于心,积念有虑,剪发走四方,募财重建”。此话说白了,也就是清康熙年问。大桥已快要倒塌了,疾风急流,每年都有三、四人淹死。某日,风高夜黑之时,守清经过那里。见到此情形,不由记在心中,他到各处募财重建石桥。
纵览塘栖志书,先贤对于修桥铺路的义举多有记载,也许这就是人们讲的“积功德”吧。
在大运河边,至今还立着历经风霜的乾隆碑,仿佛在无言地诉说岁月的沧桑。
塘栖是水乡,河港纵横,沟渠交错。小镇依河成街。
在塘栖。小桥在人们心目中,成了爱情的象征、情感的宣泄。如果到了塘栖。人们常常会告诉你一些与桥相关的浪漫故事。
桥是塘栖的特色,桥是塘栖的脉络,桥是人们出行的必由之路,桥也寄托了塘栖人的无限情思。人们驾船穿过在河水中倒影的拱桥,仿佛有一种东方式的隐语,就好像进入了理想幸福的国度,美好的爱情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驾云桥是塘栖的一座不起眼的石拱小桥。相传,古代有高人在此桥上驾鹤仙去而得名。塘栖的石桥,往往孕含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江南的儿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对于孩子们来说,外婆桥是亲切的,对于母亲来说,桥是思念娘家的寄托。显然,塘栖的桥,也是架在娘家与婆家之间的那座心中的桥梁,有着别样的依恋情绪。塘栖的桥,就是那么感人,就是那么缱绻。又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塘栖多雨,一年四季细雨不断。三、四月份,春雨绵绵;九、十月份,秋雨潇潇;一入夏,又断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的梅雨。雨多地湿。镇上道路大多用石板或卵石铺砌,被细雨和脚步磨得油滑。曲巷中青砖黛瓦,远望轮廓分明”“黑白相映,楼台烟雨朦胧,别有一番情趣。这不正是古诗中的:“梦里江南梅熟时,小船吹笛雨潇潇”的意境吗?
旧时,塘栖是杭州的“门户”,游人到了塘栖,见到了塘栖的山,见到了塘栖的水,见到了塘栖的人,仿佛已经到了杭州,看到了杭州的轮廓,开始感受到了“钱塘自古繁华”的声息。作家郁达夫对塘栖山水情有独钟,他对塘栖有过这样一段真切的描写:“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了。在这里,自杭州来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自外埠到杭州来的人。方看得山明水秀的一个外廊。因而塘栖、超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游人对杭州的记忆中心”。
也许,这就是先人心目中的塘栖了。
大运河是塘栖的灵魂,塘栖人和运河朝夕相处。每一个塘栖人都对运河怀有深厚的感情。早年,运河上的船多依靠风力和人工推动。由塘栖到杭州的水上航程。刚好一天。
一般到杭州或者从杭州出来的商旅、香客到了塘栖,都要息夜;第二天赶早到杭州进香或回家。因而。每年佛事季节。塘栖码头人头攒动,樯帆林立,好不热闹。他们为商家、客栈带来一波又一波的生意,这就是史书上著名的“塘栖香市”盛况。
说到塘栖,就不能不说近在咫尺的超山了。
超山,为水乡孤峰,古人称之“兀立于平畴水乡之中,超然于桑陌湖网之间”。“孤峰”拔地而起,山势颇具几分古代文人孤芳自赏、傲视芸芸众生的性格,为历代墨客所垂青。
其实,超山只是天目山的一支余脉,地处在山脉与平川的临界点上。故而。由杭州北去的旅客,在这里是他们见到的最后几座山:由苏、嘉、湖来的游客,超山仿佛是展开双臂在迎接他们。古人笔下的超山,还有另一个形象。独峰耸立,如同一位情深义重的修长美女。默默地站在大运河畔的十里长亭旁,迎送来往的过客。她抚慰远去的游子,又给初来者温馨。从这些美丽传说来看,超山独特的山势风貌。激起、无数游子心头的阵阵涟漪,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超山以“赏梅”扬名天下,为江南的三大观梅胜地之一(其余两个,分别是无锡的梅园、苏州的邓尉)。每到初春梅花盛开之时,游人们会如同潮水般的涌来,“十里梅花香雪海”的壮丽景观,大江南北,人尽皆知。
历代以来,人们对于梅的酷爱,无与伦比,歌颂梅花的诗文脍炙人口。因而,“超山探梅”几乎成了杭嘉湖居民每年例行的春游活动。
登上超峰。极目远眺,方圆数十里平畴山川尽收眼底:远处,运河如带,穿越大地;近处。是炊烟迷蒙中塘栖的村落人家。阳光下。水田、池塘犹如面面明镜。耀人眼目。让你不由心旷神怡。迎风长啸,不知怎的,一时竟有如行天宫的感受。
此时、此地、此景,你才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塘栖,什么是大运河,什么才是水乡风情,什么才是古人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